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黑色軍團:希姆萊與黨衛隊 作者:麥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柏格爾決定故伎重演,仍用迂迴戰術擺脫國防軍的製動裝置。
在德國國內,國防軍不同意他為武裝黨衛隊進一步增加補充部隊,他必須找一個使國防軍的將軍們無法插手的領域,去招募新兵。這個領域很快就被他找到了。他發現,在德國國境外的巴爾幹地區,住著幾十萬德意誌族人。他們雖是外國公民,卻都是德意誌血統,在希特勒的占領性進軍和大德意誌宣傳的誘惑性感召鼓舞下,對希特勒正在進行的侵略擴張,都有一種盲目的狂熱的崇拜熱情。他想,應該將這批德意誌族人吸收到武裝黨衛隊的行列裏來。而且,在巴爾幹地區,沒有任何一個國防軍的將軍可以阻止為希姆萊的外籍軍團培訓一支龐大的後備軍。柏格爾為他這一發現而自我陶醉。他深信,用不了多久,武裝黨衛隊的人數就將成倍增長。
為了把握起見,柏格爾暫時沒將這個計劃報告希姆萊,他決定先嚐試性地搞個試點。柏格爾首先從自己家裏做起。他有一個名叫安德烈亞斯·施密特的女婿,在羅馬尼亞統率著德意誌族人部隊。施密忑同許多外籍德意誌族人一樣,是一個極端納粹分子、典型的未成熟的小夥子。他是崇拜希特勒的狂熱信徒,對希特勒的大德意誌思想及其戰爭初期取得的戰績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柏格爾將意圖告訴他時,他向嶽父許下了諾言,答應盡快給武裝黨衛隊打開招募羅馬厄亞籍德意誌族人的大門。盡管他不成熟,但在羅馬尼亞箱德意誌族人中,仍享有一定的聲望,而且也具有鼓動之能。
1940年春,施密特和柏格爾的代表在羅馬尼亞當局的眼皮底下,偷偷運走了一千名德意誌族人。從羅馬尼亞偷運的成果,使柏指爾大受鼓舞。1940年8月,柏格爾將招募外籍軍團的設想和羅馬尼亞試點的成果,一併向希姆萊作了匯報。希姆萊乍一聽,眼睛頓時亮了,他為能有柏格爾這個招募天才暗自欣慰。柏格爾最後建議,在取得外國政府同意但不要外國政府協助的情況下,吸收東南歐一百五十萬德意誌族人中適齡服役壯丁加入武裝黨衛隊。
柏格爾的建議再次被希姆萊採納,他們開始與有關外國政府協商。在德國外交部的協助下,柏格爾的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與一些外國政府簽訂了協定。這些外國政府允許德意誌族人在一定條件下,誌願報名加入武裝黨衛隊。為了能使這些德意誌族人積極踴躍報名,黨衛隊的宣傳家們極盡鼓動吹噓之能事,大肆宣傳納粹思想和種族優化論。宣傳家們鼓吹,“血統的呼聲向他們發出召喚。”在這種所謂民族主義精神的鼓動下,一大批德意誌族人被喪盡天良的強權政治蒙在鼓裏,糊裏糊塗地加入了武裝黨衛隊,成了希姆萊的炮灰。
在前衝鋒隊的幾位領袖任使節的巴爾幹半島各國,不但不與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合作,反而從中作梗,其原因是這些使節一直記恨柏格爾對衝鋒隊的叛離。即便這樣,柏格爾還是想方設法從這些國家弄出大批德意誌族人,把他們送進武裝黨衛隊。柏格爾是個想像力十分活躍的人,隻要能將德意誌族人弄進武裝黨衛隊,他不惜採用任何渠道和任何辦法。他將黨衛隊的誌願人員偽裝成流動工人,藏在德意誌野戰醫院人員的隊伍中,或是夾在橫越東南歐的黨衛隊各師的淄重部隊裏矇混過關。
在招募外籍德意誌族人活動的初期,柏格爾的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還比較尊重德意誌族人的“誌願”。但到後來,“誌願”這兩個字在柏格爾的王國裏所具有的概念已變得閃爍不定了,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對其作出不同的解釋。一旦宣傳家們的鼓動、誘惑失靈,柏格爾就會命令他忠實的納粹主義棍棒分隊趕到那裏。
如果把一支德意誌族人部隊勉強帶得不錯的話,那麽所有的誌願人員就會報名參加,而那些沒有誌願報名的人的房子就會被砸爛!
