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要回來了哩?過不了三日兩日,司馬光便是要收到朝廷的旨意了。”
“回來了,這麽快?”李二詫異,按照日期推算,這段日子司馬光不大可能這麽順利地完成談判使命。
“嗯吶,朝廷要詔回司馬光的……”
“慢著,朝廷召回司馬光,兄弟是如何知道地?”劉十三不過是在管信所做個小小的閑職,如何能夠曉得朝廷的大動向?
“嘿嘿,駙馬兄弟真箇是好說笑,朝廷給司馬光的書函卻是要在管信所備錄的,那置宗歸口之人便是老梁和我,如何能夠不知?”
管信所便是管理朝廷與外邦的書信往來,備錄在案,以供來日之用,便是各國國書往來,最終也是要歸管信所的。
“嗬嗬,原來如此,”李二笑道:“想是朝廷嫌司馬光過於沉穩,欲換人與遼人和談的吧?”
“非是要換人,朝廷的書信中已經說的明白,是準備和遼人開戰的……”
“不會的吧?”李二可是納悶了的,朝廷大事可是不是孩子過家家,也不是說戰就戰的。前些時日還要和契丹人和談,今日怎就要準備開戰了地?
朝廷再是昏庸,也不會在重大決策上這麽搖擺不定的。
李二哪裏曉得。朝廷當中分為變法派和保守派,變法派主張銳意進取克日見功,為大宋富強可以變更祖宗法度,其代表人物便是王安石和神宗皇帝。那司馬光便是保守派的領袖了,神宗皇帝趁“李二事件”將司馬光推下宰輔之位,重新啟用王安石。
便是在對外政策上,兩派的主張也是分歧極大:保守派主張沉穩發展。以大宋的物力財力不難弄個盛世局麵,到時候銀錢糧秣充足,若是戰則可一戰而下,若是不戰亦可屈人之兵;近年來大宋吏治癒發的糜爛,縱是在經濟建設有些個成就也很快為朝廷自身所消耗。如今大宋麵臨千古未有的絕好時機,縱是不能一舉滅亡契丹,也能夠收回燕雲之地,阻斷契丹人南下地可能。如此一來,神宗皇帝的武功便是超越了太祖皇帝的。
變法派則攻擊吏治確是個法寶。大宋發展到了今天,官僚係統已經大的誇張,光是這個係統自身的消耗便是驚人。若照這麽發展下去,大宋遲早為自己臃腫地製度所拖垮。
改革吏治非是朝夕之功,沒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光不可能見到大的效果,神宗皇帝若是個沉穩紮實的也不會一再的要啟用急功近利地新法。
如今大宋的外部局麵還真的是好到了從未有過地地步:大宋所支持的女真人已經基本完成整合,迅速壯大成為一股力量,不僅在契丹人背後周旋,甚至扛過了契丹人的第一次大規模圍剿,並且一度在圍剿中站到上風。
據說一萬四千餘女真蠻子兵已經牽製了契丹北院的大部分人馬。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在倉促間集中南院人馬,雖是在開始的時候占據了上風,如今卻顯露了疲態。
當年進攻西夏時候需要先穩住遼國,如今想要和遼國動武,自然也要先和西夏搞好關係。
神宗皇帝共四次於西夏梁後商談。商討宋夏兩“兄弟”共同對遼用兵之事。
任憑神宗皇帝把前景描繪的如何美好,那西夏梁後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之前,斷然不會和遼人開戰。
梁後甚至可以肯定大宋和大遼地一戰必然是曠日持久,完全不似神宗皇帝形容的這般“天君一至,雷霆一擊,北地盡在掌握”若真是這般簡單,大宋也不會一百多年來屢屢在北線碰壁了。
遼國真箇是軟柿子的麽?
當然不是!
梁後在政治上那可是見過大風大浪的:宋遼兩國之戰若是曠日持久的爭執不下,那便是好地,可以同時削弱雙方。若的兩國意識到都不可能戰勝對方。很快就又會和談,到那時候,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中間地西夏就算不成替罪羊也是出氣筒!
所以梁後在對聯宋征遼的問題上一直躲閃,最後竟然建議宋廷拜李二為帥。
李二本是大宋駙馬,又是西夏的國姓爺,統領兩國兵馬自然是合情合理。何況李二“精通戰法”“神勇無匹”,自然是掃北大元帥的不二人選。
梁後勸說神宗皇帝拜李二為帥,自然不會是看李二是西夏的國姓爺爺,而是看中了李二手上的絕世大殺器。隻要李二手上的天雷地火一出,甚麽北地鐵騎,甚麽遼國人馬,俱是不在話下。
隻有李二出馬,梁後才會相信遼人必敗,隻有了這等必勝的把握,西夏才會出兵。
兩國雖名為兄弟之邦,然看的還是利益,沒有了利益也就不再是兄弟!這些個情況一半是劉十三通過管信所心錄的書函所知曉,一半是西夏一品堂的老奸細老梁故意的通過劉十三之口轉告李二的。
劉十三雖然很有些個小聰明,和老梁的老奸巨猾比起來,卻是差的太多,看老梁很的“義氣”的把這些個梁後的機密直言相告,感動的一塌糊塗,殊不知已經成了西夏人的傳聲筒。
李二和劉十三終究都不算是大人物,和當時那些大人物的老謀深算比將起來,差的遠了。
“駙馬兄弟這便是要做大元帥的,嘿嘿,甚麽遼人雄壯?和兄弟你的神器比起來……我呸,根本就沒的比。”劉十三得意的小腳趾頭都翹的半天高:“兄弟這便是要再立軍功的,到時候莫忘記拉上我同去,縱是少立戰功也能多撈取些實惠的,嘿嘿……”
“回來了,這麽快?”李二詫異,按照日期推算,這段日子司馬光不大可能這麽順利地完成談判使命。
“嗯吶,朝廷要詔回司馬光的……”
“慢著,朝廷召回司馬光,兄弟是如何知道地?”劉十三不過是在管信所做個小小的閑職,如何能夠曉得朝廷的大動向?
