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微行?微行就是不願意興師動眾!不興師動眾,老百姓就不受驚擾,這不就是‘安民’嘛!寵愛二趙不僅,這寵愛隻限於二美本人,她們的親戚最多也才封個虛爵,沒有一個在朝為官的,相比較之下,王家一門出了十侯五司馬,這說明什麽?說明先帝立政有方,知道該用什麽人.不該用什麽人!既安民,又立政,快翻翻溢法,安民立政的事跡該上哪種美溢?”
稀裏嘩啦大家一起翻:
“有了有了!‘安民立政曰成’,就上先帝溢號為孝成皇帝!”
孝成皇帝,簡稱成帝,列位看官請記住,在封建社會裏,皇上的溢號都是死後才產生的,像這位成帝,還有以前的元帝、宣帝等等,他們活著的時候並不這麽稱呼。筆者寫這部書,為著方便起見,才“提前”使用了帝王們的諡號,列位明白就行了,不必太較真兒。不過對這種歷史常識,筆者自信還比較注意,但凡書中人物言談話語提及當時在世的帝王,筆者絕不讓他們嘴裏叫出帝王們死後才有的溢號,咱好歹也是名牌大學的文學碩士,別讓大家笑話咱不是?閑話休提,咱們接著講故事。
成帝溢號已定,接下來有一個頭等大事,就是帝位繼承人的問題。我們知道,成帝一世無子,要不趙飛燕也不會琢磨出借種的餿主意來,還害了小白臉陳元的一條小命。既然成帝沒兒子,這皇帝寶座豈不是沒人去坐了嗎?諸位但放寬心,那麽舒服、那麽令人嚮往的位置,還能讓它空著?成帝生前早有安排,從定陶王劉康那兒過繼了他的兒子劉欣,接到長安來學習帝王禮儀,成帝暴崩的一年前,也就是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便冊立劉欣為皇太子。這會兒成帝撒手西去,太子劉欣以任繼叔。正好登極坐殿,成了漢哀帝。
劉欣雖然是過繼來的,但從道理上說,就應當算是成帝劉騖的兒子,跟定陶王那邊就應當不再有什麽瓜葛。當時成帝立他為太子,就說得明白:
“太子既已過繼給我們這一支,就應該奉養王太後,把王太後當作奶奶,不能再顧念定陶那邊的私親了。”
可是太皇太後——一當初的王太後,還有點婦人之仁,沒看出後患:
“太子的生父定陶王劉康,那年被迫離京之後,窩了一肚子氣,回國後沒幾年就薨了。太子從小失去父親,母親丁姬又不懂得照顧孩子,小孩子怪可憐的,全靠了他奶奶定陶傅太後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多不容易!太子在長安舉目無親,我看不如把傅仙音傅大後從定陶請來,讓他們娘兒倆隔個十天見一回麵,也免得太子寂寞。”
成帝當時就不樂意了:
“媽呀,您怎麽那麽糊塗!傅太後的人品您還不知道?兒子在一天,她老實一天,哪天兒子嘎嘣一下走了,她還不騎在您脖子上拉屎?”
王太後臉一沉:
“這是什麽話?我老婆子這一輩子,就信以德報怨,人心都是肉長的,是塊石頭還能捂熱乎呢!”
她老人家以德報怨不要緊,可害苦了王莽了。為什麽?哀帝一登極,老太太又發善心了,心想:
“我兒子當皇帝,王家門兒封侯升官,榮耀無比。現在人家的孩子當了皇帝,怎麽也該輪到傅家、丁家風光風光了吧!”
把侄兒王莽召進宮來:
“大漢規矩,一朝皇帝用一朝外戚,現在太子即位,理應由他的娘舅們當政了,你還是主動點兒,把大司馬的位子讓出來吧!”
王莽倒是挺聽話,回去就打報告給哀帝,請求辭去大司馬的職務。
可憐王莽王巨君,接任大司馬剛半年多,椅子還沒坐熱,眼看就又要退位讓賢,這心裏,就別提多窩囊了!
