第43頁
脂點江山:歷史上女人傳奇 作者:段戰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董鄂妃的死讓順治痛苦萬分。萬念俱灰下,他竟決定削髮出家。僧人傳記《續指月錄》中說,就在董鄂妃火化後的當月,這位自號“行癡”的皇帝便請來一位名叫茆溪森的僧人為自己舉行了淨髮儀式。後在各種壓力下,順治隻好決定蓄髮留俗,繼續當他的皇帝。回到宮中不到三個月,順治便一病不起,因為心有不甘,就把自己身邊的近侍吳良輔送到憫忠寺代替他削髮為僧。五天後,順治帶著無限的惆悵,在紫禁城養心殿永遠閉上了眼睛,年僅24歲。三個月後,他的遺體在景山壽皇殿火化,而主持火化的人,就是高僧茆溪森。
值得一提的是,《清史稿》裏提到順治到南苑狩獵的記載就多達22次,這說明順治是個身強體壯、精力旺盛的皇帝,可為什麽短短幾天後就突然死去呢?同樣在《清史稿》裏,關於他的死隻有短短11個字的記載。關於他的死因有各種版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天花。當時的翰林院學士王熙,在他的《自撰年譜》裏有此記載。因為王熙奉命起草遺詔,得以在養心殿與順治進行最後的溝通,或許其間曾談及此事。天花在當時是一種傳染性極強、死亡率極高的疾病,大概是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正史上才有意隱去這個事實吧。
她和康熙的融洽祖孫情
如上所述,順治和孝莊的關係並不融洽。而孝莊對這個兒子似乎也不太滿意,這一點,在後來順治的罪己遺詔裏有明顯體現。
順治死後,在孝莊的扶持下,8歲的康熙登極。當時,順治效仿明朝,重用太監,孝莊及時發現了苗頭,並毫不留情地將其除掉。史書上載,太後“不預政”,這正是她的聰明和過人之處。如果說在多爾袞攝政時期,她還沒經驗和能力,那麽經過順治一朝的磨鍊,如今她已經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太皇太後了。
據《清聖祖實錄》記載:“甲子,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詣闋奏十款……請垂簾以勸盛治之隆。”但這個請求被孝莊婉絕。然而“朝廷有黜陟,上多告後而行”。她對朝政的幹預,更多的是一種巧妙的斡旋和製衡。正是在孝莊的悉心指點下,康熙才可以在14歲時除去權臣鰲拜,16歲平定三藩,以及後來收復台灣,平定準噶爾,終成為一代英主。可以說,康熙大帝一生的文治武功,都與孝莊的細心教導分不開。正如康熙自己所說: “全賴聖祖母太皇太後鞠養教誨以至成立。”
《清史稿》裏記載,孝莊經常麵授機宜,培養康熙處理政
務的能力。孝莊告誡他:“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弛,用人行政上須公裁決。”“古稱為君難,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必深思得眾得國之道,使四海鹹登康阜,綿歷數於無疆。”這些諄諄教誨,使年輕的康熙受益匪淺。
孝莊的另一過人之處,便是超前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除了讓康熙熟讀四書五經、從傳統文化裏汲取治國經驗外,還鼓勵他多學習西方科技知識。據《清代西人見聞錄》記載:當時常來宮中給康熙上課的外國人有德國人湯若望、義大利人利類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時人南懷仁等,給康熙教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醫學……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康熙就讓南懷仁設計了適合山區作戰的輕型火炮,並且在作戰時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孝莊在悉心培養孫子理政的同時,也很注意自己“母儀天下”的作用。清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因此她崇尚節儉,終其一生,竟不曾修造過一處園林。便是她過生日時,為了不造成浪費,還明令不擺宴席。孝莊還經常將後宮省下的錢物拿出來賑濟兵民。如“吳三桂作亂,頻年用兵,太皇太後念從征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
孝莊的身教言傳深深地影響著康熙。康熙統治期間,從宮廷到政府都比較清廉。《聖祖聖訓》奏文曾將清宮的開支與明代做過比較,有著這樣的記載:“宮中用度,木炭,明代二千六百萬斤,今止七八萬斤;紅螺炭,明代用一千二百萬斤,今用百餘萬斤;前明各宮床帳、輿轎、花毯等項每年用銀二萬八千二百餘兩,今俱不用。”
有這樣的祖母輔政,可謂康熙之大幸。他8歲喪父,10歲喪母,自小是由孝莊撫養成長,所以祖孫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可謂千古罕見。而康熙對祖母的孝順,也是自有帝王以來所未見。《清史稿》在孝莊太後傳記中,用了大半篇幅描述康熙和他祖母之間的細節。《清聖祖實錄》中同樣有多處溫馨的記載,譬如:“過八達嶺,上至山麓下馬,扶太皇太後輦,太皇太後念上步行勞苦,諭乘馬,上奏曰:此處道險,必扶禦輦,於始心安”。再如祖母病時,康熙“親嚐湯藥,晝夜不離左右,傳諭內閣,非緊要事勿得奏聞”。每一件小事都流露出康熙孝敬、愛戴祖母的真情實感。
