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楚與南蠻各族


    《禮記·王製》:“南方曰蠻。”我國古代把居住在南方各族人民統稱為南蠻。南蠻,是一個龐大的民族係統,內部民族關係亦較複雜。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四裔》把南蠻分為盧戎、蠻、濮、巴四族。其中盧戎,即蠻族之一,故南蠻,實際是指蠻、濮、巴三個民族。我國古代的所謂三苗,有學者認為指的就是這三個民族( 顧鐵符《楚國民族述略》。)。首先,濮族。濮,亦名卜(詳見馮永軒《史記楚世家會注考證校補》(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第1版)),歷史悠久,曾參加了周武王滅商的鬥爭(《尚書·牧誓》。)由於生產落後,尚未建立起統一的國家,故史稱“百濮”(《左傳·文公十六年》。孔《疏》引杜氏《釋例》說:“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其居住地區,《尚書·牧誓》孔安國註:“庸、濮在漢之南。”是散居在漢水流域及其以南一帶的方國部落群。


    楚、濮關係密切。《史記·楚世家》:“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叔熊)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據《國語·鄭語》載,楚國謔獻急鋼С質逍芰⑽國君,因為禍難而沒有成功,叔熊隻得在濮地而蠻化了。楚國君[蟲分]冒時期(前758-641年),楚國開始強大起來,就立即對濮族發動了進攻,開始開發濮地。韋昭註:“濮,南蠻之國,叔熊避難處也。”可見濮一直與楚近鄰,勢力亦較強大。楚國一旦崛起,就首先對他們用兵,以開啟疆土。公元前704年(楚武王三十七年),熊通自立為楚武王後,即“始開濮地而有之”(《史記·楚世家》),對濮族大舉進攻,並占有其地。經過這次打擊,一部份濮人與楚人融合,其餘的紛紛逃亡遷徙,以至後來濮人居地,留下了各種記載。如羅泌《路史·國名記》說:“濮人皆峽外。”杜預《春秋釋例》說:“建寧郡南有濮夷。”《一統誌》說:“建寧郡在雲南曲靖府南寧縣南十裏。”顧頡剛《史林雜識·牧誓八國》說:“濮人當散布在武當、荊、巫諸山脈中。”故濮人活動地區廣闊,東起荊楚,西至川、雲、貴,南及湖湘一帶,成為楚國境內的一個重要民族。


    其次,巴人。《華陽國誌·巴誌》:“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武王既克殷,封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腹,西至[棘/火][穀阝]至述及“蠻軍而不陳”的“蠻”,當亦屬於蠻族,早在春秋時就為楚國所征服了。


    入戰國後,楚國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中,也加強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後漢書·南蠻傳》載:“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足見楚國勢力已伸入到洞庭湖周圍及至五嶺一帶,加強了與散居各處蠻夷的融合。


    重要申明:資料收集於網上,版權歸原出版社及作者所有,僅供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為保護版權人利益,請勿用於商業傳播,請在閱讀後24小時內刪除!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楚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魏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魏昌並收藏楚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