王莽--第十四章 尊號風波
第十四章 尊號風波
●“朕就不信,雞蛋裏挑骨頭不容易,會喘氣的大活人還能不出毛病?”
●“新皇登極,不照顧自己的外家,反而對我們王家恩寵有加,這不明擺著沒安好心嘛!”
●沒等婷婷裊裊的二女把精彩節目演完,曲陽侯就當場拍板:“倆我都要了!”
●“陛下,這怎麽能說是忘恩負義呢?我們這是替先帝照顧遺囑哇!力所能及的事兒,誰好意思推脫啊?”
●王莽一瞪眼:“先帝的偏妃,藩王的太後,有什麽資格跟至尊平起平坐?”
王莽乞骸骨的奏章遞了上去,盤龍金椅上的年輕新皇漢哀帝劉欣卻沒有畫圈兒批準。
倒不是哀帝多麽離不開王莽這匹王家的“千裏駒”,一提起王家,哀帝就恨得心癢癢的。別的都能忘,親爹劉康是怎麽死的哀帝可不敢忘,那不就是讓王莽他大爺王鳳一句話,給轟回了山東,鬱悶而死的嘛!怎麽說這也是殺父之仇呢!
更不是定陶那頭兒無人可用,說心裏話,哀帝雖然過繼給了伯父成帝這一支,但他畢竟是定陶恭王劉康的骨血,心底裏總還是向著老根兒。特別是衷帝即位之後,奶奶傅家那頭兒、媽媽丁家那頭兒,舅爺舅父七大姑八大姨的,也不知有多少雞犬擠著擁著等待登天?眼瞅著大司馬這個坑,他們都提著褲腰帶預備好了要占呢!
可哀帝還是捧著王莽的奏章犯愁。別看朕今年剛二十出頭就龍登九五,辦起事來可不能像少年得誌那麽肆無忌憚,朕總得照顧點兒影響、考慮點兒形象不是?王家是挺招人恨,可朕初登大寶就排除勛戚,不得讓人議論,說朕忘恩負義?不管怎麽說,朕能夠成為孝成皇帝的過繼兒子,進而立為皇太子,總還虧了當時的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雖說王根為這事兒也沒少收朕祖母定陶博太後的好處,可那點好處跟大漢江山比起來,還值當一提嗎?
稀裏嘩啦大家一起翻:
“有了有了!‘安民立政曰成’,就上先帝溢號為孝成皇帝!”
孝成皇帝,簡稱成帝,列位看官請記住,在封建社會裏,皇上的溢號都是死後才產生的,像這位成帝,還有以前的元帝、宣帝等等,他們活著的時候並不這麽稱呼。筆者寫這部書,為著方便起見,才“提前”使用了帝王們的諡號,列位明白就行了,不必太較真兒。不過對這種歷史常識,筆者自信還比較注意,但凡書中人物言談話語提及當時在世的帝王,筆者絕不讓他們嘴裏叫出帝王們死後才有的溢號,咱好歹也是名牌大學的文學碩士,別讓大家笑話咱不是?閑話休提,咱們接著講故事。
成帝溢號已定,接下來有一個頭等大事,就是帝位繼承人的問題。我們知道,成帝一世無子,要不趙飛燕也不會琢磨出借種的餿主意來,還害了小白臉陳元的一條小命。既然成帝沒兒子,這皇帝寶座豈不是沒人去坐了嗎?諸位但放寬心,那麽舒服、那麽令人嚮往的位置,還能讓它空著?成帝生前早有安排,從定陶王劉康那兒過繼了他的兒子劉欣,接到長安來學習帝王禮儀,成帝暴崩的一年前,也就是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便冊立劉欣為皇太子。這會兒成帝撒手西去,太子劉欣以任繼叔。正好登極坐殿,成了漢哀帝。
劉欣雖然是過繼來的,但從道理上說,就應當算是成帝劉騖的兒子,跟定陶王那邊就應當不再有什麽瓜葛。當時成帝立他為太子,就說得明白:
“太子既已過繼給我們這一支,就應該奉養王太後,把王太後當作奶奶,不能再顧念定陶那邊的私親了。”
可是太皇太後——一當初的王太後,還有點婦人之仁,沒看出後患:
“太子的生父定陶王劉康,那年被迫離京之後,窩了一肚子氣,回國後沒幾年就薨了。太子從小失去父親,母親丁姬又不懂得照顧孩子,小孩子怪可憐的,全靠了他奶奶定陶傅太後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多不容易!太子在長安舉目無親,我看不如把傅仙音傅大後從定陶請來,讓他們娘兒倆隔個十天見一回麵,也免得太子寂寞。”
成帝當時就不樂意了:
“媽呀,您怎麽那麽糊塗!傅太後的人品您還不知道?兒子在一天,她老實一天,哪天兒子嘎嘣一下走了,她還不騎在您脖子上拉屎?”
