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對於順治小皇帝的教育問題上,採取順其自然的辦法。什麽叫順其自然呢?這裏的順其自然,是指第一,在學習滿漢兩種語言的問題上,先學哪個,後學哪個?還是兩個並重?誰留的作業多?是滿文師傅留的作業多,還是漢文師傅留的作業多,重點學習哪個?多爾袞自己不是教育家,他隻能憑自己的直覺,給順治小皇帝做一個簡單的決策。他還在關外,就給五歲的順治小皇帝請了五個師傅,三個滿人,兩個漢人,五個人進行教育。既然我不能拿主意,那就順著小孩的便吧,小孩愛學什麽學什麽,那您說您要是順治小皇帝的話,您是滿洲人,您肯定先學滿文,然後您再學漢文。小孩誰不喜歡玩兒啊,對於一個小男孩來說,肯定先學騎馬、射箭。所以他就開始學習這些。
入關以後,他又繼續對順治小皇帝進行教育,又派了新的師傅。結果,小皇上不滿意。順治皇帝在成人以後,經常埋怨人家多爾袞,說我的叔叔攝政王,就怕我學習好,不給我派師傅,天天讓我玩兒。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麽回事。您想一想,順治小皇帝的父親,臨終的遺言是什麽?不能放棄滿人的傳統,一定要學會騎馬射箭。甭說順治,您看康熙、雍正、幹隆,哪個不是馬上皇帝,哪個在馬上“弱”過?這是人家的傳統,你必須要學會騎射,你不能忘記祖宗的教誨。所以順治皇帝,騎馬射箭好,這是祖宗教育的結果。多爾袞自己拿不定主意,他也隻能按照他的哥哥皇太極的說法去做。
所以,正史上不論是《清史稿》也好,《清世祖實錄》上也好,都有大量的關於順治皇帝如何不滿意多爾袞對其教育的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一家之言,都是出自順治小皇帝的嘴。他埋怨多爾袞,不讓我學漢語,你看我現在的漢語,當了皇上以後,漢族大臣跟我說話我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什麽,我聽懂了我不會說,我不知道怎麽交流,都怨你。其實您想,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學外文,然後就當著皇上,學了外文還要跟屬下交流,對任何人來說也會成問題。所以,史書上關於多爾袞缺乏對順治小皇帝教育,疏於管理,說多爾袞刻意怕他學習,怕他怎麽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二,在治國方針的問題上,多爾袞要求順治小皇帝隨他臨朝聽政。也就是說,邊玩兒邊學,我上朝管理政事,你跟旁邊瞧著,你愛瞧就瞧,也不管你,在這種不知不覺中,邊玩兒邊學的過程中,寓教於樂,耳濡目染就讓他學會如何駕馭自己的臣民。他一邊玩兒一邊就得看,這個人怎麽回事?幹嘛這樣說,那人幹嘛那樣說?這個人是什麽臉色,那個人什麽眼神?他是採取這種辦法來對他進行國家政事的教育。
------------
多爾袞之死(2)
------------
第三,對於長幼關係和君臣關係上,多爾袞做得很不好。多爾袞這個人號稱睿親王,可能他太把這個順治帝當成一個小孩了,他就忘了,這個小孩是皇上。他覺得這不就是我侄兒,我又沒兒子,我對他教育教育理所應當,說說,訓訓,他就不明白,他是滿人,他那個漢文師傅,您記得他有漢文師傅,他會對皇上進行教育啊,您生下來就是皇上,誰都得給您跪著,誰跟您說話都得自稱是奴才,都得是這麽著那麽著,他這個漢文師傅會拿漢人這套理論教育他,別什麽攝政王啊,他就應該給您跪著,他對您說話就不能大聲,大聲就是錯的。
順治小皇帝就逐漸地接受了這種觀點。認為我是皇上,我可以想怎麽做就怎麽做,他們都得老老實實,我叔叔怎麽著,攝政王怎麽著,我不應該怕他,他應該怕我,他實際上就接受了這種教育。
緊接著還有,這個師傅他會偷著教育,您看在我們漢人這兒,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這個事是丟人現眼的事,這齣去怎麽見人呢?
這樣,順治小皇帝開始對多爾袞有不滿意的地方,多爾袞和小皇上之間矛盾產生了。有的人會說,您這個是猜的吧,您的考證我看都是分析,找一個具體的事例說明他們之間確實產生矛盾了。
這太多了,《清實錄》裏麵到處都是。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年,京城流行瘟疫,你說那個時候中國人怕什麽瘟疫?天花!死的人太多了,不死也落個麻子,那個時候中國人麻子有多少?誰能治,誰也沒有辦法治,麵對著天花,隻能是束手無策。就在某一年,小皇上也在北京,京城流行天花。當時多爾袞可急壞了,剛剛聽說這件事,衝進宮中把小皇上搶出來,帶著七八十個人,策馬狂奔,跑到關外,他知道,那兒冷,那兒沒有天花。他就帶著小皇帝離開了京城,小皇上也不知道實際情況,非常害怕,這麽幾歲小孩,讓馬給夾著,他不害怕才怪。過了十多年後,多爾袞都死了好些年了,他回憶起那年的情景還恨恨地說,什麽人啊,幾十個人就把我帶走了,沿途之上,到處都是土匪,我吃吃不上,喝喝不好,也沒人保衛我,策馬狂奔,這不是要殺我是什麽?說到這兒我就想起來一句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個罪名真是想有就有。
矛盾產生了,我們能夠理解,這種矛盾為什麽產生?又為什麽會發展起來呢?
