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兒工夫,南門口就圍上了一大堆人。眾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黃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跟我們開玩笑。”眾人瞧瞧木頭,又瞧瞧別人,誰都不去扛。
衛鞅聽說淨是瞧熱鬧的、沒有一個肯扛的,便把賞金加到五倍。沒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眾人對這根木頭連碰都不敢碰,更別說扛了。忽然人群裏鑽出一個人,有些弱智,歪著腦袋打量那根木頭有多沉,然後說:“我能扛得動,我扛去!”就把木頭扛起來就走。眾人閃開一條道,嘻嘻哈哈,好像看耍猴似地,跟在後頭,一直到了北門。
衛鞅叫人傳話,對扛木人說:“你聽從秦國政令,是個奉公守法的好民。”當即賞給他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兩也不少。瞧熱鬧的人一見他真得了賞,都楞了。他們全都後悔剛才沒扛,錯過了暴富機遇。
這件狂熱新聞,立即千傳萬、萬傳十萬,一天的時間,全國都知道了。百姓都說:“左庶長真是說到哪兒做到哪兒,他的命令是實實在在的、不打折扣的命令。”
新法令一共三條
第二天,眾人又跑到南門處看看有沒有木頭。這回換了個新花樣,木頭沒有了,在立木處貼著一張新法令公告。他們多數不認得字,有些識字的看了也不懂,好在有官吏念給他們聽、解釋給他們聽。眾人有聽得懂的,有聽不懂的,有的話覺得很好,有的話覺得不怎麽好。不管怎麽說,眾人知道左庶長的命令就是命令,都得服從。這新法令一共三條——
一、實行保甲製度。每五家人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一伍一什互相監督。一家有罪,其餘九家應當告發。不告發的和罪人同樣有罪,告發的和殺敵人同樣有功。每個居民必須領取居民憑證,沒有憑證的不能來往,不能住店。
二、獎勵殺敵立功。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殺敵多少和立功大小作為標準。殺一個敵人記功一分,升一級。功勞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車馬、奴婢、衣服等,隨地位的高低分等級享受。沒有軍功之人,就是有錢也不得鋪張。貴族也得依打仗功勞定爵位高低。
三、獎勵農業生產。百姓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妾、兒女一概沒入官府為奴。弟兄到了成年就應當分家,各立門戶,各交各的人頭稅。不願分家的,每個成人加倍付稅。
新法令公布之後,秦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沒有軍功的貴族失去了特權,他們即使有錢,也不過是個富戶,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立軍功的有賞,但是封賞再高,也隻能在封地裏徵收租稅,不能直接管理百姓。
新法令頒布下來,不少官吏、貴族反對。秦孝公堅決信任衛鞅,一一處罰了那些反對新法之人。
過了三年,秦國百姓開始認識到新法好。生產增加了,生活也有所改善。百姓最滿意的是增加生產可以免除官差這一條,大家寧可努力耕種和紡織,多產糧食和布帛,也不願意離開家庭、田園,被徵發到遠地去當差。將士們,因為提高了待遇,立了軍功能升級,個個奮勇。
孟子從邾國來到魏國
秦國自從衛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強大了,接連進攻魏國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原來算是頭號強國的魏國不得不跟秦國講和。秦孝公為了進一步變法求強,同意讓步,與魏惠王會盟,把安邑等地退還給魏國。魏惠王見衛鞅為秦國重用,使秦強,讓魏害,不由嘆道:“寡人真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公叔痤的話!”
