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主持軍委工作的鄧小平同誌,接到中顧委轉呈上來的關於許世友同誌喪事安排的報告時,認真地看了下去。他的炯炯目光跳落在“回故鄉土葬”一款上。鄧小平很自然地想起當年毛主席倡導火葬的情景。自從那次火葬簽名後,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穴的墓碑上,的確很難再找到這些名字和鑲嵌著這些名字的照片了。這些名字的一大半已被鐫刻在骨灰堂那精巧玲玫的骨灰盒上。他們的身軀按照自己的意誌,或是化作白色骨灰送進骨灰盒裏,或是被撒向江河湖泊山巒原野,融進茫茫的永恆裏。當然隻有毛主席例外,但這並非出於他本人的意願。如今又來了一個許世友,對於這位老部下的逝去,對於這位戰功卓著的將軍,鄧小平同誌深感痛惜。同時,他也詫異於這麽長時間過去了,在火葬的問題上,他怎麽還不覺悟、還不開化,反而更加固執了呢?。鄧小平陷入了沉思。如果同意死者的要求,那如何向全黨全國人民交待?如果不同意死者的要求,那又太不近情理了。因為我們倡導的火葬是自願的,而不是強迫的,何況死者生前一直沒有在火葬倡議書上籤過名,39年過去了,遙遠的課題變成了現實中棘手的難題。
10月26日上午,黨中央派王震同誌乘專機飛往南京向許世友遺體告別。此時對王震來說,百感交集。6年前,對越自衛還擊戰報捷時,王震作為中央代表團團長前去慰問許世友和他的部隊,許世友告訴他:這是他的最後一仗了。想不到6年後,這竟成了他的遺言。
下了飛機的王震同誌對當時在場的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誌、中顧委委員王平、陳再道等將軍們說:
“昨天晚上,我去看望了小平同誌。今天,我是受小平同誌之託來向許世友遺體告別的。許世友同誌60年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我軍一位由士兵成長為將軍的卓越的指揮員。’文化大革命‘中,他和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鬥爭也是堅決的,表現不錯的。越南戰場上又立了大功,為保衛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王震同誌又這樣表達了鄧小平同誌對許世友的事後處理意見:“許世友同誌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許世友這次土葬,是毛澤東同誌留下的、鄧小平同誌簽發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短短的幾句話,王震講出了七個“特殊”字眼。
說到這裏,王震拄著拐杖站起來,用手指指諸位將軍們,不無詼諧地說:“你、我這批老骨頭,再也甭想領到這種通行證嘍!”
1985年10月31日,許世友將軍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軍區禮堂隆重舉行。
禮堂拆除了千把坐椅,將軍的遺體被安放在中央、在鬆柏圍繞的萬花叢中。他太累了,好像躺在床上休息一樣。“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的老式軍裝、軍帽襯托著他那方正的臉龐。眉毛黑而短,眼睛細而小,兩腮鼓起,如含橄欖。如同一塊燃燒的岩石在水的冷淬中化為永久的沉默。
隨著哀樂的低旋,黑幡高挑,花圈重重疊疊,人流緩緩移動。一千多名弔唁者,臂帶黑紗,走入禮堂,默默地凝視著將軍的遺容。將軍晚年多夢,夢中的人物都來看望將軍了,向他告別,為他送行。將軍,有這麽多人相送,你安息吧!將軍的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將軍被安排在軍區招待所中一間早已準備好了的特別房間裏“休息”。房間四周安有四台功率較大的空調機,門口有4名士兵持槍把守。將軍在這裏“休息”了一個星期。南京軍區的高級將領們,為了安排將軍的故鄉之行,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著名。一個個問題,一個個細節,他們都認真考慮,作出處理的方案,像當年組織打仗一樣,完全按照軍事行動的秘密而進行著。
於是,一支神奇的車隊,乘著夜幕遮掩,悄悄地駛出南京古城--將軍23年工作的地方。
車隊的序列為:北京吉普、三菱中巴和兩輛解放牌卡車。車隊半夜起程,沒有按喇叭,沒有亮車燈,沒有人員相送。神秘的夜伴著神秘的月,像有一種奇怪的聲音如煙飄來,又慢慢消散。那聲音幾分蒼涼,幾分神秘,很像6年前將軍在南寧那夜的撤退。
車隊在八百裏大別山區盤旋。
車隊途經滁縣、合肥、六安、新縣。幾乎都是夜深人靜時通過鬧市區,這是軍事計劃的刻意安排。經過兩夜一天30個小時的長途奔波,這支神奇的車隊終於按照預定方案、預定路線、預定時間到達目的地--河南省新縣田鋪鄉許家窪--將軍生前想回而沒能回到的家。
