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波濤夜驚,楚蠻風雨驟至。麵對楚國的強勁擴張,以隨國(在今湖北省隨州)為主的諸侯國團結起來,組建軍事攻守同盟,抵禦楚國人的擴張。
隨國有位賢大夫,名叫季梁,為了保住隨國,免遭楚國攻伐,向國君隨穆侯諫道:“楚是大國,隨是小國。下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小國有道,而大國君主沉溺於私慾。所謂道,就是忠於百姓而取信於神明。官吏對百姓有利,這是忠;祭祀時真誠禱告,這是信。”隨穆侯說:“寡人祭祀用的牲口既無雜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豐盛完備,難道不能取信神明嗎?”季梁答道:“百姓,是神明的主人,因此聖王先團結百姓,而後才致力於神明,所以在奉獻祭品的時候,禱告說牲口又大又肥;在奉獻黍稷的時候,禱告說潔淨的糧食盛得滿滿的;在奉獻甜酒的時候,禱告說這是又好又清的美酒。這些話是說,全國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沒有壞心眼。所謂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沒有邪念。因為春、夏、秋三季都努力於農耕,百姓便和睦,神靈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現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隻君上您一個人祭祀豐富,又能求得什麽福氣呢?君上您應該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這樣才能免於禍難。”隨穆侯害怕了,便修明政治,楚國一時不敢輕舉妄動。
楚君羋通雄心勃勃,天天謀劃著名給以隨國為首的防楚同盟一點顏色瞧瞧。不過,羋通不是一個喜歡衝動的人,他伐隨,是看時機的。當隨國出現澇災、農業歉收時,楚君羋通便躍躍欲試了。他不去找什麽理由,就親率大軍,兵臨隨國城下。
賢臣與寵臣
隨國除賢臣季梁外,還有個寵臣隨元,他是隨國公族,官居少師,也就是世子師傅。隨穆侯喜歡奉承話,所以嘴甜的隨元受到寵愛。少師隨元此時奏道:“楚軍無故前來,也會無故而回。請讓臣去楚軍打探一下,或許憑藉君上的神威和下臣的口舌,就能和平解決,讓他們撤軍。”隨穆侯很高興,就派少師隨元到楚軍去。
楚國國君之下,設令尹、莫敖等官職。此時令尹是鬥伯比,國君羋通之弟,因出生在鬥地,所以以鬥為氏。令尹鬥伯比聽到少師隨元要來,便對楚君羋通奏道:“隨國聯合其它小國阻擋我們,是因為我國擴充兵馬,引起了他們的懼怕。要想拆散他們的聯盟,就應該想辦法離間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隨國驕傲自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拋棄結成同盟的小國。小國離心,便對楚國有利。臣知道隨元這個人很驕傲,容易自大,請君上隱藏我軍的精銳,讓他看到疲弱的軍容,從而助長他的驕傲。”楚君羋通對鬥伯比說:“隨國有賢臣季梁在,這樣做有用嗎?”鬥伯比說:“隨君信任隨元,一天沒用,兩天沒用,半年就會有用的,我們這是為以後打算。”楚君羋通採納鬥伯比意見,故意把軍容弄得疲疲塌塌,讓隨元來看。
隨國少師隨元來到楚營,左瞧右看,但見楚軍武器盔甲都生了鏽,軍士一個個非老即弱,不堪一擊,心情非常高興,不自覺間露出狂妄高貴的神態。隨元對楚君羋通說:“你我兩國井水不犯河水,貴國為何來犯?”楚君羋通也不避諱,直接說道:“如今中原各國失控,互相攻伐殺戮,寡人雖是南蠻,也想來參與中原政事。貴國擋住了寡人的去路,所以我軍兵臨城下。”隨元笑了笑道:“既然貴國想參與中原政事,那您有什麽具體想法嗎?”楚君羋通說:“楚國沃野千裏,國君才是個子爵,因此去中原請周天子提高寡人的爵位。”隨元說:“這點事,就不用勞駕貴國興師動眾了。如果貴國肯撤兵,敝國願代勞。”楚君羋通說:“好。”就和隨國少師隨元訂立了盟約,然後撤兵回國。
