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嗐!火急火燎把老臣召來,就這檔子事啊?小菜兒一碟兒呀!咱們這麽著,安漢公退還封賞的請求呢,也別不答應,是也別全答應,弄個折衷方案。您聽我給您算一算,王安、王臨親自接受了褒新、賞都兩侯的印緩,這事兒不能更改,已經通告上天了嘛!黃郵聚、召陵縣、新野縣的田畝提供的經濟收入雖說是多了點兒,全歸安漢公一個人,其實也算不了什麽,既然安漢公想用自我克製來促成國家的教化,那就先允許他退還,以後找機會再說。至於宰衡的官位,跟他說明白,是責任而不是虛榮,不過是給安漢公肩膀上再加點兒份量,讓他多操心多受累,好及時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目標,況且又不能世襲,他還擔心什麽?追加的彩禮錢,是尊敬皇後的表示,又不是給安漢公本人的,談不上受不受、退不退,功顯君的封邑,止於本身,不予推恩,褒新、賞都兩國的封邑才合三千戶,並不算多。您把道理跟安漢公講明白了,臣以為他不會不理解。”
“這個方案按說也將就過得去,可是,朕擔心安漢公連這一步也不肯退讓。卿也許還不知道,每回朝廷給他加封賞,他總是痛哭流涕叩頭堅辭,這次更厲害,他已經打了報告,看那意思,如果不答應他退還封賞的請求,他就撂挑子不幹了。朕正拿不定主意.是權且聽從他的推辭,好為大漢留住架海金梁、擎天玉柱呢,還是堅持貫徹對他的封賞,明知道封賞完了他就退休也不管不顧?”
王太後愁眉緊鎖,小皇上幸災樂禍。
孔光失儀大叫起來.因為他說出了能夠解開太後心裏愁疙瘩的法子:
“安漢公是唯恐天下人懷疑他的忠心,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沒錯,老臣以為,他這就是下得不能再下的下策!可是以安漢公的聰明睿智,他居然會忽略了一條:忠臣有時候也得委屈一下自己的操守,假如這種操守影響了大局,比如像這次朝廷封賞個人受不受封賞事小,君主信賞必罰的原則可是頂頂重要的!安漢公既然是忠臣,那就得認了,寧可讓別人去說三道四,也要維護這條原則,您就這麽說,拿個‘忠’字一壓他,看他還好意思再推辭!當然,搞就搞得像模像樣,您可以派大司徒、大司空拿著使節、捧著製書,命令他迅速上朝辦公。另外,還得絕戶點兒,嚴令尚書,不得再接受安漢公推辭封賞的奏章——讓他沒地兒說理去!”
其實王莽的心事孔光隻猜對了一部分。那天上殿受策之前,王莽就準備好了推辭來著。一方麵確實是為著他忠臣的操守,另一方麵,王莽更看中的還是實際權力,光是金錢、土地等等物質上的優惠,對他這個一向不太注重享受的人來講沒有太大的誘惑力。他信奉一條準則,人生在世,就要幹出一番書業來。既然現在命運把他推到了大漢的政治舞台上,甭管白臉紅臉,唱就唱出個碰頭好來!可“宰衡”名義上雖說是在三公之上,看那樣子卻隻是個榮譽性的職務,要不怎麽連個印信都沒有?
至於策命典禮上小皇帝的不滿情緒,王莽並不是沒瞧出來,但他表示理解,畢竟自己殺了人家兩個舅舅,想不讓人家記恨也不可能。不過,他認為,自己的舉動是出自公心,沒有半點兒見不得人的,為了大漢國統,他不也逼死了領頭鬧事的親生兒子嗎?這一片良苦用心,他相信幼主長大之後是會體諒的,他王莽還不是為著漢家天下?
趕到大司徒、大司空兩位大人當真持節承製代表太後詔令王莽出來辦公的時候,王莽決定把事情說清楚,著重點當然放在宰衡的實際權力上:
“臣王莽在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日那個發生突然變故的夜晚,以新都候的身份被引進未央宮,三天後庚申日受任大司馬,忝列三公之位,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正月兩辰日受任太傅,被賜予安漢公的稱號,充數四輔之職,今年(元始四年,即公元4年)四月甲子日又受任宰衡,位列上公。王莽俯伏考慮,爵位是新都侯,稱號是安漢公,官職是宰衡、太傅、大司馬,可說是爵位顯赫、稱號崇高、官職重要。一個人承受了五項殊榮,的確不是我這個鄙陋的人所配承當的呢!據查,元始三年全國的收成已經恢復正常,形勢是不錯的,也是應該好好抓抓官吏隊伍的建設,把職官配置齊全。《穀梁傳》裏說得好:‘天子之宰,通於四海’,依臣的膚淺理解,宰衡的官位應當是把匡正百官、平治全國作為職責的。這樣重要的官職,居然會沒有印信,怎麽去履行職責?發個文件都沒章子好蓋!這就叫有其名而無其實。當然嘍,臣王莽才疏學淺,本無兼任這麽多官職的能力,現在聖明的朝廷既然錯誤地任用了王莽,怎麽也得給我創造點兒工作條件吧?要求也不高,請命令禦史刻製宰衡印章,就刻這麽八個字:‘宰衡太博大司馬印’,應當不算什麽難事兒吧?刻製成了,授給臣王莽,王莽立馬上交太傅和大司馬的印章!”
