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旻率兵退至一樹林之中,見敗退漢兵已是筋疲力盡。劉旻道:“傳朕詔令,三軍在此歇息半個時辰,再行軍趕路。”
楊袞道:“此林之間,有大道貫穿南北,倘若周兵沿途追來,無險可守,陛下不可在此停留。”
劉旻道:“眾將士如此疲憊,豈能再走?”
楊袞與劉旻爭辯之時,隻見後麵跟來的幾個漢兵喊道:“周兵殺到!”北漢將士聞聽,拔腿就跑。楊袞道:“陛下先走,末將斷後!”楊袞跨馬提槍來迎追兵。周兵為首之將名叫樊愛能率一支騎兵到此,正遇楊袞當道攔路。細細觀瞧楊袞年歲在四十開外,眉宇軒昂,目生雄光,鼻正口闊,長髯已是半白,頭戴銀翅帥字盔,身披亮銀鎖子甲,誇下一匹斑豹馬,掌中一條皂金虎頭槍。樊愛能笑道:“半老之人竟敢道間獨當,待取了首級請功!”樊愛能驅馬揮刀賴展楊袞,楊袞直槍一個回合便將樊愛能挑落馬下。旁邊周兵見主將被殺,掉頭就跑。
楊袞退了追兵,懸掛樊愛能人頭向北而去。走至山穀,正遇劉旻在此歇兵,楊袞獻上樊愛能人頭,劉旻大喜道:“楊將軍退卻敵兵,朕已命士卒伐柴煮飯,稍等片刻就為將軍慶功。”
楊袞打眼一看,大鍋已經添柴煮水,楊袞道:“此地已不可久留,陛下速領將士逃走。”
劉旻問道:“將軍何事驚慌?”
楊袞道:“陛下山穀煮飯,炊煙裊起,周兵定聞煙尋來。山穀狹窄,若慌忙退卻,重將士定擁擠相互踐踏,所以請陛下速撤。”
劉旻聞聽有理,遂命步兵先行,騎兵在後悉數過穀。劉旻與楊袞在後隊正欲離去,忽然聞聽穀口有人高喊:“賊子休走,留下人頭。”隻見一員後周大將催馬舉錘率兵追來,此人乃是石守信部將何徽。楊袞驅馬來至穀口,對何徽言道:“無名之輩枉來送死!”遂與何徽交手,不過兩個回合,何徽便被賜死,隨行士卒各自逃竄。
天色昏沉,劉旻見有河澗阻路,哀聲嘆道:“前有阻澗,後有追兵,逼得孤家如今真是走投無路,進退兩難。”
楊袞道:“陛下盡可寬心,大軍所到之處,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區區河間不足憂慮。”
劉旻道:“隻是橋未搭好,追兵又至,軍心必然大亂。”
楊袞道:“倘若來追,末將自可當至。”劉旻也無別計,便命士卒伐木搭橋。
過了半個時辰,眼看木橋將成,遠處遙傳馬蹄之聲,山坡露出一麵將旗,上書“趙”字,近前再觀乃是大將趙匡胤。楊袞單槍匹馬攔住追兵,趙匡胤道:“老將軍,周主所到之處,郡縣無不望風歸順,將軍何不早降?”
楊袞道:“忠臣保一主,投敵萬難從。休要費話,看老夫大槍。”話音未落,楊袞出馬來戰,趙匡胤舉棍相迎。大戰二十個回合,趙匡胤自知不是對手,隻得率兵退去。
劉旻在高平吃了敗仗,率殘部僅萬餘人退回太原。皇帝劉旻麵對滿朝文武是失聲痛哭,言道:“柴榮八萬大軍指日可待,朕欲逃往漠北,眾卿以為如何?”
