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遵義市政府報請上級有關部門興建“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經上級部門研究後獲得批準,同意撥款30萬元,在遵義市修建烈士陵園和紀念碑。1958年9月,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正式動工興建並於次年初竣工。陵園劃定範圍為103畝,始建盤山車道和289級石階,由湘江河邊的公路直通陵園的紀念活動平場。
在陵園正中,用紅砂石為鄧萍建造了一座墓室,並在清明節專門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將盛有鄧萍遺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龍山石砌墓室內,彭德懷親筆修訂了鄧萍簡歷,張愛萍親筆為鄧萍烈士撰寫了墓誌銘,以誌永久的紀念。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亦將找到的其他紅軍烈士遺骨遷葬此地。
紅軍烈士陵園在小龍山落成之後,當地民眾便將小龍山叫為“紅軍山”。
“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與“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紀念體係隔江相對,彼此輝映。這裏成為遵義廣大人民群眾緬懷革命先烈、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和各種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市人民政府興建了一座別具特色的紀念碑。碑的正麵是***同誌手書的豎寫“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
從茅台酒易地試驗之初,紅軍山就是張支雲經常去的地方,因為這裏有他的無盡情結。
張支雲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崇拜為中國革命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國工農紅軍。後來,為茅台酒易地試驗他來到了遵義,到遵義後沒幾天,他就專程去了紅軍山,緬懷那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在紅軍山上,他意外地發現了那裏有釀酒必用的紅泥。
試製酒的實驗初期,釀酒過程中所有要用的東西都要從茅台拉,就連封窖用的紅泥土都要從茅台拉。在紅軍山上,他發現了這裏的紅泥和茅台的紅泥一模一樣,就用紅軍山的紅泥替代了茅台的紅泥。
紅軍山上的紅泥為他完成試製酒的科研任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也省去了好多科研費用。從此,張支雲就和紅軍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耄耋之年,張支雲沒有工作任務了,但爬紅軍山這個課程卻從來沒有間斷。每天的上午,他都要帶著夫人一起去爬一趟山。在那裏緬懷革命先輩,在那裏鍛鍊身體。
每到紅軍山,他都要在烈士紀念碑前默默為那些革命先烈祈禱。瞻仰那些永遠也看不夠的烈士肖像。
☆、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
茅台酒美,茅台酒香,茅台酒是國酒文化的傑出典範。一代代醬香大師為之默默無聞地辛勤勞作,傳承著燦爛的茅台酒文化。吃水不忘挖井人,茅台人永遠都不會忘記醬香宗師們為茅台酒做出的傑出貢獻。
茅台集團董事長季克良(1939年4月,季克良出生在江蘇南通。1960年,季克良考入了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學習食品發酵專業。1964年畢業,分配到貴州茅台酒廠工作。自1981年起但任茅台酒廠副廠長、廠長兼廠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經常到張支雲家去看望他老人家。
兩位茅酒大師有長達半個世紀的師生情源。
那還是在1963年的時候,茅台酒的質量出現了波動,引起了周恩來總理和國家輕工業部的極大關注。周總理指示,要選拔、培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到茅台酒廠,以便跟蹤研究茅台酒的生產工藝,總結其特點和規律,保證品質。1964年,剛剛畢業的季克良被輕工業部選拔、分配到茅台酒廠工作。那個時候,張支雲已經是茅台酒廠半脫產的一級酒師。季克良分配到茅台酒廠之後,就在張支雲的手下工作。季克良當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對茅台酒,我們十年之內沒有發言權。”為了這個對國酒的發言權,他從技術員幹起,拉過車、背過糟、踩過曲、除過甑,在張支雲等老酒師的傳、帶下,他把理論知識和釀酒實踐相結合,一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個科學的、傳統的工藝細節都融入自己的神經末梢之中。最後成了茅台酒廠的高級酒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茅台集團董事長,我國著名的評酒專家,全國第四屆、第五屆評酒委員,中國白酒協會常務理事,中共十五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知識分子。
季克良沒有忘記曾經的老師,沒有忘記為祖國的白酒事業做出特殊貢獻的老專家,每年春節,他都要到張支雲家裏去探望、拜年。除副食禮品之外,季開良還特意給他老人家送了一個珍貴的工藝品,祝福他老人家新年快樂、身體安康、家庭幸福。
為實現毛主席、周總理的遺願,張支雲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嘔心瀝血七個春秋,終於使茅台酒易地試驗勝利成功,完成了黨中央、國務院交給的光榮任務,成為珍酒廠的生產廠長兼總工程師,珍酒廠的創始人。老人家雖說退休了,但珍酒人卻沒有忘記他,沒有忘記他創業的艱辛,沒有忘記他對茅酒傳承和光大做出的傑出貢獻。
