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前夕,《南方周末》刊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文章披露,戎馬一生的劉伯承晚年拒看一切戰爭電影,因為國共內戰戰死無數同胞,殃及無數家庭,令他不安。
《南方周末》7月28日刊登許小峰文章《建軍節,應記住周成榮》介紹,周成榮是在國共內戰第一場大戰——綏遠戰役犧牲的,其過程與董存瑞炸碉堡相似,時間上還要早一年半。綏遠戰役指揮官賀龍在發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提到了周成榮的名字,但他沒有得到任何榮譽,事跡也未見過任何報導。原因是綏遠戰役中我軍並沒有成功。
劉伯承晚年拒看一切戰爭電影,他解釋說:“我們犧牲一位戰士,他的全家都要悲傷啊!這會給那個家庭帶來多大的損失啊!同樣,一個國民黨士兵死了,也會殃及整個家庭。他們都是農民的子弟,一場戰爭要損傷多少家庭啊!就是因為這個,每在戰前,我們連覺都睡不好。現在戰爭結束了,就不願意看、怕看戰爭的場麵......我就是從大堆大堆我們的兄弟、父老、親人的屍體上爬過來的,我至今仍看到他們為我們鋪設的一條血肉模糊的路。‘敵人’也一樣,他們也是我們的同胞啊!”“千百萬的年輕寡婦找我要丈夫,多少白髮蒼蒼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裏很不安。”這是經歷過殘酷戰爭後的肺腑之言,也算為後人留下的警示。
許小峰呼籲,政治家應具有現代文明智慧,盡力避免將政治紛爭演化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對即錯、你死我活的極端階段,防止戰爭成為無可替代的惟一選擇。
古語曰: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老帥的仁人之心此也。
文章說:今天,國共戰片層出不窮,是不是可以少一點。一遍遍用一些虛構的人物與情節,一次次上演舊日的同胞相殘,而我們看到今天,已沒有同胞相殘的快感,也沒有勝利解放的歡悅了。應該要少一點了。
-
而我不看中央電視台戰爭電影的原因很簡單,它們不是真正的英雄小說。它們有戲劇形式的一切特點:有情節,有形象,有人物,有懸念,甚至有思想——但是,沒有英雄。
後記 - 英雄的環境
英雄的環境
-
英雄產生在其所由產生的環境裏,就是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環境,你不給他這樣一個環境,你生出來的是“假英雄”,或者是次品,或者,沒有英雄。
英雄產生的環境和普通人的環境是不一樣的,不是說,英雄小說裏就沒有或者容不下普通人物,或者說,有一種自然狀態的專門為英雄準備的環境;而是說,小說是虛擬的,是創造性的,想像的,因此,你應該為英雄的問世準備一點條件。
英雄產生的環境,一定是急迫的、催迫的,要產生點什麽東西出來、有一個大矛盾在其中運作的。
這種矛盾和衝突,醞釀著、激化著,準備著,等待著一個解決,等待英雄的出場。
她很類似——暴風雨的前夜,她很美麗,誘惑著我們。
英雄產生的環境,實際上是我們筆下的創造物,而這樣的創造物,往往要假借歷史上發生的重大已知事件、年代、或歷史背景,這麽說,我們實際上是借重大歷史事件、時代、年代,寫英雄小說,創造英雄。
這樣說,是不是有強調寫重大題材的意思呢?或者,是不是重彈“題材決定論”呢?好像難避嫌疑;但是,作者在這裏強調的實際上就是典型環境,卻是確鑿無疑的,肯定的。
英雄一定是產生於典型環境的。廣而推之,一切小說的主角、人物,他們的性格、命運、結局,都是典型環境的產物。
李滬生、部隊長、曾大軍、中亞泥布拖地、高虎聲、閔斌斌-----隻能產生於他們所處於其中、所由產生的那種環境,典型環境。
典型環境產生典型人物。這一定義、命題,曾經為恩格斯專門、重點強調過的文藝學原理,被多少人、多少年棄之如敝屣,唾棄鄙夷,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它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麽我們現在的文學狀況這麽爛!?為什麽是一地垃圾?為什麽有些人寫出的東西不像樣子!?為什麽這些作品是那麽地令人不忍卒讀?!為什麽那些東西盡管鋪天蓋地,除了短期內,被所謂的低齡粉絲,而實則是和作者同樣對文學基本原理不懂、沒有審美境界的人追捧外,很快就被掃進故紙堆,成為昨日黃花。
後記 - 英雄的hero
英雄的hero
-
講兩句英雄小說的話,並不是要求人人都寫英雄小說,也不是對其它類小說鄙薄冒犯,其實文學題材很廣泛,人人都有創作自由,這個人喜歡英雄小說,那個人不喜歡,這很正常,用不著為此較真,或者打仗。
-
我們為小說主人公一掬英雄之淚,我們的境界、趣味,也得由以提高。不僅是因為英雄為我們獻出了血肉之軀,更可能是因為,英雄本身是一種符號,代表了一種合乎我們道德認可的、符合時代精神的、為社會正常秩序所需要,或者為突破這種秩序、為一種更高境界的人生所要求的東西。英雄是我們的代言人,我們的寄託,新生活的陽光,等等。
-
英雄是普通人的升華,不是天降,有我們凡人特徵,缺點、錯誤、陰暗麵;但是,英雄升華了,遠遠高出於普通人,而半人半神,或帶有神性,這是因為英雄為真理而生。他們在歷史的重大關頭,毅然與自身的庸常、屑小決裂,挺身而出,以自己頂天立地的形象,顯示真理自身。他們是真理的化身,他們犧牲了,但是真理顯現了,我們感動了,真理普泛化了,社會普遍道德升華了,社會健康力量壯大了,人類進步了。