少師隨元回城來見隨穆侯,喜不自禁地講述了楚軍疲弱不堪的樣子,然後奏道:“楚軍老弱渙散,必將不堪一擊。請賢明的君上派一支兵馬追殺他們,定會打得他們落花流水,使楚國今後不敢正眼看我們神明保佑的隨國。”隨穆侯聽了很興奮,就要起兵。大夫季梁聞聽,急忙跑進來諫道:“不行,不行!楚國幾十年來,勤修國政,開疆擴土。楚君更是誌向遠大,禍心包藏。少師隨元看到的,並非他們真正麵貌,實是引誘我們上當。要是追趕他們,準得落入他們的圈套。”隨穆侯一時拿不定主意,追趕之事就放棄了。
齊天大聖楚武王
隨穆侯對楚君羋通之要求照辦不誤,派使節謁見周桓王,說當今楚國強大,雄居南方,聲名顯赫,已與隨國盟會,願為天子效勞,請加封楚子為楚侯,從而抑製其狼子野心,為周所用,如不加封,楚人必如洪水猛獸,北上侵犯中原,讓天下不安。周桓王一聽,大發雷霆,歷數楚國不服周、吞併周封諸侯的惡行,聲嘶力竭地吼道:“小小楚子,居住南蠻之地,憑什麽給他封侯?”周桓王拒絕提高楚君爵位。末了,周桓王還向眾臣以及前來的隨使說道:“寡人聽說一個‘刻舟求劍’的故事,講的就是楚國這些鳥人。說楚國有一個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寶劍不小心從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就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眾臣聞聽此故事,皆哈哈大笑。周桓王更上情緒,大聲說:“船已經往前駛過了,而劍卻不會和船一起前進,用這樣的方法去尋找寶劍,不是愚蠢可笑嗎?”眾人又笑了。周桓王頓了頓說:“這種傻氣騰騰的楚人,還想封侯?寡人能答應嗎?”
隨國有位賢大夫,名叫季梁,為了保住隨國,免遭楚國攻伐,向國君隨穆侯諫道:“楚是大國,隨是小國。下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小國有道,而大國君主沉溺於私慾。所謂道,就是忠於百姓而取信於神明。官吏對百姓有利,這是忠;祭祀時真誠禱告,這是信。”隨穆侯說:“寡人祭祀用的牲口既無雜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豐盛完備,難道不能取信神明嗎?”季梁答道:“百姓,是神明的主人,因此聖王先團結百姓,而後才致力於神明,所以在奉獻祭品的時候,禱告說牲口又大又肥;在奉獻黍稷的時候,禱告說潔淨的糧食盛得滿滿的;在奉獻甜酒的時候,禱告說這是又好又清的美酒。這些話是說,全國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沒有壞心眼。所謂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沒有邪念。因為春、夏、秋三季都努力於農耕,百姓便和睦,神靈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現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隻君上您一個人祭祀豐富,又能求得什麽福氣呢?君上您應該修明政治,親近兄弟國家,這樣才能免於禍難。”隨穆侯害怕了,便修明政治,楚國一時不敢輕舉妄動。
楚君羋通雄心勃勃,天天謀劃著名給以隨國為首的防楚同盟一點顏色瞧瞧。不過,羋通不是一個喜歡衝動的人,他伐隨,是看時機的。當隨國出現澇災、農業歉收時,楚君羋通便躍躍欲試了。他不去找什麽理由,就親率大軍,兵臨隨國城下。