楊袞道:“陛下勿憂,為臣之子楊業督軍雁門關尚有兵馬兩萬,待臣前去搬兵。”劉旻如得救命稻草,遂令楊袞王雁門關搬兵。
不過兩日,柴榮率大軍殺至太原,將城池團團包圍,又令攻城。北漢皇帝劉旻驚慌失措,對眾臣道:“隻恐怖等楊袞搬來救兵,這太原就已經陷入敵手。”
謀士鄭珙奏道:“大將軍衛融已調滿城壯丁充作軍役,陛下若在煎熬兩日,此戰成敗尚未可知。”聽了鄭珙的勸言,劉旻才稍有安穩。太原死守已有兩月之餘,援兵尚未來到,劉旻又道:“楊袞搬兵兩月有餘,尚不見其蹤影,隻恐已降柴榮。”
鄭珙道:“老將楊袞用兵沉穩,常有出奇製勝。柴榮率軍猛攻兩月也不曾攻陷太原,陛下再等幾日又有何妨?”劉旻也隻得應允。
楊袞救兵為何遲遲未到?原來楊袞與其子楊業率領兩萬雁門關守軍一路南來,楊業勸道:“如今周兵八萬之眾,兩萬救兵難解燃眉。不如拖延一些時日,等周兵攻城疲憊,再救不遲。”楊袞父子便離太原三十裏外紮營。過了兩月,探馬來報太原仍不曾攻破,楊袞大喜下令出兵。
楊袞命楊業為先鋒率兵突襲周兵大營,這後周大軍連攻太原兩月不克,軍士戰心舉喪,突逢漢軍援兵殺到,後周大軍是兵敗如山倒。周世宗柴榮隻得率兵向南後退二十裏紮營。劉旻見周兵敗退,大開城門迎接。楊袞與世子楊業率兩萬精兵進駐太原。
柴榮重新紮下大寨,再點兵馬八萬大軍已折去三萬有餘。柴榮麵對眾將是唉聲嘆氣,趙匡胤奏道:“我軍連戰兩月,耗費巨大,軍心疲憊,不如暫且回師開封。”
柴榮嘆道:“朕率軍血戰數月,未想被那楊家父子殺得大敗,前功盡棄。”話音未落,忽聞一聲驚雷落地,頃刻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柴榮走至中軍帳口,仰天嘆道:“天不護佑,人能奈何?”遂令避過暴雨,班師回朝。
柴榮率軍回至朝中,大臣王樸統帥百官迎接聖駕。柴榮見百官之中惟有馮道未來,問道:“馮相國為何不來接駕?”
楊袞道:“此林之間,有大道貫穿南北,倘若周兵沿途追來,無險可守,陛下不可在此停留。”
劉旻道:“眾將士如此疲憊,豈能再走?”
楊袞與劉旻爭辯之時,隻見後麵跟來的幾個漢兵喊道:“周兵殺到!”北漢將士聞聽,拔腿就跑。楊袞道:“陛下先走,末將斷後!”楊袞跨馬提槍來迎追兵。周兵為首之將名叫樊愛能率一支騎兵到此,正遇楊袞當道攔路。細細觀瞧楊袞年歲在四十開外,眉宇軒昂,目生雄光,鼻正口闊,長髯已是半白,頭戴銀翅帥字盔,身披亮銀鎖子甲,誇下一匹斑豹馬,掌中一條皂金虎頭槍。樊愛能笑道:“半老之人竟敢道間獨當,待取了首級請功!”樊愛能驅馬揮刀賴展楊袞,楊袞直槍一個回合便將樊愛能挑落馬下。旁邊周兵見主將被殺,掉頭就跑。
楊袞退了追兵,懸掛樊愛能人頭向北而去。走至山穀,正遇劉旻在此歇兵,楊袞獻上樊愛能人頭,劉旻大喜道:“楊將軍退卻敵兵,朕已命士卒伐柴煮飯,稍等片刻就為將軍慶功。”
楊袞打眼一看,大鍋已經添柴煮水,楊袞道:“此地已不可久留,陛下速領將士逃走。”
劉旻問道:“將軍何事驚慌?”