2008年8月21日,是張支雲八十歲生日。在老人家八十壽辰之際,珍酒廠黨委非常重視。在黨委書記、廠長申先東的親自操辦下,全廠職工為老廠長隆重舉行了八十大壽慶祝活動。
金秋8月,暑威盡退,秋高氣爽。革命聖地,景色宜人。遵義古城鑼鼓喧天,珍酒廠的幾百名幹部職工歡聚一堂,載歌載舞,隆重慶祝老宗師的八十華誕。
在陵園正中,用紅砂石為鄧萍建造了一座墓室,並在清明節專門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將盛有鄧萍遺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龍山石砌墓室內,彭德懷親筆修訂了鄧萍簡歷,張愛萍親筆為鄧萍烈士撰寫了墓誌銘,以誌永久的紀念。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亦將找到的其他紅軍烈士遺骨遷葬此地。
紅軍烈士陵園在小龍山落成之後,當地民眾便將小龍山叫為“紅軍山”。
“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與“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紀念體係隔江相對,彼此輝映。這裏成為遵義廣大人民群眾緬懷革命先烈、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和各種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市人民政府興建了一座別具特色的紀念碑。碑的正麵是***同誌手書的豎寫“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
從茅台酒易地試驗之初,紅軍山就是張支雲經常去的地方,因為這裏有他的無盡情結。
張支雲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崇拜為中國革命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國工農紅軍。後來,為茅台酒易地試驗他來到了遵義,到遵義後沒幾天,他就專程去了紅軍山,緬懷那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在紅軍山上,他意外地發現了那裏有釀酒必用的紅泥。
試製酒的實驗初期,釀酒過程中所有要用的東西都要從茅台拉,就連封窖用的紅泥土都要從茅台拉。在紅軍山上,他發現了這裏的紅泥和茅台的紅泥一模一樣,就用紅軍山的紅泥替代了茅台的紅泥。
紅軍山上的紅泥為他完成試製酒的科研任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也省去了好多科研費用。從此,張支雲就和紅軍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耄耋之年,張支雲沒有工作任務了,但爬紅軍山這個課程卻從來沒有間斷。每天的上午,他都要帶著夫人一起去爬一趟山。在那裏緬懷革命先輩,在那裏鍛鍊身體。
每到紅軍山,他都要在烈士紀念碑前默默為那些革命先烈祈禱。瞻仰那些永遠也看不夠的烈士肖像。
☆、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
茅台酒美,茅台酒香,茅台酒是國酒文化的傑出典範。一代代醬香大師為之默默無聞地辛勤勞作,傳承著燦爛的茅台酒文化。吃水不忘挖井人,茅台人永遠都不會忘記醬香宗師們為茅台酒做出的傑出貢獻。
茅台集團董事長季克良(1939年4月,季克良出生在江蘇南通。1960年,季克良考入了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學習食品發酵專業。1964年畢業,分配到貴州茅台酒廠工作。自1981年起但任茅台酒廠副廠長、廠長兼廠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經常到張支雲家去看望他老人家。
兩位茅酒大師有長達半個世紀的師生情源。
那還是在1963年的時候,茅台酒的質量出現了波動,引起了周恩來總理和國家輕工業部的極大關注。周總理指示,要選拔、培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到茅台酒廠,以便跟蹤研究茅台酒的生產工藝,總結其特點和規律,保證品質。1964年,剛剛畢業的季克良被輕工業部選拔、分配到茅台酒廠工作。那個時候,張支雲已經是茅台酒廠半脫產的一級酒師。季克良分配到茅台酒廠之後,就在張支雲的手下工作。季克良當時說的第一句話是:“對茅台酒,我們十年之內沒有發言權。”為了這個對國酒的發言權,他從技術員幹起,拉過車、背過糟、踩過曲、除過甑,在張支雲等老酒師的傳、帶下,他把理論知識和釀酒實踐相結合,一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個科學的、傳統的工藝細節都融入自己的神經末梢之中。最後成了茅台酒廠的高級酒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茅台集團董事長,我國著名的評酒專家,全國第四屆、第五屆評酒委員,中國白酒協會常務理事,中共十五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知識分子。
季克良沒有忘記曾經的老師,沒有忘記為祖國的白酒事業做出特殊貢獻的老專家,每年春節,他都要到張支雲家裏去探望、拜年。除副食禮品之外,季開良還特意給他老人家送了一個珍貴的工藝品,祝福他老人家新年快樂、身體安康、家庭幸福。
為實現毛主席、周總理的遺願,張支雲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嘔心瀝血七個春秋,終於使茅台酒易地試驗勝利成功,完成了黨中央、國務院交給的光榮任務,成為珍酒廠的生產廠長兼總工程師,珍酒廠的創始人。老人家雖說退休了,但珍酒人卻沒有忘記他,沒有忘記他創業的艱辛,沒有忘記他對茅酒傳承和光大做出的傑出貢獻。
2008年8月21日,是張支雲八十歲生日。在老人家八十壽辰之際,珍酒廠黨委非常重視。在黨委書記、廠長申先東的親自操辦下,全廠職工為老廠長隆重舉行了八十大壽慶祝活動。
金秋8月,暑威盡退,秋高氣爽。革命聖地,景色宜人。遵義古城鑼鼓喧天,珍酒廠的幾百名幹部職工歡聚一堂,載歌載舞,隆重慶祝老宗師的八十華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