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麵所說的中山門到馬群一帶的公路中段,再由此往紫金山方向走不到三公裏處有一個很大的寺廟,叫靈穀寺。一九三九年一月,南京市偽市長高冠吾在這寺廟裏建立了“南京無緣遭難者碑”(碑文收載於遠東國際軍事審判時提出的書麵證詞。根據南京慈善團體及人民魯甦的報告所反映的敵人大屠殺情況。〔驗證一七○二,法證三二四〕中)。其中也記述道:“一九三八年十二月,據報告說布山、馬鞍、靈穀寺等地有許多屍體,請求掩埋。餘命令公共衛生局派出人夫,收集屍體的殘骸遺骨。 其數逾三千,厚葬於靈穀寺東邊”(洞富雄編前引資料集1,第三七五頁)。山本難道也把這個證詞說成是捏造的證據嗎?
此外.關於在南京城內的遺棄屍體,山本說:“n在信中寫道,在市內沒有看到一具遺棄屍體” (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三○○頁)。n在信裏果真寫有這句話嗎?如果真是這樣,那我便想對該信的整個內容的可靠性打上一個極大的問號。 這,隻要看一下本書第一編第2節《城內掃蕩的慘狀》,便可知道。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城內掃蕩後的悲慘情景,慘不忍睹。由此看來,山本大概是把n的信裏所寫的關於從中山門入城時的情況, 即把“城門附近沒有看到一具敵我雙方的屍體”(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二九五頁)這句話看錯了,把“城門附近”當作“市內”了。對於如此重要的情況,希能正確地引證。
“今世地獄圖”
鈴木二郎記者看到了從南郭的光華門進城一路上的慘狀,並對其地獄般的情景作了這樣的描述:
在通往光華門的馬路兩邊,可以看到彎彎曲曲的戰壕。裏麵填滿了無
數燒焦並已腐爛的屍體;鋪放在馬路上的許多原木下麵,也躺著屍體,胳
膊和腿露在外麵;其情景真是一幅今世地獄圖。
山本七平對這種“地獄圖”也抓住不放,企圖證明它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虛假的圖景。
山本說,鈴木二郎記者大概是從上述引文中所說的光華門進入南京城內的。雖然報導也有給人以這樣的印象:似乎鈴木二郎記者是從中山門入城的,但從時間上看來,事實不可能這樣。山本七平認為,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鈴木二郎記者寫的是在“陰天的十二日晌午”已經入城,而此時此刻,日本軍尚未攻破中山門。然而,說鈴木二郎記者是從光華門入城的,而不是從中山門進城的,那應該說是山本七平的錯誤判斷。
誠然,鈴木二郎記者說他是在十二日進入南京城的,但正如前麵所述,這卻是鈴木二郎記者的記憶錯誤。鈴木二郎記者是在十三日早晨中山門被攻破之後,才從那裏入城的。山本說:“令人非常奇怪的是,鈴木二郎特派記者沒有明確地記述自己是從哪個城門入城的”(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三○一頁)。不過,這卻是山本看漏了,鈴木二郎記者顯然“明確地記述”了從中山門入城一事,他說:“在我們於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登上了已被炮彈擊毀的中山門而進入南京城以前……”
所以要拘泥於鈴木二郎記者入城的城門和入城的時間,那是因為山本七平說過一些話。
山本說,如果鈴木二郎記者在光華門路上看到那悲慘的情景,那應當是十二日從光華門入城的時候;如果確是如此,那末報導中所謂坦克雲雲就“令人費解”了。山本認為,因為“即使在那時(十二日。——洞富雄注),而且恐怕即使在十三日、十四日也沒有坦克”,所以鈴木二郎記者描繪了一幅虛假的地獄圖(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三○一至三○二頁)。
誠如山本所說,“城門的入口處都已用土袋加固,車輛自然不可能迅即暢通”。當時,尚留在南京城內的《紐約時報》記者德丁也報導說:“城門內側由堆積得二十英尺厚的砂袋支撐著, 而且還用鋼筋水泥來加固。”《洞富雄編前引資料集1,第二九一頁)
此外,在南京降落後十八天入城的作家林芙美子在其隨軍日記中也寫道:“聽說,光華門是脅阪部隊最先攻入的地方。可是,我一邊穿過堆滿土袋的城門,一邊為攻破這個城門而深為感嘆。”這個城門“以驚人的土木建築的才能,把基礎築得如此堅固,安如磐石”(《我的昆蟲記》,第十一、四十五頁)。
不過,日本軍既然占領了南京城,就必然會立即清除那堆積在各城門內側的障礙物,以便讓部隊、車輛和坦克通過。林芙美子也不會看到南京守軍用土袋構築的防禦工事全無破壞,原樣保存在那裏的吧。因此,“即使在十三、十四日也沒有坦克”——山本七平的這一判斷就令人費解了。再說,即使光華門和其他一些城門仍然如封鎖時的那樣原封不動,恐怕也不能因此說光華門通往中山東路的馬路上日本軍不需要坦克!
