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君發問了:
“那麽說,你全接受了?”
王莽跪行了兩步:
“非也,今日的策命,臣隻接受責任、隻接受壓力!本著這個原則,臣可以擔任太博,可以受安漢公的美號,甚至,也可以接受蕭相國的故宅!蕭相國是大漢的元勛.住在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一定會使我時刻不忘肩負的責任!但是,臣不能接受益封兩萬八千戶的賞賜,更不能接受子孫蔭爵襲土的特殊待遇!”
殿上一片唏噓之聲,很多人為王莽可惜,要知道,萬戶候的實惠、世代罔替的殊榮,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王莽居然會無動於衷?莫非他有更高的追求?
王莽覺得有必要解釋一番:
“列位,王莽不傻,知道這樣做也許會招來許多人的誤解,會說王莽我這麽著是在沽名釣譽,是在覷覦著更多的什麽!可是,我寧願忍受這些誤解,也不能接受這兩項賞賜!列公啊!你們很少到下麵去,你們不知道大漢子民如今有多麽悽慘!前兩年,鮑宣曾經上書,說到民有七亡七死,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吧?他說,大漢子民有七亡,也就是七種失去養家餬口手段的情況:陰陽不和,水旱為災,是一亡;縣官重責,更賦租稅,是二亡;貪吏並公,受取不已,是三亡;豪強大姓,蠶食無厭,是四亡;苛吏徭役,失農桑時,是五亡;部落鼓鳴,男女遮列,是六亡;盜賊劫略,取民財物,是七亡。七亡倒還算不了什麽,還有七死等著呢!哪七死?酷吏毆殺,一死;治獄深刻,二死;冤陷無辜,三死;盜賊橫發,四死;怨仇相殘,五死;歲惡飢餓,六死;時氣疾疫,七死!老百姓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打算讓國家安定,門兒都沒有!列公啊!咱們立在廟堂之上,吃著皇家的俸祿,能不替老百姓想想嗎?真要逼得老百姓沒了活路,大漢的江山還穩得了嗎?我今天要是受了這兩萬八千戶的封邑,就不知有多少人要流離失所、賣兒鬻女!再說那子孫蔭爵襲土的賞賜,別以為那是給後代兒孫造福!身不動膀不搖,躺在父輩懷裏享清福,那能造就一代堅強的接班人嗎?這種優越的環境,隻能生產紈絝子弟,寄生蟲!我說這話列位別不愛聽,甭管哪朝哪代,這種紈絝子弟多了也隻能毀了老子們打下的江山!所以呀,太後,臣王莽心領了朝廷的這份恩典,等老百姓家家都富起來,您再給我物質獎勵不遲!”
王政君深受感動,大臣們不幹了:
“安漢公嚴於律己的作風真值得我們學習一輩子!可是,封爵裂土,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給您這樣的賞賜,不是為了讓您可以減少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國家的大事業當中去嘛!您千萬別推辭!”
大臣們這麽力爭.有著自己的目的:
“我們沒日沒夜地這麽幹,圖什麽?不就圖個賜侯裂土、封妻蔭子嗎?您這麽一帶頭,叫我門還有什麽指望?”
王政君看著這麽下去也不是個事兒,就想了個折衷的方案:
“既然安漢公境界這麽崇高,提出要等到家家富足再論封賞,所謂恭敬不如從命,就照他的意思辦!不過,為了獎勵功臣,至少應該把安漢公的傣祿數額和家臣數量都增加一倍,這也不算多,安漢公料無推辭了吧?新任大司徒馬宮,新任大司空王崇,你們二位辛苦點兒,多做點兒調查統計工作,等老百姓一富起來,就趕緊報告,朝廷好兌現諾言,封賞安漢公!”
王莽還是不答應:
“太後,臣的俸祿夠花的了,不能再增加了!臣倒有一個建議,您如果批準,為給臣長三倍的工資還有用!”
“哦?有這麽好的建議?快快請講!”
王莽扳著手指頭細細算來:
“朝廷對王莽欲行封賞,無非是想讓莽忠心保國,其實,莽區區一人,縱使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子?裏想過了,要想讓大漢興盛起來,人心最重要,人心齊,泰山移嘛!可現在從上到下,大漢六千萬人口,倒恨不得有八千萬顆心眼兒!因為什麽?咱對老百姓隻有索取沒有付出啊!不光老百姓了,就是中下級的官吏,咱們也照顧得很不夠,臣就聽到過不少怨言,有不少個官吏,到現在還拿不夠全額傣祿呢!還有,大漢是劉氏開創的,可現在有許多的劉氏宗親,還是布衣、白丁,老祖宗留給他們那點兒老底子,早就抖落光了,日子過著慘著呢!要說是攏絡也好,是收買也好,反正有賜給臣一家一人的財力,不如讓天下人都沾點兒龍恩!臣建議如下:一,賜天下百姓每人一級民爵!二,官吏在位二巨石以上者,一切滿秩如真!三,封孝宣皇帝曾孫劉信等三十六人為列侯!四,故東平王劉雲蒙受冤獄,予以平反,立其太子劉開明為東平王!五,新皇入奉大統,中山國應有嗣繼,立故桃鄉頃侯劉宣之子劉成都為中山王,以繼王統!七,太僕王惲等二十五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功勞,全都賜爵關內侯,功勞大小各賜封邑不等!八……”
王莽這幾條建議說出口來,立刻招來一片歡呼聲,這歡呼聲,從未央宮一直響到了長安城,又迴蕩在大漢一百零三郡、二百四十一侯國的土地上,王莽攏絡人心的策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王莽--第二十章 榮升國丈
第二十章 榮升國丈
“那麽說,你全接受了?”
