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八路軍一一五師征戰實錄 作者:李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41年11月,魯南軍區被服廠遭日軍破壞,部隊穿衣成了問題。鐵道遊擊隊得知這一消息後,決定從日軍手中搞一批布。他們在沙溝車站找到內線,並了解到不久將有一批布南運。內線在火車停在沙溝的時候,將沙子放進了火車的油壺裏,迫使列車在臨城站修理,拖延列車開出的時間。到了晚上,列車終於開動了,但內線又準時拔掉風管和銷子,使兩節運布的車廂停在了沙溝南麵的塘湖附近。兩三個小時後,布大部被卸下,沒卸下來的被放火點燃。就在這時,又從對麵開來一輛滿載日本兵的軍列,還沒等軍列靠近,鐵道遊擊隊就對敵進行射擊。軍列不但沒停,反而加速,結果與燃燒的運布車廂相撞,日本兵死30餘人,重傷不計其數。這次行動共繳獲布1.8萬多匹,日軍軍服800餘套,還有部分毛毯、藥品等。
鐵道遊擊隊還時常擔負安全護送高級幹部過鐵路的重大任務。由於鐵道遊擊隊十分活躍,敵人加強了對鐵道兩側的保護,沿線碉堡林立,探照燈徹夜不滅,並且還在鐵道兩側挖了與鐵道平行的深溝或築起封鎖線,以限製鐵道遊擊隊的活動。因此,護送幹部過鐵路是一項很困難的任務。但鐵道遊擊隊依靠自己的忠誠、勇敢和高超技術,多次把從華中新四軍根據地到延安或從延安來華中的幹部安全護送過鐵路線。僅1943年,便護送了300餘名幹部,均未遭受損失。1943年5月陳毅由蘇北去延安,就是由鐵道遊擊隊護送越過津浦鐵路的。
此外,鐵道遊擊隊還參與和單獨實施了多次其他作戰行動,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根據地內到處傳頌著鐵道遊擊隊的傳奇故事,而且在日本人當中也有了相當的“知名度”。1945年10月,新四軍第19旅要求魯南津浦鐵路沿線及臨(城)棗(莊)支線上部署的一個日軍鐵路聯隊投降,但遭日軍拒絕。日軍的大隊長聲稱隻向“飛虎隊”交武器,“飛虎隊”就是鐵道遊擊隊的別稱。
民兵巧設地雷陣
根據山東黨組織的指示,根據地和邊沿地區的民兵在敵後武工隊的指導下,廣泛開展了以“地雷戰”、“麻雀戰”、“車輪戰”、“推磨戰”和“蜂窩戰”等形式的遊擊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的反“掃蕩”和反“蠶食”鬥爭。
地雷戰始於膠東,並逐漸普及到其他根據地。其中以大澤山區的地雷戰最為著名。從1938年開始,這裏就開始建立民兵組織進行遊擊戰。起初,民兵隻使用上級發下來的地雷打擊敵人,後來他們又自己動手製造地雷,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日軍變得狡猾了,在每次行動時,總是讓偽軍打頭陣,並使用探雷器探雷,民兵埋設的很多地雷被敵人起了出來,鐵地雷不太發揮作用了。到1942年,敵人在軍事上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大規模的封鎖,上級很少能把地雷發下來。想自己鑄造,又缺生鐵。沒辦法,民兵們想到了大澤山區滿山遍野的石頭。他們就開始製造並使用石雷。
