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娃突然想起了什麽,從被窩裏抬起頭,說:“媽,你今早還沒開門出屋吧?”媽媽說:“傻孩子,大雪封門,怎麽能出得去。”諾娃說:“媽,你信不信,我家窗前肯定有人的腳印。”媽媽一傍:“你怎麽知道?”諾娃說:“我感覺到的。”媽媽就拿了凳子,站上去打開高處的一個小天窗,往外一看,然後吃驚地回頭看了諾娃一眼。諾娃披衣起身,登高外瞧。果然有兩趟深深的腳印,嚴格地說是在齊腰深的雪地裏蹚出的兩條溝,從窗前一直通到牆腳下。很明顯,這是有人從牆頭上翻身進來,又原路返回,並且是在下半夜雪停後進出的。媽媽無聲地關上小天窗,長嘆了一聲,又坐回木馬機上彈棉花。
諾娃裹著被子偎在炕上,看著媽媽彈棉花。媽媽彈棉花的動作十分和諧,手腳停放拉動的位置不用眼瞄也總是準確無誤。媽媽說,從她懷上諾娃的那時候起,就和諾娃爸一起學彈棉花。十幾年的彈棉花歷史,使她的手藝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兩年,媽媽還不止一次地說起過,這彈棉花機曾是她和諾娃爸從事革命活動時不可缺少的工具。諾娃感到好奇,問這彈棉花機又不能當刀槍用,怎麽能成為革命的工具?媽媽神秘地笑笑。有一天,趁媽媽不在家,諾娃把彈棉花機大卸八塊,但沒有看出它究竟怎麽能當革命的工具,卻招了媽媽的一陣追打。媽媽說:“咱家那個大彈棉花機才是革命的工具,你怎麽把這台小彈棉花機給我拆卸了?”諾娃問:“那台大的在哪兒?我怎麽沒見過。”媽媽氣還未全消,就說:“飛天上去了。”諾娃知道彈棉花機是不會飛的,媽媽在哄騙她。
媽媽停下手裏的活,很認真地對諾娃說:“今早是你的最後一次懶覺了。從明個起,你就跟我學兩樣東西。一是學彈棉花。你從小耳濡目染我彈棉花,很快就會學會的。學會了,就替替我。我好騰出手來幹點別的。二是跟我學俄語和英語。這俄語你從小會說一些,但還遠遠不夠。這英語你從未學過,以後得跟我學。不上學了,其他文化課實在學不成就算了,這兩門外語我們有條件,又不花錢,你必須要學,以後會有大用處的。你先記下我的這句話,以後再評判我讓你學外語的做法對不對。”
對媽媽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諾娃沒有說什麽。說什麽都沒有用,像這樣大的事,諾娃必須按照媽媽的意願去做,沒有別的選擇。
在孩提時代的印象裏,媽媽是一個不會笑的人,看到媽媽那剛毅而靜寂的麵孔,諾娃便不敢拗著媽媽。
媽媽是個怪人。有時這種怪異在生活細節上就能體現出來。比如,她在她的房間裏,一年四季掛著一個三色紫羅蘭花環。每年夏天她都到山裏去尋最美的紫羅蘭花,編成花環一掛就是一年,第二年采了新的再把幹枯的換掉。諾娃和串門鄰居誰也不能動,誰動她跟誰急。在鄰居眼裏,媽媽有很多生活習慣與眾不同。她雖然逐漸染上了鄉下人的一些粗俗,但依然可以看出她身上那濃濃的俄羅斯人的作派,多年也沒有被中國化。她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她認為最優美的東西、最優雅的習慣,在這個小鎮上也得不到認可。她對這個小鎮上的一切粗俗的日常生活常常抱著一種優雅的輕蔑和冷淡的鄙視,盡管她身上也添了粗俗。這些,大家都理解。可媽媽多年總堅持不斷地翻她那幾本寶貝似的英文書,就讓人難以理解了。尤其是今天,要讓諾娃一塊跟她學英文,這更是讓全天下的人費解。若讓諾娃學點俄文還說得過去,媽媽終究是江東麵嫁過來的人,學學外祖父家的語言,還在理之中。可學這英語,能有何用?
媽媽說:“什麽也別問,對誰也不要說,你盡管跟我學英俄兩種語言。蘇聯老大哥剛翻臉,我卻讓你學俄文,這裏麵有很大的風險。不過,我們不聲張,誰也不會知道。你要相信媽,眼光要放遠,不能把媽看淺了。”
說心裏話,諾娃從來沒有小看了媽媽。媽媽在諾娃心中是很神秘的人物,神秘得讓人看不到邊,摸不著沿。諾娃看得出,媽媽有很高的文化,不是一個簡單的俄羅斯女人。可小孩子家的諾娃,又弄不清楚媽媽具體神秘在哪兒。但諾娃知道,媽媽的神秘,一方麵來自媽本人,另一方麵來自諾娃那烈士爸爸。當然,媽媽與爸爸的結合本身也是一個神秘的模糊體。諾娃從沒有問清過,或者因為小從沒聽懂過媽與爸是怎樣結合在一塊的。
諾娃想,應該認真地同媽媽談談了。談談這個沒有男人受人欺負的家庭,談談這個家庭的來龍去脈,談談爸爸成為革命烈士的過程。諾娃不能總是讓孩童們認為她爸是老參精。
於是,諾娃把被子裹緊,十分嚴肅地對媽媽說:“媽,我既然不能上學了,你讓我在家學什麽都行。但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把與我們這個家庭相關的一切情況給我說清楚。我今年都十六七歲了,我長大成人了,我有權利知道這些。否則,我什麽都不會跟你學的。”
媽媽停下手裏的活,把衣服扔給諾娃,說:“穿衣下炕,生火做飯。一切事情得慢慢來,等你長大一些再說吧。”
諾娃一聽就急了,把衣服扔到地下,說:“你還要等我多大才告訴我。我們孤兒寡母的,連大雪封門都封不住想欺負我們的野男人。出現這種狀況,你總不能不讓我知道其中的原由吧?”
