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 巴巴羅薩作戰行動


    7月19日,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爾克斯被調到陸軍總部,指導草擬戰爭計劃的工作。在向馬爾克斯交代任務時,哈爾德以羅馬尼亞政局不穩為理由,反對把羅馬尼亞作為向蘇聯發動主攻的跳板,他還認為占領波羅的海國家隻是次要問題。8月5日,馬爾克斯提出了他的意見,這些意見的某些方麵頗為重要,關係到德軍走向戰爭的最後計劃的產生。馬爾克斯的目標是擊敗紅軍,奪取北德維納河-伏爾加河中遊-頓河下遊,也就是阿爾漢格爾斯克-高爾基-羅斯托夫一線(該線第一次被提到)以西的全部領土,以保衛德國領土不遭受蘇聯轟炸。馬爾克斯在他那份意見書中,又做了進一步的闡述。這份材料給後來的作戰行動造成了爭執和危害。意見書還提到了莫斯科、烏克蘭、頓涅茨盆地和列寧格勒工業中心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重要性,希特勒就把這些意見拿來當作戰爭的主要政治經濟目標。於是,諸如摧毀軍事力量,占領蘇聯等這些更重要的目標,被拋到九霄雲外。在馬爾克斯計劃中第一次出現並被寫入最後指令的,還有其它一些前後矛盾的提法。這時,產生了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蘇聯將抱住波羅的海國家不放,那裏的力量是對德國進攻莫斯科的翼側的威脅。


    他們打的是這樣的算盤:隻要東驅一千英裏抵達高爾基,蘇聯就會一敗塗地。可是,在高爾基以東,蘇聯國土還綿延幾千英裏。這條任意劃定的阿爾漢格爾斯克-羅斯托夫(後為阿爾漢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線究竟有何意義是很難斷定的。蘇聯遠程轟炸機部隊的效能,本來可以完全不必顧慮,卻被過分誇大了。其實,眾所周知,德國當時並不了解蘇聯空軍的真實情況。如果蘇聯真的被擊敗了,人們就不易理解為什麽德國會以這樣一條線為界,而不擴張到太平洋。另一方麵,伏爾加河以東尚未失敗的敵人,根本不可能被德國空軍並不十分有效的轟炸機部隊所消滅。歸根結蒂,希特勒說是要摧毀布爾什維克力量,而實現這一目標,就不能允許蘇聯帝國繼續存在。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包克表示了同樣的懷疑,他在2月2日對希特勒說,如果德軍到達阿爾漢格爾斯克-羅斯托夫一線而蘇聯政府仍然存在的話,德軍就應採取行動。元首做了個含糊其詞的回答,他向包克打包票說,到那時共產黨人就要求和了,還說,如果他們不求和,德軍就將挺進到烏拉爾。希特勒說,他決意要打,除了戰爭以外,他拒絕考慮與蘇聯取得某種和解的方案。


    希特勒對共產主義和布爾什維克政府的目標與行動十分了解,對於蘇聯各民族政治上、種族上的複雜性也並非一無所知。他頗有道理地推斷,由於種族繁多以及各民族之間存在著深刻的裂痕,蘇聯缺乏團結一致。這使他產生這樣的信念,即一次狠狠的打擊就能叫那搖搖欲墜、腐朽不堪的大廈倒塌。希特勒的論點既有根據,又有份量。可是,正因為如此,不贏得多民族的全體蘇聯人民(包括大俄羅斯人)的支持,必然鑄成嚴重的政治與軍事錯誤。何況希特勒做得甚至更糟;他腦子裏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教條和鬼迷心竅的空想,他不是喚起蘇聯人民支持他,而是執意要把這些斯拉夫畜牲(他有一次曾這樣稱呼他們)置於聽任主宰民族擺布的地位。因此,他下令對占領區進行經濟掠奪,消滅猶太人和共產黨知識分子,並通過帝國專員的直接統治,實際上對居民進行奴役。特別是大俄羅斯人要遭受最殘忍的暴力統治。1941年3月30日,在帝國總理府的一次會議上,元首向高級指揮官大發議論,連講帶罵,說要發動一場無情的種族戰爭。據到會者後來證實,這次講話引起了憤懣與反對。不過,誰也沒有講給希特勒聽。隨後即下令,保證德國武裝部隊成員對蘇聯居民犯罪不受法律製裁,還有一道臭名昭著的命令規定,政治委員不能享受戰俘的正常待遇,要把他們交給黨衛軍保安處的戰地特別分隊處決。僅在入侵兩天前,新被任命為東歐地區總專員的波羅的海日耳曼人阿爾弗雷德·羅森貝格說,絕不允許俄羅斯國家再存在下去,即使以德意誌化的形式存在也不允許。占領區交給黨衛軍負責,秩序靠蓄意散布恐怖來維持。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不分男女老少地進行大屠殺、嚴刑拷打、強製移民、沒收財產。在這種情況下,難怪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德軍占領了幾個月之後,就又回到蘇聯的懷抱,成為密探和遊擊隊員的孳生地。


    希特勒不僅決心摧毀蘇聯和布爾什維克製度,而且決心使俄羅斯國家解體,將俄羅斯人貶為奴隸。在3月30日對將軍們的訓話中,元首意在使他的司令官們為這場新型的激烈的意識形態的戰爭做好思想準備。打這場戰爭,雙方將毫無憐憫之心和廉恥之感。作為實例,他列舉了被他誤稱為政治委員的那些人對波羅的海國家居民犯下的駭人聽聞的暴行。


    戰爭初期的做法是消滅政治委員、共產黨知識分子、吉普賽人、猶太人和平民人質。接著又頒布了“元首命令”——禁止接受列寧格勒和莫斯科投降,下令用炮擊與轟炸把這些被包圍的城市夷為平地。史達林格勒的女性居民將被運走,男性居民將被消滅掉。當然,蘇軍最高統帥部和紅軍部隊同樣犯有類似暴行。在現代,戰爭從來沒有打得這麽殘酷無情。


    1941年的蘇德邊界,恰好從梅默爾以北的波羅的海之濱開始,大致沿舊東普魯士-立陶宛邊界延伸,接著向西進入波蘭,形成一個人們稱作比亞威斯托克突出部的弧形地,然後向西綿延到布勒斯特-裏托夫斯克,接著繼續向南伸展,直到匈牙利邊境為止。這條蘇德邊界線全長約七百英裏。烏克蘭-羅馬尼亞邊界沿普魯特河至黑海,長約四百五十英裏。因為匈牙利的態度尚不清楚,所以在德國東方戰線與盟國羅馬尼亞戰線之間,有一條二百英裏寬的間隙地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德戰爭 1941-19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艾伯特·西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艾伯特·西頓並收藏蘇德戰爭 1941-19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