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漢王!”喬同化應道。
漢軍攻占北京城,一石激起千層浪,大清被趕出了關外,以後整個天下便是漢軍、楚軍、吳軍三足鼎立了。
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漢軍實力最強,還占據了北京城,地勢上居高臨下,大有一舉掃平天下的氣勢。
而楚軍稍次之,不過地域也是跨越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係,實力也不容小覷。
不過此時在蘇北地區,額勒登保大軍還在,楚軍與額勒登保清軍的大戰還在持續。
吳軍實力最弱,隻占據兩省之地,不過卻距離實力最強的漢軍要遠,因此吳軍到要比楚軍淡定。
漢軍占據京城之後,高鴻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著手首都從西安搬遷到北京。
經歷過上次遷都之後,漢軍的各級官員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雖然工程浩大,可是到時沒有出任何的差錯。
後宮諸人、官員來到北京城之後都有現成的住所,都是以前逃往關外的官員的宅邸,高鴻信大筆一揮便分發給了各級大小官員。
這場浩大的搬遷不可能一簇而就,先過來的隻是官員與後宮中的人。
接下來漢軍便要舉行一場盛大的典禮,高鴻信的稱帝大典。
漢代和明、清兩代是先繼位再舉行登基大典,因此高鴻信也因循下來,先經過官員的三次勸進,然後宣布稱帝。
不過在這之前官員們對國號起了爭吵,一方咬定是漢,還有一方則認為不應該沿用以前朝代的國號。
高鴻信有自己的想法,自然不會使用有明顯民族主意色彩的“漢”做國號,不過沒有一開始便說使用四個字的“中華帝國”,雖然高鴻信覺得這四個字說起來很霸氣。
而是定下國號為“華”,並且規定所有對外的文書當中都要使用“中華帝國”的全稱,而高鴻信則成為中華帝國皇帝陛下。
百姓平常可以稱呼全稱,也可以簡稱“中國”或者“華國”,不做具體限製。
有了高鴻信的命令,再加上“華”字在中文的意思是“榮”,也是漢族的故稱。
從陰陽五行上考慮,華可以帶包木德,而清代表水德,水生木在合適不過。
眾臣都沒有異議,國號便定位了“華”。
趁著這個機會,高鴻信還接著製定出了國旗,畢竟現在西方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旗幟,自己不弄一個以後交往也總會不便利。
雖然官員們對這個旗幟不以為然,可是覺得也無所謂,就沒有格外反對。
官員們隻要拿出國旗的方案便可以了,高鴻信最後選定一版。
不過官員呈上的國旗都大同小異,都是龍旗,區別隻是底色與龍的樣式。
高鴻信對此很無奈,仔細挑了挑,最終選了一個紅底金龍的。不過這個方案上的金龍並不是很複雜的那種龍,而是一條有些抽象的龍,看起來很有美感。
而且高鴻信還在這條龍周圍加了兩圈的星星,規定一個星星一個省級單位,每一圈最多有十個星星,如果超過三十個,則相應變為三圈。
官員們對於國旗本來就不上心,自然高鴻信說什麽就是什麽。
高鴻信之所以加那些星星,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漢軍每占領一處地盤,建立了一個省級單位便會多一個星星,想想都覺得很爽。
嘉慶十年的正月初一日(1805年1月31日),高鴻信的就任中華帝國皇帝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舉行。
二十五歲的高鴻信邁著穩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寶座的台階,就皇帝位。寶座東側案上陳放著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侍衛近臣分立太和殿內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楚國、吳國,甚至朝鮮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麵莊嚴、壯觀。
高鴻信穿一身明皇色的皇袍,上麵繡著五爪金龍,端坐在龍椅之上。
城外的禮炮大響,九九八十一聲過後,高鴻信命邊上的太監打開了長長的祭文,宮殿內外的眾臣頓時全部跪下。
這篇長長的祭文多是讚揚上天地恩德,以及華軍順從天意之舉,小半時辰這段拗口,難懂的祭文才被讀完,下麵啞雀無聲,已跪得雙腿麻木,也不知有沒有人聽懂,直到將最後一句“蒼蒼者天必佑中華萬年,尚饗!”讀完。
眾人才再次三呼萬歲,趕緊起身,祭完上天後,又是一篇祭文,這篇祭文是用來掉念高鴻信地祖先,祭文道:“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山嶽巍巍,河海蕩蕩,緬懷祖德,永矢弗忘!掬誠告奠,伏祈靈鑒!”