賢臣與寵臣
隨國除賢臣季梁外,還有個寵臣隨元,他是隨國公族,官居少師,也就是世子師傅。隨穆侯喜歡奉承話,所以嘴甜的隨元受到寵愛。少師隨元此時奏道:“楚軍無故前來,也會無故而回。請讓臣去楚軍打探一下,或許憑藉君上的神威和下臣的口舌,就能和平解決,讓他們撤軍。”隨穆侯很高興,就派少師隨元到楚軍去。
楚國國君之下,設令尹、莫敖等官職。此時令尹是鬥伯比,國君羋通之弟,因出生在鬥地,所以以鬥為氏。令尹鬥伯比聽到少師隨元要來,便對楚君羋通奏道:“隨國聯合其它小國阻擋我們,是因為我國擴充兵馬,引起了他們的懼怕。要想拆散他們的聯盟,就應該想辦法離間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隨國驕傲自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拋棄結成同盟的小國。小國離心,便對楚國有利。臣知道隨元這個人很驕傲,容易自大,請君上隱藏我軍的精銳,讓他看到疲弱的軍容,從而助長他的驕傲。”楚君羋通對鬥伯比說:“隨國有賢臣季梁在,這樣做有用嗎?”鬥伯比說:“隨君信任隨元,一天沒用,兩天沒用,半年就會有用的,我們這是為以後打算。”楚君羋通採納鬥伯比意見,故意把軍容弄得疲疲塌塌,讓隨元來看。
隨國少師隨元來到楚營,左瞧右看,但見楚軍武器盔甲都生了鏽,軍士一個個非老即弱,不堪一擊,心情非常高興,不自覺間露出狂妄高貴的神態。隨元對楚君羋通說:“你我兩國井水不犯河水,貴國為何來犯?”楚君羋通也不避諱,直接說道:“如今中原各國失控,互相攻伐殺戮,寡人雖是南蠻,也想來參與中原政事。貴國擋住了寡人的去路,所以我軍兵臨城下。”隨元笑了笑道:“既然貴國想參與中原政事,那您有什麽具體想法嗎?”楚君羋通說:“楚國沃野千裏,國君才是個子爵,因此去中原請周天子提高寡人的爵位。”隨元說:“這點事,就不用勞駕貴國興師動眾了。如果貴國肯撤兵,敝國願代勞。”楚君羋通說:“好。”就和隨國少師隨元訂立了盟約,然後撤兵回國。
少師隨元回城來見隨穆侯,喜不自禁地講述了楚軍疲弱不堪的樣子,然後奏道:“楚軍老弱渙散,必將不堪一擊。請賢明的君上派一支兵馬追殺他們,定會打得他們落花流水,使楚國今後不敢正眼看我們神明保佑的隨國。”隨穆侯聽了很興奮,就要起兵。大夫季梁聞聽,急忙跑進來諫道:“不行,不行!楚國幾十年來,勤修國政,開疆擴土。楚君更是誌向遠大,禍心包藏。少師隨元看到的,並非他們真正麵貌,實是引誘我們上當。要是追趕他們,準得落入他們的圈套。”隨穆侯一時拿不定主意,追趕之事就放棄了。
齊天大聖楚武王
隨穆侯對楚君羋通之要求照辦不誤,派使節謁見周桓王,說當今楚國強大,雄居南方,聲名顯赫,已與隨國盟會,願為天子效勞,請加封楚子為楚侯,從而抑製其狼子野心,為周所用,如不加封,楚人必如洪水猛獸,北上侵犯中原,讓天下不安。周桓王一聽,大發雷霆,歷數楚國不服周、吞併周封諸侯的惡行,聲嘶力竭地吼道:“小小楚子,居住南蠻之地,憑什麽給他封侯?”周桓王拒絕提高楚君爵位。末了,周桓王還向眾臣以及前來的隨使說道:“寡人聽說一個‘刻舟求劍’的故事,講的就是楚國這些鳥人。說楚國有一個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寶劍不小心從船上落入江中。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就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眾臣聞聽此故事,皆哈哈大笑。周桓王更上情緒,大聲說:“船已經往前駛過了,而劍卻不會和船一起前進,用這樣的方法去尋找寶劍,不是愚蠢可笑嗎?”眾人又笑了。周桓王頓了頓說:“這種傻氣騰騰的楚人,還想封侯?寡人能答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