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玄暉奸笑道:“梁王放心,頃刻便讓九位皇子屍沉池底。”
朱全忠微微點頭,帶了幾個侍者溜出九曲池。蔣玄暉蔣玄暉喚來一幫爪牙,各執一位皇子,用白絹將九位王爺全部勒死,將屍體沉於河底。從九位親王盡皆處死,可憐李唐血脈斬斷,九位王爺性命歸天。北宋禮部侍郎樞密直學士王琪賦詩《九曲池》一首,詩曰:
越調隋家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
儀鳳終沉影,鳴蛙隻沸聲。淒涼不可問,落日背蕪城。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九位皇子罹難,不久便傳出風聲,使得朝野震驚。單說荊北節度使趙匡凝,字光儀,蔡州人氏。晚唐受黃巢起義影響,諸侯各自廝殺,唯有趙匡凝年年往朝中進獻稅賦,昭宗為表彰其功,加封為襄王。其弟名曰趙匡明,字贊堯,官居荊南節度使。這兄弟二人察覺朱全忠害死九王,必有篡位之心,心中憤憤不平,首舉義旗,起兵五萬聲討梁王朱全忠。
朱全忠在東都得探馬飛報趙匡凝起兵,朱全忠立刻召令文武將官商議軍情,敬翔言道:“荊州自古是四戰之地,東連淮、浙、西接兩川。若是趙匡凝用連橫之策,東西聯盟,必將形成大患。所以此番南征,千歲若能奪取荊州,則四方反受威逼,必然臣服梁王。”
朱全忠聽得有理,拍案言道:“子振之言甚合我意。命楊師厚為先鋒,點兵十萬即日出兵。”
大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八月至九月間,梁王朱全忠以楊師厚為先鋒,葛從周為都督出兵荊州。連克唐、鄧、復、郢、隨、均、房七州,大軍所至,勢不可擋。朱全忠率兵占據荊門,駐紮漢水之北,虎視襄州。
趙匡凝兄弟屢遭失利,隔長江據守。葛從周、楊師厚各率百條戰船渡江,趙匡凝大喜:“北軍不習水戰,雖人馬眾多,不足畏懼。”遂命趙匡明統率一百條戰船出戰。兩下交鋒,果然梁兵不習水戰,一觸即潰。
朱全忠見船多人眾不能得勝,勃然大怒,怒罵眾將。參軍敬翔勸道:“昔日討伐秦宗權時,曾與長沙太守馬殷友一麵之交,何不致書馬殷,約其從江南相助?”
朱全忠道:“馬殷非是心腹之人,豈能聽我差遣?”
敬翔道:“馬殷不愛金銀,不近女色,卻是官場失意。若能借天子之筆,加封馬殷告官顯位,何愁不為主公所用。”
“子振所言有理,汝可代我修書。”朱全忠命敬翔假擬詔書,送與鎮守長沙太守馬殷,加封馬殷為靜江節度使,封楚國公。約其會兵夾擊襄王趙匡凝。
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馬殷得此官爵也是心中得意。長沙副將廖匡問道:“朱全忠人麵獸心,雖為唐臣實為唐賊,不可追隨。”
馬殷道:“荊州之地能有幾人稱雄?大丈夫再世豈能墨守七裏之郭?”
“敢問太守之誌?”廖匡道。
馬殷答:“收復荊楚,坐南稱王,向北稱霸,已成我誌!”左右眾將無不敬佩,連聲響應。遂回書朱全忠約定出兵會戰襄州。
三日之後,馬殷、廖匡火燒襄軍糧草,趙匡凝手下眾將皆不敵馬殷,連戰連敗。梁軍先鋒官葛從周與楊師厚率十萬大軍水陸並進,趙匡凝兄弟被殺的大敗。趙匡凝對匡明言道:“襄州已不可再守,咱們兄弟還是轉投淮南,輔佐吳主楊行密,日後再尋東山再起。”
趙匡明道:“天下多為朱三所占,與兄長同行一旦遭擒,我家香火必斷,國讎難報。不如兄長往東投吳,小弟向西投蜀,將來誰得顯貴,再為大唐復仇。”趙匡凝以為此計甚妙,便於趙匡明各領一支人馬分別逃走,捨棄荊南。
趙氏兄弟各自奔散,梁兵遂得荊州。朱全忠征的江南美女多名,隻知尋樂。參軍敬翔奏道:“今聞長沙太守馬殷已得荊南四郡。”
朱全忠樂道:“孤王已封他靜江節度使,將荊州賞給馬殷何妨?”