才這麽個要求?王太後高興壞了:
“畫圈兒畫圈兒!禦史趕快加班兒,好好刻製宰衡太博大司馬的金印,刻好之後,還要仿照相國的規格配上綠色兒的綬帶由朕親手授予安漢公!”
王莽--第二十二章 托古改製
第二十二章 托古改製
●“這怎麽敢當!安漢公沖我們跪下,那我們還不得趴著?”
“這個方案按說也將就過得去,可是,朕擔心安漢公連這一步也不肯退讓。卿也許還不知道,每回朝廷給他加封賞,他總是痛哭流涕叩頭堅辭,這次更厲害,他已經打了報告,看那意思,如果不答應他退還封賞的請求,他就撂挑子不幹了。朕正拿不定主意.是權且聽從他的推辭,好為大漢留住架海金梁、擎天玉柱呢,還是堅持貫徹對他的封賞,明知道封賞完了他就退休也不管不顧?”
王太後愁眉緊鎖,小皇上幸災樂禍。
孔光失儀大叫起來.因為他說出了能夠解開太後心裏愁疙瘩的法子:
“安漢公是唯恐天下人懷疑他的忠心,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沒錯,老臣以為,他這就是下得不能再下的下策!可是以安漢公的聰明睿智,他居然會忽略了一條:忠臣有時候也得委屈一下自己的操守,假如這種操守影響了大局,比如像這次朝廷封賞個人受不受封賞事小,君主信賞必罰的原則可是頂頂重要的!安漢公既然是忠臣,那就得認了,寧可讓別人去說三道四,也要維護這條原則,您就這麽說,拿個‘忠’字一壓他,看他還好意思再推辭!當然,搞就搞得像模像樣,您可以派大司徒、大司空拿著使節、捧著製書,命令他迅速上朝辦公。另外,還得絕戶點兒,嚴令尚書,不得再接受安漢公推辭封賞的奏章——讓他沒地兒說理去!”
其實王莽的心事孔光隻猜對了一部分。那天上殿受策之前,王莽就準備好了推辭來著。一方麵確實是為著他忠臣的操守,另一方麵,王莽更看中的還是實際權力,光是金錢、土地等等物質上的優惠,對他這個一向不太注重享受的人來講沒有太大的誘惑力。他信奉一條準則,人生在世,就要幹出一番書業來。既然現在命運把他推到了大漢的政治舞台上,甭管白臉紅臉,唱就唱出個碰頭好來!可“宰衡”名義上雖說是在三公之上,看那樣子卻隻是個榮譽性的職務,要不怎麽連個印信都沒有?
至於策命典禮上小皇帝的不滿情緒,王莽並不是沒瞧出來,但他表示理解,畢竟自己殺了人家兩個舅舅,想不讓人家記恨也不可能。不過,他認為,自己的舉動是出自公心,沒有半點兒見不得人的,為了大漢國統,他不也逼死了領頭鬧事的親生兒子嗎?這一片良苦用心,他相信幼主長大之後是會體諒的,他王莽還不是為著漢家天下?
趕到大司徒、大司空兩位大人當真持節承製代表太後詔令王莽出來辦公的時候,王莽決定把事情說清楚,著重點當然放在宰衡的實際權力上:
“臣王莽在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日那個發生突然變故的夜晚,以新都候的身份被引進未央宮,三天後庚申日受任大司馬,忝列三公之位,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正月兩辰日受任太傅,被賜予安漢公的稱號,充數四輔之職,今年(元始四年,即公元4年)四月甲子日又受任宰衡,位列上公。王莽俯伏考慮,爵位是新都侯,稱號是安漢公,官職是宰衡、太傅、大司馬,可說是爵位顯赫、稱號崇高、官職重要。一個人承受了五項殊榮,的確不是我這個鄙陋的人所配承當的呢!據查,元始三年全國的收成已經恢復正常,形勢是不錯的,也是應該好好抓抓官吏隊伍的建設,把職官配置齊全。《穀梁傳》裏說得好:‘天子之宰,通於四海’,依臣的膚淺理解,宰衡的官位應當是把匡正百官、平治全國作為職責的。這樣重要的官職,居然會沒有印信,怎麽去履行職責?發個文件都沒章子好蓋!這就叫有其名而無其實。當然嘍,臣王莽才疏學淺,本無兼任這麽多官職的能力,現在聖明的朝廷既然錯誤地任用了王莽,怎麽也得給我創造點兒工作條件吧?要求也不高,請命令禦史刻製宰衡印章,就刻這麽八個字:‘宰衡太博大司馬印’,應當不算什麽難事兒吧?刻製成了,授給臣王莽,王莽立馬上交太傅和大司馬的印章!”
才這麽個要求?王太後高興壞了:
“畫圈兒畫圈兒!禦史趕快加班兒,好好刻製宰衡太博大司馬的金印,刻好之後,還要仿照相國的規格配上綠色兒的綬帶由朕親手授予安漢公!”
王莽--第二十二章 托古改製
第二十二章 托古改製
●“這怎麽敢當!安漢公沖我們跪下,那我們還不得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