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此時總算送了口氣,不過接下來他們又要麵對漢軍的攻勢,不由的又有些頭痛。
高鴻信攻占了運城,臨汾,晉城,長治等數十個府縣,每個地方都要分兵留守,小的縣城隻有數百,大的有數千,由其是靠近河南的運城,晉城等地區,更是得駐重兵,出潼關的十萬人馬,加上新招附的五萬人馬共十五萬人不斷被攤薄,到了攻下祁縣,交城時高鴻信身邊隻剩不到二萬人馬了。對太原已經是力不從心,但還是作出一副隨時準備進攻太原的樣子。
高鴻信所占的這些地方本來這些年並沒有遭過災,高鴻信的漢軍也很有紀律,因此對地方百姓的傷害並不是很大。百姓士紳甚至沒有趕到與平常有絲毫的變化,隻是縣衙裏的官員便,有的甚至官員都沒有變。並沒有戲文裏說的“賊過如篩”的慘狀,因此很快有都恢復了平常的生活。
第二百五十二章 進入山西(下)
更新時間2015-3-26 20:21:28 字數:2152
漢軍軍容嚴整,買賣公平,占領了一個地方後馬上開展民政,將滿族貴胄占據的大片良田分給沒有土地的老百姓,當地百姓馬上就擁護起這支軍隊來,剛剛過了一個多月,已站穩了腳跟。
漢軍發展至今,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對占領區的統治辦法,見效很快,此時科舉的好穿好處便顯現出來。
不隻是為漢軍提供了充足的初級官吏,也起到了千金買骨的作用,自從高鴻信在西安宣布建國之後,便有許多以前在清廷有功名的士子投奔過來,大大緩解了漢軍對官員的短缺。
德楞泰、福寧接到旨意後,便馬上開始整頓太原的軍備,士兵們也知道義軍就要來了,心神也愈發的緊張起來。在九月清軍還奉命渡過黃河,進攻運城,想把漢軍和陝西的聯繫割斷,再把過河的漢軍殲滅在山西,若是對付一般的義軍這一戰略自然是十分正確,但德楞泰、福寧都沒想到此時的漢軍在山西境內就有十五萬人之多,雖然分守各地,但運城是和陝西聯繫的站,當然有重兵把守,主將正是嚴貴,漢軍在這裏兵力有一萬五千人。
以德楞泰的四萬大軍自然可以攻城,但高鴻信過河以後,從西安運來了上百門大炮進入山西,此時漢軍在山西的大炮比陝西還多,運城城頭足足安放了十門大炮,德楞泰為了趕路,隻帶了輕騎回來,大炮都留在河南,頭一天進攻,漢軍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十門大炮齊發,打死打傷官軍數百人,德楞泰無奈,隻得遠遠圍著。
如果有時間的話,他可以圍上數月,等運城糧絕,但此時這最缺的就是時間,在城下轉了兩天後,無奈撤兵,嚴貴現在是越來越喜歡用大炮了,敵人隻能挨打的感覺真爽,當然也不會傻得去追德楞泰。
德楞泰又轉攻晉城,結果同樣挨了一頓炮揍,隻得灰溜溜的又換了個方向,經過長治時他更是碰也沒碰,繞過長治,經武鄉,榆社才返回晉中,此時已是崇禎七年的十月,高鴻信雖然作出了攻擊太原的動作,卻一直沒有正式進攻,隻是一直將太原附近轉悠,並派有一隻軍隊向北,向靠近陝西的縣城都拿下,就按兵不動。
其實兩省隔著黃河,拿下這些縣城對陝西也沒有什麽重要作用,隻是漢軍多拿下一個縣城,影響力就強一分,將來不管是與清廷大戰,還是向請和就多一分籌碼。高鴻信也知朝庭是不可能和自己講和,隻不過講和可以拖延時間,好讓自己能更好的消化現有的地盤而已,到時再慢慢把那些不重要的地盤讓出來,雖然朝庭可能不在意,但前線的官軍去卻會分薄兵力守城。
