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侯連長、喬指導員、孫大嬸一齊走了過來。
“連長,指導員,你們來的正好,快教育、教育這個年輕人。”孫大叔用手向穆青一指,繼續說:“他的親嫂子,”他又習慣地用手向身旁不遠處一棵大樹下一指,大家順著他指的方向,看見一位四十開外的中年婦女,癡癡呆呆地在看著他們。孫大叔繼續說,“送一封信給他,他看完信立即轟他嫂子滾。”講到這裏,大叔又轉過臉向著穆青,“你剛讀的那封信,寫的都是謠言,我們這裏也多得很。什麽新四軍要過黃河啦!什麽三個月到半年共產黨就要完蛋啦!對這些謠言發火,能解決問題嗎?虧你還教我們唱謠言小調哩!”
“反謠言小調。”大嬸糾正說。
“對,對,”大叔邊講邊用手敲著自己腦袋,笑著說:“我這個腦袋瓜笨得很。”
“有的說,你們新四軍,要到東北去那哈咳,有的說,你們新四軍要到江南去那哈咳,東西南北皆不去呀,我的同胞,還是在家鄉裏呀!保衛人民與土地那哈咳。”(注)這是七班戰士楊忠林十二歲弟弟小羅,聽說“反謠言小調”,高興地唱了起來。
(註:民歌,叫“如皋桃梅調”,當地人大多會唱,僅是舊調新詞而已。)
“指導員,我正要找你,”穆青把信遞了過去,“你先看看再說。”
畫外音:這不是什麽一封信,實際上是一張小紙條,也沒有信封,而是縫在他嫂子褲腳裏,到這裏才撕破取出來的。這是穆青的胞兄穆義叫他嫂子送來的。其實他嫂子是一字不識的睜眼瞎,根本不知道信中寫的是什麽。當受到穆青粗暴對待時,怎能不感到委曲哩。
指導員在看那封信的時候,大家都自動圍攏來,連不識字的大叔大嬸也睜著兩雙大眼,看著那封信。小羅子也好奇地一會兒看看信,一會兒看看指導員、連長,一會兒又向穆青做出引人發笑的動作和鬼臉。喬指導員看完那封信後隨手遞給了連長,連長忙用手推回說“看到了”。於是喬就隨手裝進口袋。“走,”他用手向前一揮,“我們一道去做做工作。”
“大嫂,你辛苦了。”他們走到大樹下指導員先開口說。
“這是指導員、這是連長。”穆青趕快跑過來一一做了介紹。
這位純樸的中年婦女,看了大家一眼以後,馬上低下頭去,感到局促不安,不知說什麽是好。看表情似乎內心有些愧意哩!
“大嫂回去,一定叫穆青的大哥不要相信國民黨那一套,新四軍是打不敗的。我們隻是暫時的撤離,不久還得回來的。最後勝利一定是我們的。”指導員講最後一句時非常自信,也非常有力,給人以無可懷疑的感覺。
“嫂子回去,一定叫大哥不要輕信謠言,剛才指導員講了,我們是不會失敗的。大哥過去也對我說過,共產黨裏都是好人,好人怎麽會失敗呢?‘得民者昌,失民者亡’。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穆青也趁機表白一下自己也做了思想工作,以挽回他剛才的粗暴態度。
“走,到我家歇歇去,他們馬上要走的。”大嬸邊說邊拉著穆青的嫂子,向村裏走去。
畫外音:這位大嬸是村裏婦女會長,是當地有名的擁軍模範。她的老伴是鄉農會理事長,她的兒子當過民兵排長,是這一帶有名的神槍手,在一次反日偽軍下鄉搶糧時……
銀幕映出當時戰鬥實況:一小隊日偽軍,正在和我遊擊隊、民兵激戰,隻見一個年輕的民兵非常活躍,他動作麻利,靈巧的身軀,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隻見他一會兒在這個墳頭放一槍,一個敵軍倒下;一會兒又在另一個土丘上放一槍,又一個敵兵倒下了。就這樣,東一槍,西一槍,七發子彈,消滅了5個敵人。嚇得敵人膽戰心驚,狼狽潰逃。他去年參了軍,現在是七連三排七班班長孫傳友。此刻他正在和結婚還不滿一個月的年輕妻子告別。
通過鏡頭:我們看到在一口池塘邊柳陰下,一對男女青年,漸漸地由遠而近移到我們麵前。這時我們看清楚了,男的穿一身嶄新的軍裝,綁帶打得整整齊齊,帽子戴得端端正正,連鞋帶也係得結結實實的。身上背著背包,從右向左斜背著一個藍色飯包,飯包帶上拴著磁碗和茶缸,磁碗和茶缸都有縫製好的布袋套著,這不僅是為了衛生,主要還是為了行動,不讓它撞發出聲音來。自左向右,還斜背著一條米袋,手裏拿著一支繳獲不久的湯姆式衝鋒鎗。高高的個頭,紅潤潤的麵皮,顯得英姿勃勃。他今年才十九歲。站在他麵前的是剛結婚的妻子,名叫陶萍,中等身材,今年十八歲,穿一件花格上衣,下身是一件淺灰色褲子,腳下還穿著一雙結婚時的花鞋,頭上梳著一個“巴巴糾”。這是古老風俗,表示已結婚的意思。額前還保留著做姑娘時的一道蟬菰,垂在眉毛上,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白裏透紅的圓圓麵孔,顯得十分清秀,勻稱大方。
“我們是革命家庭,目標大,敵人一來就要麻煩。反正父母年老了還好對付,妹妹小問題不大,主要就是擔心你。我考慮你不是本縣人,可先回娘家避避風,等以後形勢平靜了再回來。”孫傳友關照說。
“這我知道,就是放心不下父母、妹妹。”陶萍憂心忡忡地說。
“連長,指導員,你們來的正好,快教育、教育這個年輕人。”孫大叔用手向穆青一指,繼續說:“他的親嫂子,”他又習慣地用手向身旁不遠處一棵大樹下一指,大家順著他指的方向,看見一位四十開外的中年婦女,癡癡呆呆地在看著他們。孫大叔繼續說,“送一封信給他,他看完信立即轟他嫂子滾。”講到這裏,大叔又轉過臉向著穆青,“你剛讀的那封信,寫的都是謠言,我們這裏也多得很。什麽新四軍要過黃河啦!什麽三個月到半年共產黨就要完蛋啦!對這些謠言發火,能解決問題嗎?虧你還教我們唱謠言小調哩!”