石雷的製作很簡單。先找一塊圓石頭,在上麵鑿好一個口小底大的窩兒,裝好炸藥,然後安上拉火管。埋設時,絆線的一端繫著拉火管,另一端固定起來就行了。開始時石雷的絆線多使用麻繩之類的粗線,容易被敵人發現。後來,民兵採用馬尾或頭髮作絆線,進而又發展到利用“卡子”或膠皮的彈力把地雷拉響。
民兵創造了石雷,日軍的探雷器不管用了。民兵經常在敵人必經之路上埋設絆雷,敵人被石雷炸怕了,不敢再走大路,民兵們就在敵人可能走的小路上埋石雷。有一天民兵在高家村西大路邊的河灘上布下了石雷陣。拂曉,偵察員報告說敵人進山了,民兵趕緊掛好雷弦,便上了四周山頭,打冷槍,引敵人上鉤。敵人好像聽民兵們的調遣,沒走大路,專沿河灘往前走。這樣一來,正好陷入民兵布下的石雷陣,日偽軍一下死傷50餘人。
小路上也有地雷,敵人便專走地堰、田野,有時甚至從河水裏走。根據敵人行動的變化,民兵便把石雷設在地堰和田野裏,還把拉火管用蠟封起來,把石雷布在河裏。
有一天傍晚,駐高家村的西海軍分區司令部突然收到了情報員由小廟據點傳來的情況,說第二天有一部分日軍路過高家村北麵的杏山,到夏邱堡據點去。西海軍分區決定由民兵配合主力部隊打伏擊。第二天清晨,民兵很早到了杏山,在山腳下布好了連環雷。這種雷的特點是隻要踏響一顆,一連串的地雷都爆炸。同時,還在附近的長嶺頂上備好了滾雷。時間不長,約有200多名敵人進入了伏擊圈,主力部隊首先從兩側打擊敵人。慌亂中,敵人踩響了好幾顆雷,往回逃竄,民兵馬上放滾雷。頓時,幾十顆滾雷沿著早已整修好的長嶺斜坡,飛速翻滾而下,在敵群中爆炸,結果八路軍和民兵大獲全勝。
在遊擊戰的實踐中,民兵逐步創造出石雷的多種用法。從拉雷、絆雷開始,逐步發展到連環雷、子母雷、前踏後響雷、水雷、膠皮雷、竹筲雷和滾雷等40餘種。
地雷的埋設也有很多花樣。門上設門雷,鍋裏設鍋灶雷,雞窩裏設雞窩雷,甚至桌子的抽屜裏也布下地雷。敵人進村後,推門門炸,捉雞雞窩炸,翻箱倒櫃也都有被炸的危險,整個大澤山區成了石雷的世界。在對敵作戰時,民兵把石雷由防禦武器變為進攻武器,帶著地雷襲擊敵人,進行飛行爆炸。有時還把地雷埋到敵人的據點裏,送到敵人的操場上、飯堂裏,搞得敵人惶惶不可終日。
鐵道遊擊隊還時常擔負安全護送高級幹部過鐵路的重大任務。由於鐵道遊擊隊十分活躍,敵人加強了對鐵道兩側的保護,沿線碉堡林立,探照燈徹夜不滅,並且還在鐵道兩側挖了與鐵道平行的深溝或築起封鎖線,以限製鐵道遊擊隊的活動。因此,護送幹部過鐵路是一項很困難的任務。但鐵道遊擊隊依靠自己的忠誠、勇敢和高超技術,多次把從華中新四軍根據地到延安或從延安來華中的幹部安全護送過鐵路線。僅1943年,便護送了300餘名幹部,均未遭受損失。1943年5月陳毅由蘇北去延安,就是由鐵道遊擊隊護送越過津浦鐵路的。
此外,鐵道遊擊隊還參與和單獨實施了多次其他作戰行動,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根據地內到處傳頌著鐵道遊擊隊的傳奇故事,而且在日本人當中也有了相當的“知名度”。1945年10月,新四軍第19旅要求魯南津浦鐵路沿線及臨(城)棗(莊)支線上部署的一個日軍鐵路聯隊投降,但遭日軍拒絕。日軍的大隊長聲稱隻向“飛虎隊”交武器,“飛虎隊”就是鐵道遊擊隊的別稱。
民兵巧設地雷陣
