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決戰津浦線:徐州會戰 作者:高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並稱“漢代三絕”。兩漢彩繪兵馬俑,是繼鹹陽和西安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批重要發現。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封劉交為楚王,都彭城。東漢為彭城國。三國魏明帝時,始稱徐州。明洪武年間,改武安州為徐州直隸州,復建舊城。清代徐州為直隸州。清雍正11年(1733),升徐州為府。
徐州還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鄉,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孺、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徐州,東襟黃海、背靠中原、南瀕江淮、北扼齊魯,因地處南北要衝,有“南國重鎮,北門鎖鑰”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往往“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大彭國彭伯益與西河武觀在彭城兵戎相見開始,到楚漢相爭、三國交兵,再到抗日戰爭中的徐州會戰,發生在徐州規模較大的戰役有400餘起,其較大規模的戰爭也達200多起。真可謂:“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
豐富的戰爭實踐造就了豐厚的戰爭文化,產生了大量的軍事家和經典戰例,使徐州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培育出一批叱吒風雲的政治家。歷史上出自徐州或徐州籍的開國皇帝有漢高祖劉邦、南朝宋武帝劉裕等10位之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王侯將相不可勝數,故有“龍吟虎嘯帝王州”之稱。
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30年代末,當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受到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殘酷蹂躪、麵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徐州這個古老而英雄的城市,再次成為軍事家的舞台。當時的徐州位於華北與華中之間的交通樞紐,也是從黃海進入中原地區的通道,津浦鐵路與隴海鐵路在此交會,大運河也在附近穿過,有向四麵轉用兵力的交通條件。中國軍隊如果控製徐州,一方麵可截斷津浦路,將華北、華中兩地的日軍隔絕;另一方麵,可保持中國軍事上的大動脈——隴海路,將日軍阻於津浦路以東,屏障華中,確保鄭州和平漢路,使武漢後方有充分的時間重新部署,有利於抗戰的持久進行。而日軍如果迅速占領了徐州,就可以將南北兵力會合,沿隴海路西進,直取鄭州,並利用中州平坦的地形,發揮其機械化部隊的威力,沿平漢路南進,一舉而下武漢。南京失守後,中國軍隊在戰略上保衛軍事指揮中心武漢的重要屏障及前進基地,徐州勢在必守。日軍為打通津浦線,溝通南北兩戰場,並進而切斷隴海路,威脅平漢路側方,以作為進攻武漢的準備,對徐州亦勢在必得。
徐州,又一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一群優秀兒女們浴血奮鬥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見證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自平型關受挫後遭受到的更大一次慘敗的可恥下場,見證了中國軍隊自全麵抗戰爆發後抗擊日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但這是一場以數十萬中華健兒的血肉之軀換來的一次來之不易的勝利,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悲壯、偉大時刻。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當年的徐州,去感受那血雨腥風和驚心動魄的150多個日日夜夜。以此,使我們永遠銘記共和國艱難的奮鬥歷程,緬懷為中華民族存亡而長眠那片土地之下的英烈們。
***************
*第一章戰前態勢
***************
日本帝國主義既然已經把可怕的戰爭機器啟動,現在又想讓這架發瘋般運轉的機器有所收斂,談何容易。侵華日軍在攻占了中國首都南京後,其驕狂的氣焰達到了極點,各路日軍競相爭搶新的地盤,揮舞著戰爭的屠刀,在中國的土地上逞凶狂。
---------------
日軍大本營的希望
---------------
向徐州地區進犯的日軍放火向中國軍隊攻擊。
日軍攻克南京後,在日本的大本營中,仍然有著中日戰爭擴大派與不擴大派的爭論。不擴大派認為,日本已經攻占了中國的內蒙與華北大部分地區,同時控製了中國的長江三角洲,中國最為精華的地區與戰略重鎮,都在日軍的手中,但是日軍將90%以上的軍力,都投入了中國戰場(包括關東軍在內),若要繼續深入中國,開闢新的作戰目標,其軍力已經有些難以為繼。
假如日本還要保持軍力對付美、蘇的話,日本必須要適可而止,至少要暫時的按兵不動,等待中國內部的政治變化,然後再進行協商,設法解決與中國戰爭的問題。因此,徐州是絕對不宜再派兵攻擊的。不擴大派認為,就算是日軍能夠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鐵路,讓北平與南京鐵路相連,但同時也帶來一係列問題:不但日軍對中國的控製力量所增有限,而且要派出大批兵力駐守鐵路沿線,造成日軍戰力進一步掉入中國的泥淖之中。日軍若是真的要南北相連,還不如使用海運,又安全,又低廉。
