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芬蘭退出戰爭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芬蘭早在1941年11月就已經對這場戰爭失去了熱情。12月,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受到嚴重挫折,美國已經參戰,赫爾辛基再也不能指望蘇聯會在一場短暫的戰爭中被征服。第二年春天,海因裏希斯在東普魯士訪問哈爾德將軍時,注意到這位德軍參謀總長精疲力竭、意氣沮喪,由此而想到德國人在這場戰爭中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但是,芬蘭人對於蘇聯1941年年底通過瑞典外交部作出的和平試探未予理睬。1942年期間德國壓芬蘭再發動一次戰役以切斷摩爾曼斯克鐵路,而同芬蘭並不處於戰爭狀態的美國,又壓芬蘭不要如此行事。德國的戰爭處境從1942年下半年便急劇惡化。赫爾辛基憂心忡忡地注視著英、美軍在非洲多處登陸並取得節節勝利,義大利投降,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慘敗,以及盟軍的空中攻勢,並從中得出正確結論,即德國已經打輸了這場戰爭。芬蘭政府決定盡早求和。七十五歲的曼納海姆總司令十分信賴象海因裏希斯、奧許和西拉斯沃這樣能幹的副手,但是他仍然一手掌握著芬蘭武裝部隊的全部控製權,並在國務活動中享有很大的發言權。他在一定程度上是親德的,與希特勒的關係也很好,但他首先是個愛國主義者。希特勒和最高統帥部竭力籠絡和討好這位上了年紀的元帥,以期使芬蘭繼續作戰;雖然他們都成功地給他留下了很好的私人印象,但是他們都沒有能夠促進德國的事業。曼納海姆在1941年中期完全有理由感到樂觀,但到那年12月,他已經疑慮重重了。派給曼納海姆的德國軍事代表埃爾富特認為,曼納海姆的參謀班子中任何人都左右不了這位元帥。首先,在曼納海姆心目中,芬蘭的利益高於一切,所以他決定採取拖延和觀望政策。至1943年秋,芬蘭仍有三十五萬武裝人員,但與他們對峙的是十八萬蘇聯軍隊,而擁有十八萬以上戰鬥兵員的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卻以二比一的優勢超過與之對峙的蘇軍。盡管德國對曼納海姆遲遲不作決斷十分惱火,可是,他們在沒有芬蘭的同意和支持的情況下,又不能發動進攻。埃爾富特和第20山地集團軍的司令官迪特爾報告說,赫爾辛基不願切斷摩爾曼斯克鐵路和殲滅其當麵的蘇軍,是由於芬蘭害怕得罪美國。部分原因確是如此。可是,還應該看到摩爾曼斯克鐵路對蘇聯的戰爭努力來說,並非性命攸關的,即使蘇聯第7和第23集團軍被殲,芬蘭也得為此付出極大傷亡,而對戰爭的最終結局也毫無影響,因為德國已經註定要失敗了。不過按蘇聯的旨意開列出來的和平條件似乎又是難以接受的,1943年7月芬蘭拒絕了莫斯科的另一項建議。另一方麵,迪特爾的德軍第20集團軍駐在芬蘭也可能是個難題。


    1943年9月28日,希特勒命令第20山地集團軍作好準備,一旦芬蘭退出戰爭即進駐芬蘭北部和佩薩莫鎳礦。迪特爾徒然無益地反駁約德爾說,這些命令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他確信自己不可能長期把守芬蘭北部,再加上瑞典的中立已經靠不住了,所以擔心部隊會深陷泥沼,難以脫身。


    1944年1月,蘇軍對列寧格勒南部的攻勢,迫使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撤向波羅的海各國,從而也使芬蘭感到孤立和緊張不安。2月中旬,芬蘭人終於派出使者前往莫斯科,但是蘇聯的和平條件過於苛刻,遭到拒絕。希特勒隨即進行報復,限製對芬蘭的武器和糧食的供應。


    史達林於1943年12月在德黑蘭由於受到羅斯福和邱吉爾的壓力,已經同意芬蘭應該保持民族獨立。但是,他已決心逼芬蘭徹底退出戰爭。古謝夫指揮的蘇軍第21集團軍,編成內有六個步兵師和一個突破炮兵軍,從奧臘尼思巴烏被海運到列寧格勒以北地區;另有九個步兵師和一個突破炮兵師被調去加強卡累利阿方麵軍左翼的克魯季科夫的第7集團軍。由戈沃羅夫指揮、日丹諾夫任軍事委員會政治委員的列寧格勒方麵軍集結在列寧格勒以北狹長的卡累利阿地峽,其左翼為新趕到的古謝夫的第21集團軍的十個師,其右翼為契列帕諾夫的第23集團軍的八個師。梅列茨科夫指揮的卡累利阿方麵軍的左翼有:克魯季科夫的第7集團軍共十四個師,位於拉多加湖、奧涅加湖之間斯維爾河一線;戈列連柯的第32集團軍,僅有三個師,位於奧涅加湖以北。為了發動這場攻勢,列寧格勒方麵軍和卡累利阿方麵軍將投入四十五個師,若幹坦克和海軍陸戰旅,總計約五十萬人,八百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大約一千五百架飛機。據說,可用於這次進攻的還有一萬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波羅的海艦隊的大口徑火炮。


    蘇聯的計劃是從卡累利阿地峽第21集團軍的地段上向維堡實施主要突擊,而第23集團軍則盡量把敵軍大部牽製在拉多加湖和芬蘭後方的小湖群。可是,戈沃羅夫事先沒有想到奪取維堡以東的咽喉要地,以截斷芬軍唯一的退路。


    防守這條三十英裏寬的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蘭部隊,是西拉斯沃的第3軍和拉蒂凱南的第4軍。芬軍有三個步兵師和一個旅配置在前方地域,另有兩個師和一個騎兵旅在後方構築防禦工事。芬軍的防禦由兩個主要防禦地帶構成。前方主要防禦地帶由第一道防線及其後方十英裏處的第二道防線組成;後方主要防禦地帶是第三道防線,位於維堡東部,橫跨地峽的咽喉部,距前沿三十英裏。再往後還有第四道尚未完成的防線,它位於1940年的老邊界上,為此被稱作莫斯科線。前麵三道防線,盡管主要是些用鋼骨水泥加固的土木工事,但位置有利、組織周密。蘇軍最高統帥部對這場戰鬥的艱巨性是有足夠估計的。當代蘇聯的歷史著作仍然大書特書芬軍在森林和沼澤地作戰的技術和經驗,以及他們在這場決戰中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精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德戰爭 1941-19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艾伯特·西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艾伯特·西頓並收藏蘇德戰爭 1941-19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