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排的第一個人就是我了,我身側是燕家二公子燕威,依次下去是燕振雄、燕征大女婿申孝謙、二女婿朱舍翰、楊邦布之子楊勇方、楊勇進。
第三排是燕振雄之子燕群策,楊勇方之子楊靈秋。
女眷那邊以糜氏為首,接下來是燕征三妹燕元元,雖說她當年被燕老爺子趕出家門,然而事隔多年再加兄妹情深,她的出現也沒人覺得奇怪,畢竟女眷中奇怪事是一茬接一茬。楊邦布的妻子李氏跪於最後。
女眷第二排的第一人竟然是永樂長公主,就在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到西門外後,雨陽和他那位當陛下的弟弟聊了一會兒,這位皇帝陛下居然不顧皇家尊嚴,不顧君臣之禮,同意讓自己這位長公主姐姐以未過門媳婦的身分加入跪靈的行列。如果說永樂長公主這一舉動文武大臣、親戚朋友能夠理解,但本來跪在最末卻被長公主拉來跪在身側的另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就令人覺得摸不著頭腦了。
要說是燕大公水燕若水的娶的小妾吧,那按規矩妾不可與妻並位,況且正房妻子是堂堂的長公主,雖說這位燕家大公子行事低調,多年未曾聽到他什麽消息(那是因為燕若水離家多年外人並不知曉),可是候爺公子娶小妾的事也不是什麽小事,多多少少會傳出點風聲吧,更何況自糜夫人開始燕家的所有親朋好友都以驚訝地眼光看著這個跪在本該是燕家媳婦位置的女人。唯一知道真相的我,隻能在心裏苦笑,真不知道雨陽拉著鸞兒跪在那裏,究竟是什麽意思,而且事先也根本沒有和我提過一個字。
燕征的兩個女兒嫣然和嫣紅緊排在鸞兒下首,正斜著眼不住地打量著旁側的鸞兒,而後者卻隻是恭恭敬敬地低頭跪著。排在嫣紅身側的是燕振雄的妻子林氏,林氏身側跪著燕元元的雙胞胎女兒聶貞、聶秀,隨後是楊勇方之妻狄氏,楊邦布之女楊瓊娟。這第二排的未尾又是一件奇怪事,一個小女孩扶著一位身懷六甲的婦人跪在那裏,她們正是樸雨和墨菊。其實她們我並沒有通知,隻是燕征將軍靈柩歸來之事京城早已傳遍,她們當然也聽到了這一消息,墨菊想著夫君生前視我如親兄長,也可以說是她夫家唯一的親人,她並不知道丈夫和燕征有沒有關係,但光衝著是夫君是燕家大公子義弟這一層關係,她覺得就應該來盡盡禮數,而小樸雨當然不會反對去給大哥哥的父親盡盡孝道。
第三排跪著的則是再晚一輩的兩個小女孩,嫣然之女申詩佳、燕振雄之女燕劍娘。
我想若不是在這一特殊時刻,文武大臣肯定會議論紛紛,可這會兒皇帝陛下因為喪失了一位能頂大梁的國中大將正心情慘重,陰沉著一張臉靜立當中,誰敢在這時多事多嘴,那簡直就是和自家的性命過不去。
其實明帝的心裏何嚐不是一樣驚訝,他也弄不清自己這位胞姐這樣做究竟是什麽原因,但他也隻是驚訝一下就不再去留意,他能坐上今天這個位置是憑著自己無比深遂的心機得來的,既然燕家沒人做聲,自己又不想惹姐姐不快,當做不知道是最明智的做法。
第二卷世途艱險 第十九節 靈柩歸來(二)
五百名素甲持戈的士兵,護送著一具靈柩緩緩進入眾人的視線中,那一張張疲倦掩蓋下悲涼無比的臉龐,仿佛向天地傾訴著他們心中對主帥離去的不甘。