敬翔道:“馬殷弱時,主公助他成事;如今馬殷得勢,人心不足蛇吞象,隻恐已有北上野心。”
朱全忠推開身旁美人,問道:“依子振之見,到是養虎為患了?”
敬翔道:“可命潁州刺史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屯兵江夏要地,扼製馬殷向北圖謀。”
朱全忠連連稱是,遂加封潁州刺史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牽製馬殷。高繼興,字貽孫,陝州人氏,此人便是日後的荊南王,那是後話。
九王已死,襄王趙匡凝起義失敗,李克用又受契丹牽製,一時無法南下,朱全忠便思量篡位之事。回到東都梁王府,召來積善宮的兩個小太監,一個名叫王殷、一個名叫趙衡。這兩人知道朱全忠心狠手毒,來到梁王府,一見朱全忠便跪地磕頭。朱全忠對二人言道:“我朱全忠平日對兩位小公宮如何?”
王殷、趙衡伏地言道:“梁王平日對我二人恩重如山,常記於心。”
朱全忠言道:“蔣玄暉前些時候害死九位親王,罪不可赦。欲求二位公公助我除此奸賊,不知二位公公可願相助否?”
王殷奉承言道:“梁王有所差遣,我等自然從命,不知如何除此奸賊?”
朱全忠道:“明日我令蔣玄暉進積善宮進見皇太後,二位公公便來告知,我定以重罪,誅殺此賊。”兩個小太監哪敢不從,欣然領命。
朱全忠微微點頭,帶了幾個侍者溜出九曲池。蔣玄暉蔣玄暉喚來一幫爪牙,各執一位皇子,用白絹將九位王爺全部勒死,將屍體沉於河底。從九位親王盡皆處死,可憐李唐血脈斬斷,九位王爺性命歸天。北宋禮部侍郎樞密直學士王琪賦詩《九曲池》一首,詩曰:
越調隋家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
儀鳳終沉影,鳴蛙隻沸聲。淒涼不可問,落日背蕪城。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九位皇子罹難,不久便傳出風聲,使得朝野震驚。單說荊北節度使趙匡凝,字光儀,蔡州人氏。晚唐受黃巢起義影響,諸侯各自廝殺,唯有趙匡凝年年往朝中進獻稅賦,昭宗為表彰其功,加封為襄王。其弟名曰趙匡明,字贊堯,官居荊南節度使。這兄弟二人察覺朱全忠害死九王,必有篡位之心,心中憤憤不平,首舉義旗,起兵五萬聲討梁王朱全忠。
朱全忠在東都得探馬飛報趙匡凝起兵,朱全忠立刻召令文武將官商議軍情,敬翔言道:“荊州自古是四戰之地,東連淮、浙、西接兩川。若是趙匡凝用連橫之策,東西聯盟,必將形成大患。所以此番南征,千歲若能奪取荊州,則四方反受威逼,必然臣服梁王。”
朱全忠聽得有理,拍案言道:“子振之言甚合我意。命楊師厚為先鋒,點兵十萬即日出兵。”
大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八月至九月間,梁王朱全忠以楊師厚為先鋒,葛從周為都督出兵荊州。連克唐、鄧、復、郢、隨、均、房七州,大軍所至,勢不可擋。朱全忠率兵占據荊門,駐紮漢水之北,虎視襄州。
趙匡凝兄弟屢遭失利,隔長江據守。葛從周、楊師厚各率百條戰船渡江,趙匡凝大喜:“北軍不習水戰,雖人馬眾多,不足畏懼。”遂命趙匡明統率一百條戰船出戰。兩下交鋒,果然梁兵不習水戰,一觸即潰。
朱全忠見船多人眾不能得勝,勃然大怒,怒罵眾將。參軍敬翔勸道:“昔日討伐秦宗權時,曾與長沙太守馬殷友一麵之交,何不致書馬殷,約其從江南相助?”