王太後臉一沉:
“這是什麽話?我老婆子這一輩子,就信以德報怨,人心都是肉長的,是塊石頭還能捂熱乎呢!”
她老人家以德報怨不要緊,可害苦了王莽了。為什麽?哀帝一登極,老太太又發善心了,心想:
“我兒子當皇帝,王家門兒封侯升官,榮耀無比。現在人家的孩子當了皇帝,怎麽也該輪到傅家、丁家風光風光了吧!”
把侄兒王莽召進宮來:
“大漢規矩,一朝皇帝用一朝外戚,現在太子即位,理應由他的娘舅們當政了,你還是主動點兒,把大司馬的位子讓出來吧!”
王莽倒是挺聽話,回去就打報告給哀帝,請求辭去大司馬的職務。
可憐王莽王巨君,接任大司馬剛半年多,椅子還沒坐熱,眼看就又要退位讓賢,這心裏,就別提多窩囊了!
王莽--第十四章 尊號風波
第十四章 尊號風波
●“朕就不信,雞蛋裏挑骨頭不容易,會喘氣的大活人還能不出毛病?”
●“新皇登極,不照顧自己的外家,反而對我們王家恩寵有加,這不明擺著沒安好心嘛!”
●沒等婷婷裊裊的二女把精彩節目演完,曲陽侯就當場拍板:“倆我都要了!”
●“陛下,這怎麽能說是忘恩負義呢?我們這是替先帝照顧遺囑哇!力所能及的事兒,誰好意思推脫啊?”
●王莽一瞪眼:“先帝的偏妃,藩王的太後,有什麽資格跟至尊平起平坐?”
王莽乞骸骨的奏章遞了上去,盤龍金椅上的年輕新皇漢哀帝劉欣卻沒有畫圈兒批準。
倒不是哀帝多麽離不開王莽這匹王家的“千裏駒”,一提起王家,哀帝就恨得心癢癢的。別的都能忘,親爹劉康是怎麽死的哀帝可不敢忘,那不就是讓王莽他大爺王鳳一句話,給轟回了山東,鬱悶而死的嘛!怎麽說這也是殺父之仇呢!
更不是定陶那頭兒無人可用,說心裏話,哀帝雖然過繼給了伯父成帝這一支,但他畢竟是定陶恭王劉康的骨血,心底裏總還是向著老根兒。特別是衷帝即位之後,奶奶傅家那頭兒、媽媽丁家那頭兒,舅爺舅父七大姑八大姨的,也不知有多少雞犬擠著擁著等待登天?眼瞅著大司馬這個坑,他們都提著褲腰帶預備好了要占呢!
可哀帝還是捧著王莽的奏章犯愁。別看朕今年剛二十出頭就龍登九五,辦起事來可不能像少年得誌那麽肆無忌憚,朕總得照顧點兒影響、考慮點兒形象不是?王家是挺招人恨,可朕初登大寶就排除勛戚,不得讓人議論,說朕忘恩負義?不管怎麽說,朕能夠成為孝成皇帝的過繼兒子,進而立為皇太子,總還虧了當時的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雖說王根為這事兒也沒少收朕祖母定陶博太後的好處,可那點好處跟大漢江山比起來,還值當一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