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改造
勞動改造
四清運動尚未結束,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又接踵而至,茅台酒廠毫不例外地受到這場大革命的“洗禮”。
運動初期,地處偏遠山區的茅台還相對平靜,茅台酒廠的領導尚能正常的領導工作,他們組織全廠幹部職工認真學習1966年9月7日的《人民日報》《抓革命,促生產》的社論,並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關於抓革命、促生產的十條規定(草案)》,中 “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為了促進人的思想革命化,帶動生產的發展。”要求“堅持八小時工作製,遵守勞動紀律,完成生產定額”;“保證產品的質量,力求高質量”的指示精神,既抓革命,又抓生產。酒師們一絲不苟地努力工作,即抓產量又抓質量。正常的工作秩序,一直保證著茅台酒的正常生產。1966年,中國白酒釀造專家周恆剛、貴州省輕工業廳工程師胡國煥、知名人士羅次啟等人在反覆仔細品嚐各種型號的茅台酒後認為,經過反覆總結提高釀造技術生產出來的茅台酒,比解放前生產的老酒更好、更香。
但是,到了1967年,受外麵一些企業、團體派性鬥爭的影響,各種造反活動和奪權運動像一股潮水開始衝擊茅台酒廠。受“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作鬥爭”的潮流的影響,各種基層組織因此處於半癱瘓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茅台酒廠的工會組織卻一直堅守工作崗位,抓住生產不放鬆,繼續開展勞動競賽、技術改革、職工福利和職工教育等項工作。
1967年10月28日,茅台酒廠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拉開了鬥、批、改運動的序幕,打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迅速在各車間掀起浪潮,正常的生產開始受到了影響。
1968年5月,在茅台酒廠革命委員會的指示下,茅台酒廠召開了革命職工代表大會,成立了茅台酒廠革命職工代表大會常設委員會,簡稱工代會。
工代會建立之後,接管了廠工會的工作,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工會領導全部都靠邊站了。
工代會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組織職工串聯鬧革命,看大字報,抄大字報,學習毛主席著作,開展轟轟烈烈的奪權和批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運動上。茅台酒廠開始出現混亂局麵:一部分職工熱心於抓革命,寫大字報揭露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罪行;一部分職工大串聯,走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一部分職工藉機外出不歸……
工會自上而下的被奪權,工會幹部們都靠邊站了。
麵對如此混亂的局麵,張支雲束手無策。他的文化淺,不懂得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意義,腦子裏一片茫然。但這個性格固執的老酒師不想參與那些自己不懂、也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更不願意去做傷天害理的事。他的人生追求隻有兩個,即:做好人、釀好酒。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支配下,他的一言一行便和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形勢格格不入。尤其是對造反派揪鬥廠領導,給廠領導貼大字報,甚至進行人身攻擊,他很看不慣。對於打到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他的情緒是牴觸的,但卻無可奈何。在別人都在鬧革命的情況下,他一直鑽到車間做他自己要做的事情——釀酒。
像這樣一個“反動權威”、“保皇派”造反派們當然是不會容許的。張支雲被打倒了,酒師的權利被剝奪了,他被下放到一車間進行勞動改造。
車間是他幾十年來每天都要去的地方,但現在卻和往常不一樣,不再是技術上的指導或釀酒質量的把關,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苦力,和老廠長鄭光先一起在車間做苦力活。
鄭光先自1964年被下放以來,就一直就在車間勞動改造。在這裏,他可以說算是一個老工人了。
張支雲的運氣很不好,來到車間勞動改造的第一天就是背麻袋上板梯。鄭光先看了張支雲一眼問道:“張老師呀,一麻袋的重量是180斤,你能背得動嗎?”