朱全忠道:“馬殷非是心腹之人,豈能聽我差遣?”
敬翔道:“馬殷不愛金銀,不近女色,卻是官場失意。若能借天子之筆,加封馬殷告官顯位,何愁不為主公所用。”
“子振所言有理,汝可代我修書。”朱全忠命敬翔假擬詔書,送與鎮守長沙太守馬殷,加封馬殷為靜江節度使,封楚國公。約其會兵夾擊襄王趙匡凝。
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馬殷得此官爵也是心中得意。長沙副將廖匡問道:“朱全忠人麵獸心,雖為唐臣實為唐賊,不可追隨。”
馬殷道:“荊州之地能有幾人稱雄?大丈夫再世豈能墨守七裏之郭?”
“敢問太守之誌?”廖匡道。
馬殷答:“收復荊楚,坐南稱王,向北稱霸,已成我誌!”左右眾將無不敬佩,連聲響應。遂回書朱全忠約定出兵會戰襄州。
三日之後,馬殷、廖匡火燒襄軍糧草,趙匡凝手下眾將皆不敵馬殷,連戰連敗。梁軍先鋒官葛從周與楊師厚率十萬大軍水陸並進,趙匡凝兄弟被殺的大敗。趙匡凝對匡明言道:“襄州已不可再守,咱們兄弟還是轉投淮南,輔佐吳主楊行密,日後再尋東山再起。”
趙匡明道:“天下多為朱三所占,與兄長同行一旦遭擒,我家香火必斷,國讎難報。不如兄長往東投吳,小弟向西投蜀,將來誰得顯貴,再為大唐復仇。”趙匡凝以為此計甚妙,便於趙匡明各領一支人馬分別逃走,捨棄荊南。
趙氏兄弟各自奔散,梁兵遂得荊州。朱全忠征的江南美女多名,隻知尋樂。參軍敬翔奏道:“今聞長沙太守馬殷已得荊南四郡。”
朱全忠樂道:“孤王已封他靜江節度使,將荊州賞給馬殷何妨?”
敬翔道:“馬殷弱時,主公助他成事;如今馬殷得勢,人心不足蛇吞象,隻恐已有北上野心。”
朱全忠推開身旁美人,問道:“依子振之見,到是養虎為患了?”
敬翔道:“可命潁州刺史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屯兵江夏要地,扼製馬殷向北圖謀。”
朱全忠連連稱是,遂加封潁州刺史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牽製馬殷。高繼興,字貽孫,陝州人氏,此人便是日後的荊南王,那是後話。
九王已死,襄王趙匡凝起義失敗,李克用又受契丹牽製,一時無法南下,朱全忠便思量篡位之事。回到東都梁王府,召來積善宮的兩個小太監,一個名叫王殷、一個名叫趙衡。這兩人知道朱全忠心狠手毒,來到梁王府,一見朱全忠便跪地磕頭。朱全忠對二人言道:“我朱全忠平日對兩位小公宮如何?”
王殷、趙衡伏地言道:“梁王平日對我二人恩重如山,常記於心。”
朱全忠言道:“蔣玄暉前些時候害死九位親王,罪不可赦。欲求二位公公助我除此奸賊,不知二位公公可願相助否?”
王殷奉承言道:“梁王有所差遣,我等自然從命,不知如何除此奸賊?”
朱全忠道:“明日我令蔣玄暉進積善宮進見皇太後,二位公公便來告知,我定以重罪,誅殺此賊。”兩個小太監哪敢不從,欣然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