但是在日軍擴大派的意見是,經過華東與華北一係列的戰爭,中國的軍力與工業能力均已殘破,所以日本最多隻要再派出幾個聯隊的兵力,追擊掃蕩中國戰場,那麽,中國隻有投降一途。因此,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鐵路,是必要的戰場鞏固,何況攻占徐州,也有利於日軍沿隴海鐵路與淮河流域,深入威脅中國的戰略中心武漢。
徐州還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鄉,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孺、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徐州,東襟黃海、背靠中原、南瀕江淮、北扼齊魯,因地處南北要衝,有“南國重鎮,北門鎖鑰”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往往“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大彭國彭伯益與西河武觀在彭城兵戎相見開始,到楚漢相爭、三國交兵,再到抗日戰爭中的徐州會戰,發生在徐州規模較大的戰役有400餘起,其較大規模的戰爭也達200多起。真可謂:“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
豐富的戰爭實踐造就了豐厚的戰爭文化,產生了大量的軍事家和經典戰例,使徐州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培育出一批叱吒風雲的政治家。歷史上出自徐州或徐州籍的開國皇帝有漢高祖劉邦、南朝宋武帝劉裕等10位之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王侯將相不可勝數,故有“龍吟虎嘯帝王州”之稱。
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30年代末,當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受到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殘酷蹂躪、麵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徐州這個古老而英雄的城市,再次成為軍事家的舞台。當時的徐州位於華北與華中之間的交通樞紐,也是從黃海進入中原地區的通道,津浦鐵路與隴海鐵路在此交會,大運河也在附近穿過,有向四麵轉用兵力的交通條件。中國軍隊如果控製徐州,一方麵可截斷津浦路,將華北、華中兩地的日軍隔絕;另一方麵,可保持中國軍事上的大動脈——隴海路,將日軍阻於津浦路以東,屏障華中,確保鄭州和平漢路,使武漢後方有充分的時間重新部署,有利於抗戰的持久進行。而日軍如果迅速占領了徐州,就可以將南北兵力會合,沿隴海路西進,直取鄭州,並利用中州平坦的地形,發揮其機械化部隊的威力,沿平漢路南進,一舉而下武漢。南京失守後,中國軍隊在戰略上保衛軍事指揮中心武漢的重要屏障及前進基地,徐州勢在必守。日軍為打通津浦線,溝通南北兩戰場,並進而切斷隴海路,威脅平漢路側方,以作為進攻武漢的準備,對徐州亦勢在必得。
徐州,又一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一群優秀兒女們浴血奮鬥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見證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自平型關受挫後遭受到的更大一次慘敗的可恥下場,見證了中國軍隊自全麵抗戰爆發後抗擊日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但這是一場以數十萬中華健兒的血肉之軀換來的一次來之不易的勝利,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悲壯、偉大時刻。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當年的徐州,去感受那血雨腥風和驚心動魄的150多個日日夜夜。以此,使我們永遠銘記共和國艱難的奮鬥歷程,緬懷為中華民族存亡而長眠那片土地之下的英烈們。
***************
*第一章戰前態勢
***************
日本帝國主義既然已經把可怕的戰爭機器啟動,現在又想讓這架發瘋般運轉的機器有所收斂,談何容易。侵華日軍在攻占了中國首都南京後,其驕狂的氣焰達到了極點,各路日軍競相爭搶新的地盤,揮舞著戰爭的屠刀,在中國的土地上逞凶狂。
---------------
日軍大本營的希望
---------------
向徐州地區進犯的日軍放火向中國軍隊攻擊。
日軍攻克南京後,在日本的大本營中,仍然有著中日戰爭擴大派與不擴大派的爭論。不擴大派認為,日本已經攻占了中國的內蒙與華北大部分地區,同時控製了中國的長江三角洲,中國最為精華的地區與戰略重鎮,都在日軍的手中,但是日軍將90%以上的軍力,都投入了中國戰場(包括關東軍在內),若要繼續深入中國,開闢新的作戰目標,其軍力已經有些難以為繼。
假如日本還要保持軍力對付美、蘇的話,日本必須要適可而止,至少要暫時的按兵不動,等待中國內部的政治變化,然後再進行協商,設法解決與中國戰爭的問題。因此,徐州是絕對不宜再派兵攻擊的。不擴大派認為,就算是日軍能夠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鐵路,讓北平與南京鐵路相連,但同時也帶來一係列問題:不但日軍對中國的控製力量所增有限,而且要派出大批兵力駐守鐵路沿線,造成日軍戰力進一步掉入中國的泥淖之中。日軍若是真的要南北相連,還不如使用海運,又安全,又低廉。
但是在日軍擴大派的意見是,經過華東與華北一係列的戰爭,中國的軍力與工業能力均已殘破,所以日本最多隻要再派出幾個聯隊的兵力,追擊掃蕩中國戰場,那麽,中國隻有投降一途。因此,攻占徐州,打通津浦鐵路,是必要的戰場鞏固,何況攻占徐州,也有利於日軍沿隴海鐵路與淮河流域,深入威脅中國的戰略中心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