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民族國家的確立,嚴酷的工業化進程和熱兵器發展的巨大差距,使漢人的開邊、唐人的征拓,永久性地劃上了句號,成為昨日幻夢。歷史上曾經輝煌的巨人腳步在這裏無盡悲鳴地止住了。由於沒有處於更為開放的環境和無法具備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條件,由於對科學技術帶來的變化,對於世界發展的新潮流和新趨勢的缺乏基本把握和認識,一句話,沒有更為先進世界觀的眼光,使邊境線中國的一邊,不無悲憫地壯烈地棋次一流,全盤皆輸。
巨大的國家衝突給這裏的綿延山河帶來了一條巨大裂痕;而與此同時,焦急、難耐的中國古蟲正進入一段奇特歷史時期。古老的中華帝國在病痛中煎熬、衰朽,臥病的巨人在急劇地換血,他的大夫是西方人,他的病症卻是典型東方的,不僅更換了長征以來延安一代革命者的血液,而且嚐試換去五千年肌體組織上凝滯織扭的血團,掙紮著企望獲得新生----進入西方工業革命、熱兵器時代以來的200年間,特別是剛剛過去的100多年中,她的版圖一再地收縮,她四圍的領土一天天被蠶食。自艱難的新式長征以來,他的自信心在增長,他對沙皇時期的侵占土地記憶猶新,尤其二戰後史達林覬覦的政策、雄猜的性格尤其敏感,耿耿於懷;而自赫魯雪夫上台之後,盡管中蘇迎來關係史上最好一段時期;但終因領導人個人的性格短缺,短短數年,玫瑰花叢中響起了雷電,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迅速從蜜月期走向了不可調和的分歧。
-
在漫長7300多公裏的中蘇邊境上,兩國惡臉相向,兵戎相爭——1960年兩國交惡,8月蘇聯就在中國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附近地區挑起了第一起邊境事件,中蘇邊境地區的平靜安寧從此不復存。隨著蘇聯對中國軍事壓力的逐漸加強,蘇聯開始在中蘇邊界不斷製造事端。從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蘇方挑起的邊境事件達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間增加了一倍半。中蘇邊境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了。1962年4—5月,蘇聯在中國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策劃和煽動了大規模騷亂,結果發生了6萬多中國公民攜帶23萬頭牲畜越境逃往蘇聯境內事件。同時,蘇聯開始在國際上孤立和包圍中國。1963年,蘇聯就開始向蒙古秘密派駐軍隊。在中印邊界衝突中,蘇聯公開站在印度一邊,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1963年7月,蘇聯同美、英 簽定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目的之一是為了對付中國,束縛中國手腳。1
1966—1981年,是中蘇全麵對抗時期。在這期間,蘇聯反華論點越來越理論化、係統化。蘇聯在邊境上不斷增加軍事力量,從1964年的十幾個師增加到七十年代末五十多個師。1960—1975年,中蘇邊境事件達13000多起。1969年3月一8月,中蘇在邊境地區相繼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七十年代後期,蘇聯開始在遠東部署ss—20中程飛彈,蘇聯太平洋艦隊也以空前規模發展。蘇聯支持越南侵略束埔寨,反對中國,同時又出兵占領了阿富汗,從而在北、南、西幾個方麵對中國形成夾擊之勢,嚴重威脅中國和亞洲的安全。中蘇邊界談判從1964年開始(中間因赫魯雪夫下台而中斷,1969年兩國總理北京機場會談後,談判重新恢復)到70年代後期止。歷史上,沙皇俄國曾多次強迫中國清朝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先後割去150多萬平方公裏中國領土,以後又越過條約規定邊界線多占了約 3.5萬平方公裏。
-------------------------------------------------------------------------
-
注1 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實現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更換,由勃列日涅夫接替下台的赫魯雪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為期18年執政生涯。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布黨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職務不再由一人同時兼任,全國各級黨組織要遵守集體領導和集體決策原則。經選舉,柯西金當選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波德戈爾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這一階段蘇聯領導體製被形象地稱為“三駕馬車”——在70年代中期以前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的領導集團採取了一係列措施對赫魯雪夫時代出現問題進行了調整,加強中央對地方集中統一領導,突出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肯定史達林功績同時引導社會對他做出公正評價。通過政治上開展“糾偏”,部分緩和了社會不滿情緒,使新領導集團得以在較穩定環境中推行必要改革。從1965年開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主持實施“新經濟體製”改革。這項改革適度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以價格、利潤、資金、信貸等手段加強對企業經濟刺激,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協調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此後,又相繼採取改進工業組織結構和管理等措施使改革進一步完善。改革實行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管理原則,適應客觀需要,又是經過局部試驗再逐步推廣到全國,改革初期成效顯著。
新經濟體製改革前後持續了10餘年,“明顯推動了原地打轉的國民經濟”,被認為是蘇聯歷史上最重要經濟改革之一。在改革過程中,蘇聯順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個五年計劃(1966年—1975年)。其間蘇聯社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5.3%,全國工業總產值從2294億盧布上升到5112億盧布,農業生產總值也從883億盧布上升到1128億盧布。經濟的發展使蘇聯與美國之間差距逐步縮小。據美國務院計算,蘇聯195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70年代中期是蘇聯歷史上經濟增長水平和綜合國力最強的時期,也是人民生活最好時期。蘇聯依然保持著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經濟實力,成為與美國實力接近的超級大國。