矛盾擴大有多方麵的原因,這中間既有多爾袞的原因,也有順治小皇帝的原因,還有旁觀者,如濟爾哈朗之流的原因。從多爾袞方麵來說,他這個人居功自傲,從來不把小皇上當皇上,獨斷專權,想怎麽做就怎麽做,不請示也不匯報,這個方麵害了他,這中間最最典型的有一件事,最最讓順治小皇帝傷心的就是豪格之死。
入關以後,他又繼續對順治小皇帝進行教育,又派了新的師傅。結果,小皇上不滿意。順治皇帝在成人以後,經常埋怨人家多爾袞,說我的叔叔攝政王,就怕我學習好,不給我派師傅,天天讓我玩兒。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麽回事。您想一想,順治小皇帝的父親,臨終的遺言是什麽?不能放棄滿人的傳統,一定要學會騎馬射箭。甭說順治,您看康熙、雍正、幹隆,哪個不是馬上皇帝,哪個在馬上“弱”過?這是人家的傳統,你必須要學會騎射,你不能忘記祖宗的教誨。所以順治皇帝,騎馬射箭好,這是祖宗教育的結果。多爾袞自己拿不定主意,他也隻能按照他的哥哥皇太極的說法去做。
所以,正史上不論是《清史稿》也好,《清世祖實錄》上也好,都有大量的關於順治皇帝如何不滿意多爾袞對其教育的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一家之言,都是出自順治小皇帝的嘴。他埋怨多爾袞,不讓我學漢語,你看我現在的漢語,當了皇上以後,漢族大臣跟我說話我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什麽,我聽懂了我不會說,我不知道怎麽交流,都怨你。其實您想,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學外文,然後就當著皇上,學了外文還要跟屬下交流,對任何人來說也會成問題。所以,史書上關於多爾袞缺乏對順治小皇帝教育,疏於管理,說多爾袞刻意怕他學習,怕他怎麽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二,在治國方針的問題上,多爾袞要求順治小皇帝隨他臨朝聽政。也就是說,邊玩兒邊學,我上朝管理政事,你跟旁邊瞧著,你愛瞧就瞧,也不管你,在這種不知不覺中,邊玩兒邊學的過程中,寓教於樂,耳濡目染就讓他學會如何駕馭自己的臣民。他一邊玩兒一邊就得看,這個人怎麽回事?幹嘛這樣說,那人幹嘛那樣說?這個人是什麽臉色,那個人什麽眼神?他是採取這種辦法來對他進行國家政事的教育。
------------
多爾袞之死(2)
------------
第三,對於長幼關係和君臣關係上,多爾袞做得很不好。多爾袞這個人號稱睿親王,可能他太把這個順治帝當成一個小孩了,他就忘了,這個小孩是皇上。他覺得這不就是我侄兒,我又沒兒子,我對他教育教育理所應當,說說,訓訓,他就不明白,他是滿人,他那個漢文師傅,您記得他有漢文師傅,他會對皇上進行教育啊,您生下來就是皇上,誰都得給您跪著,誰跟您說話都得自稱是奴才,都得是這麽著那麽著,他這個漢文師傅會拿漢人這套理論教育他,別什麽攝政王啊,他就應該給您跪著,他對您說話就不能大聲,大聲就是錯的。
順治小皇帝就逐漸地接受了這種觀點。認為我是皇上,我可以想怎麽做就怎麽做,他們都得老老實實,我叔叔怎麽著,攝政王怎麽著,我不應該怕他,他應該怕我,他實際上就接受了這種教育。
緊接著還有,這個師傅他會偷著教育,您看在我們漢人這兒,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這個事是丟人現眼的事,這齣去怎麽見人呢?
這樣,順治小皇帝開始對多爾袞有不滿意的地方,多爾袞和小皇上之間矛盾產生了。有的人會說,您這個是猜的吧,您的考證我看都是分析,找一個具體的事例說明他們之間確實產生矛盾了。
這太多了,《清實錄》裏麵到處都是。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年,京城流行瘟疫,你說那個時候中國人怕什麽瘟疫?天花!死的人太多了,不死也落個麻子,那個時候中國人麻子有多少?誰能治,誰也沒有辦法治,麵對著天花,隻能是束手無策。就在某一年,小皇上也在北京,京城流行天花。當時多爾袞可急壞了,剛剛聽說這件事,衝進宮中把小皇上搶出來,帶著七八十個人,策馬狂奔,跑到關外,他知道,那兒冷,那兒沒有天花。他就帶著小皇帝離開了京城,小皇上也不知道實際情況,非常害怕,這麽幾歲小孩,讓馬給夾著,他不害怕才怪。過了十多年後,多爾袞都死了好些年了,他回憶起那年的情景還恨恨地說,什麽人啊,幾十個人就把我帶走了,沿途之上,到處都是土匪,我吃吃不上,喝喝不好,也沒人保衛我,策馬狂奔,這不是要殺我是什麽?說到這兒我就想起來一句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個罪名真是想有就有。
矛盾產生了,我們能夠理解,這種矛盾為什麽產生?又為什麽會發展起來呢?
矛盾擴大有多方麵的原因,這中間既有多爾袞的原因,也有順治小皇帝的原因,還有旁觀者,如濟爾哈朗之流的原因。從多爾袞方麵來說,他這個人居功自傲,從來不把小皇上當皇上,獨斷專權,想怎麽做就怎麽做,不請示也不匯報,這個方麵害了他,這中間最最典型的有一件事,最最讓順治小皇帝傷心的就是豪格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