“嘿嘿,駙馬兄弟真箇是好說笑,朝廷給司馬光的書函卻是要在管信所備錄的,那置宗歸口之人便是老梁和我,如何能夠不知?”
管信所便是管理朝廷與外邦的書信往來,備錄在案,以供來日之用,便是各國國書往來,最終也是要歸管信所的。
“嗬嗬,原來如此,”李二笑道:“想是朝廷嫌司馬光過於沉穩,欲換人與遼人和談的吧?”
“非是要換人,朝廷的書信中已經說的明白,是準備和遼人開戰的……”
“不會的吧?”李二可是納悶了的,朝廷大事可是不是孩子過家家,也不是說戰就戰的。前些時日還要和契丹人和談,今日怎就要準備開戰了地?
朝廷再是昏庸,也不會在重大決策上這麽搖擺不定的。
李二哪裏曉得。朝廷當中分為變法派和保守派,變法派主張銳意進取克日見功,為大宋富強可以變更祖宗法度,其代表人物便是王安石和神宗皇帝。那司馬光便是保守派的領袖了,神宗皇帝趁“李二事件”將司馬光推下宰輔之位,重新啟用王安石。
便是在對外政策上,兩派的主張也是分歧極大:保守派主張沉穩發展。以大宋的物力財力不難弄個盛世局麵,到時候銀錢糧秣充足,若是戰則可一戰而下,若是不戰亦可屈人之兵;近年來大宋吏治癒發的糜爛,縱是在經濟建設有些個成就也很快為朝廷自身所消耗。如今大宋麵臨千古未有的絕好時機,縱是不能一舉滅亡契丹,也能夠收回燕雲之地,阻斷契丹人南下地可能。如此一來,神宗皇帝的武功便是超越了太祖皇帝的。
變法派則攻擊吏治確是個法寶。大宋發展到了今天,官僚係統已經大的誇張,光是這個係統自身的消耗便是驚人。若照這麽發展下去,大宋遲早為自己臃腫地製度所拖垮。
改革吏治非是朝夕之功,沒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光不可能見到大的效果,神宗皇帝若是個沉穩紮實的也不會一再的要啟用急功近利地新法。
如今大宋的外部局麵還真的是好到了從未有過地地步:大宋所支持的女真人已經基本完成整合,迅速壯大成為一股力量,不僅在契丹人背後周旋,甚至扛過了契丹人的第一次大規模圍剿,並且一度在圍剿中站到上風。
據說一萬四千餘女真蠻子兵已經牽製了契丹北院的大部分人馬。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在倉促間集中南院人馬,雖是在開始的時候占據了上風,如今卻顯露了疲態。
當年進攻西夏時候需要先穩住遼國,如今想要和遼國動武,自然也要先和西夏搞好關係。
神宗皇帝共四次於西夏梁後商談。商討宋夏兩“兄弟”共同對遼用兵之事。
任憑神宗皇帝把前景描繪的如何美好,那西夏梁後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之前,斷然不會和遼人開戰。
梁後甚至可以肯定大宋和大遼地一戰必然是曠日持久,完全不似神宗皇帝形容的這般“天君一至,雷霆一擊,北地盡在掌握”若真是這般簡單,大宋也不會一百多年來屢屢在北線碰壁了。
遼國真箇是軟柿子的麽?
當然不是!
梁後在政治上那可是見過大風大浪的:宋遼兩國之戰若是曠日持久的爭執不下,那便是好地,可以同時削弱雙方。若的兩國意識到都不可能戰勝對方。很快就又會和談,到那時候,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中間地西夏就算不成替罪羊也是出氣筒!
所以梁後在對聯宋征遼的問題上一直躲閃,最後竟然建議宋廷拜李二為帥。
李二本是大宋駙馬,又是西夏的國姓爺,統領兩國兵馬自然是合情合理。何況李二“精通戰法”“神勇無匹”,自然是掃北大元帥的不二人選。
梁後勸說神宗皇帝拜李二為帥,自然不會是看李二是西夏的國姓爺爺,而是看中了李二手上的絕世大殺器。隻要李二手上的天雷地火一出,甚麽北地鐵騎,甚麽遼國人馬,俱是不在話下。
隻有李二出馬,梁後才會相信遼人必敗,隻有了這等必勝的把握,西夏才會出兵。
兩國雖名為兄弟之邦,然看的還是利益,沒有了利益也就不再是兄弟!這些個情況一半是劉十三通過管信所心錄的書函所知曉,一半是西夏一品堂的老奸細老梁故意的通過劉十三之口轉告李二的。
劉十三雖然很有些個小聰明,和老梁的老奸巨猾比起來,卻是差的太多,看老梁很的“義氣”的把這些個梁後的機密直言相告,感動的一塌糊塗,殊不知已經成了西夏人的傳聲筒。
李二和劉十三終究都不算是大人物,和當時那些大人物的老謀深算比將起來,差的遠了。
“駙馬兄弟這便是要做大元帥的,嘿嘿,甚麽遼人雄壯?和兄弟你的神器比起來……我呸,根本就沒的比。”劉十三得意的小腳趾頭都翹的半天高:“兄弟這便是要再立軍功的,到時候莫忘記拉上我同去,縱是少立戰功也能多撈取些實惠的,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