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來至後宮,李太後道:“郭都督舉兵入京,大得人心,皇位應禪讓於愛卿。”
郭威跪倒在地,答道:“臣啟太後,郭威自起兵之日,隻為討伐暴君無道,並無篡逆之心,且百官未有擁立之意,臣願輔佐太後另立明主。”,
李太後問道:“郭愛卿欲擁立何人為新君?”
郭威道:“太後可降一道懿旨,令百官推選漢室宗祖一人為新君。”立刻太後便照郭威之策,降詔一道曰:“河東節度使劉旻,許州節度使劉信,乃是高祖之弟,徐州節度使劉贇,開封尹劉承勛,皆高祖之子,文武百官,當在宗族之中擇嗣君以繼承皇位。”
太後懿旨降下,郭威手下眾將皆是心存不滿。來至帥府勸郭威自稱皇帝,郭威道:“我已在太後麵前,保奏另選劉氏宗嗣為新君,豈能反悔?”
柴榮言道:“父親如今功高震主,權傾朝野,倘若再擁立劉氏宗族,父親手握大權必遭人忌恨,今日之榮將前功盡棄。”
郭威道:“我兒之言,到也有理。隻是太後詔書已下,我怎好食言,失信於天下?”
趙匡胤道:“主公何不效仿明宗李嗣源?”
郭威道:“此話怎講?”
趙匡胤道:“當年李嗣源率兵攻入京城,自有稱帝之心,卻不便直言。李嗣源自稱監國,獨斷朝政,迫使百官擁立為君,皇袍加身。末將以為都督也可先自稱監國,再尋皇位。”眾人聞聽皆贊成此計,郭威得此妙計,到是雄心膨脹,決議監國理政。
三日後,郭威假造太後懿旨自稱監國,而太後深居後宮不知朝事,郭威奏道:“朝廷歷經戰亂,百廢待興,群臣為天下蒼生著想,才擁立為臣監國。”太後信以為真,遂將誥書曰:
“樞密使郭威,救朝廷於安危,保大漢之血脈,雖誥書已命另擇新君,卻不得天下歸附。天道在北,人心靡東。劉氏氣數已衰,當禪讓於郭威,方是順承天意。”
詔書頒出,朝中百官皆奏請郭威稱帝。公元951年,郭威在開封稱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廣順,諡號周太祖,史稱後周。
郭威篡得後漢江山,後漢宗室多數被貶為候,屈從於後周,唯有河東節度使劉旻頗不自安,此人乃是劉知遠的堂弟,被封在三晉。自郭威建立後周,劉氏宗族皆壽排貶。
劉旻唯恐自己官爵不保,便招來謀士鄭珙問道:“劉氏暗弱,天下已歸郭威,我宗親皆遭排貶,軍師可有良策教我?”
鄭珙道:“時事已亂矣!晉陽兵雄天下,且地形險固,三晉十州征賦足以自給。公為大漢宗室,此時若不自立,日後必為人所製。主公可北依契丹,西和黨項,南向以爭霸中原。”
劉旻道:“軍師之言,正合我意。”遂令上供征賦,收納豪傑,籍戶壯丁充當兵源。在後周建立不久,劉旻於當年以光復後漢之名,自立為君。劉旻自稱大漢世祖神武皇帝,國號為漢,沿用後漢年號幹佑,史稱北漢,乃是十國之一。正是:
中原梁唐晉漢周,十國而今列春秋。
華夏分裂就此止,隻待英主一統收。
有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楚國素來向中原納貢稱臣,郭威起兵討伐劉承佑時,楚王馬希萼擁戴後漢朝廷;到郭威建立後周之日,馬希萼唯恐郭威興兵南下,便派使者向南唐皇帝納貢稱臣。
馬希萼有個弟弟名叫馬希崇,官居楚國大司馬,總攬朝中政事。馬希崇得知楚王向南唐稱臣,便往宮中求見馬希萼。希崇奏道:“近來得知王兄向唐主稱臣,可有此事?”
