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齊喊一聲好,轉眼間把新娘、新郎像眾星捧月一般,簇擁到洞房。
日頭落山了,夜幕籠罩著山村。月亮從東山升起,又圓又紅,很快上到白楊樹的枝葉當中。它像一位多情的人,俯瞰著田原和村莊。歡樂一天的許家院落此刻也恢復了它的寧靜。
洞房裏的棉油燈閃著昏黃的光。
一對情人、兩個貼窗剪影,圍著“梅花鳳月圖”,在暗暗地傾吐著他們心中各自的秘密。
且說身有軍機要事的許世友在家隻住了三個夜晚,第四天早晨就開拔了。理解他的母親沒有拉他,愛妻也沒有攔他。太陽還沒有真正升起,祖國還沒有真正解放,那被三座大山壓榨下的窮苦人在向他呼救,革命事業在向前推進,許多事情在等待著他。我們的許世友,大別山的兒子,他應該回到人民中去,回到“大海”中去,去施展他的鴻鵠之誌。
許世友此番離開家鄉,再也沒有回來!
第二十八章:黃安大捷
◎陳賡命令許世友:城內敵人有向南逃竄的兆頭,我命令你團迅速轉移城南三裏店,防敵逃竄 紅四方麵軍成立之後,總部立即率十一、十二兩師和十師三十團揮戈南下,發動了黃安戰役。目的是殲滅趙冠英六十九師,奪取黃安城,以打破敵人在南線的“圍剿”部署,鞏固和擴大根據地。
黃安位於大別山南麓,是鄂東北的重鎮。守敵為六十九師的兩個旅共四個團。師長趙冠英,綽號“趙瞎子”。為何叫趙瞎子?因為常人都是兩隻眼,而他卻隻有一隻眼。這一隻眼又有些近視加斜視。眼睛像龍蝦似的突出,一說話,瞳仁就跟著白眼珠子直打顫。因此部下也稱他為“獨眼龍”,也許有人會問,他的那一隻眼呢?這裏卻有個小小的插曲需要交代。原來趙冠英在沒當師長之前,從娘肚子出生之時還是五官端正,有一雙炯炯大眼。第一次清剿紅軍時,由於他眼睛朝上,根本沒把紅軍放在眼裏,小小的桃花鎮一仗,左眼沒了!為什麽?原來他們把紅軍後撤的小分隊包圍在一個小小的山坳裏,力求一網打盡爭頭功。沒料想自己人四下放槍壯膽,槍子兒碰到山崖,反彈過來,正好不偏不斜射中他的左眼,把眼球彈出。輕傷不下火線,他仍用手捂著左眼向前沖。結果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那紅軍小分隊早已從他們眼皮底下溜了。老蔣為了表彰他“剿匪”勇敢,以電報通報了他的“英勇”事跡。老蔣接著就下了任命書,提他為師長。這便是一隻眼換得個師長軍銜的全過程。別人不明白而趙冠英自己卻很清楚。趙冠英當了師長後更加為老蔣賣命,狂妄地叫囂“三個月內肅清”鄂豫皖紅軍。
雖說他隻有一隻眼,但頗有軍事眼光。他在黃安設立據點,步步為營,精心部署兵力,大力構築工事,擺下了一個“眾星捧月”的梅花式防禦體係。何為梅花式防禦體係?即是:師部和二○六旅駐黃安城內,形成防禦的核心;二○七旅防守城西、北、東附近地區,成為黃安城的三麵屏障,其中兩個營和一部分地主武裝,分別向西前出到下徐家,向北前出到東王家,建立前哨據點;另以配屬該師的三十師二七○團,分駐子城南的桃花和城西南的高橋,維護黃安通往宋埠和黃陂的要道,保障其前後聯繫和物資供應。
黃安守敵雖然防守嚴,並可得到側後方的三個師支援,即是東有麻城三十一師,南有黃陂三十三師,西有孝感四十四師。敵人兵力呈一線“山”字形部署。但是黃安守敵恰在“山”字尖上,位置孤立、突出,處在我根據地的包圍之中,也是根“出頭椽子”。
根據敵人這一致命弱點,方麵軍首長決定:從“山”字頭上開刀。充分利用我軍有根據地作依託的有利條件,首先掃清外圍據點,切斷黃安的對外聯繫,並通過圍城打援和長期圍困來逐步削弱守敵,創造條件最後攻城。總的部署是十一師負責消滅桃花和高橋守敵,並打擊宋埠、黃陂、麻城可能來援之敵;許世友所在的十二師和十師三十團負責攻下徐家、東王家等據點,進而圍殲黃安守敵。
11月10日淩晨,三發紅色信號彈騰起,黃安四周驟然響起了密集的槍聲。許世友大刀一甩,偃月刀重現英姿。作為新上任的三十四團團長許世友帶領該團和兄弟部隊一起向下徐家、東王家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紅十一師也分別包圍了桃花、高橋之敵。三小時後,趙冠英見勢不好,速派兩個團的兵力,分別向下徐家和東王家增援,均被我三十團和三十五團在涼亭崗和王家灣擊退。
14日清晨,許世友所在的三十四團正準備再次向下徐家發起新的攻擊時,所在師師長陳賡騎馬來到了三十四團。
“師長,什麽事?”許世友收下偃月指揮刀問。
“城內敵人有向南逃竄的兆頭,我命令你團迅速轉移到城南三裏店一帶,防敵逃竄!”
“那我們現下的任務?”許世友現出幾分不解。
“你們不用管啦,我已通知三十五團接替。”陳賡說到這裏,又道,“還有什麽困難,快講吧!”“師長,沒有困難,我三十四團保證完成任務!”許世友應道。
“那就行動吧!”