攻擊太原隻是要分薄清廷的注意力而已,不能讓他繼續在河南全力與楚軍作戰,如果楚軍被清廷全滅,到時朝庭就能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方麵,而且漢軍的地盤發展太快了,根據不穩,現在是考慮怎樣把這一省半地好好消化的時候,而且甘肅還在後方,不徹底撥掉這個釘子猶如芒刺大背,怎麽也不會舒服。
德楞泰回到了晉中,馬上開始整兵準備和漢軍交戰,高鴻信也向前線增派了兵力,德楞泰、福寧加上太原的兵馬共有六萬大軍,而高鴻信也集聚了將近五萬大軍,雙方對持在交城,祁縣一帶,雙方都小心翼翼,每天派出數百名偵騎搜集對方的情報,兩軍的斥候經常遭遇,爆發小規模戰爭,若是十人以下的小隊,配上了燧發槍的漢軍經常是以零傷亡的代價取勝,但十人以上就互有傷亡,三五十人以上就是官軍大占上風。
畢竟在野外地帶作戰,武器的作用比起人的作用來說退為遲要因素,德楞泰、福寧手下的大軍都是轉戰數省,多年征戰的精銳部隊,漢軍經過數次大的擴張,其中一兩年軍齡的居多,而且剛剛才參加幾次大戰,許多隻是幾個月時間的入伍經歷,無論漢軍訓練的多麽刻苦,這種戰場上得到的血淋淋經驗是訓練彌補不了的。
德楞泰也發現了這種情況,但卻沒什麽好辦法,畢竟斥候不可能派太多人,所有雖然官軍精銳,但吃虧的往往是官軍,這樣雙方對持一個月,官軍的斥候丟失了近百人,對六萬之眾的官軍來說,損失不算大,但已大大損了官軍的士氣,許多斥候都要數十人結伴才敢出去偵察,官軍不得不大大增加斥候的人數,所獲信息卻更少。
兩人一直想盡快與漢軍決戰,但高鴻信卻以兩縣為防線,修好了嚴密的防護措施,若德楞泰敢用騎兵衝擊在柵欄和壕溝後的火槍兵,那簡直和送死也沒區別,何況漢軍手裏還有二十門大炮。所以現在戰與不戰,選擇權完全在漢軍手裏。
高鴻信攻占了運城,臨汾,晉城,長治等數十個府縣,每個地方都要分兵留守,小的縣城隻有數百,大的有數千,由其是靠近河南的運城,晉城等地區,更是得駐重兵,出潼關的十萬人馬,加上新招附的五萬人馬共十五萬人不斷被攤薄,到了攻下祁縣,交城時高鴻信身邊隻剩不到二萬人馬了。對太原已經是力不從心,但還是作出一副隨時準備進攻太原的樣子。
高鴻信所占的這些地方本來這些年並沒有遭過災,高鴻信的漢軍也很有紀律,因此對地方百姓的傷害並不是很大。百姓士紳甚至沒有趕到與平常有絲毫的變化,隻是縣衙裏的官員便,有的甚至官員都沒有變。並沒有戲文裏說的“賊過如篩”的慘狀,因此很快有都恢復了平常的生活。
第二百五十二章 進入山西(下)
更新時間2015-3-26 20:21:28 字數:2152
漢軍軍容嚴整,買賣公平,占領了一個地方後馬上開展民政,將滿族貴胄占據的大片良田分給沒有土地的老百姓,當地百姓馬上就擁護起這支軍隊來,剛剛過了一個多月,已站穩了腳跟。
漢軍發展至今,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對占領區的統治辦法,見效很快,此時科舉的好穿好處便顯現出來。
不隻是為漢軍提供了充足的初級官吏,也起到了千金買骨的作用,自從高鴻信在西安宣布建國之後,便有許多以前在清廷有功名的士子投奔過來,大大緩解了漢軍對官員的短缺。
德楞泰、福寧接到旨意後,便馬上開始整頓太原的軍備,士兵們也知道義軍就要來了,心神也愈發的緊張起來。在九月清軍還奉命渡過黃河,進攻運城,想把漢軍和陝西的聯繫割斷,再把過河的漢軍殲滅在山西,若是對付一般的義軍這一戰略自然是十分正確,但德楞泰、福寧都沒想到此時的漢軍在山西境內就有十五萬人之多,雖然分守各地,但運城是和陝西聯繫的站,當然有重兵把守,主將正是嚴貴,漢軍在這裏兵力有一萬五千人。