馬希萼答:“卻有此事。”
希崇道:“愚弟以為此事萬萬不可。那唐主李景素有一統江南野心。向唐稱臣,乃是養虎為患,與狼共舞。”
馬希萼道:“孤王與唐修好,如同三國吳蜀聯盟,郭威盤局中原好比曹魏。成其三足鼎立之勢,方可保我楚國無憂。”馬希崇見王兄不停勸慰,別告辭轉回。
馬希崇回到府中,將朝中兩個同僚請到府上。一個名叫徐威,另一個叫陸孟俊,此二人皆是楚國大將,在朝中與馬希崇結為死黨。馬希崇對二人言道:“我王兄貪圖安樂,心中並無一通江南之心,大丈夫在世若不一統天下,豈不可惜?”
陸孟俊問道:“楚王既無平天下大誌,我與徐威願共保大司馬取代楚王。”陸孟俊一語正是說到馬希崇心理,徐威也勸馬希崇奪取王位,三人之心一拍即合。
楚王馬希萼王宮戒備森嚴,護衛眾多,馬希崇久久不得篡位機會。這幾日,荊楚之地突降瑞雪,楚王馬希萼縱觀雪景,以為這是祥瑞之兆,便召集宮中美人大擺豪宴,聚於端陽門。馬希萼素來偏好女色,宮中佳麗有三千之多,奢侈淫逸那是自然。
馬希崇得知此事,急召陸孟俊、徐威二人來見,言道:“楚王在端陽門外會宴宮娥,不曾防備。我欲趁此時廢掉昏君。”陸、徐二將連聲贊成。
馬希崇以大司馬之職,調出虎符,點齊精壯士卒三千人,交與徐威。大將徐威趁著月高夜暗,率這一千士卒分兵三路,左右兩路伏於酒宴兩側,虛偽親率中路繞進端陽門,登上城樓。
馬希萼飲酒正酣,突聞一聲信炮,夜空之中劃出一道火光,兩側伏兵殺出,酒宴大亂。馬希萼抱頭就往端陽門,卻見城門盡閉。,馬希萼對城上上急聲高呼:“我乃楚王殿下,快開城門!”
郭威跪倒在地,答道:“臣啟太後,郭威自起兵之日,隻為討伐暴君無道,並無篡逆之心,且百官未有擁立之意,臣願輔佐太後另立明主。”,
李太後問道:“郭愛卿欲擁立何人為新君?”
郭威道:“太後可降一道懿旨,令百官推選漢室宗祖一人為新君。”立刻太後便照郭威之策,降詔一道曰:“河東節度使劉旻,許州節度使劉信,乃是高祖之弟,徐州節度使劉贇,開封尹劉承勛,皆高祖之子,文武百官,當在宗族之中擇嗣君以繼承皇位。”
太後懿旨降下,郭威手下眾將皆是心存不滿。來至帥府勸郭威自稱皇帝,郭威道:“我已在太後麵前,保奏另選劉氏宗嗣為新君,豈能反悔?”
柴榮言道:“父親如今功高震主,權傾朝野,倘若再擁立劉氏宗族,父親手握大權必遭人忌恨,今日之榮將前功盡棄。”
郭威道:“我兒之言,到也有理。隻是太後詔書已下,我怎好食言,失信於天下?”
趙匡胤道:“主公何不效仿明宗李嗣源?”
郭威道:“此話怎講?”
趙匡胤道:“當年李嗣源率兵攻入京城,自有稱帝之心,卻不便直言。李嗣源自稱監國,獨斷朝政,迫使百官擁立為君,皇袍加身。末將以為都督也可先自稱監國,再尋皇位。”眾人聞聽皆贊成此計,郭威得此妙計,到是雄心膨脹,決議監國理政。
三日後,郭威假造太後懿旨自稱監國,而太後深居後宮不知朝事,郭威奏道:“朝廷歷經戰亂,百廢待興,群臣為天下蒼生著想,才擁立為臣監國。”太後信以為真,遂將誥書曰:
“樞密使郭威,救朝廷於安危,保大漢之血脈,雖誥書已命另擇新君,卻不得天下歸附。天道在北,人心靡東。劉氏氣數已衰,當禪讓於郭威,方是順承天意。”
詔書頒出,朝中百官皆奏請郭威稱帝。公元951年,郭威在開封稱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廣順,諡號周太祖,史稱後周。
郭威篡得後漢江山,後漢宗室多數被貶為候,屈從於後周,唯有河東節度使劉旻頗不自安,此人乃是劉知遠的堂弟,被封在三晉。自郭威建立後周,劉氏宗族皆壽排貶。
劉旻唯恐自己官爵不保,便招來謀士鄭珙問道:“劉氏暗弱,天下已歸郭威,我宗親皆遭排貶,軍師可有良策教我?”