西城門外,無論為貴為萬人之上的天子,還是散在四周觀望的老百姓,都被這份悲涼的氣憤所感染,燕征的離去,不僅僅隻是一位將軍的亡故,他幾乎是帶著宋國最後的希望,西胡不破、蒙軍入侵、三蕃作亂,大宋即便有心背水一戰,也是一個無將、無兵、無錢糧的死局。
也不知是誰開始了第一聲的悲泣,十個、百個、直到成千上萬,呼天喊地的悲呼與五百士卒的無聲落淚形成一種明顯的落差,這本應極不協調的動作在此時卻顯得那般的相溶,天地間仿若僅剩下那無窮盡的悲意。
作為長子,按照習俗應該由我前去“扶靈”,民間認為這樣做可以讓死者親屬的靈魂隨著扶靈者回歸家中。
拋開以前的種種,明帝現在的做法,不失為一名開明的好皇帝。四名早就安排好的禦林軍身披素甲,過去將靈柩從馬車的抬下並用肩扛起,靜靜地等我過去。
當我的手扶上靈柩的一剎那,心底忽然湧上一股無法壓抑的悲憤。
“蕃軍遙見漢家營,滿穀連山遍哭聲。
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濕未幹,胡煙白草日光寒。
昨夜將軍連曉戰,今日隻見馬空鞍。”
仰首發出一聲悲呼後,邊扶著靈柩緩步前行,邊沉聲吟著。
這本是唐朝詩人岑參在封常清幕府供職時為封所作的頌歌之一,最後一句原為“蕃軍隻見空馬鞍”,被我改了兩個字。
這首本應頌揚戰功的歌,被我用在這裏,特別是隻見空馬鞍之句,令聞者更為悲悽,特別是幾度經歷生死戰火洗禮的燕振雄,一直壓抑著的低泣聲換成了遠遠可聞的號啕大哭。
一名太監念了明帝親手寫的悼詞,而後靈柩被送回到了已改名的武國公府,靈堂早在兩天前已布置好,靈柩在中間停放妥當後,明宗親率百官祭拜,皇帝帶領文武百官祭拜臣子,除了以前大將軍楊廣昌戰亡有過一次外,乃大宋建國以來僅有的第二次。
第三排是燕振雄之子燕群策,楊勇方之子楊靈秋。
女眷那邊以糜氏為首,接下來是燕征三妹燕元元,雖說她當年被燕老爺子趕出家門,然而事隔多年再加兄妹情深,她的出現也沒人覺得奇怪,畢竟女眷中奇怪事是一茬接一茬。楊邦布的妻子李氏跪於最後。
女眷第二排的第一人竟然是永樂長公主,就在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到西門外後,雨陽和他那位當陛下的弟弟聊了一會兒,這位皇帝陛下居然不顧皇家尊嚴,不顧君臣之禮,同意讓自己這位長公主姐姐以未過門媳婦的身分加入跪靈的行列。如果說永樂長公主這一舉動文武大臣、親戚朋友能夠理解,但本來跪在最末卻被長公主拉來跪在身側的另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就令人覺得摸不著頭腦了。
要說是燕大公水燕若水的娶的小妾吧,那按規矩妾不可與妻並位,況且正房妻子是堂堂的長公主,雖說這位燕家大公子行事低調,多年未曾聽到他什麽消息(那是因為燕若水離家多年外人並不知曉),可是候爺公子娶小妾的事也不是什麽小事,多多少少會傳出點風聲吧,更何況自糜夫人開始燕家的所有親朋好友都以驚訝地眼光看著這個跪在本該是燕家媳婦位置的女人。唯一知道真相的我,隻能在心裏苦笑,真不知道雨陽拉著鸞兒跪在那裏,究竟是什麽意思,而且事先也根本沒有和我提過一個字。
