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下一時形成僵局。這段時間裏,季孫意如暗請“三桓”之另外“兩桓”——叔氏、孟氏出兵救援。叔氏家族商議道:“有季氏與沒季氏,哪一種情況對我們有益?”眾人紛紛說:“‘三桓’是互相支撐,如果沒有了季氏,叔氏也就不復存在了。”於是,叔氏率兵援救季孫意如。本持觀望態度的孟氏見叔氏前去救援,便先殺了郈昭伯,再帶兵前去增援。“三桓”聯手攻魯昭公,魯昭公大敗,被迫逃亡齊國。
編了《鴝鵒歌》來吟唱
齊景公聽完魯昭公敘說,不由嘆道:“您失掉了國家,是因為用人不當、管理不善呀!”魯昭公答道:“是的。寡人年輕時,有很多支持的人,但寡人卻沒有親近他們;有很多勸諫的人,寡人卻沒能採納他們的意見,因此朝內朝外都沒有真心輔佐寡人的人。真心輔佐寡人的沒有一個,為非作歹的人卻很多。這就好像大雨後孤單的楊樹,根不牢固,可枝葉卻很繁茂,稍遇點大風,楊樹就會連根被拔起。”齊景公說:“寡人沒什麽能力,可有個優點,就是喜歡賢人,並聽得進不同意見,所以寡人現在不用操心國政,每天盡情享受就行了。”魯昭公眼淚又流了下來,齊景公見此,便說:“您且在館舍小住,寡人這就派人勸說季孫意如把您迎接回去。”
齊景公使節到了魯國,向季孫意如說明來意。季孫意如想到自己一再哀求魯昭公,魯昭公就是不答應,心裏惱火,於是便拒絕了齊國使節。
魯昭公見齊國幫不上忙,便去向晉國求救。此時晉國中軍將韓起已亡,荀罃之後人荀躒接任。季孫意如料到魯昭公會去晉國,便派人送重禮給荀躒,請其不要收留魯昭公。晉國考慮再三,便將魯昭公安置到晉國幹侯邑,從此魯昭公在這裏過起流亡國君的生活。
魯昭公以幹侯為落足點,會見各國客人,接見魯國來往官員。魯昭公的鬍鬚還是一尺餘長,威儀依舊可觀。魯國仍把各地進獻的供品和收繳的部分稅賦,送到幹侯供魯昭公享用。閑來無事時,魯昭公經常深入幹侯民間與百姓交往,百姓都很喜歡他。當風雨交加時,魯昭公就想起自己的君主生涯——曾經因為大屈寶弓之事被楚靈王羞辱;在平邱會盟時,被晉昭公驅出會場;在國內,被“三桓”欺淩……越想越難過,越難過越反思。五年後,客死幹侯。其實,魯昭公不是昏君,他曾支持孔子出外求學,也一心想讓魯國保持禮儀,隻是做好事的力度不夠,處理事情的技巧不活,在被逐出魯國後的反思有點晚。不過,魯國人還是懷念他,編了《鴝鵒歌》來吟唱——
鴝鵒來巢,公在幹侯。
鴝之鵒之,公出辱之。
鴝鵒之巢,遠哉遙遙。
鴝鴝鵒鵒,往歌來哭。
鴝鵒,是八哥鳥。在魯昭公去逝後,季孫意如立公子姬宋為國君,就是魯定公。因為季孫意如和晉國中軍將荀躒關係不錯,魯國聽晉國的而不聽齊國的,加上魯國季孫意如不給齊國麵子,齊景公便大怒,三番五次派兵侵犯魯國,魯國幹瞪眼瞅著,也沒力量報復。不久,季孫意如去世,他的兒子季孫斯接替了他的上卿位置。
解決“三桓”內部矛盾的良藥
