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陸上絲綢之路最稱繁榮。據唐太宗貞觀年間(785-805年)宰相賈耽考證,漢代以來南、北、中三道以外,又開闢了兩條新路線。一路由龜茲經姑墨、溫宿、勃達嶺(今別迭裏山口)、熱海(今伊塞克湖)南岸,到碎葉(前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亞馬克附近)和怛邏斯(哈薩克斯坦東南部江布爾)。另一路出庭外(今吉木薩爾北),經青海軍(今沙灣束)、黑水守捉(今烏蘇)、弓月城(今霍城),到碎葉和怛邏斯。兩路匯聚怛邏斯以後,再向西行,可達西海;向南則經石國(塔什幹)、康國(撤馬爾罕),可達波斯和大食(阿拉伯)等地區。庭外是當時天山北麓交通樞紐,東鄰伊州(治今哈密)、南接西州(治高昌,今吐魯番東南),西與碎葉相通。公元702年唐朝於該地設置北庭大都護府,成為北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龜茲(今庫車)則是天山南路交通鎖鑰,659年以後,唐朝安西大都護府設置此地。南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唐帝國出於對外政治威望與經濟交流的考慮,十分重視陸路絲道經營。當時,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突厥建立的汗國已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聯合拜占庭攻襲波斯,國勢因之大振。唐太宗初年,府軍擊敗連年侵擾東突厥。然而,活躍在阿爾泰山以西的西突厥仍很強大,截斷絲綢之路,並支持高昌劫掠來徒商旅和使者。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決心收復西域,出兵高昌。次年在該地設都護府,後又遷至龜茲,統領龜茲、碎葉、於闐、疏勒四鎮,史稱“安西四鎮”,保證絲綢之路安全繁榮。沿這條絲綢之路,中國和西方各國商旅使團絡繹不絕。


    在唐代,中西交通還出現了一條新的信道中印藏道。這是由長安經青海入吐蕃、泥婆羅(今尼泊爾)到印度一條新開闢中印交通快捷通道。吐蕃藏族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過著農耕和遊牧生活。七世紀前期,吐蕃傑出首領鬆贊幹布做了贊普,統一青康藏高原上許多部落,定都邏些(今拉薩)。639年,泥婆羅赤貞公主下嫁鬆贊幹布。641年唐朝和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從此,藏道成為中印雙方使節往還主要途徑。著名唐使王玄策 4三次出使印度,走的正是這條道路


    ----


    戰旗獵獵,雄兵在退縮,中國新戰事在爆發,中亞新格局版圖在浮現,新主角在登場。


    ------------------------------------------------------------------------------


    注1 亞洲中部的褶皺山係,絕大部分位於阿富汗境內。興都庫什(hindu kush,kush波斯語koh山意,hindu印度)係中亞大分水嶺之一,從東向西橫貫亞洲大陸浩茫高山帶組成。東起帕米爾高原南緣,向西南經巴基斯坦延伸至阿富汗赫拉特附近,綿延1200多公裏,寬約50至350公裏,平均海拔為4000至5000米,絕大部分位於阿富汗境內,故稱“阿富汗脊骨”。從東北走向西南,將北麵阿姆河(aum darya,古奧克蘇斯河〔oxus river〕)河穀與南麵印度河穀分開,一條重要氣候和景觀界線。興都庫什在東麵中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點附近直抵帕米爾山脈後走向西南,穿越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境內,而在阿富汗西部逐漸矮化為低延山嶺。最高峰蒂裏傑米爾山(tirich mir),崛起於巴基斯坦—阿富汗邊界,高達7690公尺。興都庫什有不少海拔較高山口,如陶拉山口(4500米)、哈瓦克山口(3500米)和西巴爾山口(2987米)都是重要交通隘道。坐落在阿富汗興都庫什深處的巴米揚是古絲綢之路上繁忙驛站。公元三四世紀,佛教盛傳,山壁上逐漸修建起6000餘座大小土窟成為來往旅客和朝拜者臨時住所。西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入侵者正是通過該山脈之重要山口將印—歐語帶入南亞。歷史上,這些山口具有巨大軍事意義,為諸如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帖木兒這樣的征服者及後兩者後裔蒙兀兒開國皇帝巴伯爾提供了前往印度北部平原通道。在英國人統治印度期間,印度非常關注這些山口和通往南方天險開伯爾山口的安全。該山脈很少構成主要強國之間的疆界,但卻常常成為中間緩衝地帶。


    -


    注2 阿富汗民族,普什圖人占40%,塔吉克族30%,其它還有烏茲別克,土庫曼,俾路支等。塔吉克、烏茲別克人原是伊朗人,從伊朗分出去,老百姓也說伊朗話,寫伊朗文。普什圖是一古老民族,古代大月氏後代,古代印歐人在東方一個分支。


    -


    注3 我國史書稱東羅馬為拂菻。我國北朝前涼、南方東晉都同它有過交往。此外,由於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絲綢古道南通印度的支線,及南海、印度洋海道交通均明顯興盛繁榮。如東晉時我國法顯自陸路前往印度求經,由海路回還,當時中西交通與交流發展繁盛一時。


    當阿拉伯人勢力迅猛崛起、四處擴張時,西方薩珊波斯和東羅馬帝國深感威脅,故而竭力通好大唐帝國,企圖引為對抗阿拉伯人奧援。公元643午,拂菻(即拜占庭帝國)王波多力遣使到長安謁見唐太宗,獻上赤玻璃等禮物。唐太宗曾回書問候,並回贈絲織品。其實,見於我國史書上這次拂菻使節來華,並不以拜占庭皇帝名義派來的。所謂拂菻王波多力,是當時教皇狄奧多羅斯。拜占庭國勢已在阿拉伯人壓迫下日漸衰微,故而想用羅馬教皇名義來中國通好,以求中國皇帝支持。此後,拜占庭出於同樣目的多次遣使訪華。唐朝始終待之以誠,卻未曾答應予以援助。拜占庭終於向阿拉伯人乞和,偏安一隅,苟延殘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雄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藍夜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藍夜鶯並收藏帝國雄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