隨著戰爭的推進,武裝黨衛隊的消耗日益增加,對後備兵源的要求也越強烈。在最後的幾年中,“誌願”完全被“強迫”取代了。一向持抵製態度的巴爾幹半島各國,在德國政府的淫威逼使下,也接受了提供兵源的協議。協議規定,所有德意誌族的適齡男子都應按照德國的法令,加入德國軍隊,履行服兵役的義務,而首先是加入武裝黨衛隊。希姆萊在柏格爾的幫助下,逐漸實現了統帥一支強大軍事武裝的夢想。柏格爾使用這些非人道的手段,輕而易舉地將德意誌族人強行驅入了武裝黨衛隊。1943年底,外籍德意誌族人已占武裝黨衛隊官兵總數的四分之一。到戰爭結束時,一共有三十一萬來自歐洲各地的德意誌族人在武裝黨衛隊中服役,相當於武裝黨衛隊鼎盛時期九十多萬人的三分之一。
然而,柏格爾並不滿足這個已開放的德意誌族人兵源,居住在東南歐的德意誌族人畢競太少,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戰爭需要。這時,柏格爾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更加妙不可言和“取之不盡”的徵募新兵源地——被黨衛隊稱之為日耳曼民族的國家。
德國開戰初期的閃電戰和驚人的勝利,像一股巨大的宗教旋風,掃蕩著北歐和西歐青年的心扉和世界觀,使得這些樂於追波逐浪和富於冒險的青年人著了魔。他們祟尚德國無堅不摧的軍事力量,迷戀那輝煌的軍人生涯。在他們的心中,不出幾個星期,一個資產階級民主製度世界就將崩潰。在這些思想單純而又不甘寂寞的青年人看來,那些向華沙、莫斯科、布魯塞爾和海牙進軍的征服者,那些趾高氣揚行進在占領區的德國土兵,似乎是代表著一個新世紀開始的先驅者。
在德國國內,國防軍不同意他為武裝黨衛隊進一步增加補充部隊,他必須找一個使國防軍的將軍們無法插手的領域,去招募新兵。這個領域很快就被他找到了。他發現,在德國國境外的巴爾幹地區,住著幾十萬德意誌族人。他們雖是外國公民,卻都是德意誌血統,在希特勒的占領性進軍和大德意誌宣傳的誘惑性感召鼓舞下,對希特勒正在進行的侵略擴張,都有一種盲目的狂熱的崇拜熱情。他想,應該將這批德意誌族人吸收到武裝黨衛隊的行列裏來。而且,在巴爾幹地區,沒有任何一個國防軍的將軍可以阻止為希姆萊的外籍軍團培訓一支龐大的後備軍。柏格爾為他這一發現而自我陶醉。他深信,用不了多久,武裝黨衛隊的人數就將成倍增長。
為了把握起見,柏格爾暫時沒將這個計劃報告希姆萊,他決定先嚐試性地搞個試點。柏格爾首先從自己家裏做起。他有一個名叫安德烈亞斯·施密特的女婿,在羅馬尼亞統率著德意誌族人部隊。施密忑同許多外籍德意誌族人一樣,是一個極端納粹分子、典型的未成熟的小夥子。他是崇拜希特勒的狂熱信徒,對希特勒的大德意誌思想及其戰爭初期取得的戰績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柏格爾將意圖告訴他時,他向嶽父許下了諾言,答應盡快給武裝黨衛隊打開招募羅馬厄亞籍德意誌族人的大門。盡管他不成熟,但在羅馬尼亞箱德意誌族人中,仍享有一定的聲望,而且也具有鼓動之能。
1940年春,施密特和柏格爾的代表在羅馬尼亞當局的眼皮底下,偷偷運走了一千名德意誌族人。從羅馬尼亞偷運的成果,使柏指爾大受鼓舞。1940年8月,柏格爾將招募外籍軍團的設想和羅馬尼亞試點的成果,一併向希姆萊作了匯報。希姆萊乍一聽,眼睛頓時亮了,他為能有柏格爾這個招募天才暗自欣慰。柏格爾最後建議,在取得外國政府同意但不要外國政府協助的情況下,吸收東南歐一百五十萬德意誌族人中適齡服役壯丁加入武裝黨衛隊。