且說魯國“三桓”,權勢一天比一天大,為了管理封邑和魯國政務,便各自提拔任用自己的家臣。這些家臣職權也一天天大,到了最後,竟為所欲為,欺負起主人來。季氏的主要封邑是費邑,邑宰是公山不狃;孟氏的主要封邑是成邑,邑宰是公斂陽;叔氏的主要封邑是郈邑,邑宰是公若藐。三處封邑的城牆,都是邑宰自己後來翻修加築的,極其堅厚,和都城曲阜一樣。三個邑宰中,以公山不狃最為強橫。季氏還有個家臣,名叫陽虎,生得身長九尺,勇力過人,而且詭計多端。季孫斯起初把他視為心腹,讓他到自己另一處封邑讙陽當邑宰,後來陽虎漸漸作威作福,季氏反為所製,奈何不了他。季氏內受家臣的牽製,外受齊國的侵擾,兩頭受氣,卻一時束手無策。
孟氏的宗主是孟孫無忌,他的兒子跟著孔子學禮義。此時孔子正在魯國,繼續辦學。弟子中又多了顏回、冉求、子貢等人。孟孫無忌知道孔子提倡“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而這些正是解決“三桓”內部矛盾的良藥。於是,孟孫無忌就對好友季孫斯說:“要安定內外的變亂,非用孔子不可。”季孫斯就把孔子請來,和他談了一整天。季孫斯感覺與孔子交談,好似置身於江海之中,無法窺測到江海的邊際。
季孫斯起身入廁,忽然有個費邑人前來報告:“打井的人從土裏挖出個瓦罐,裏麵有個像羊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麽?”季孫斯正想考考孔子的學問,就囑咐這人別言聲,自己回到座位上對孔子說:“有人打井時從土裏刨出來一隻狗,您看這是什麽東西?”孔子說:“依我看,這一定是羊,而不是狗。”季孫斯驚奇地請教孔子,孔子說:“我聽說山裏的怪物叫魍魎,水裏的怪物叫罔象,土裏的怪物叫羵羊。如今是打井時在土裏得到的,那它就肯定是羊了。”季孫斯問:“那為什麽叫羵羊呢?”孔子說:“因為它非雌非雄,徒有其形。”季孫斯就把那個費邑人找來一問,那東西果然分不出公母來。季孫斯大聲驚嘆道:“孔子的學問,真是高深莫測呀!”季孫斯便請孔子到自己的另一處封邑中都邑擔任邑宰,牽製公山不狃等尾大不掉家臣。
編了《鴝鵒歌》來吟唱
齊景公聽完魯昭公敘說,不由嘆道:“您失掉了國家,是因為用人不當、管理不善呀!”魯昭公答道:“是的。寡人年輕時,有很多支持的人,但寡人卻沒有親近他們;有很多勸諫的人,寡人卻沒能採納他們的意見,因此朝內朝外都沒有真心輔佐寡人的人。真心輔佐寡人的沒有一個,為非作歹的人卻很多。這就好像大雨後孤單的楊樹,根不牢固,可枝葉卻很繁茂,稍遇點大風,楊樹就會連根被拔起。”齊景公說:“寡人沒什麽能力,可有個優點,就是喜歡賢人,並聽得進不同意見,所以寡人現在不用操心國政,每天盡情享受就行了。”魯昭公眼淚又流了下來,齊景公見此,便說:“您且在館舍小住,寡人這就派人勸說季孫意如把您迎接回去。”
齊景公使節到了魯國,向季孫意如說明來意。季孫意如想到自己一再哀求魯昭公,魯昭公就是不答應,心裏惱火,於是便拒絕了齊國使節。
魯昭公見齊國幫不上忙,便去向晉國求救。此時晉國中軍將韓起已亡,荀罃之後人荀躒接任。季孫意如料到魯昭公會去晉國,便派人送重禮給荀躒,請其不要收留魯昭公。晉國考慮再三,便將魯昭公安置到晉國幹侯邑,從此魯昭公在這裏過起流亡國君的生活。