葉落歸根。80年前將軍從這裏誕生;80年後,將軍又歸入這裏的茫茫青山,結束輝煌。
公元1985年11月9日清晨6時,隨著朝陽的冉冉升起,一場鮮為人知的葬禮在青山的山腰揭開了序幕:
雖不隆重,卻很別致。
指揮這場“戰鬥”的是南京軍區副參謀長範誌倫同誌。身材矮小的他站在山崗的墓穴前,簡單地講了話,並宣布入殮儀式開始。全場肅立,向死者致哀。
這時,十多名特別能戰鬥的士兵和民工,個個似鐵塔一般,手腳利索地用三根木柱在墓穴上支起一個三角架。八根粗大的尼龍繩從頂端掛下來,一口楠木棺材從解放牌卡車上被緩緩吊起,再慢慢移進墓穴。
10月26日上午,黨中央派王震同誌乘專機飛往南京向許世友遺體告別。此時對王震來說,百感交集。6年前,對越自衛還擊戰報捷時,王震作為中央代表團團長前去慰問許世友和他的部隊,許世友告訴他:這是他的最後一仗了。想不到6年後,這竟成了他的遺言。
下了飛機的王震同誌對當時在場的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誌、中顧委委員王平、陳再道等將軍們說:
“昨天晚上,我去看望了小平同誌。今天,我是受小平同誌之託來向許世友遺體告別的。許世友同誌60年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我軍一位由士兵成長為將軍的卓越的指揮員。’文化大革命‘中,他和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鬥爭也是堅決的,表現不錯的。越南戰場上又立了大功,為保衛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王震同誌又這樣表達了鄧小平同誌對許世友的事後處理意見:“許世友同誌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許世友這次土葬,是毛澤東同誌留下的、鄧小平同誌簽發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短短的幾句話,王震講出了七個“特殊”字眼。
說到這裏,王震拄著拐杖站起來,用手指指諸位將軍們,不無詼諧地說:“你、我這批老骨頭,再也甭想領到這種通行證嘍!”
1985年10月31日,許世友將軍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軍區禮堂隆重舉行。
禮堂拆除了千把坐椅,將軍的遺體被安放在中央、在鬆柏圍繞的萬花叢中。他太累了,好像躺在床上休息一樣。“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的老式軍裝、軍帽襯托著他那方正的臉龐。眉毛黑而短,眼睛細而小,兩腮鼓起,如含橄欖。如同一塊燃燒的岩石在水的冷淬中化為永久的沉默。
隨著哀樂的低旋,黑幡高挑,花圈重重疊疊,人流緩緩移動。一千多名弔唁者,臂帶黑紗,走入禮堂,默默地凝視著將軍的遺容。將軍晚年多夢,夢中的人物都來看望將軍了,向他告別,為他送行。將軍,有這麽多人相送,你安息吧!將軍的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將軍被安排在軍區招待所中一間早已準備好了的特別房間裏“休息”。房間四周安有四台功率較大的空調機,門口有4名士兵持槍把守。將軍在這裏“休息”了一個星期。南京軍區的高級將領們,為了安排將軍的故鄉之行,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著名。一個個問題,一個個細節,他們都認真考慮,作出處理的方案,像當年組織打仗一樣,完全按照軍事行動的秘密而進行著。
於是,一支神奇的車隊,乘著夜幕遮掩,悄悄地駛出南京古城--將軍23年工作的地方。
車隊的序列為:北京吉普、三菱中巴和兩輛解放牌卡車。車隊半夜起程,沒有按喇叭,沒有亮車燈,沒有人員相送。神秘的夜伴著神秘的月,像有一種奇怪的聲音如煙飄來,又慢慢消散。那聲音幾分蒼涼,幾分神秘,很像6年前將軍在南寧那夜的撤退。
車隊在八百裏大別山區盤旋。
車隊途經滁縣、合肥、六安、新縣。幾乎都是夜深人靜時通過鬧市區,這是軍事計劃的刻意安排。經過兩夜一天30個小時的長途奔波,這支神奇的車隊終於按照預定方案、預定路線、預定時間到達目的地--河南省新縣田鋪鄉許家窪--將軍生前想回而沒能回到的家。
葉落歸根。80年前將軍從這裏誕生;80年後,將軍又歸入這裏的茫茫青山,結束輝煌。
公元1985年11月9日清晨6時,隨著朝陽的冉冉升起,一場鮮為人知的葬禮在青山的山腰揭開了序幕:
雖不隆重,卻很別致。
指揮這場“戰鬥”的是南京軍區副參謀長範誌倫同誌。身材矮小的他站在山崗的墓穴前,簡單地講了話,並宣布入殮儀式開始。全場肅立,向死者致哀。
這時,十多名特別能戰鬥的士兵和民工,個個似鐵塔一般,手腳利索地用三根木柱在墓穴上支起一個三角架。八根粗大的尼龍繩從頂端掛下來,一口楠木棺材從解放牌卡車上被緩緩吊起,再慢慢移進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