鄭珙道:“時事已亂矣!晉陽兵雄天下,且地形險固,三晉十州征賦足以自給。公為大漢宗室,此時若不自立,日後必為人所製。主公可北依契丹,西和黨項,南向以爭霸中原。”
劉旻道:“軍師之言,正合我意。”遂令上供征賦,收納豪傑,籍戶壯丁充當兵源。在後周建立不久,劉旻於當年以光復後漢之名,自立為君。劉旻自稱大漢世祖神武皇帝,國號為漢,沿用後漢年號幹佑,史稱北漢,乃是十國之一。正是:
中原梁唐晉漢周,十國而今列春秋。
華夏分裂就此止,隻待英主一統收。
有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楚國素來向中原納貢稱臣,郭威起兵討伐劉承佑時,楚王馬希萼擁戴後漢朝廷;到郭威建立後周之日,馬希萼唯恐郭威興兵南下,便派使者向南唐皇帝納貢稱臣。
馬希萼有個弟弟名叫馬希崇,官居楚國大司馬,總攬朝中政事。馬希崇得知楚王向南唐稱臣,便往宮中求見馬希萼。希崇奏道:“近來得知王兄向唐主稱臣,可有此事?”
馬希萼答:“卻有此事。”
希崇道:“愚弟以為此事萬萬不可。那唐主李景素有一統江南野心。向唐稱臣,乃是養虎為患,與狼共舞。”
馬希萼道:“孤王與唐修好,如同三國吳蜀聯盟,郭威盤局中原好比曹魏。成其三足鼎立之勢,方可保我楚國無憂。”馬希崇見王兄不停勸慰,別告辭轉回。
馬希崇回到府中,將朝中兩個同僚請到府上。一個名叫徐威,另一個叫陸孟俊,此二人皆是楚國大將,在朝中與馬希崇結為死黨。馬希崇對二人言道:“我王兄貪圖安樂,心中並無一通江南之心,大丈夫在世若不一統天下,豈不可惜?”
陸孟俊問道:“楚王既無平天下大誌,我與徐威願共保大司馬取代楚王。”陸孟俊一語正是說到馬希崇心理,徐威也勸馬希崇奪取王位,三人之心一拍即合。
楚王馬希萼王宮戒備森嚴,護衛眾多,馬希崇久久不得篡位機會。這幾日,荊楚之地突降瑞雪,楚王馬希萼縱觀雪景,以為這是祥瑞之兆,便召集宮中美人大擺豪宴,聚於端陽門。馬希萼素來偏好女色,宮中佳麗有三千之多,奢侈淫逸那是自然。
馬希崇得知此事,急召陸孟俊、徐威二人來見,言道:“楚王在端陽門外會宴宮娥,不曾防備。我欲趁此時廢掉昏君。”陸、徐二將連聲贊成。
馬希崇以大司馬之職,調出虎符,點齊精壯士卒三千人,交與徐威。大將徐威趁著月高夜暗,率這一千士卒分兵三路,左右兩路伏於酒宴兩側,虛偽親率中路繞進端陽門,登上城樓。
馬希萼飲酒正酣,突聞一聲信炮,夜空之中劃出一道火光,兩側伏兵殺出,酒宴大亂。馬希萼抱頭就往端陽門,卻見城門盡閉。,馬希萼對城上上急聲高呼:“我乃楚王殿下,快開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