事實上,也無必要提起這些令人感到麻煩的事情。高崎隆治不愧是研究戰爭文學的第一個人,他所寫的《空中樓閣的幕後》一文收錄在一九七七年出版的本多勝一所編《筆桿子的陰謀》裏。他在文章中明確地寫著,在中山門堆積如山的土袋已被清除,“城門洞開,坦克於四時入城(十三日。—一洞富雄注)”(摘自大宅壯一日記《外地的迷惑》)。而且,當天夜晚“為掃蕩殘敵,坦克聲隆隆,槍聲激烈”(摘自偶然與高崎隆治同屬第三十五聯隊的第一大隊副渡邊年應經理中尉的日記),從根本上推翻了山本所謂”十三、十四日沒有坦克的說法”(第一四六、一四九頁)。
此外.關於在南京城內的遺棄屍體,山本說:“n在信中寫道,在市內沒有看到一具遺棄屍體” (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三○○頁)。n在信裏果真寫有這句話嗎?如果真是這樣,那我便想對該信的整個內容的可靠性打上一個極大的問號。 這,隻要看一下本書第一編第2節《城內掃蕩的慘狀》,便可知道。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城內掃蕩後的悲慘情景,慘不忍睹。由此看來,山本大概是把n的信裏所寫的關於從中山門入城時的情況, 即把“城門附近沒有看到一具敵我雙方的屍體”(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二九五頁)這句話看錯了,把“城門附近”當作“市內”了。對於如此重要的情況,希能正確地引證。
“今世地獄圖”
鈴木二郎記者看到了從南郭的光華門進城一路上的慘狀,並對其地獄般的情景作了這樣的描述:
在通往光華門的馬路兩邊,可以看到彎彎曲曲的戰壕。裏麵填滿了無
數燒焦並已腐爛的屍體;鋪放在馬路上的許多原木下麵,也躺著屍體,胳
膊和腿露在外麵;其情景真是一幅今世地獄圖。
山本七平對這種“地獄圖”也抓住不放,企圖證明它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虛假的圖景。
山本說,鈴木二郎記者大概是從上述引文中所說的光華門進入南京城內的。雖然報導也有給人以這樣的印象:似乎鈴木二郎記者是從中山門入城的,但從時間上看來,事實不可能這樣。山本七平認為,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鈴木二郎記者寫的是在“陰天的十二日晌午”已經入城,而此時此刻,日本軍尚未攻破中山門。然而,說鈴木二郎記者是從光華門入城的,而不是從中山門進城的,那應該說是山本七平的錯誤判斷。
誠然,鈴木二郎記者說他是在十二日進入南京城的,但正如前麵所述,這卻是鈴木二郎記者的記憶錯誤。鈴木二郎記者是在十三日早晨中山門被攻破之後,才從那裏入城的。山本說:“令人非常奇怪的是,鈴木二郎特派記者沒有明確地記述自己是從哪個城門入城的”(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三○一頁)。不過,這卻是山本看漏了,鈴木二郎記者顯然“明確地記述”了從中山門入城一事,他說:“在我們於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登上了已被炮彈擊毀的中山門而進入南京城以前……”
所以要拘泥於鈴木二郎記者入城的城門和入城的時間,那是因為山本七平說過一些話。
山本說,如果鈴木二郎記者在光華門路上看到那悲慘的情景,那應當是十二日從光華門入城的時候;如果確是如此,那末報導中所謂坦克雲雲就“令人費解”了。山本認為,因為“即使在那時(十二日。——洞富雄注),而且恐怕即使在十三日、十四日也沒有坦克”,所以鈴木二郎記者描繪了一幅虛假的地獄圖(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三○一至三○二頁)。
誠如山本所說,“城門的入口處都已用土袋加固,車輛自然不可能迅即暢通”。當時,尚留在南京城內的《紐約時報》記者德丁也報導說:“城門內側由堆積得二十英尺厚的砂袋支撐著, 而且還用鋼筋水泥來加固。”《洞富雄編前引資料集1,第二九一頁)
此外,在南京降落後十八天入城的作家林芙美子在其隨軍日記中也寫道:“聽說,光華門是脅阪部隊最先攻入的地方。可是,我一邊穿過堆滿土袋的城門,一邊為攻破這個城門而深為感嘆。”這個城門“以驚人的土木建築的才能,把基礎築得如此堅固,安如磐石”(《我的昆蟲記》,第十一、四十五頁)。
不過,日本軍既然占領了南京城,就必然會立即清除那堆積在各城門內側的障礙物,以便讓部隊、車輛和坦克通過。林芙美子也不會看到南京守軍用土袋構築的防禦工事全無破壞,原樣保存在那裏的吧。因此,“即使在十三、十四日也沒有坦克”——山本七平的這一判斷就令人費解了。再說,即使光華門和其他一些城門仍然如封鎖時的那樣原封不動,恐怕也不能因此說光華門通往中山東路的馬路上日本軍不需要坦克!
事實上,也無必要提起這些令人感到麻煩的事情。高崎隆治不愧是研究戰爭文學的第一個人,他所寫的《空中樓閣的幕後》一文收錄在一九七七年出版的本多勝一所編《筆桿子的陰謀》裏。他在文章中明確地寫著,在中山門堆積如山的土袋已被清除,“城門洞開,坦克於四時入城(十三日。—一洞富雄注)”(摘自大宅壯一日記《外地的迷惑》)。而且,當天夜晚“為掃蕩殘敵,坦克聲隆隆,槍聲激烈”(摘自偶然與高崎隆治同屬第三十五聯隊的第一大隊副渡邊年應經理中尉的日記),從根本上推翻了山本所謂”十三、十四日沒有坦克的說法”(第一四六、一四九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