“我想還行吧,您能背我為什麽就背不了?”張支雲一邊回答,一邊就去扛麻袋。
可是,當他抓住麻袋時卻沒有能扛得動。麵對180斤重的麻袋,這個幾十年來從來沒有幹過重體力勞動的技術專家束手無策。
“我來幫你扶一下。”鄭光先苦笑著說道。他幫張支雲將麻袋扶到了肩上。
張支雲扛著麻袋,一步一步向板梯走去,鄭光先也背起一麻袋高粱走在了張支雲的後邊。
一個走資派,一個保皇派,每人背著180斤重的麻袋,順著板梯一步一步往上挪。
開始的幾麻袋,張支雲倒覺得自己還是能幹的動的,他一袋接著一袋的背,不停地拚命幹著。但沒有堅持多久,張支雲便滿頭大汗,腰疼腿酸。
雖說才到不惑之年,雖說他一直工作在一線,雖說他每天都要鍛鍊身體,但畢竟那是另外一回事兒。近三十年來,這麽重的體力勞動他的確是沒有幹過的。連續四個小時的背麻袋,累的張支雲氣喘籲籲,兩腿發抖,腰疼的直不起來。
鄭光先看著張支雲的樣子就走到他跟前說道:“慢慢來吧,幹這種重體力活是不能太急的。”
“啊!是有點受不了。”張支雲氣喘籲籲地回答道。
“過兩天就沒事了。開始肯定有點受不了,主要還是你幹的太猛,幹這種活絕對不能太猛。”鄭光先給他指點道。
勞動改造
四清運動尚未結束,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又接踵而至,茅台酒廠毫不例外地受到這場大革命的“洗禮”。
運動初期,地處偏遠山區的茅台還相對平靜,茅台酒廠的領導尚能正常的領導工作,他們組織全廠幹部職工認真學習1966年9月7日的《人民日報》《抓革命,促生產》的社論,並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關於抓革命、促生產的十條規定(草案)》,中 “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為了促進人的思想革命化,帶動生產的發展。”要求“堅持八小時工作製,遵守勞動紀律,完成生產定額”;“保證產品的質量,力求高質量”的指示精神,既抓革命,又抓生產。酒師們一絲不苟地努力工作,即抓產量又抓質量。正常的工作秩序,一直保證著茅台酒的正常生產。1966年,中國白酒釀造專家周恆剛、貴州省輕工業廳工程師胡國煥、知名人士羅次啟等人在反覆仔細品嚐各種型號的茅台酒後認為,經過反覆總結提高釀造技術生產出來的茅台酒,比解放前生產的老酒更好、更香。
但是,到了1967年,受外麵一些企業、團體派性鬥爭的影響,各種造反活動和奪權運動像一股潮水開始衝擊茅台酒廠。受“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作鬥爭”的潮流的影響,各種基層組織因此處於半癱瘓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茅台酒廠的工會組織卻一直堅守工作崗位,抓住生產不放鬆,繼續開展勞動競賽、技術改革、職工福利和職工教育等項工作。
1967年10月28日,茅台酒廠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拉開了鬥、批、改運動的序幕,打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迅速在各車間掀起浪潮,正常的生產開始受到了影響。
1968年5月,在茅台酒廠革命委員會的指示下,茅台酒廠召開了革命職工代表大會,成立了茅台酒廠革命職工代表大會常設委員會,簡稱工代會。
工代會建立之後,接管了廠工會的工作,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工會領導全部都靠邊站了。
工代會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組織職工串聯鬧革命,看大字報,抄大字報,學習毛主席著作,開展轟轟烈烈的奪權和批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運動上。茅台酒廠開始出現混亂局麵:一部分職工熱心於抓革命,寫大字報揭露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罪行;一部分職工大串聯,走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一部分職工藉機外出不歸……
工會自上而下的被奪權,工會幹部們都靠邊站了。
麵對如此混亂的局麵,張支雲束手無策。他的文化淺,不懂得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意義,腦子裏一片茫然。但這個性格固執的老酒師不想參與那些自己不懂、也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更不願意去做傷天害理的事。他的人生追求隻有兩個,即:做好人、釀好酒。在這樣一種思想的支配下,他的一言一行便和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形勢格格不入。尤其是對造反派揪鬥廠領導,給廠領導貼大字報,甚至進行人身攻擊,他很看不慣。對於打到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他的情緒是牴觸的,但卻無可奈何。在別人都在鬧革命的情況下,他一直鑽到車間做他自己要做的事情——釀酒。
像這樣一個“反動權威”、“保皇派”造反派們當然是不會容許的。張支雲被打倒了,酒師的權利被剝奪了,他被下放到一車間進行勞動改造。
車間是他幾十年來每天都要去的地方,但現在卻和往常不一樣,不再是技術上的指導或釀酒質量的把關,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苦力,和老廠長鄭光先一起在車間做苦力活。
鄭光先自1964年被下放以來,就一直就在車間勞動改造。在這裏,他可以說算是一個老工人了。
張支雲的運氣很不好,來到車間勞動改造的第一天就是背麻袋上板梯。鄭光先看了張支雲一眼問道:“張老師呀,一麻袋的重量是180斤,你能背得動嗎?”
“我想還行吧,您能背我為什麽就背不了?”張支雲一邊回答,一邊就去扛麻袋。
可是,當他抓住麻袋時卻沒有能扛得動。麵對180斤重的麻袋,這個幾十年來從來沒有幹過重體力勞動的技術專家束手無策。
“我來幫你扶一下。”鄭光先苦笑著說道。他幫張支雲將麻袋扶到了肩上。
張支雲扛著麻袋,一步一步向板梯走去,鄭光先也背起一麻袋高粱走在了張支雲的後邊。
一個走資派,一個保皇派,每人背著180斤重的麻袋,順著板梯一步一步往上挪。
開始的幾麻袋,張支雲倒覺得自己還是能幹的動的,他一袋接著一袋的背,不停地拚命幹著。但沒有堅持多久,張支雲便滿頭大汗,腰疼腿酸。
雖說才到不惑之年,雖說他一直工作在一線,雖說他每天都要鍛鍊身體,但畢竟那是另外一回事兒。近三十年來,這麽重的體力勞動他的確是沒有幹過的。連續四個小時的背麻袋,累的張支雲氣喘籲籲,兩腿發抖,腰疼的直不起來。
鄭光先看著張支雲的樣子就走到他跟前說道:“慢慢來吧,幹這種重體力活是不能太急的。”
“啊!是有點受不了。”張支雲氣喘籲籲地回答道。
“過兩天就沒事了。開始肯定有點受不了,主要還是你幹的太猛,幹這種活絕對不能太猛。”鄭光先給他指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