王莽跪行了兩步:
“非也,今日的策命,臣隻接受責任、隻接受壓力!本著這個原則,臣可以擔任太博,可以受安漢公的美號,甚至,也可以接受蕭相國的故宅!蕭相國是大漢的元勛.住在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一定會使我時刻不忘肩負的責任!但是,臣不能接受益封兩萬八千戶的賞賜,更不能接受子孫蔭爵襲土的特殊待遇!”
殿上一片唏噓之聲,很多人為王莽可惜,要知道,萬戶候的實惠、世代罔替的殊榮,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王莽居然會無動於衷?莫非他有更高的追求?
王莽覺得有必要解釋一番:
“列位,王莽不傻,知道這樣做也許會招來許多人的誤解,會說王莽我這麽著是在沽名釣譽,是在覷覦著更多的什麽!可是,我寧願忍受這些誤解,也不能接受這兩項賞賜!列公啊!你們很少到下麵去,你們不知道大漢子民如今有多麽悽慘!前兩年,鮑宣曾經上書,說到民有七亡七死,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吧?他說,大漢子民有七亡,也就是七種失去養家餬口手段的情況:陰陽不和,水旱為災,是一亡;縣官重責,更賦租稅,是二亡;貪吏並公,受取不已,是三亡;豪強大姓,蠶食無厭,是四亡;苛吏徭役,失農桑時,是五亡;部落鼓鳴,男女遮列,是六亡;盜賊劫略,取民財物,是七亡。七亡倒還算不了什麽,還有七死等著呢!哪七死?酷吏毆殺,一死;治獄深刻,二死;冤陷無辜,三死;盜賊橫發,四死;怨仇相殘,五死;歲惡飢餓,六死;時氣疾疫,七死!老百姓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打算讓國家安定,門兒都沒有!列公啊!咱們立在廟堂之上,吃著皇家的俸祿,能不替老百姓想想嗎?真要逼得老百姓沒了活路,大漢的江山還穩得了嗎?我今天要是受了這兩萬八千戶的封邑,就不知有多少人要流離失所、賣兒鬻女!再說那子孫蔭爵襲土的賞賜,別以為那是給後代兒孫造福!身不動膀不搖,躺在父輩懷裏享清福,那能造就一代堅強的接班人嗎?這種優越的環境,隻能生產紈絝子弟,寄生蟲!我說這話列位別不愛聽,甭管哪朝哪代,這種紈絝子弟多了也隻能毀了老子們打下的江山!所以呀,太後,臣王莽心領了朝廷的這份恩典,等老百姓家家都富起來,您再給我物質獎勵不遲!”
王政君深受感動,大臣們不幹了:
“安漢公嚴於律己的作風真值得我們學習一輩子!可是,封爵裂土,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給您這樣的賞賜,不是為了讓您可以減少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國家的大事業當中去嘛!您千萬別推辭!”
大臣們這麽力爭.有著自己的目的:
“我們沒日沒夜地這麽幹,圖什麽?不就圖個賜侯裂土、封妻蔭子嗎?您這麽一帶頭,叫我門還有什麽指望?”
王政君看著這麽下去也不是個事兒,就想了個折衷的方案:
“既然安漢公境界這麽崇高,提出要等到家家富足再論封賞,所謂恭敬不如從命,就照他的意思辦!不過,為了獎勵功臣,至少應該把安漢公的傣祿數額和家臣數量都增加一倍,這也不算多,安漢公料無推辭了吧?新任大司徒馬宮,新任大司空王崇,你們二位辛苦點兒,多做點兒調查統計工作,等老百姓一富起來,就趕緊報告,朝廷好兌現諾言,封賞安漢公!”
王莽還是不答應:
“太後,臣的俸祿夠花的了,不能再增加了!臣倒有一個建議,您如果批準,為給臣長三倍的工資還有用!”
“哦?有這麽好的建議?快快請講!”
王莽扳著手指頭細細算來:
“朝廷對王莽欲行封賞,無非是想讓莽忠心保國,其實,莽區區一人,縱使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子?裏想過了,要想讓大漢興盛起來,人心最重要,人心齊,泰山移嘛!可現在從上到下,大漢六千萬人口,倒恨不得有八千萬顆心眼兒!因為什麽?咱對老百姓隻有索取沒有付出啊!不光老百姓了,就是中下級的官吏,咱們也照顧得很不夠,臣就聽到過不少怨言,有不少個官吏,到現在還拿不夠全額傣祿呢!還有,大漢是劉氏開創的,可現在有許多的劉氏宗親,還是布衣、白丁,老祖宗留給他們那點兒老底子,早就抖落光了,日子過著慘著呢!要說是攏絡也好,是收買也好,反正有賜給臣一家一人的財力,不如讓天下人都沾點兒龍恩!臣建議如下:一,賜天下百姓每人一級民爵!二,官吏在位二巨石以上者,一切滿秩如真!三,封孝宣皇帝曾孫劉信等三十六人為列侯!四,故東平王劉雲蒙受冤獄,予以平反,立其太子劉開明為東平王!五,新皇入奉大統,中山國應有嗣繼,立故桃鄉頃侯劉宣之子劉成都為中山王,以繼王統!七,太僕王惲等二十五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功勞,全都賜爵關內侯,功勞大小各賜封邑不等!八……”
王莽這幾條建議說出口來,立刻招來一片歡呼聲,這歡呼聲,從未央宮一直響到了長安城,又迴蕩在大漢一百零三郡、二百四十一侯國的土地上,王莽攏絡人心的策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王莽--第二十章 榮升國丈
第二十章 榮升國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