以德楞泰的四萬大軍自然可以攻城,但高鴻信過河以後,從西安運來了上百門大炮進入山西,此時漢軍在山西的大炮比陝西還多,運城城頭足足安放了十門大炮,德楞泰為了趕路,隻帶了輕騎回來,大炮都留在河南,頭一天進攻,漢軍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十門大炮齊發,打死打傷官軍數百人,德楞泰無奈,隻得遠遠圍著。
如果有時間的話,他可以圍上數月,等運城糧絕,但此時這最缺的就是時間,在城下轉了兩天後,無奈撤兵,嚴貴現在是越來越喜歡用大炮了,敵人隻能挨打的感覺真爽,當然也不會傻得去追德楞泰。
德楞泰又轉攻晉城,結果同樣挨了一頓炮揍,隻得灰溜溜的又換了個方向,經過長治時他更是碰也沒碰,繞過長治,經武鄉,榆社才返回晉中,此時已是崇禎七年的十月,高鴻信雖然作出了攻擊太原的動作,卻一直沒有正式進攻,隻是一直將太原附近轉悠,並派有一隻軍隊向北,向靠近陝西的縣城都拿下,就按兵不動。
其實兩省隔著黃河,拿下這些縣城對陝西也沒有什麽重要作用,隻是漢軍多拿下一個縣城,影響力就強一分,將來不管是與清廷大戰,還是向請和就多一分籌碼。高鴻信也知朝庭是不可能和自己講和,隻不過講和可以拖延時間,好讓自己能更好的消化現有的地盤而已,到時再慢慢把那些不重要的地盤讓出來,雖然朝庭可能不在意,但前線的官軍去卻會分薄兵力守城。
攻擊太原隻是要分薄清廷的注意力而已,不能讓他繼續在河南全力與楚軍作戰,如果楚軍被清廷全滅,到時朝庭就能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方麵,而且漢軍的地盤發展太快了,根據不穩,現在是考慮怎樣把這一省半地好好消化的時候,而且甘肅還在後方,不徹底撥掉這個釘子猶如芒刺大背,怎麽也不會舒服。
德楞泰回到了晉中,馬上開始整兵準備和漢軍交戰,高鴻信也向前線增派了兵力,德楞泰、福寧加上太原的兵馬共有六萬大軍,而高鴻信也集聚了將近五萬大軍,雙方對持在交城,祁縣一帶,雙方都小心翼翼,每天派出數百名偵騎搜集對方的情報,兩軍的斥候經常遭遇,爆發小規模戰爭,若是十人以下的小隊,配上了燧發槍的漢軍經常是以零傷亡的代價取勝,但十人以上就互有傷亡,三五十人以上就是官軍大占上風。
畢竟在野外地帶作戰,武器的作用比起人的作用來說退為遲要因素,德楞泰、福寧手下的大軍都是轉戰數省,多年征戰的精銳部隊,漢軍經過數次大的擴張,其中一兩年軍齡的居多,而且剛剛才參加幾次大戰,許多隻是幾個月時間的入伍經歷,無論漢軍訓練的多麽刻苦,這種戰場上得到的血淋淋經驗是訓練彌補不了的。
德楞泰也發現了這種情況,但卻沒什麽好辦法,畢竟斥候不可能派太多人,所有雖然官軍精銳,但吃虧的往往是官軍,這樣雙方對持一個月,官軍的斥候丟失了近百人,對六萬之眾的官軍來說,損失不算大,但已大大損了官軍的士氣,許多斥候都要數十人結伴才敢出去偵察,官軍不得不大大增加斥候的人數,所獲信息卻更少。
兩人一直想盡快與漢軍決戰,但高鴻信卻以兩縣為防線,修好了嚴密的防護措施,若德楞泰敢用騎兵衝擊在柵欄和壕溝後的火槍兵,那簡直和送死也沒區別,何況漢軍手裏還有二十門大炮。所以現在戰與不戰,選擇權完全在漢軍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