孝莊75歲崩於慈寧宮,留遺詔。遺詔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才“使兩世哀感之懷,大為寬釋”,並稱讚康熙“皇帝純孝,亙古所無,大孝性成,超越古今”。孝莊去世30年後,康熙已是60多歲的老翁了,但與朝臣談起祖母舊事,還是“輒涕下如雨,哀不自勝”。至今讀起這些真摯的文字,依然令人不勝唏噓。
值得一提的是,《清史稿》裏提到順治到南苑狩獵的記載就多達22次,這說明順治是個身強體壯、精力旺盛的皇帝,可為什麽短短幾天後就突然死去呢?同樣在《清史稿》裏,關於他的死隻有短短11個字的記載。關於他的死因有各種版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天花。當時的翰林院學士王熙,在他的《自撰年譜》裏有此記載。因為王熙奉命起草遺詔,得以在養心殿與順治進行最後的溝通,或許其間曾談及此事。天花在當時是一種傳染性極強、死亡率極高的疾病,大概是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正史上才有意隱去這個事實吧。
她和康熙的融洽祖孫情
如上所述,順治和孝莊的關係並不融洽。而孝莊對這個兒子似乎也不太滿意,這一點,在後來順治的罪己遺詔裏有明顯體現。
順治死後,在孝莊的扶持下,8歲的康熙登極。當時,順治效仿明朝,重用太監,孝莊及時發現了苗頭,並毫不留情地將其除掉。史書上載,太後“不預政”,這正是她的聰明和過人之處。如果說在多爾袞攝政時期,她還沒經驗和能力,那麽經過順治一朝的磨鍊,如今她已經是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太皇太後了。
據《清聖祖實錄》記載:“甲子,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詣闋奏十款……請垂簾以勸盛治之隆。”但這個請求被孝莊婉絕。然而“朝廷有黜陟,上多告後而行”。她對朝政的幹預,更多的是一種巧妙的斡旋和製衡。正是在孝莊的悉心指點下,康熙才可以在14歲時除去權臣鰲拜,16歲平定三藩,以及後來收復台灣,平定準噶爾,終成為一代英主。可以說,康熙大帝一生的文治武功,都與孝莊的細心教導分不開。正如康熙自己所說: “全賴聖祖母太皇太後鞠養教誨以至成立。”
《清史稿》裏記載,孝莊經常麵授機宜,培養康熙處理政
務的能力。孝莊告誡他:“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弛,用人行政上須公裁決。”“古稱為君難,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必深思得眾得國之道,使四海鹹登康阜,綿歷數於無疆。”這些諄諄教誨,使年輕的康熙受益匪淺。
孝莊的另一過人之處,便是超前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除了讓康熙熟讀四書五經、從傳統文化裏汲取治國經驗外,還鼓勵他多學習西方科技知識。據《清代西人見聞錄》記載:當時常來宮中給康熙上課的外國人有德國人湯若望、義大利人利類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時人南懷仁等,給康熙教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醫學……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康熙就讓南懷仁設計了適合山區作戰的輕型火炮,並且在作戰時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孝莊在悉心培養孫子理政的同時,也很注意自己“母儀天下”的作用。清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因此她崇尚節儉,終其一生,竟不曾修造過一處園林。便是她過生日時,為了不造成浪費,還明令不擺宴席。孝莊還經常將後宮省下的錢物拿出來賑濟兵民。如“吳三桂作亂,頻年用兵,太皇太後念從征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
孝莊的身教言傳深深地影響著康熙。康熙統治期間,從宮廷到政府都比較清廉。《聖祖聖訓》奏文曾將清宮的開支與明代做過比較,有著這樣的記載:“宮中用度,木炭,明代二千六百萬斤,今止七八萬斤;紅螺炭,明代用一千二百萬斤,今用百餘萬斤;前明各宮床帳、輿轎、花毯等項每年用銀二萬八千二百餘兩,今俱不用。”
有這樣的祖母輔政,可謂康熙之大幸。他8歲喪父,10歲喪母,自小是由孝莊撫養成長,所以祖孫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可謂千古罕見。而康熙對祖母的孝順,也是自有帝王以來所未見。《清史稿》在孝莊太後傳記中,用了大半篇幅描述康熙和他祖母之間的細節。《清聖祖實錄》中同樣有多處溫馨的記載,譬如:“過八達嶺,上至山麓下馬,扶太皇太後輦,太皇太後念上步行勞苦,諭乘馬,上奏曰:此處道險,必扶禦輦,於始心安”。再如祖母病時,康熙“親嚐湯藥,晝夜不離左右,傳諭內閣,非緊要事勿得奏聞”。每一件小事都流露出康熙孝敬、愛戴祖母的真情實感。
孝莊75歲崩於慈寧宮,留遺詔。遺詔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才“使兩世哀感之懷,大為寬釋”,並稱讚康熙“皇帝純孝,亙古所無,大孝性成,超越古今”。孝莊去世30年後,康熙已是60多歲的老翁了,但與朝臣談起祖母舊事,還是“輒涕下如雨,哀不自勝”。至今讀起這些真摯的文字,依然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