楊袞道:“陛下山穀煮飯,炊煙裊起,周兵定聞煙尋來。山穀狹窄,若慌忙退卻,重將士定擁擠相互踐踏,所以請陛下速撤。”
劉旻聞聽有理,遂命步兵先行,騎兵在後悉數過穀。劉旻與楊袞在後隊正欲離去,忽然聞聽穀口有人高喊:“賊子休走,留下人頭。”隻見一員後周大將催馬舉錘率兵追來,此人乃是石守信部將何徽。楊袞驅馬來至穀口,對何徽言道:“無名之輩枉來送死!”遂與何徽交手,不過兩個回合,何徽便被賜死,隨行士卒各自逃竄。
天色昏沉,劉旻見有河澗阻路,哀聲嘆道:“前有阻澗,後有追兵,逼得孤家如今真是走投無路,進退兩難。”
楊袞道:“陛下盡可寬心,大軍所到之處,逢山開道,遇水搭橋,區區河間不足憂慮。”
劉旻道:“隻是橋未搭好,追兵又至,軍心必然大亂。”
楊袞道:“倘若來追,末將自可當至。”劉旻也無別計,便命士卒伐木搭橋。
過了半個時辰,眼看木橋將成,遠處遙傳馬蹄之聲,山坡露出一麵將旗,上書“趙”字,近前再觀乃是大將趙匡胤。楊袞單槍匹馬攔住追兵,趙匡胤道:“老將軍,周主所到之處,郡縣無不望風歸順,將軍何不早降?”
楊袞道:“忠臣保一主,投敵萬難從。休要費話,看老夫大槍。”話音未落,楊袞出馬來戰,趙匡胤舉棍相迎。大戰二十個回合,趙匡胤自知不是對手,隻得率兵退去。
劉旻在高平吃了敗仗,率殘部僅萬餘人退回太原。皇帝劉旻麵對滿朝文武是失聲痛哭,言道:“柴榮八萬大軍指日可待,朕欲逃往漠北,眾卿以為如何?”
楊袞道:“陛下勿憂,為臣之子楊業督軍雁門關尚有兵馬兩萬,待臣前去搬兵。”劉旻如得救命稻草,遂令楊袞王雁門關搬兵。
不過兩日,柴榮率大軍殺至太原,將城池團團包圍,又令攻城。北漢皇帝劉旻驚慌失措,對眾臣道:“隻恐怖等楊袞搬來救兵,這太原就已經陷入敵手。”
謀士鄭珙奏道:“大將軍衛融已調滿城壯丁充作軍役,陛下若在煎熬兩日,此戰成敗尚未可知。”聽了鄭珙的勸言,劉旻才稍有安穩。太原死守已有兩月之餘,援兵尚未來到,劉旻又道:“楊袞搬兵兩月有餘,尚不見其蹤影,隻恐已降柴榮。”
鄭珙道:“老將楊袞用兵沉穩,常有出奇製勝。柴榮率軍猛攻兩月也不曾攻陷太原,陛下再等幾日又有何妨?”劉旻也隻得應允。
楊袞救兵為何遲遲未到?原來楊袞與其子楊業率領兩萬雁門關守軍一路南來,楊業勸道:“如今周兵八萬之眾,兩萬救兵難解燃眉。不如拖延一些時日,等周兵攻城疲憊,再救不遲。”楊袞父子便離太原三十裏外紮營。過了兩月,探馬來報太原仍不曾攻破,楊袞大喜下令出兵。
楊袞命楊業為先鋒率兵突襲周兵大營,這後周大軍連攻太原兩月不克,軍士戰心舉喪,突逢漢軍援兵殺到,後周大軍是兵敗如山倒。周世宗柴榮隻得率兵向南後退二十裏紮營。劉旻見周兵敗退,大開城門迎接。楊袞與世子楊業率兩萬精兵進駐太原。
柴榮重新紮下大寨,再點兵馬八萬大軍已折去三萬有餘。柴榮麵對眾將是唉聲嘆氣,趙匡胤奏道:“我軍連戰兩月,耗費巨大,軍心疲憊,不如暫且回師開封。”
柴榮嘆道:“朕率軍血戰數月,未想被那楊家父子殺得大敗,前功盡棄。”話音未落,忽聞一聲驚雷落地,頃刻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柴榮走至中軍帳口,仰天嘆道:“天不護佑,人能奈何?”遂令避過暴雨,班師回朝。
柴榮率軍回至朝中,大臣王樸統帥百官迎接聖駕。柴榮見百官之中惟有馮道未來,問道:“馮相國為何不來接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