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脂點江山:歷史上女人傳奇 作者:段戰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初,景帝駕崩,主少國疑,諸王宗室200餘人擁兵握權,
虎視眈眈,內外震恐。無助的蕭燕燕哭泣著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耶律斜珍和韓德讓兩位將軍立馬言,遞上一句掏心窩子的話:“信任臣等,何慮之有!”別以為蕭燕燕真是柔弱無助,她隻是善於利用女性溫柔的力量激起部將的豪然氣概罷了。對此史書上早有評價,說她“有機謀,善馭大臣,得其死力”,由此便可觀之。
而蕭太後之所以是蕭太後,除卻善於利用女性的優勢外,還有“巾幗不讓鬚眉”的男兒氣魄。對於尚武善勇的遊牧民族政權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季節性的遊牧生活,加上單一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基礎去入侵搶擄,他們就無法生存下去。史書上說“遼以鞍馬為家,後妃往往長於射禦,軍旅田獵,未嚐不從”。因此,女子統軍作戰也是遊牧民族的一種傳統,而睿智果敢的蕭太後更甚。《遼史》記載她“親禦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可見她有著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非凡的勇氣魄力。
蕭太後最偉大之處便是不窮兵,不黷武。史書上載:“每入寇(宋朝),親被甲督戰,及通好,宜出其謀。”也就是說,或入侵或通好,她要根據實際情況判定,要從國家利益的大局出發,這就充分展現了她作為一個政治家所具備的戰略眼光和靈活手腕。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後發兵南下,避實擊虛,繞過宋軍固守的城邑,長驅直進。十一月,破德清軍、通利軍,抵達黃河之濱的重鎮澶州(今河南濮陽),直接威脅宋朝的都城開封。北宋王朝一時間朝野震動。當時北宋的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麵實力都遠比遼國強,可在軍事上卻如此被動,對此不能怪宋朝將帥無能,要怪隻能怪宋太祖。開國時,由於太過忌憚唐時藩鎮割據的禍亂,太祖立下“重文抑武”的國策,以至於矯枉過正,使得王朝一直有“腎虛”的毛病,直不起腰來,並積弱成災,導致亡國的悲劇。那時,北宋王朝周遭多是虎視眈眈的狼性強鄰,熱愛和平也隻能是一廂情願罷了。
就在蕭太後舞著狼牙棒兵臨城下時,宋朝的朝廷上已經亂成一鍋粥。膽小的文臣主張南下遷都到昇州(今江蘇南京)或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準骨頭硬,硬是頂住,並說服宋真宗禦駕親征。皇帝親臨戰場第一線,使得宋軍士氣大振,與蕭太後的鐵騎又大戰了幾個回合,各有勝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遼軍雖攻占宋朝一些地方,但傷亡慘重,駙馬都尉蕭撻凜都被宋軍射死,戰況急轉直下,處境對蕭太後極為不利。
此時蕭燕燕展現出一個政治家的靈活姿態來,她一邊派出使者,提出“罷戰言和”的願望,一邊派兵加緊攻打宋境其他城池,以給自己談判添加籌碼。此外,她還想利用宋廷怯戰的弱點,脅迫宋歸還當年後周從遼手中奪去的關南十縣。不料宋兵有皇上督戰,幾仗打得有模有樣,同時宋真宗也堅持“寸土不讓”,要錢要物倒是好商量。於是,兩邊唇槍舌劍,幾番交鋒後,達成“歲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撤軍協議,隨後互換誓書,交為兄弟,結束了遼宋長達25年的戰爭。
實事求是地講,這個“澶淵之盟”,宋廷實在有些窩囊,而蕭燕燕審時度勢,雖沒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倒也得了不少好處。當然,最沾光的還是邊關的老百姓。後來宋遼雙方的“兄弟情誼”維持達118年。雙方和平往來,通使殷勤,正史所記的雙方互使就共達380次之多。雙邊百姓也因此享受了100多年和風細雨的和平日子。