魯昭公以幹侯為落足點,會見各國客人,接見魯國來往官員。魯昭公的鬍鬚還是一尺餘長,威儀依舊可觀。魯國仍把各地進獻的供品和收繳的部分稅賦,送到幹侯供魯昭公享用。閑來無事時,魯昭公經常深入幹侯民間與百姓交往,百姓都很喜歡他。當風雨交加時,魯昭公就想起自己的君主生涯——曾經因為大屈寶弓之事被楚靈王羞辱;在平邱會盟時,被晉昭公驅出會場;在國內,被“三桓”欺淩……越想越難過,越難過越反思。五年後,客死幹侯。其實,魯昭公不是昏君,他曾支持孔子出外求學,也一心想讓魯國保持禮儀,隻是做好事的力度不夠,處理事情的技巧不活,在被逐出魯國後的反思有點晚。不過,魯國人還是懷念他,編了《鴝鵒歌》來吟唱——
鴝鵒來巢,公在幹侯。
鴝之鵒之,公出辱之。
鴝鵒之巢,遠哉遙遙。
鴝鴝鵒鵒,往歌來哭。
鴝鵒,是八哥鳥。在魯昭公去逝後,季孫意如立公子姬宋為國君,就是魯定公。因為季孫意如和晉國中軍將荀躒關係不錯,魯國聽晉國的而不聽齊國的,加上魯國季孫意如不給齊國麵子,齊景公便大怒,三番五次派兵侵犯魯國,魯國幹瞪眼瞅著,也沒力量報復。不久,季孫意如去世,他的兒子季孫斯接替了他的上卿位置。
解決“三桓”內部矛盾的良藥
且說魯國“三桓”,權勢一天比一天大,為了管理封邑和魯國政務,便各自提拔任用自己的家臣。這些家臣職權也一天天大,到了最後,竟為所欲為,欺負起主人來。季氏的主要封邑是費邑,邑宰是公山不狃;孟氏的主要封邑是成邑,邑宰是公斂陽;叔氏的主要封邑是郈邑,邑宰是公若藐。三處封邑的城牆,都是邑宰自己後來翻修加築的,極其堅厚,和都城曲阜一樣。三個邑宰中,以公山不狃最為強橫。季氏還有個家臣,名叫陽虎,生得身長九尺,勇力過人,而且詭計多端。季孫斯起初把他視為心腹,讓他到自己另一處封邑讙陽當邑宰,後來陽虎漸漸作威作福,季氏反為所製,奈何不了他。季氏內受家臣的牽製,外受齊國的侵擾,兩頭受氣,卻一時束手無策。
孟氏的宗主是孟孫無忌,他的兒子跟著孔子學禮義。此時孔子正在魯國,繼續辦學。弟子中又多了顏回、冉求、子貢等人。孟孫無忌知道孔子提倡“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而這些正是解決“三桓”內部矛盾的良藥。於是,孟孫無忌就對好友季孫斯說:“要安定內外的變亂,非用孔子不可。”季孫斯就把孔子請來,和他談了一整天。季孫斯感覺與孔子交談,好似置身於江海之中,無法窺測到江海的邊際。
季孫斯起身入廁,忽然有個費邑人前來報告:“打井的人從土裏挖出個瓦罐,裏麵有個像羊的東西,不知道是什麽?”季孫斯正想考考孔子的學問,就囑咐這人別言聲,自己回到座位上對孔子說:“有人打井時從土裏刨出來一隻狗,您看這是什麽東西?”孔子說:“依我看,這一定是羊,而不是狗。”季孫斯驚奇地請教孔子,孔子說:“我聽說山裏的怪物叫魍魎,水裏的怪物叫罔象,土裏的怪物叫羵羊。如今是打井時在土裏得到的,那它就肯定是羊了。”季孫斯問:“那為什麽叫羵羊呢?”孔子說:“因為它非雌非雄,徒有其形。”季孫斯就把那個費邑人找來一問,那東西果然分不出公母來。季孫斯大聲驚嘆道:“孔子的學問,真是高深莫測呀!”季孫斯便請孔子到自己的另一處封邑中都邑擔任邑宰,牽製公山不狃等尾大不掉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