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數!58詛咒再次顯示了它的威力。袁保慶不小心得了霍亂,1873年離世了。那一年袁小四14歲,袁保慶48歲。袁保慶不但沒有活過58歲,還離58很遠。
雖然袁保慶的離去讓小四非常痛苦,但是當務之急還得給袁保慶治辦喪事,辦喪事的時候,來了很多實力派的高官,他們是袁保慶的好兄弟。
人死如燈滅,甚至很多父輩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人際關係可能就這麽淡了。但在亂世中一起扛過槍換過命的兄弟就不同了,即便朋友不在了,朋友的家人也是要好好善待的。
李鴻章手下的淮軍名將吳長慶,跟袁保慶就是亂世中的患難兄弟。
袁保慶死了,吳長慶當然得來。吳叔叔攬著袁小四稚嫩的肩膀說:以後有困難的時候就跟叔叔我說,我一定會幫你!
袁小四記住了這個人,也記住了這番話。也請大家記住吳長慶,此人正是袁小四發跡的引路人。
40、
(5)討厭的科舉製
袁保慶死後,他的叔父袁保恆和袁保齡承擔起了撫養袁小四的責任,袁保恆、袁保齡當時都在京城做官,於是袁小四也來到了北京。
他們把袁小四帶到北京幹嘛呢?當然是便於照顧,同時嚴格管教,逼他讀書。袁氏家族本來就是靠考科舉發家,那下一代自然也應該靠讀書踏入仕途。
科舉這個玩意,跟袁小四以後發生的關係還很多,所以特地在這裏介紹一下,為後麵發生的故事作一個鋪墊。
隋朝以前,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無論其品行、才能是優是劣,這些官二代、富二代都可以做官。後來到了隋煬帝楊廣這裏,他覺得這麽下去不是個辦法,於是研發出來一個叫科舉的玩意。
從此,想做官的人紛紛以讀書為業,即使擠破了頭,也沒有人在意。
雖然科舉製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基本與明朝保持一致,考試分為三級。
41、
第一級是院試,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秀才”。“秀才”是有特權的,比如除了自己還可以免除家裏一到兩個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罵大街不會被打屁股等。但你並不是官,還差得遠呢!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可是為了當官,你還要繼續奮鬥!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這是省一級的統考。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不能包你一定當官,類似於今天的大學畢業生不包分配。在鄉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解元。這就是三元裏的第一元。
再下一級的考試叫做會試。這級考試隻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裏的第二元。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麵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麵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隻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幹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
袁小四現在正努力向最低級別的院試發起衝鋒。
42、
在兩個叔叔的嚴厲監督之下,袁小四的學業有了明顯進步,但基礎太差,總體的功力仍然有限。
17歲那年,戶口還在河南老家的少年袁小四,隻身回家參加院試,結果當然是很正常地落榜了。幾年之後,他又考了一次,當然還是落榜了。
秀才都考不上,可以說是相當的失敗。不過這也說明了當時的考試製度不大適合小四這種非主流人才,而中榜者多為迂腐庸碌之徒,這樣的王朝焉能不滅。
無論是袁小四,還是數年之後的兩位民族巨子蔣介石、毛澤東,都沒有什麽高學歷,甚至經過李敖先生的考證,蔣介石所持還是日本某軍校的假文憑。但這都沒有阻礙這幾位大人物日後的治國平天下。
所以這件事告訴我們,成績不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別放棄努力,通向成功的路絕對不止一條。
但是,當時的袁小四看不到這麽遠,隻能盯著獨獨沒有自己名字的榜單,暗自發狠,我一定要廢除這該死的科舉考試!