柏格爾的建議再次被希姆萊採納,他們開始與有關外國政府協商。在德國外交部的協助下,柏格爾的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與一些外國政府簽訂了協定。這些外國政府允許德意誌族人在一定條件下,誌願報名加入武裝黨衛隊。為了能使這些德意誌族人積極踴躍報名,黨衛隊的宣傳家們極盡鼓動吹噓之能事,大肆宣傳納粹思想和種族優化論。宣傳家們鼓吹,“血統的呼聲向他們發出召喚。”在這種所謂民族主義精神的鼓動下,一大批德意誌族人被喪盡天良的強權政治蒙在鼓裏,糊裏糊塗地加入了武裝黨衛隊,成了希姆萊的炮灰。
在前衝鋒隊的幾位領袖任使節的巴爾幹半島各國,不但不與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合作,反而從中作梗,其原因是這些使節一直記恨柏格爾對衝鋒隊的叛離。即便這樣,柏格爾還是想方設法從這些國家弄出大批德意誌族人,把他們送進武裝黨衛隊。柏格爾是個想像力十分活躍的人,隻要能將德意誌族人弄進武裝黨衛隊,他不惜採用任何渠道和任何辦法。他將黨衛隊的誌願人員偽裝成流動工人,藏在德意誌野戰醫院人員的隊伍中,或是夾在橫越東南歐的黨衛隊各師的淄重部隊裏矇混過關。
在招募外籍德意誌族人活動的初期,柏格爾的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還比較尊重德意誌族人的“誌願”。但到後來,“誌願”這兩個字在柏格爾的王國裏所具有的概念已變得閃爍不定了,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對其作出不同的解釋。一旦宣傳家們的鼓動、誘惑失靈,柏格爾就會命令他忠實的納粹主義棍棒分隊趕到那裏。
如果把一支德意誌族人部隊勉強帶得不錯的話,那麽所有的誌願人員就會報名參加,而那些沒有誌願報名的人的房子就會被砸爛!
隨著戰爭的推進,武裝黨衛隊的消耗日益增加,對後備兵源的要求也越強烈。在最後的幾年中,“誌願”完全被“強迫”取代了。一向持抵製態度的巴爾幹半島各國,在德國政府的淫威逼使下,也接受了提供兵源的協議。協議規定,所有德意誌族的適齡男子都應按照德國的法令,加入德國軍隊,履行服兵役的義務,而首先是加入武裝黨衛隊。希姆萊在柏格爾的幫助下,逐漸實現了統帥一支強大軍事武裝的夢想。柏格爾使用這些非人道的手段,輕而易舉地將德意誌族人強行驅入了武裝黨衛隊。1943年底,外籍德意誌族人已占武裝黨衛隊官兵總數的四分之一。到戰爭結束時,一共有三十一萬來自歐洲各地的德意誌族人在武裝黨衛隊中服役,相當於武裝黨衛隊鼎盛時期九十多萬人的三分之一。
然而,柏格爾並不滿足這個已開放的德意誌族人兵源,居住在東南歐的德意誌族人畢競太少,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戰爭需要。這時,柏格爾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更加妙不可言和“取之不盡”的徵募新兵源地——被黨衛隊稱之為日耳曼民族的國家。
德國開戰初期的閃電戰和驚人的勝利,像一股巨大的宗教旋風,掃蕩著北歐和西歐青年的心扉和世界觀,使得這些樂於追波逐浪和富於冒險的青年人著了魔。他們祟尚德國無堅不摧的軍事力量,迷戀那輝煌的軍人生涯。在他們的心中,不出幾個星期,一個資產階級民主製度世界就將崩潰。在這些思想單純而又不甘寂寞的青年人看來,那些向華沙、莫斯科、布魯塞爾和海牙進軍的征服者,那些趾高氣揚行進在占領區的德國土兵,似乎是代表著一個新世紀開始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