這篇祭文倒是不長,一會兒就念完,眾人免不了又是跪拜一番,接著高鴻信加封高祖高大威為玄皇帝,號德祖。曾祖父高君達為恆皇帝,號懿祖。祖父高勝懷為裕皇帝,號熙祖。父親高均正為淳皇帝,號仁祖。
宣布正式改元為神武,眾人再次三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改元之後,大禮就已完成了一半,後麵就是對各人的冊封,首先加封孔秋柔為中華帝國皇後,賜鳳冠霞披以及印信。
接下來冊封的就是皇帝的三宮六院,隻是高鴻信這個皇帝陛下的後宮少得可憐,隻有袁幼荷、賀迎春、王雅莉、吳曉婉和吳曉倩五人。
其中袁幼荷、賀迎春被封為皇貴妃,其他人則被封為貴妃。
漢軍攻占北京城,一石激起千層浪,大清被趕出了關外,以後整個天下便是漢軍、楚軍、吳軍三足鼎立了。
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漢軍實力最強,還占據了北京城,地勢上居高臨下,大有一舉掃平天下的氣勢。
而楚軍稍次之,不過地域也是跨越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係,實力也不容小覷。
不過此時在蘇北地區,額勒登保大軍還在,楚軍與額勒登保清軍的大戰還在持續。
吳軍實力最弱,隻占據兩省之地,不過卻距離實力最強的漢軍要遠,因此吳軍到要比楚軍淡定。
漢軍占據京城之後,高鴻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著手首都從西安搬遷到北京。
經歷過上次遷都之後,漢軍的各級官員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雖然工程浩大,可是到時沒有出任何的差錯。
後宮諸人、官員來到北京城之後都有現成的住所,都是以前逃往關外的官員的宅邸,高鴻信大筆一揮便分發給了各級大小官員。
這場浩大的搬遷不可能一簇而就,先過來的隻是官員與後宮中的人。
接下來漢軍便要舉行一場盛大的典禮,高鴻信的稱帝大典。
漢代和明、清兩代是先繼位再舉行登基大典,因此高鴻信也因循下來,先經過官員的三次勸進,然後宣布稱帝。
不過在這之前官員們對國號起了爭吵,一方咬定是漢,還有一方則認為不應該沿用以前朝代的國號。
高鴻信有自己的想法,自然不會使用有明顯民族主意色彩的“漢”做國號,不過沒有一開始便說使用四個字的“中華帝國”,雖然高鴻信覺得這四個字說起來很霸氣。
而是定下國號為“華”,並且規定所有對外的文書當中都要使用“中華帝國”的全稱,而高鴻信則成為中華帝國皇帝陛下。
百姓平常可以稱呼全稱,也可以簡稱“中國”或者“華國”,不做具體限製。
有了高鴻信的命令,再加上“華”字在中文的意思是“榮”,也是漢族的故稱。
從陰陽五行上考慮,華可以帶包木德,而清代表水德,水生木在合適不過。
眾臣都沒有異議,國號便定位了“華”。
趁著這個機會,高鴻信還接著製定出了國旗,畢竟現在西方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旗幟,自己不弄一個以後交往也總會不便利。
雖然官員們對這個旗幟不以為然,可是覺得也無所謂,就沒有格外反對。
官員們隻要拿出國旗的方案便可以了,高鴻信最後選定一版。
不過官員呈上的國旗都大同小異,都是龍旗,區別隻是底色與龍的樣式。
高鴻信對此很無奈,仔細挑了挑,最終選了一個紅底金龍的。不過這個方案上的金龍並不是很複雜的那種龍,而是一條有些抽象的龍,看起來很有美感。
而且高鴻信還在這條龍周圍加了兩圈的星星,規定一個星星一個省級單位,每一圈最多有十個星星,如果超過三十個,則相應變為三圈。
官員們對於國旗本來就不上心,自然高鴻信說什麽就是什麽。
高鴻信之所以加那些星星,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漢軍每占領一處地盤,建立了一個省級單位便會多一個星星,想想都覺得很爽。
嘉慶十年的正月初一日(1805年1月31日),高鴻信的就任中華帝國皇帝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舉行。
二十五歲的高鴻信邁著穩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寶座的台階,就皇帝位。寶座東側案上陳放著即位詔書和皇帝玉璽,侍衛近臣分立太和殿內外,大殿前廣場文武百官按文東武西原則,分班肅立。楚國、吳國,甚至朝鮮也派使臣前來朝賀,場麵莊嚴、壯觀。
高鴻信穿一身明皇色的皇袍,上麵繡著五爪金龍,端坐在龍椅之上。
城外的禮炮大響,九九八十一聲過後,高鴻信命邊上的太監打開了長長的祭文,宮殿內外的眾臣頓時全部跪下。
這篇長長的祭文多是讚揚上天地恩德,以及華軍順從天意之舉,小半時辰這段拗口,難懂的祭文才被讀完,下麵啞雀無聲,已跪得雙腿麻木,也不知有沒有人聽懂,直到將最後一句“蒼蒼者天必佑中華萬年,尚饗!”讀完。
眾人才再次三呼萬歲,趕緊起身,祭完上天後,又是一篇祭文,這篇祭文是用來掉念高鴻信地祖先,祭文道:“吾祖峻德,萬古流芳……山嶽巍巍,河海蕩蕩,緬懷祖德,永矢弗忘!掬誠告奠,伏祈靈鑒!”
這篇祭文倒是不長,一會兒就念完,眾人免不了又是跪拜一番,接著高鴻信加封高祖高大威為玄皇帝,號德祖。曾祖父高君達為恆皇帝,號懿祖。祖父高勝懷為裕皇帝,號熙祖。父親高均正為淳皇帝,號仁祖。
宣布正式改元為神武,眾人再次三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改元之後,大禮就已完成了一半,後麵就是對各人的冊封,首先加封孔秋柔為中華帝國皇後,賜鳳冠霞披以及印信。
接下來冊封的就是皇帝的三宮六院,隻是高鴻信這個皇帝陛下的後宮少得可憐,隻有袁幼荷、賀迎春、王雅莉、吳曉婉和吳曉倩五人。
其中袁幼荷、賀迎春被封為皇貴妃,其他人則被封為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