43、
難以想像,這個想法後來真的兌現了。幾十年以後,袁小四實現了這個幾千年以來敢想卻沒有人敢做的復仇計劃,1905年,他完全地、徹底地廢除了科舉考試,為他自己也為幾千年以來深受其害的讀書人出了一口惡氣。
不過沒有正規學曆始終是袁小四心中的痛。後來慈禧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問起他的簡歷時,沒有科舉功名的袁小四,麵紅耳赤。
讀書沒讀出名堂來,令袁小四汗顏和懊惱,但並沒有令他絕望,祖父兩輩從戎發跡的鮮活故事,猶如一隻無形巨手,將他推上另一條追求升官發財之路。
第9節
於是,他把以前所作詩文付之一炬,發誓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
44、
(6)結交一批同道,等待一個機會
雖然袁保慶的離去讓小四非常痛苦,但是當務之急還得給袁保慶治辦喪事,辦喪事的時候,來了很多實力派的高官,他們是袁保慶的好兄弟。
人死如燈滅,甚至很多父輩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人際關係可能就這麽淡了。但在亂世中一起扛過槍換過命的兄弟就不同了,即便朋友不在了,朋友的家人也是要好好善待的。
李鴻章手下的淮軍名將吳長慶,跟袁保慶就是亂世中的患難兄弟。
袁保慶死了,吳長慶當然得來。吳叔叔攬著袁小四稚嫩的肩膀說:以後有困難的時候就跟叔叔我說,我一定會幫你!
袁小四記住了這個人,也記住了這番話。也請大家記住吳長慶,此人正是袁小四發跡的引路人。
40、
(5)討厭的科舉製
袁保慶死後,他的叔父袁保恆和袁保齡承擔起了撫養袁小四的責任,袁保恆、袁保齡當時都在京城做官,於是袁小四也來到了北京。
他們把袁小四帶到北京幹嘛呢?當然是便於照顧,同時嚴格管教,逼他讀書。袁氏家族本來就是靠考科舉發家,那下一代自然也應該靠讀書踏入仕途。
科舉這個玩意,跟袁小四以後發生的關係還很多,所以特地在這裏介紹一下,為後麵發生的故事作一個鋪墊。
隋朝以前,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無論其品行、才能是優是劣,這些官二代、富二代都可以做官。後來到了隋煬帝楊廣這裏,他覺得這麽下去不是個辦法,於是研發出來一個叫科舉的玩意。
從此,想做官的人紛紛以讀書為業,即使擠破了頭,也沒有人在意。
雖然科舉製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基本與明朝保持一致,考試分為三級。
41、
第一級是院試,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秀才”。“秀才”是有特權的,比如除了自己還可以免除家裏一到兩個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罵大街不會被打屁股等。但你並不是官,還差得遠呢!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可是為了當官,你還要繼續奮鬥!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這是省一級的統考。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這個舉人可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是有資格,是因為這個級別不能包你一定當官,類似於今天的大學畢業生不包分配。在鄉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解元。這就是三元裏的第一元。
再下一級的考試叫做會試。這級考試隻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說,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精英們,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裏的第二元。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麵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麵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隻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幹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
袁小四現在正努力向最低級別的院試發起衝鋒。
42、
在兩個叔叔的嚴厲監督之下,袁小四的學業有了明顯進步,但基礎太差,總體的功力仍然有限。
17歲那年,戶口還在河南老家的少年袁小四,隻身回家參加院試,結果當然是很正常地落榜了。幾年之後,他又考了一次,當然還是落榜了。
秀才都考不上,可以說是相當的失敗。不過這也說明了當時的考試製度不大適合小四這種非主流人才,而中榜者多為迂腐庸碌之徒,這樣的王朝焉能不滅。
無論是袁小四,還是數年之後的兩位民族巨子蔣介石、毛澤東,都沒有什麽高學歷,甚至經過李敖先生的考證,蔣介石所持還是日本某軍校的假文憑。但這都沒有阻礙這幾位大人物日後的治國平天下。
所以這件事告訴我們,成績不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別放棄努力,通向成功的路絕對不止一條。
但是,當時的袁小四看不到這麽遠,隻能盯著獨獨沒有自己名字的榜單,暗自發狠,我一定要廢除這該死的科舉考試!
43、
難以想像,這個想法後來真的兌現了。幾十年以後,袁小四實現了這個幾千年以來敢想卻沒有人敢做的復仇計劃,1905年,他完全地、徹底地廢除了科舉考試,為他自己也為幾千年以來深受其害的讀書人出了一口惡氣。
不過沒有正規學曆始終是袁小四心中的痛。後來慈禧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問起他的簡歷時,沒有科舉功名的袁小四,麵紅耳赤。
讀書沒讀出名堂來,令袁小四汗顏和懊惱,但並沒有令他絕望,祖父兩輩從戎發跡的鮮活故事,猶如一隻無形巨手,將他推上另一條追求升官發財之路。
第9節
於是,他把以前所作詩文付之一炬,發誓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
44、
(6)結交一批同道,等待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