“反謠言小調。”大嬸糾正說。
“對,對,”大叔邊講邊用手敲著自己腦袋,笑著說:“我這個腦袋瓜笨得很。”
“有的說,你們新四軍,要到東北去那哈咳,有的說,你們新四軍要到江南去那哈咳,東西南北皆不去呀,我的同胞,還是在家鄉裏呀!保衛人民與土地那哈咳。”(注)這是七班戰士楊忠林十二歲弟弟小羅,聽說“反謠言小調”,高興地唱了起來。
(註:民歌,叫“如皋桃梅調”,當地人大多會唱,僅是舊調新詞而已。)
“指導員,我正要找你,”穆青把信遞了過去,“你先看看再說。”
畫外音:這不是什麽一封信,實際上是一張小紙條,也沒有信封,而是縫在他嫂子褲腳裏,到這裏才撕破取出來的。這是穆青的胞兄穆義叫他嫂子送來的。其實他嫂子是一字不識的睜眼瞎,根本不知道信中寫的是什麽。當受到穆青粗暴對待時,怎能不感到委曲哩。
指導員在看那封信的時候,大家都自動圍攏來,連不識字的大叔大嬸也睜著兩雙大眼,看著那封信。小羅子也好奇地一會兒看看信,一會兒看看指導員、連長,一會兒又向穆青做出引人發笑的動作和鬼臉。喬指導員看完那封信後隨手遞給了連長,連長忙用手推回說“看到了”。於是喬就隨手裝進口袋。“走,”他用手向前一揮,“我們一道去做做工作。”
“大嫂,你辛苦了。”他們走到大樹下指導員先開口說。
“這是指導員、這是連長。”穆青趕快跑過來一一做了介紹。
這位純樸的中年婦女,看了大家一眼以後,馬上低下頭去,感到局促不安,不知說什麽是好。看表情似乎內心有些愧意哩!
“大嫂回去,一定叫穆青的大哥不要相信國民黨那一套,新四軍是打不敗的。我們隻是暫時的撤離,不久還得回來的。最後勝利一定是我們的。”指導員講最後一句時非常自信,也非常有力,給人以無可懷疑的感覺。
“嫂子回去,一定叫大哥不要輕信謠言,剛才指導員講了,我們是不會失敗的。大哥過去也對我說過,共產黨裏都是好人,好人怎麽會失敗呢?‘得民者昌,失民者亡’。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穆青也趁機表白一下自己也做了思想工作,以挽回他剛才的粗暴態度。
“走,到我家歇歇去,他們馬上要走的。”大嬸邊說邊拉著穆青的嫂子,向村裏走去。
畫外音:這位大嬸是村裏婦女會長,是當地有名的擁軍模範。她的老伴是鄉農會理事長,她的兒子當過民兵排長,是這一帶有名的神槍手,在一次反日偽軍下鄉搶糧時……
銀幕映出當時戰鬥實況:一小隊日偽軍,正在和我遊擊隊、民兵激戰,隻見一個年輕的民兵非常活躍,他動作麻利,靈巧的身軀,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隻見他一會兒在這個墳頭放一槍,一個敵軍倒下;一會兒又在另一個土丘上放一槍,又一個敵兵倒下了。就這樣,東一槍,西一槍,七發子彈,消滅了5個敵人。嚇得敵人膽戰心驚,狼狽潰逃。他去年參了軍,現在是七連三排七班班長孫傳友。此刻他正在和結婚還不滿一個月的年輕妻子告別。
通過鏡頭:我們看到在一口池塘邊柳陰下,一對男女青年,漸漸地由遠而近移到我們麵前。這時我們看清楚了,男的穿一身嶄新的軍裝,綁帶打得整整齊齊,帽子戴得端端正正,連鞋帶也係得結結實實的。身上背著背包,從右向左斜背著一個藍色飯包,飯包帶上拴著磁碗和茶缸,磁碗和茶缸都有縫製好的布袋套著,這不僅是為了衛生,主要還是為了行動,不讓它撞發出聲音來。自左向右,還斜背著一條米袋,手裏拿著一支繳獲不久的湯姆式衝鋒鎗。高高的個頭,紅潤潤的麵皮,顯得英姿勃勃。他今年才十九歲。站在他麵前的是剛結婚的妻子,名叫陶萍,中等身材,今年十八歲,穿一件花格上衣,下身是一件淺灰色褲子,腳下還穿著一雙結婚時的花鞋,頭上梳著一個“巴巴糾”。這是古老風俗,表示已結婚的意思。額前還保留著做姑娘時的一道蟬菰,垂在眉毛上,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白裏透紅的圓圓麵孔,顯得十分清秀,勻稱大方。
“我們是革命家庭,目標大,敵人一來就要麻煩。反正父母年老了還好對付,妹妹小問題不大,主要就是擔心你。我考慮你不是本縣人,可先回娘家避避風,等以後形勢平靜了再回來。”孫傳友關照說。
“這我知道,就是放心不下父母、妹妹。”陶萍憂心忡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