燕征的兩個女兒嫣然和嫣紅緊排在鸞兒下首,正斜著眼不住地打量著旁側的鸞兒,而後者卻隻是恭恭敬敬地低頭跪著。排在嫣紅身側的是燕振雄的妻子林氏,林氏身側跪著燕元元的雙胞胎女兒聶貞、聶秀,隨後是楊勇方之妻狄氏,楊邦布之女楊瓊娟。這第二排的未尾又是一件奇怪事,一個小女孩扶著一位身懷六甲的婦人跪在那裏,她們正是樸雨和墨菊。其實她們我並沒有通知,隻是燕征將軍靈柩歸來之事京城早已傳遍,她們當然也聽到了這一消息,墨菊想著夫君生前視我如親兄長,也可以說是她夫家唯一的親人,她並不知道丈夫和燕征有沒有關係,但光衝著是夫君是燕家大公子義弟這一層關係,她覺得就應該來盡盡禮數,而小樸雨當然不會反對去給大哥哥的父親盡盡孝道。
第三排跪著的則是再晚一輩的兩個小女孩,嫣然之女申詩佳、燕振雄之女燕劍娘。
我想若不是在這一特殊時刻,文武大臣肯定會議論紛紛,可這會兒皇帝陛下因為喪失了一位能頂大梁的國中大將正心情慘重,陰沉著一張臉靜立當中,誰敢在這時多事多嘴,那簡直就是和自家的性命過不去。
其實明帝的心裏何嚐不是一樣驚訝,他也弄不清自己這位胞姐這樣做究竟是什麽原因,但他也隻是驚訝一下就不再去留意,他能坐上今天這個位置是憑著自己無比深遂的心機得來的,既然燕家沒人做聲,自己又不想惹姐姐不快,當做不知道是最明智的做法。
第二卷世途艱險 第十九節 靈柩歸來(二)
五百名素甲持戈的士兵,護送著一具靈柩緩緩進入眾人的視線中,那一張張疲倦掩蓋下悲涼無比的臉龐,仿佛向天地傾訴著他們心中對主帥離去的不甘。
西城門外,無論為貴為萬人之上的天子,還是散在四周觀望的老百姓,都被這份悲涼的氣憤所感染,燕征的離去,不僅僅隻是一位將軍的亡故,他幾乎是帶著宋國最後的希望,西胡不破、蒙軍入侵、三蕃作亂,大宋即便有心背水一戰,也是一個無將、無兵、無錢糧的死局。
也不知是誰開始了第一聲的悲泣,十個、百個、直到成千上萬,呼天喊地的悲呼與五百士卒的無聲落淚形成一種明顯的落差,這本應極不協調的動作在此時卻顯得那般的相溶,天地間仿若僅剩下那無窮盡的悲意。
作為長子,按照習俗應該由我前去“扶靈”,民間認為這樣做可以讓死者親屬的靈魂隨著扶靈者回歸家中。
拋開以前的種種,明帝現在的做法,不失為一名開明的好皇帝。四名早就安排好的禦林軍身披素甲,過去將靈柩從馬車的抬下並用肩扛起,靜靜地等我過去。
當我的手扶上靈柩的一剎那,心底忽然湧上一股無法壓抑的悲憤。
“蕃軍遙見漢家營,滿穀連山遍哭聲。
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濕未幹,胡煙白草日光寒。
昨夜將軍連曉戰,今日隻見馬空鞍。”
仰首發出一聲悲呼後,邊扶著靈柩緩步前行,邊沉聲吟著。
這本是唐朝詩人岑參在封常清幕府供職時為封所作的頌歌之一,最後一句原為“蕃軍隻見空馬鞍”,被我改了兩個字。
這首本應頌揚戰功的歌,被我用在這裏,特別是隻見空馬鞍之句,令聞者更為悲悽,特別是幾度經歷生死戰火洗禮的燕振雄,一直壓抑著的低泣聲換成了遠遠可聞的號啕大哭。
一名太監念了明帝親手寫的悼詞,而後靈柩被送回到了已改名的武國公府,靈堂早在兩天前已布置好,靈柩在中間停放妥當後,明宗親率百官祭拜,皇帝帶領文武百官祭拜臣子,除了以前大將軍楊廣昌戰亡有過一次外,乃大宋建國以來僅有的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