忠心且癡情的臣子
孤兒寡母的蕭燕燕,能將野心蓬勃、血性十足的大遼控製在自己纖細的手腕下,除卻她“明達治道,聞善必從”的施政策略外,也在與她身邊有一位忠心不二的愛將韓德讓有關。這位愛將,可謂名副其實的“心愛”之將,算是她的情人吧。
韓德讓是遼國漢臣的兒子,史書上載他“重厚有智略,明治體,喜建功立事”。渴望建功立業,這和他尷尬的出身有關。他的祖父韓知古、父親韓匡嗣雖都是遼朝重量級的功臣,可身份卻是“宮分人”,也就是遼朝皇帝的家奴。為了擺脫這種尷尬的處境,他隻有忠心報國一途。
《續資治通鑑》裏記載,當初景宗疾篤,身為南院樞密使的韓德讓為幫助蕭燕燕收拾危局,不等詔命,“密召其親屬十餘人並赴行帳”,在蕭燕燕的配合下,更換不可靠的大臣,敕諸王各歸第,從而使太子得以順利即位,繼而幫助蕭燕燕登上了皇太後的寶座。當時,韓德讓密詔的“親屬”,便是指由他統領的皇家禦衛軍(宮分軍)。如此可靠、忠心的人物,自然使得蕭燕燕對他感激不盡,對他的政治才能也讚賞不已,曾喜滋滋地誇道:“進賢輔政,真大臣之職。”等她以“承天太後”的名義臨朝稱製時,便又命韓德讓“總宿衛事”。這樣,承天太後就基本控製了朝廷,那些跋扈之臣也就不敢再興風作浪,而韓德讓也成了朝中權勢最煊赫的大臣。
民間傳說中有蕭太後下嫁韓德讓一說。在宋人編撰的《契丹國誌》裏,談及韓德讓和蕭燕燕時,均言韓德讓“有辟陽侯之幸”,意指他與承天太後關係非同尋常。而在曾出使過遼國的宋人路振的《乘軺錄》裏,也有蕭燕燕年輕時曾與韓德讓有過婚約的說法。後蕭燕燕入宮,成為遼景宗的皇後,韓德讓也娶了李氏為妻,但在彼此心裏埋下了一段未了情事。也許契丹族風俗淳樸,或者遼景宗心胸開闊,當然,也可能是蕭燕燕暗自協助,韓德讓的仕途可謂一路順風。在景宗一朝,他已經“加東頭承奉官,補樞密院通事,轉上京皇城使,遙授彰德軍節度使”,後來更是成為託孤大臣。到了蕭燕燕攝政時期,兩人關係終可以公私不分、融為一體了。韓德讓“總理宿衛事”,與蕭燕燕出則同車,入則同寢,宛若一對恩愛夫妻。蘇轍《龍川別誌》說澶淵議和時,宋朝使者曹利前往談判,“見虜母(指蕭燕燕)於軍中,與蕃將韓德讓偶坐駝車上,坐利用於車下,饋之食,共議和事”。《宋會要輯稿》也記載蕭燕燕為了鳩占鵲巢,曾派人縊殺德讓之妻,併入居德讓帳中。
虎視眈眈,內外震恐。無助的蕭燕燕哭泣著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耶律斜珍和韓德讓兩位將軍立馬言,遞上一句掏心窩子的話:“信任臣等,何慮之有!”別以為蕭燕燕真是柔弱無助,她隻是善於利用女性溫柔的力量激起部將的豪然氣概罷了。對此史書上早有評價,說她“有機謀,善馭大臣,得其死力”,由此便可觀之。
而蕭太後之所以是蕭太後,除卻善於利用女性的優勢外,還有“巾幗不讓鬚眉”的男兒氣魄。對於尚武善勇的遊牧民族政權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季節性的遊牧生活,加上單一的經濟基礎,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基礎去入侵搶擄,他們就無法生存下去。史書上說“遼以鞍馬為家,後妃往往長於射禦,軍旅田獵,未嚐不從”。因此,女子統軍作戰也是遊牧民族的一種傳統,而睿智果敢的蕭太後更甚。《遼史》記載她“親禦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可見她有著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非凡的勇氣魄力。
蕭太後最偉大之處便是不窮兵,不黷武。史書上載:“每入寇(宋朝),親被甲督戰,及通好,宜出其謀。”也就是說,或入侵或通好,她要根據實際情況判定,要從國家利益的大局出發,這就充分展現了她作為一個政治家所具備的戰略眼光和靈活手腕。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後發兵南下,避實擊虛,繞過宋軍固守的城邑,長驅直進。十一月,破德清軍、通利軍,抵達黃河之濱的重鎮澶州(今河南濮陽),直接威脅宋朝的都城開封。北宋王朝一時間朝野震動。當時北宋的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麵實力都遠比遼國強,可在軍事上卻如此被動,對此不能怪宋朝將帥無能,要怪隻能怪宋太祖。開國時,由於太過忌憚唐時藩鎮割據的禍亂,太祖立下“重文抑武”的國策,以至於矯枉過正,使得王朝一直有“腎虛”的毛病,直不起腰來,並積弱成災,導致亡國的悲劇。那時,北宋王朝周遭多是虎視眈眈的狼性強鄰,熱愛和平也隻能是一廂情願罷了。