諾娃裹著被子偎在炕上,看著媽媽彈棉花。媽媽彈棉花的動作十分和諧,手腳停放拉動的位置不用眼瞄也總是準確無誤。媽媽說,從她懷上諾娃的那時候起,就和諾娃爸一起學彈棉花。十幾年的彈棉花歷史,使她的手藝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兩年,媽媽還不止一次地說起過,這彈棉花機曾是她和諾娃爸從事革命活動時不可缺少的工具。諾娃感到好奇,問這彈棉花機又不能當刀槍用,怎麽能成為革命的工具?媽媽神秘地笑笑。有一天,趁媽媽不在家,諾娃把彈棉花機大卸八塊,但沒有看出它究竟怎麽能當革命的工具,卻招了媽媽的一陣追打。媽媽說:“咱家那個大彈棉花機才是革命的工具,你怎麽把這台小彈棉花機給我拆卸了?”諾娃問:“那台大的在哪兒?我怎麽沒見過。”媽媽氣還未全消,就說:“飛天上去了。”諾娃知道彈棉花機是不會飛的,媽媽在哄騙她。
媽媽停下手裏的活,很認真地對諾娃說:“今早是你的最後一次懶覺了。從明個起,你就跟我學兩樣東西。一是學彈棉花。你從小耳濡目染我彈棉花,很快就會學會的。學會了,就替替我。我好騰出手來幹點別的。二是跟我學俄語和英語。這俄語你從小會說一些,但還遠遠不夠。這英語你從未學過,以後得跟我學。不上學了,其他文化課實在學不成就算了,這兩門外語我們有條件,又不花錢,你必須要學,以後會有大用處的。你先記下我的這句話,以後再評判我讓你學外語的做法對不對。”
對媽媽這個突如其來的決定,諾娃沒有說什麽。說什麽都沒有用,像這樣大的事,諾娃必須按照媽媽的意願去做,沒有別的選擇。
在孩提時代的印象裏,媽媽是一個不會笑的人,看到媽媽那剛毅而靜寂的麵孔,諾娃便不敢拗著媽媽。
媽媽是個怪人。有時這種怪異在生活細節上就能體現出來。比如,她在她的房間裏,一年四季掛著一個三色紫羅蘭花環。每年夏天她都到山裏去尋最美的紫羅蘭花,編成花環一掛就是一年,第二年采了新的再把幹枯的換掉。諾娃和串門鄰居誰也不能動,誰動她跟誰急。在鄰居眼裏,媽媽有很多生活習慣與眾不同。她雖然逐漸染上了鄉下人的一些粗俗,但依然可以看出她身上那濃濃的俄羅斯人的作派,多年也沒有被中國化。她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她認為最優美的東西、最優雅的習慣,在這個小鎮上也得不到認可。她對這個小鎮上的一切粗俗的日常生活常常抱著一種優雅的輕蔑和冷淡的鄙視,盡管她身上也添了粗俗。這些,大家都理解。可媽媽多年總堅持不斷地翻她那幾本寶貝似的英文書,就讓人難以理解了。尤其是今天,要讓諾娃一塊跟她學英文,這更是讓全天下的人費解。若讓諾娃學點俄文還說得過去,媽媽終究是江東麵嫁過來的人,學學外祖父家的語言,還在理之中。可學這英語,能有何用?
媽媽說:“什麽也別問,對誰也不要說,你盡管跟我學英俄兩種語言。蘇聯老大哥剛翻臉,我卻讓你學俄文,這裏麵有很大的風險。不過,我們不聲張,誰也不會知道。你要相信媽,眼光要放遠,不能把媽看淺了。”
說心裏話,諾娃從來沒有小看了媽媽。媽媽在諾娃心中是很神秘的人物,神秘得讓人看不到邊,摸不著沿。諾娃看得出,媽媽有很高的文化,不是一個簡單的俄羅斯女人。可小孩子家的諾娃,又弄不清楚媽媽具體神秘在哪兒。但諾娃知道,媽媽的神秘,一方麵來自媽本人,另一方麵來自諾娃那烈士爸爸。當然,媽媽與爸爸的結合本身也是一個神秘的模糊體。諾娃從沒有問清過,或者因為小從沒聽懂過媽與爸是怎樣結合在一塊的。
諾娃想,應該認真地同媽媽談談了。談談這個沒有男人受人欺負的家庭,談談這個家庭的來龍去脈,談談爸爸成為革命烈士的過程。諾娃不能總是讓孩童們認為她爸是老參精。
於是,諾娃把被子裹緊,十分嚴肅地對媽媽說:“媽,我既然不能上學了,你讓我在家學什麽都行。但你必須答應我一個條件,把與我們這個家庭相關的一切情況給我說清楚。我今年都十六七歲了,我長大成人了,我有權利知道這些。否則,我什麽都不會跟你學的。”
媽媽停下手裏的活,把衣服扔給諾娃,說:“穿衣下炕,生火做飯。一切事情得慢慢來,等你長大一些再說吧。”
諾娃一聽就急了,把衣服扔到地下,說:“你還要等我多大才告訴我。我們孤兒寡母的,連大雪封門都封不住想欺負我們的野男人。出現這種狀況,你總不能不讓我知道其中的原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