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普魯斯海峽全長31.5公裏,最寬處3200米、最窄處550米、平均深度62米、最深處118米。海峽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麵底下則有一股逆流把含鹽的海水從馬爾馬拉海帶到黑海。由於魚群季節性地透過海峽往返黑海,海峽地區漁業頗盛。兩岸樹木蔥鬱,村莊、別墅星羅棋布。海峽最窄處隔岸分別修建了兩座軍事堡壘,亞洲部分的名叫阿納多盧城堡,建於1390年,歐洲部分的叫色雷斯城堡,建於1452年。兩座斜拉網式大橋橫跨海峽,其一名為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建於1973年,全長1074米;其二名為征服者蘇丹邁赫邁特大橋,建於1988年,全長1090米。目前,土政府正籌備以bot模式,用4年時間興建一條全長8公裏的海底隧道,連通西岸的托普卡帕和東岸的希德拉帕夏,以貫通安卡拉經伊芳史丹布爾至歐洲的高速公路。
達達尼爾海峽連接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全長64公裏,最寬處6.4公裏,最窄處1.6公裏,平均深度55米,中部最狹處最深,達92米。水麵有一股從馬爾馬拉海流向愛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補償性潛流帶回更多鹽水。沿岸重要港口有蓋利博盧、埃傑阿巴德和恰納卡萊。兩岸聳立著許多著名城堡。海中有多種回遊於黑海和愛琴海之間的魚類。達達尼爾海峽是地中海進入伊芳史丹布爾和黑海的門戶。)
(一戰的時候在此發生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海峽爭奪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於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實施的一次戰役,又稱加利波利半島戰役。
此次戰役目的是,控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占領土耳其首都君土坦丁堡(伊斯坦堡),迫使土耳其退出與德國聯合的戰爭。
英法兩國竭力先於俄國奪取戰略上極其重要的這2個海峽。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是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倡議者。最初計劃規定,英法聯合艦隊用艦炮火力逐次摧毀土軍海岸炮連和要塞,掃除海峽水雷,並突人馬爾馬拉海,攻占君土坦丁堡。
德土聯軍統帥部獲悉英法準備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後,遂將土耳其第1、第2集團軍的部隊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調往達達尼爾海峽地區,使要塞炮兵和岸炮連的火炮數量增至199門(包括150—355毫米炮175門),布設了10道水雷障礙(375個水雷),以加強海峽海岸防禦。在達達尼爾海峽入口兩岸配置了外圍炮兵連(26門火炮),往後配有中間炮兵連(85門火炮),在查納卡累地域配置了內防炮兵連(88門火炮)。達達尼爾海峽北岸的築壘陣地部署了第1集團軍(司令官德國利曼。馮。桑德斯上將)第3軍的部隊,南岸部署了該集團軍第15軍的部隊。
1915年2月中旬,英法聯合艦隊(司令官英國卡登海軍上將)集結在利姆諾斯島穆德羅斯灣(戰列艦11艘,戰列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6艘,潛艇7艘,飛機運輸艦1艘)。
聯合艦隊在大口徑炮方麵比土耳其岸防炮顯居優勢(234—380毫米炮92門,102—191毫米炮190門),2月19日開始炮擊外圍炮兵連。由於土軍進行強有力的火力反擊,英法聯合艦隊又因實施麵積射,故長達6個小時的炮擊效果甚微。隨後實施的炮火突擊也未奏效。
為了達成戰役目的,盟軍把集結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聯合艦隊全部兵力(戰列艦17艘,戰列巡洋艦1艘,驅逐艦16艘,飛機運輸艦1艘)都投入了戰役。3月18日,聯合艦隊在德羅貝克海軍上將指揮下(卡登海軍上將已被撤換),重新試圖突入達達尼爾海峽,但仍未成功。
於是,決定放棄單純使用海軍作戰的方案,而實施陸海軍聯合戰役:由登陸兵奪取加利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築壘工事,以保障艦隊突入馬爾馬拉海,然後從陸上和海上實施突擊,攻占君士坦丁堡。
英法遠征軍在亞歷山大港向登陸地域出發的準備工作既不隱蔽又進展遲緩,致使敵軍得以判明戰役意圖,並採取措施加強了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防禦。土耳其統帥部組建了第5集團軍(6個師,司令官為利曼。馮。桑德爾斯將軍),並將原第1集團軍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設防的兵團編入其建製。
4月25日,盟軍登陸兵(81000人,178門火炮)在英國漢密爾頓上將指揮下,開始在加利波利半島南端的塞迪爾巴希爾(主要兵力)、卡巴泰佩角(輔助兵力)、庫姆卡萊角和薩羅斯灣(佯動兵力)登陸。敵人進行了頑強抵抗,盟軍主要兵力和輔助兵力在頭兩天戰鬥中損失1.8萬人,奪取了不大的登陸場(縱深1—1.5公裏),為了擴大登陸場,英國統帥部決定實施第二批登陸兵登陸。英國從本土向加利波利半島增調了約12.7萬人。8月初,軍隊增至12個師。於8月6日夜間在蘇夫拉灣實施登陸(1萬人)後,英法聯軍轉入進攻。
到8月10日,土軍(14個師)阻止了英法聯軍的進攻。戰鬥中,英法聯軍損失約4.5萬人,大體相當於土軍的損失。英法聯軍的8月失利,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保加利亞決定與德國結盟參戰,也是邱吉爾辭去海軍大臣職務的原因。