這時魏國田子方、翟璜、任座等都已去世,魏惠王也下令招賢。邾國人孟子,名軻,是孔子嫡孫孔伋門下的得意弟子,有濟世安民的誌向,聽說魏惠王招賢,便從邾國來到魏國。門吏一通報邾國孟軻來投,魏惠王便想起田子方生前講過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軻從小喪父,全靠母親日夜紡紗織布來維持生計。孟母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小孩打架,孟母覺得這裏的環境不好,就搬家了。
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裏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的動作。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孟軻看到一群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麵,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埋了下去。孟母找來,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隔壁是一所學校,有位教書先生教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念書,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看到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就像剪斷了的絲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孟母抄起剪刀,把織機上正在紡織的絲全剪斷了。孟軻嚇得愣住了,內心受到了很大地震動,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跟孔伋學習,從而成為儒家學說主要人物。
衛鞅聽說淨是瞧熱鬧的、沒有一個肯扛的,便把賞金加到五倍。沒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眾人對這根木頭連碰都不敢碰,更別說扛了。忽然人群裏鑽出一個人,有些弱智,歪著腦袋打量那根木頭有多沉,然後說:“我能扛得動,我扛去!”就把木頭扛起來就走。眾人閃開一條道,嘻嘻哈哈,好像看耍猴似地,跟在後頭,一直到了北門。
衛鞅叫人傳話,對扛木人說:“你聽從秦國政令,是個奉公守法的好民。”當即賞給他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兩也不少。瞧熱鬧的人一見他真得了賞,都楞了。他們全都後悔剛才沒扛,錯過了暴富機遇。
這件狂熱新聞,立即千傳萬、萬傳十萬,一天的時間,全國都知道了。百姓都說:“左庶長真是說到哪兒做到哪兒,他的命令是實實在在的、不打折扣的命令。”
新法令一共三條
第二天,眾人又跑到南門處看看有沒有木頭。這回換了個新花樣,木頭沒有了,在立木處貼著一張新法令公告。他們多數不認得字,有些識字的看了也不懂,好在有官吏念給他們聽、解釋給他們聽。眾人有聽得懂的,有聽不懂的,有的話覺得很好,有的話覺得不怎麽好。不管怎麽說,眾人知道左庶長的命令就是命令,都得服從。這新法令一共三條——
一、實行保甲製度。每五家人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一伍一什互相監督。一家有罪,其餘九家應當告發。不告發的和罪人同樣有罪,告發的和殺敵人同樣有功。每個居民必須領取居民憑證,沒有憑證的不能來往,不能住店。
二、獎勵殺敵立功。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殺敵多少和立功大小作為標準。殺一個敵人記功一分,升一級。功勞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車馬、奴婢、衣服等,隨地位的高低分等級享受。沒有軍功之人,就是有錢也不得鋪張。貴族也得依打仗功勞定爵位高低。
三、獎勵農業生產。百姓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妾、兒女一概沒入官府為奴。弟兄到了成年就應當分家,各立門戶,各交各的人頭稅。不願分家的,每個成人加倍付稅。
新法令公布之後,秦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沒有軍功的貴族失去了特權,他們即使有錢,也不過是個富戶,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立軍功的有賞,但是封賞再高,也隻能在封地裏徵收租稅,不能直接管理百姓。
新法令頒布下來,不少官吏、貴族反對。秦孝公堅決信任衛鞅,一一處罰了那些反對新法之人。
過了三年,秦國百姓開始認識到新法好。生產增加了,生活也有所改善。百姓最滿意的是增加生產可以免除官差這一條,大家寧可努力耕種和紡織,多產糧食和布帛,也不願意離開家庭、田園,被徵發到遠地去當差。將士們,因為提高了待遇,立了軍功能升級,個個奮勇。
孟子從邾國來到魏國
秦國自從衛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強大了,接連進攻魏國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原來算是頭號強國的魏國不得不跟秦國講和。秦孝公為了進一步變法求強,同意讓步,與魏惠王會盟,把安邑等地退還給魏國。魏惠王見衛鞅為秦國重用,使秦強,讓魏害,不由嘆道:“寡人真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公叔痤的話!”
這時魏國田子方、翟璜、任座等都已去世,魏惠王也下令招賢。邾國人孟子,名軻,是孔子嫡孫孔伋門下的得意弟子,有濟世安民的誌向,聽說魏惠王招賢,便從邾國來到魏國。門吏一通報邾國孟軻來投,魏惠王便想起田子方生前講過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軻從小喪父,全靠母親日夜紡紗織布來維持生計。孟母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小孩打架,孟母覺得這裏的環境不好,就搬家了。
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裏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的動作。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孟軻看到一群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麵,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埋了下去。孟母找來,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隔壁是一所學校,有位教書先生教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念書,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看到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就像剪斷了的絲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孟母抄起剪刀,把織機上正在紡織的絲全剪斷了。孟軻嚇得愣住了,內心受到了很大地震動,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跟孔伋學習,從而成為儒家學說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