巨大的國家衝突給這裏的綿延山河帶來了一條巨大裂痕;而與此同時,焦急、難耐的中國古蟲正進入一段奇特歷史時期。古老的中華帝國在病痛中煎熬、衰朽,臥病的巨人在急劇地換血,他的大夫是西方人,他的病症卻是典型東方的,不僅更換了長征以來延安一代革命者的血液,而且嚐試換去五千年肌體組織上凝滯織扭的血團,掙紮著企望獲得新生----進入西方工業革命、熱兵器時代以來的200年間,特別是剛剛過去的100多年中,她的版圖一再地收縮,她四圍的領土一天天被蠶食。自艱難的新式長征以來,他的自信心在增長,他對沙皇時期的侵占土地記憶猶新,尤其二戰後史達林覬覦的政策、雄猜的性格尤其敏感,耿耿於懷;而自赫魯雪夫上台之後,盡管中蘇迎來關係史上最好一段時期;但終因領導人個人的性格短缺,短短數年,玫瑰花叢中響起了雷電,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迅速從蜜月期走向了不可調和的分歧。
-
在漫長7300多公裏的中蘇邊境上,兩國惡臉相向,兵戎相爭——1960年兩國交惡,8月蘇聯就在中國新疆博孜艾格爾山口附近地區挑起了第一起邊境事件,中蘇邊境地區的平靜安寧從此不復存。隨著蘇聯對中國軍事壓力的逐漸加強,蘇聯開始在中蘇邊界不斷製造事端。從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蘇方挑起的邊境事件達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間增加了一倍半。中蘇邊境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了。1962年4—5月,蘇聯在中國新疆伊犁、塔城地區策劃和煽動了大規模騷亂,結果發生了6萬多中國公民攜帶23萬頭牲畜越境逃往蘇聯境內事件。同時,蘇聯開始在國際上孤立和包圍中國。1963年,蘇聯就開始向蒙古秘密派駐軍隊。在中印邊界衝突中,蘇聯公開站在印度一邊,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1963年7月,蘇聯同美、英 簽定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目的之一是為了對付中國,束縛中國手腳。1
1966—1981年,是中蘇全麵對抗時期。在這期間,蘇聯反華論點越來越理論化、係統化。蘇聯在邊境上不斷增加軍事力量,從1964年的十幾個師增加到七十年代末五十多個師。1960—1975年,中蘇邊境事件達13000多起。1969年3月一8月,中蘇在邊境地區相繼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七十年代後期,蘇聯開始在遠東部署ss—20中程飛彈,蘇聯太平洋艦隊也以空前規模發展。蘇聯支持越南侵略束埔寨,反對中國,同時又出兵占領了阿富汗,從而在北、南、西幾個方麵對中國形成夾擊之勢,嚴重威脅中國和亞洲的安全。中蘇邊界談判從1964年開始(中間因赫魯雪夫下台而中斷,1969年兩國總理北京機場會談後,談判重新恢復)到70年代後期止。歷史上,沙皇俄國曾多次強迫中國清朝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先後割去150多萬平方公裏中國領土,以後又越過條約規定邊界線多占了約 3.5萬平方公裏。
-------------------------------------------------------------------------
-
注1 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實現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更換,由勃列日涅夫接替下台的赫魯雪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為期18年執政生涯。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布黨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職務不再由一人同時兼任,全國各級黨組織要遵守集體領導和集體決策原則。經選舉,柯西金當選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波德戈爾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這一階段蘇聯領導體製被形象地稱為“三駕馬車”——在70年代中期以前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的領導集團採取了一係列措施對赫魯雪夫時代出現問題進行了調整,加強中央對地方集中統一領導,突出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肯定史達林功績同時引導社會對他做出公正評價。通過政治上開展“糾偏”,部分緩和了社會不滿情緒,使新領導集團得以在較穩定環境中推行必要改革。從1965年開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主持實施“新經濟體製”改革。這項改革適度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以價格、利潤、資金、信貸等手段加強對企業經濟刺激,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協調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此後,又相繼採取改進工業組織結構和管理等措施使改革進一步完善。改革實行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管理原則,適應客觀需要,又是經過局部試驗再逐步推廣到全國,改革初期成效顯著。
新經濟體製改革前後持續了10餘年,“明顯推動了原地打轉的國民經濟”,被認為是蘇聯歷史上最重要經濟改革之一。在改革過程中,蘇聯順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個五年計劃(1966年—1975年)。其間蘇聯社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5.3%,全國工業總產值從2294億盧布上升到5112億盧布,農業生產總值也從883億盧布上升到1128億盧布。經濟的發展使蘇聯與美國之間差距逐步縮小。據美國務院計算,蘇聯195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70年代中期是蘇聯歷史上經濟增長水平和綜合國力最強的時期,也是人民生活最好時期。蘇聯依然保持著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經濟實力,成為與美國實力接近的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