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決戰津浦線:徐州會戰 作者:高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第5戰區的部署
---------------
中國各路大軍奉命匯集魯南,參加徐州大戰。
1937年8月20日,國民黨最高統帥部宣布成立第5戰區,負責指揮魯南、蘇北地區的戰事。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副司令長官為韓復榘。賦予第5戰區的作戰任務及指導要義是:“本戰區作戰之特性,為對敵強行登陸之作戰,故以立於主動地位,確占先製之利,根本打破敵軍登陸之企圖,此為作戰指導上之第一要義。縱使敵軍一部先行登陸,務必迅速圍攻而殲滅之,不使後續兵團藉此以為安全登陸之掩護。此為作戰指導上之第二要義。必要時,在指定地區之範圍內扼要固守,絕對限製敵軍之進展,運用機動部隊而殲滅之,以確保我國軍南、北兩戰場作戰聯繫之中樞。”但在當日又撤銷第5戰區轄區及部隊改歸第1戰區。當淞滬會戰局勢趨於嚴峻之際,10月16日又重建第5戰區,任命李宗仁為司令長官,韓復榘為副司令長官,長官部設於徐州,管轄地區為津浦線兩側及山東省,下屬部隊有第3集團軍、第11集團軍、第24集團軍、第51軍以及位於魯南、蘇北、豫東、皖北各地的軍事單位和海軍陸戰隊等。國民黨最高統帥部從1938年3月開始逐步向第5戰區增調部隊達64個師,近60萬人。準備迎擊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路夾擊徐州的日軍。
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根據統帥部的意圖,結合本戰區當時的敵情、地形及任務,於1937年12月擬定了作戰計劃。其方針為:
第一時期(阻止敵之侵入)
一、守備黃河南岸之第一線兵團,直接守備黃河兩岸,置重點於濟南及其以西地區,分置有力之預備隊於濟南、泰安附近,並於黃河固守河岸,不得已時應確保後方各要點,勿使敵擴大區域或威脅我主力之側背。
二、守備海岸之第一線兵團,連接守備海岸各要點,阻止敵之登陸,並置有力之預備隊於諸城、日照、東海間地區,以機動策應海岸直接守備部隊,挫敗敵登陸企圖。敵已登陸時,亦須固守既設工事線,竭力阻止敵之發展。
三、第二線兵團位於徐州附近,添築徐州附近國防工事,並準備利用津浦、隴海兩線,應援第一線兵團之作戰。
第二時期(兗州附近之會戰)
一、黃河守備兵團,如受敵由長清及其以東正麵壓迫時,可向萊蕪、泰安、肥城及新泰、大汶口地區逐次撤退,占領要點;並在該地區以北留置多數小部隊,施行遊擊,遲滯敵之南進。
前節之目的業已達成,或敵由長清西北側麵壓迫時,則平陰、東阿方麵應竭力支持,掩護該兵團主力向南陽湖以北運河之線撤退,整頓態勢,置重點於濟寧附近,準備會戰,同時對壽張、範縣方麵應予警戒。
二、濟南以東之一部,不及向津浦路以西撤退者,可逐次向博山、泰安及新泰、泗水南北一帶山地撤退,協助主力之會戰,並向敵側擊。
三、日軍主力於海岸上陸,或黃河守備兵團向泰安以南撤退時,海岸守備兵團之主力應逐次向日照、莒縣、沂水之線撤退,左翼與新泰、泗水附近之友軍聯繫,掩護戰區右翼。其一部,當麵如無敵情,仍固守東海附近海岸。
四、第一線兵團後撤時,第二線兵團即應以有力部隊推進至鄒縣附近,間接支援黃河守備兵團之退卻,直接阻止敵沿津浦線南下。餘部仍控製於徐州附近。