1915年底,由於德奧聯軍和保加利亞軍隊在巴爾幹戰區順利進攻,塞爾維亞軍隊被擊潰,以及出現了希臘倒向德國一方的威脅,迫使盟軍停止了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將軍隊(14.5萬人,1.5萬匹軍馬和400門火炮)撤到希臘,以加強薩洛尼卡遠征軍。
爭奪達達尼爾海峽的鬥爭持續了259天。參加戰役的有英軍49萬人、法軍8萬人、土軍70萬人。在戰鬥過程中,英國傷亡和失蹤11.97萬人,法國2.65萬人,土耳其18.6萬人;英法聯合艦隊損失戰列艦6艘,土耳其損失1艘。)
達達尼爾海峽連接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全長64公裏,最寬處6.4公裏,最窄處1.6公裏,平均深度55米,中部最狹處最深,達92米。水麵有一股從馬爾馬拉海流向愛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補償性潛流帶回更多鹽水。沿岸重要港口有蓋利博盧、埃傑阿巴德和恰納卡萊。兩岸聳立著許多著名城堡。海中有多種回遊於黑海和愛琴海之間的魚類。達達尼爾海峽是地中海進入伊芳史丹布爾和黑海的門戶。)
(一戰的時候在此發生了著名的達達尼爾海峽爭奪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於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實施的一次戰役,又稱加利波利半島戰役。
此次戰役目的是,控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占領土耳其首都君土坦丁堡(伊斯坦堡),迫使土耳其退出與德國聯合的戰爭。
英法兩國竭力先於俄國奪取戰略上極其重要的這2個海峽。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是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倡議者。最初計劃規定,英法聯合艦隊用艦炮火力逐次摧毀土軍海岸炮連和要塞,掃除海峽水雷,並突人馬爾馬拉海,攻占君土坦丁堡。
德土聯軍統帥部獲悉英法準備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後,遂將土耳其第1、第2集團軍的部隊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調往達達尼爾海峽地區,使要塞炮兵和岸炮連的火炮數量增至199門(包括150—355毫米炮175門),布設了10道水雷障礙(375個水雷),以加強海峽海岸防禦。在達達尼爾海峽入口兩岸配置了外圍炮兵連(26門火炮),往後配有中間炮兵連(85門火炮),在查納卡累地域配置了內防炮兵連(88門火炮)。達達尼爾海峽北岸的築壘陣地部署了第1集團軍(司令官德國利曼。馮。桑德斯上將)第3軍的部隊,南岸部署了該集團軍第15軍的部隊。
1915年2月中旬,英法聯合艦隊(司令官英國卡登海軍上將)集結在利姆諾斯島穆德羅斯灣(戰列艦11艘,戰列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6艘,潛艇7艘,飛機運輸艦1艘)。
聯合艦隊在大口徑炮方麵比土耳其岸防炮顯居優勢(234—380毫米炮92門,102—191毫米炮190門),2月19日開始炮擊外圍炮兵連。由於土軍進行強有力的火力反擊,英法聯合艦隊又因實施麵積射,故長達6個小時的炮擊效果甚微。隨後實施的炮火突擊也未奏效。
為了達成戰役目的,盟軍把集結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聯合艦隊全部兵力(戰列艦17艘,戰列巡洋艦1艘,驅逐艦16艘,飛機運輸艦1艘)都投入了戰役。3月18日,聯合艦隊在德羅貝克海軍上將指揮下(卡登海軍上將已被撤換),重新試圖突入達達尼爾海峽,但仍未成功。
於是,決定放棄單純使用海軍作戰的方案,而實施陸海軍聯合戰役:由登陸兵奪取加利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築壘工事,以保障艦隊突入馬爾馬拉海,然後從陸上和海上實施突擊,攻占君士坦丁堡。
英法遠征軍在亞歷山大港向登陸地域出發的準備工作既不隱蔽又進展遲緩,致使敵軍得以判明戰役意圖,並採取措施加強了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防禦。土耳其統帥部組建了第5集團軍(6個師,司令官為利曼。馮。桑德爾斯將軍),並將原第1集團軍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設防的兵團編入其建製。
4月25日,盟軍登陸兵(81000人,178門火炮)在英國漢密爾頓上將指揮下,開始在加利波利半島南端的塞迪爾巴希爾(主要兵力)、卡巴泰佩角(輔助兵力)、庫姆卡萊角和薩羅斯灣(佯動兵力)登陸。敵人進行了頑強抵抗,盟軍主要兵力和輔助兵力在頭兩天戰鬥中損失1.8萬人,奪取了不大的登陸場(縱深1—1.5公裏),為了擴大登陸場,英國統帥部決定實施第二批登陸兵登陸。英國從本土向加利波利半島增調了約12.7萬人。8月初,軍隊增至12個師。於8月6日夜間在蘇夫拉灣實施登陸(1萬人)後,英法聯軍轉入進攻。
到8月10日,土軍(14個師)阻止了英法聯軍的進攻。戰鬥中,英法聯軍損失約4.5萬人,大體相當於土軍的損失。英法聯軍的8月失利,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保加利亞決定與德國結盟參戰,也是邱吉爾辭去海軍大臣職務的原因。
1915年底,由於德奧聯軍和保加利亞軍隊在巴爾幹戰區順利進攻,塞爾維亞軍隊被擊潰,以及出現了希臘倒向德國一方的威脅,迫使盟軍停止了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將軍隊(14.5萬人,1.5萬匹軍馬和400門火炮)撤到希臘,以加強薩洛尼卡遠征軍。
爭奪達達尼爾海峽的鬥爭持續了259天。參加戰役的有英軍49萬人、法軍8萬人、土軍70萬人。在戰鬥過程中,英國傷亡和失蹤11.97萬人,法國2.65萬人,土耳其18.6萬人;英法聯合艦隊損失戰列艦6艘,土耳其損失1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