“八一”前夕,《南方周末》刊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文章披露,戎馬一生的劉伯承晚年拒看一切戰爭電影,因為國共內戰戰死無數同胞,殃及無數家庭,令他不安。
《南方周末》7月28日刊登許小峰文章《建軍節,應記住周成榮》介紹,周成榮是在國共內戰第一場大戰——綏遠戰役犧牲的,其過程與董存瑞炸碉堡相似,時間上還要早一年半。綏遠戰役指揮官賀龍在發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提到了周成榮的名字,但他沒有得到任何榮譽,事跡也未見過任何報導。原因是綏遠戰役中我軍並沒有成功。
劉伯承晚年拒看一切戰爭電影,他解釋說:“我們犧牲一位戰士,他的全家都要悲傷啊!這會給那個家庭帶來多大的損失啊!同樣,一個國民黨士兵死了,也會殃及整個家庭。他們都是農民的子弟,一場戰爭要損傷多少家庭啊!就是因為這個,每在戰前,我們連覺都睡不好。現在戰爭結束了,就不願意看、怕看戰爭的場麵......我就是從大堆大堆我們的兄弟、父老、親人的屍體上爬過來的,我至今仍看到他們為我們鋪設的一條血肉模糊的路。‘敵人’也一樣,他們也是我們的同胞啊!”“千百萬的年輕寡婦找我要丈夫,多少白髮蒼蒼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裏很不安。”這是經歷過殘酷戰爭後的肺腑之言,也算為後人留下的警示。
許小峰呼籲,政治家應具有現代文明智慧,盡力避免將政治紛爭演化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對即錯、你死我活的極端階段,防止戰爭成為無可替代的惟一選擇。
古語曰: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老帥的仁人之心此也。
文章說:今天,國共戰片層出不窮,是不是可以少一點。一遍遍用一些虛構的人物與情節,一次次上演舊日的同胞相殘,而我們看到今天,已沒有同胞相殘的快感,也沒有勝利解放的歡悅了。應該要少一點了。
-
而我不看中央電視台戰爭電影的原因很簡單,它們不是真正的英雄小說。它們有戲劇形式的一切特點:有情節,有形象,有人物,有懸念,甚至有思想——但是,沒有英雄。
後記 - 英雄的環境
英雄的環境
-
英雄產生在其所由產生的環境裏,就是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環境,你不給他這樣一個環境,你生出來的是“假英雄”,或者是次品,或者,沒有英雄。
英雄產生的環境和普通人的環境是不一樣的,不是說,英雄小說裏就沒有或者容不下普通人物,或者說,有一種自然狀態的專門為英雄準備的環境;而是說,小說是虛擬的,是創造性的,想像的,因此,你應該為英雄的問世準備一點條件。
英雄產生的環境,一定是急迫的、催迫的,要產生點什麽東西出來、有一個大矛盾在其中運作的。
這種矛盾和衝突,醞釀著、激化著,準備著,等待著一個解決,等待英雄的出場。
她很類似——暴風雨的前夜,她很美麗,誘惑著我們。
英雄產生的環境,實際上是我們筆下的創造物,而這樣的創造物,往往要假借歷史上發生的重大已知事件、年代、或歷史背景,這麽說,我們實際上是借重大歷史事件、時代、年代,寫英雄小說,創造英雄。
這樣說,是不是有強調寫重大題材的意思呢?或者,是不是重彈“題材決定論”呢?好像難避嫌疑;但是,作者在這裏強調的實際上就是典型環境,卻是確鑿無疑的,肯定的。
英雄一定是產生於典型環境的。廣而推之,一切小說的主角、人物,他們的性格、命運、結局,都是典型環境的產物。
李滬生、部隊長、曾大軍、中亞泥布拖地、高虎聲、閔斌斌-----隻能產生於他們所處於其中、所由產生的那種環境,典型環境。
典型環境產生典型人物。這一定義、命題,曾經為恩格斯專門、重點強調過的文藝學原理,被多少人、多少年棄之如敝屣,唾棄鄙夷,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它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麽我們現在的文學狀況這麽爛!?為什麽是一地垃圾?為什麽有些人寫出的東西不像樣子!?為什麽這些作品是那麽地令人不忍卒讀?!為什麽那些東西盡管鋪天蓋地,除了短期內,被所謂的低齡粉絲,而實則是和作者同樣對文學基本原理不懂、沒有審美境界的人追捧外,很快就被掃進故紙堆,成為昨日黃花。
後記 - 英雄的hero
英雄的hero
-
講兩句英雄小說的話,並不是要求人人都寫英雄小說,也不是對其它類小說鄙薄冒犯,其實文學題材很廣泛,人人都有創作自由,這個人喜歡英雄小說,那個人不喜歡,這很正常,用不著為此較真,或者打仗。
-
我們為小說主人公一掬英雄之淚,我們的境界、趣味,也得由以提高。不僅是因為英雄為我們獻出了血肉之軀,更可能是因為,英雄本身是一種符號,代表了一種合乎我們道德認可的、符合時代精神的、為社會正常秩序所需要,或者為突破這種秩序、為一種更高境界的人生所要求的東西。英雄是我們的代言人,我們的寄託,新生活的陽光,等等。
-
英雄是普通人的升華,不是天降,有我們凡人特徵,缺點、錯誤、陰暗麵;但是,英雄升華了,遠遠高出於普通人,而半人半神,或帶有神性,這是因為英雄為真理而生。他們在歷史的重大關頭,毅然與自身的庸常、屑小決裂,挺身而出,以自己頂天立地的形象,顯示真理自身。他們是真理的化身,他們犧牲了,但是真理顯現了,我們感動了,真理普泛化了,社會普遍道德升華了,社會健康力量壯大了,人類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