五、兗州附近之會戰,以鄒縣、濟寧兩兵團及泗水、新泰附近之遊擊部隊相互策應,以外線態勢,保持重點於左,對南進之敵施以猛力反攻。
第三時期(徐州附近之會戰)
一、兗州附近之會戰,萬一不利,敵由運河之線突入南陽湖以西平地時,或敵由海岸向西強壓、越贛榆之線西進時,或敵由運河以西地區渡過黃河時,本戰區所屬各兵團應按如下行動:
運河沿線兵團,一部退至商丘固守,掩護戰區之左翼;主力集結於微山湖西側地區,準備向西南進出;
津浦路正麵兵團,退至徐州西南蕭縣與津浦路間地區,準備向西北及東北進出;
第22集團軍為預備隊,位於蘇、豫、魯邊區,以備策應。
第1戰區的第68軍位於豫東商丘、考城、蘭封一帶,防守隴海路並與第5戰區魯西南的第3集團軍部隊協同擔任黃河以南之防守。
從當時的戰局來看,該計劃既符合持久消耗的戰略方針,也周密可行,如能照此執行,中國軍隊完全可能達到戰役企圖。但擔任黃河守備的第5戰區副司令韓復榘的公然違抗軍令,不戰而退,完全打亂了預定計劃,造成第5戰區極大被動,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
---------------
韓復榘不戰棄魯
---------------
中國軍隊增援部隊奔赴台兒莊陣地。
如前所述,日軍大本營看到華中作戰目標已經接近達成,蘇聯軍隊又沒有集結的活動,允許寺內壽一派遣華北方麵軍,渡過黃河進攻山東半島。於是,寺內壽一下令日本的第2軍西尾壽造指揮日本第5、第10師團越過黃河,進攻山東,當時指揮第5師團的是板垣征四郎,指揮第10師團的是磯穀廉介,兩人是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交情深厚,又愛爭強好勝。這兩支日軍在12月23日渡過黃河,企圖在攻克濟南之後,分兵兩路,形成一個鉗形攻勢,聚殲國民黨第5戰區於徐州地區。
第5戰區的部署
---------------
中國各路大軍奉命匯集魯南,參加徐州大戰。
1937年8月20日,國民黨最高統帥部宣布成立第5戰區,負責指揮魯南、蘇北地區的戰事。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副司令長官為韓復榘。賦予第5戰區的作戰任務及指導要義是:“本戰區作戰之特性,為對敵強行登陸之作戰,故以立於主動地位,確占先製之利,根本打破敵軍登陸之企圖,此為作戰指導上之第一要義。縱使敵軍一部先行登陸,務必迅速圍攻而殲滅之,不使後續兵團藉此以為安全登陸之掩護。此為作戰指導上之第二要義。必要時,在指定地區之範圍內扼要固守,絕對限製敵軍之進展,運用機動部隊而殲滅之,以確保我國軍南、北兩戰場作戰聯繫之中樞。”但在當日又撤銷第5戰區轄區及部隊改歸第1戰區。當淞滬會戰局勢趨於嚴峻之際,10月16日又重建第5戰區,任命李宗仁為司令長官,韓復榘為副司令長官,長官部設於徐州,管轄地區為津浦線兩側及山東省,下屬部隊有第3集團軍、第11集團軍、第24集團軍、第51軍以及位於魯南、蘇北、豫東、皖北各地的軍事單位和海軍陸戰隊等。國民黨最高統帥部從1938年3月開始逐步向第5戰區增調部隊達64個師,近60萬人。準備迎擊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路夾擊徐州的日軍。
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根據統帥部的意圖,結合本戰區當時的敵情、地形及任務,於1937年12月擬定了作戰計劃。其方針為:
第一時期(阻止敵之侵入)
一、守備黃河南岸之第一線兵團,直接守備黃河兩岸,置重點於濟南及其以西地區,分置有力之預備隊於濟南、泰安附近,並於黃河固守河岸,不得已時應確保後方各要點,勿使敵擴大區域或威脅我主力之側背。
二、守備海岸之第一線兵團,連接守備海岸各要點,阻止敵之登陸,並置有力之預備隊於諸城、日照、東海間地區,以機動策應海岸直接守備部隊,挫敗敵登陸企圖。敵已登陸時,亦須固守既設工事線,竭力阻止敵之發展。
三、第二線兵團位於徐州附近,添築徐州附近國防工事,並準備利用津浦、隴海兩線,應援第一線兵團之作戰。
第二時期(兗州附近之會戰)
一、黃河守備兵團,如受敵由長清及其以東正麵壓迫時,可向萊蕪、泰安、肥城及新泰、大汶口地區逐次撤退,占領要點;並在該地區以北留置多數小部隊,施行遊擊,遲滯敵之南進。
前節之目的業已達成,或敵由長清西北側麵壓迫時,則平陰、東阿方麵應竭力支持,掩護該兵團主力向南陽湖以北運河之線撤退,整頓態勢,置重點於濟寧附近,準備會戰,同時對壽張、範縣方麵應予警戒。
二、濟南以東之一部,不及向津浦路以西撤退者,可逐次向博山、泰安及新泰、泗水南北一帶山地撤退,協助主力之會戰,並向敵側擊。
三、日軍主力於海岸上陸,或黃河守備兵團向泰安以南撤退時,海岸守備兵團之主力應逐次向日照、莒縣、沂水之線撤退,左翼與新泰、泗水附近之友軍聯繫,掩護戰區右翼。其一部,當麵如無敵情,仍固守東海附近海岸。
四、第一線兵團後撤時,第二線兵團即應以有力部隊推進至鄒縣附近,間接支援黃河守備兵團之退卻,直接阻止敵沿津浦線南下。餘部仍控製於徐州附近。
五、兗州附近之會戰,以鄒縣、濟寧兩兵團及泗水、新泰附近之遊擊部隊相互策應,以外線態勢,保持重點於左,對南進之敵施以猛力反攻。
第三時期(徐州附近之會戰)
一、兗州附近之會戰,萬一不利,敵由運河之線突入南陽湖以西平地時,或敵由海岸向西強壓、越贛榆之線西進時,或敵由運河以西地區渡過黃河時,本戰區所屬各兵團應按如下行動:
運河沿線兵團,一部退至商丘固守,掩護戰區之左翼;主力集結於微山湖西側地區,準備向西南進出;
津浦路正麵兵團,退至徐州西南蕭縣與津浦路間地區,準備向西北及東北進出;
第22集團軍為預備隊,位於蘇、豫、魯邊區,以備策應。
第1戰區的第68軍位於豫東商丘、考城、蘭封一帶,防守隴海路並與第5戰區魯西南的第3集團軍部隊協同擔任黃河以南之防守。
從當時的戰局來看,該計劃既符合持久消耗的戰略方針,也周密可行,如能照此執行,中國軍隊完全可能達到戰役企圖。但擔任黃河守備的第5戰區副司令韓復榘的公然違抗軍令,不戰而退,完全打亂了預定計劃,造成第5戰區極大被動,處於極度危險的境地。
---------------
韓復榘不戰棄魯
---------------
中國軍隊增援部隊奔赴台兒莊陣地。
如前所述,日軍大本營看到華中作戰目標已經接近達成,蘇聯軍隊又沒有集結的活動,允許寺內壽一派遣華北方麵軍,渡過黃河進攻山東半島。於是,寺內壽一下令日本的第2軍西尾壽造指揮日本第5、第10師團越過黃河,進攻山東,當時指揮第5師團的是板垣征四郎,指揮第10師團的是磯穀廉介,兩人是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交情深厚,又愛爭強好勝。這兩支日軍在12月23日渡過黃河,企圖在攻克濟南之後,分兵兩路,形成一個鉗形攻勢,聚殲國民黨第5戰區於徐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