根據山東黨組織的指示,根據地和邊沿地區的民兵在敵後武工隊的指導下,廣泛開展了以“地雷戰”、“麻雀戰”、“車輪戰”、“推磨戰”和“蜂窩戰”等形式的遊擊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的反“掃蕩”和反“蠶食”鬥爭。
地雷戰始於膠東,並逐漸普及到其他根據地。其中以大澤山區的地雷戰最為著名。從1938年開始,這裏就開始建立民兵組織進行遊擊戰。起初,民兵隻使用上級發下來的地雷打擊敵人,後來他們又自己動手製造地雷,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日軍變得狡猾了,在每次行動時,總是讓偽軍打頭陣,並使用探雷器探雷,民兵埋設的很多地雷被敵人起了出來,鐵地雷不太發揮作用了。到1942年,敵人在軍事上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大規模的封鎖,上級很少能把地雷發下來。想自己鑄造,又缺生鐵。沒辦法,民兵們想到了大澤山區滿山遍野的石頭。他們就開始製造並使用石雷。
石雷的製作很簡單。先找一塊圓石頭,在上麵鑿好一個口小底大的窩兒,裝好炸藥,然後安上拉火管。埋設時,絆線的一端繫著拉火管,另一端固定起來就行了。開始時石雷的絆線多使用麻繩之類的粗線,容易被敵人發現。後來,民兵採用馬尾或頭髮作絆線,進而又發展到利用“卡子”或膠皮的彈力把地雷拉響。
民兵創造了石雷,日軍的探雷器不管用了。民兵經常在敵人必經之路上埋設絆雷,敵人被石雷炸怕了,不敢再走大路,民兵們就在敵人可能走的小路上埋石雷。有一天民兵在高家村西大路邊的河灘上布下了石雷陣。拂曉,偵察員報告說敵人進山了,民兵趕緊掛好雷弦,便上了四周山頭,打冷槍,引敵人上鉤。敵人好像聽民兵們的調遣,沒走大路,專沿河灘往前走。這樣一來,正好陷入民兵布下的石雷陣,日偽軍一下死傷50餘人。
小路上也有地雷,敵人便專走地堰、田野,有時甚至從河水裏走。根據敵人行動的變化,民兵便把石雷設在地堰和田野裏,還把拉火管用蠟封起來,把石雷布在河裏。
有一天傍晚,駐高家村的西海軍分區司令部突然收到了情報員由小廟據點傳來的情況,說第二天有一部分日軍路過高家村北麵的杏山,到夏邱堡據點去。西海軍分區決定由民兵配合主力部隊打伏擊。第二天清晨,民兵很早到了杏山,在山腳下布好了連環雷。這種雷的特點是隻要踏響一顆,一連串的地雷都爆炸。同時,還在附近的長嶺頂上備好了滾雷。時間不長,約有200多名敵人進入了伏擊圈,主力部隊首先從兩側打擊敵人。慌亂中,敵人踩響了好幾顆雷,往回逃竄,民兵馬上放滾雷。頓時,幾十顆滾雷沿著早已整修好的長嶺斜坡,飛速翻滾而下,在敵群中爆炸,結果八路軍和民兵大獲全勝。
在遊擊戰的實踐中,民兵逐步創造出石雷的多種用法。從拉雷、絆雷開始,逐步發展到連環雷、子母雷、前踏後響雷、水雷、膠皮雷、竹筲雷和滾雷等40餘種。
地雷的埋設也有很多花樣。門上設門雷,鍋裏設鍋灶雷,雞窩裏設雞窩雷,甚至桌子的抽屜裏也布下地雷。敵人進村後,推門門炸,捉雞雞窩炸,翻箱倒櫃也都有被炸的危險,整個大澤山區成了石雷的世界。在對敵作戰時,民兵把石雷由防禦武器變為進攻武器,帶著地雷襲擊敵人,進行飛行爆炸。有時還把地雷埋到敵人的據點裏,送到敵人的操場上、飯堂裏,搞得敵人惶惶不可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