就在蕭太後舞著狼牙棒兵臨城下時,宋朝的朝廷上已經亂成一鍋粥。膽小的文臣主張南下遷都到昇州(今江蘇南京)或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準骨頭硬,硬是頂住,並說服宋真宗禦駕親征。皇帝親臨戰場第一線,使得宋軍士氣大振,與蕭太後的鐵騎又大戰了幾個回合,各有勝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遼軍雖攻占宋朝一些地方,但傷亡慘重,駙馬都尉蕭撻凜都被宋軍射死,戰況急轉直下,處境對蕭太後極為不利。
此時蕭燕燕展現出一個政治家的靈活姿態來,她一邊派出使者,提出“罷戰言和”的願望,一邊派兵加緊攻打宋境其他城池,以給自己談判添加籌碼。此外,她還想利用宋廷怯戰的弱點,脅迫宋歸還當年後周從遼手中奪去的關南十縣。不料宋兵有皇上督戰,幾仗打得有模有樣,同時宋真宗也堅持“寸土不讓”,要錢要物倒是好商量。於是,兩邊唇槍舌劍,幾番交鋒後,達成“歲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撤軍協議,隨後互換誓書,交為兄弟,結束了遼宋長達25年的戰爭。
實事求是地講,這個“澶淵之盟”,宋廷實在有些窩囊,而蕭燕燕審時度勢,雖沒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倒也得了不少好處。當然,最沾光的還是邊關的老百姓。後來宋遼雙方的“兄弟情誼”維持達118年。雙方和平往來,通使殷勤,正史所記的雙方互使就共達380次之多。雙邊百姓也因此享受了100多年和風細雨的和平日子。
忠心且癡情的臣子
孤兒寡母的蕭燕燕,能將野心蓬勃、血性十足的大遼控製在自己纖細的手腕下,除卻她“明達治道,聞善必從”的施政策略外,也在與她身邊有一位忠心不二的愛將韓德讓有關。這位愛將,可謂名副其實的“心愛”之將,算是她的情人吧。
韓德讓是遼國漢臣的兒子,史書上載他“重厚有智略,明治體,喜建功立事”。渴望建功立業,這和他尷尬的出身有關。他的祖父韓知古、父親韓匡嗣雖都是遼朝重量級的功臣,可身份卻是“宮分人”,也就是遼朝皇帝的家奴。為了擺脫這種尷尬的處境,他隻有忠心報國一途。
《續資治通鑑》裏記載,當初景宗疾篤,身為南院樞密使的韓德讓為幫助蕭燕燕收拾危局,不等詔命,“密召其親屬十餘人並赴行帳”,在蕭燕燕的配合下,更換不可靠的大臣,敕諸王各歸第,從而使太子得以順利即位,繼而幫助蕭燕燕登上了皇太後的寶座。當時,韓德讓密詔的“親屬”,便是指由他統領的皇家禦衛軍(宮分軍)。如此可靠、忠心的人物,自然使得蕭燕燕對他感激不盡,對他的政治才能也讚賞不已,曾喜滋滋地誇道:“進賢輔政,真大臣之職。”等她以“承天太後”的名義臨朝稱製時,便又命韓德讓“總宿衛事”。這樣,承天太後就基本控製了朝廷,那些跋扈之臣也就不敢再興風作浪,而韓德讓也成了朝中權勢最煊赫的大臣。
民間傳說中有蕭太後下嫁韓德讓一說。在宋人編撰的《契丹國誌》裏,談及韓德讓和蕭燕燕時,均言韓德讓“有辟陽侯之幸”,意指他與承天太後關係非同尋常。而在曾出使過遼國的宋人路振的《乘軺錄》裏,也有蕭燕燕年輕時曾與韓德讓有過婚約的說法。後蕭燕燕入宮,成為遼景宗的皇後,韓德讓也娶了李氏為妻,但在彼此心裏埋下了一段未了情事。也許契丹族風俗淳樸,或者遼景宗心胸開闊,當然,也可能是蕭燕燕暗自協助,韓德讓的仕途可謂一路順風。在景宗一朝,他已經“加東頭承奉官,補樞密院通事,轉上京皇城使,遙授彰德軍節度使”,後來更是成為託孤大臣。到了蕭燕燕攝政時期,兩人關係終可以公私不分、融為一體了。韓德讓“總理宿衛事”,與蕭燕燕出則同車,入則同寢,宛若一對恩愛夫妻。蘇轍《龍川別誌》說澶淵議和時,宋朝使者曹利前往談判,“見虜母(指蕭燕燕)於軍中,與蕃將韓德讓偶坐駝車上,坐利用於車下,饋之食,共議和事”。《宋會要輯稿》也記載蕭燕燕為了鳩占鵲巢,曾派人縊殺德讓之妻,併入居德讓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