“是!”許世友應了聲,轉身組織部隊急行軍。這時,天色還沒甚亮,濃厚的黑霧不但把山林都藏起去,而且把低處的東西也籠罩起來,連房屋的窗子都像掛起黑的簾幕。許世友望了望四周的濃霧,心裏暗叫一聲好。於是他們在濃霧的掩護下,越過倒水河,直奔三裏店,立即占領公路兩側有利地形,搶修工事,直到這一切完成後,濃霧才在太陽的照射下,漸漸散去。隻見遠山近景,山清水秀,公路上出現了黑壓壓的敵人。果然師長料敵如神,趙冠英的兩團人馬蜂擁南逃而來。
日頭落山了,夜幕籠罩著山村。月亮從東山升起,又圓又紅,很快上到白楊樹的枝葉當中。它像一位多情的人,俯瞰著田原和村莊。歡樂一天的許家院落此刻也恢復了它的寧靜。
洞房裏的棉油燈閃著昏黃的光。
一對情人、兩個貼窗剪影,圍著“梅花鳳月圖”,在暗暗地傾吐著他們心中各自的秘密。
且說身有軍機要事的許世友在家隻住了三個夜晚,第四天早晨就開拔了。理解他的母親沒有拉他,愛妻也沒有攔他。太陽還沒有真正升起,祖國還沒有真正解放,那被三座大山壓榨下的窮苦人在向他呼救,革命事業在向前推進,許多事情在等待著他。我們的許世友,大別山的兒子,他應該回到人民中去,回到“大海”中去,去施展他的鴻鵠之誌。
許世友此番離開家鄉,再也沒有回來!
第二十八章:黃安大捷
◎陳賡命令許世友:城內敵人有向南逃竄的兆頭,我命令你團迅速轉移城南三裏店,防敵逃竄 紅四方麵軍成立之後,總部立即率十一、十二兩師和十師三十團揮戈南下,發動了黃安戰役。目的是殲滅趙冠英六十九師,奪取黃安城,以打破敵人在南線的“圍剿”部署,鞏固和擴大根據地。
黃安位於大別山南麓,是鄂東北的重鎮。守敵為六十九師的兩個旅共四個團。師長趙冠英,綽號“趙瞎子”。為何叫趙瞎子?因為常人都是兩隻眼,而他卻隻有一隻眼。這一隻眼又有些近視加斜視。眼睛像龍蝦似的突出,一說話,瞳仁就跟著白眼珠子直打顫。因此部下也稱他為“獨眼龍”,也許有人會問,他的那一隻眼呢?這裏卻有個小小的插曲需要交代。原來趙冠英在沒當師長之前,從娘肚子出生之時還是五官端正,有一雙炯炯大眼。第一次清剿紅軍時,由於他眼睛朝上,根本沒把紅軍放在眼裏,小小的桃花鎮一仗,左眼沒了!為什麽?原來他們把紅軍後撤的小分隊包圍在一個小小的山坳裏,力求一網打盡爭頭功。沒料想自己人四下放槍壯膽,槍子兒碰到山崖,反彈過來,正好不偏不斜射中他的左眼,把眼球彈出。輕傷不下火線,他仍用手捂著左眼向前沖。結果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那紅軍小分隊早已從他們眼皮底下溜了。老蔣為了表彰他“剿匪”勇敢,以電報通報了他的“英勇”事跡。老蔣接著就下了任命書,提他為師長。這便是一隻眼換得個師長軍銜的全過程。別人不明白而趙冠英自己卻很清楚。趙冠英當了師長後更加為老蔣賣命,狂妄地叫囂“三個月內肅清”鄂豫皖紅軍。
雖說他隻有一隻眼,但頗有軍事眼光。他在黃安設立據點,步步為營,精心部署兵力,大力構築工事,擺下了一個“眾星捧月”的梅花式防禦體係。何為梅花式防禦體係?即是:師部和二○六旅駐黃安城內,形成防禦的核心;二○七旅防守城西、北、東附近地區,成為黃安城的三麵屏障,其中兩個營和一部分地主武裝,分別向西前出到下徐家,向北前出到東王家,建立前哨據點;另以配屬該師的三十師二七○團,分駐子城南的桃花和城西南的高橋,維護黃安通往宋埠和黃陂的要道,保障其前後聯繫和物資供應。
黃安守敵雖然防守嚴,並可得到側後方的三個師支援,即是東有麻城三十一師,南有黃陂三十三師,西有孝感四十四師。敵人兵力呈一線“山”字形部署。但是黃安守敵恰在“山”字尖上,位置孤立、突出,處在我根據地的包圍之中,也是根“出頭椽子”。
根據敵人這一致命弱點,方麵軍首長決定:從“山”字頭上開刀。充分利用我軍有根據地作依託的有利條件,首先掃清外圍據點,切斷黃安的對外聯繫,並通過圍城打援和長期圍困來逐步削弱守敵,創造條件最後攻城。總的部署是十一師負責消滅桃花和高橋守敵,並打擊宋埠、黃陂、麻城可能來援之敵;許世友所在的十二師和十師三十團負責攻下徐家、東王家等據點,進而圍殲黃安守敵。
11月10日淩晨,三發紅色信號彈騰起,黃安四周驟然響起了密集的槍聲。許世友大刀一甩,偃月刀重現英姿。作為新上任的三十四團團長許世友帶領該團和兄弟部隊一起向下徐家、東王家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紅十一師也分別包圍了桃花、高橋之敵。三小時後,趙冠英見勢不好,速派兩個團的兵力,分別向下徐家和東王家增援,均被我三十團和三十五團在涼亭崗和王家灣擊退。
14日清晨,許世友所在的三十四團正準備再次向下徐家發起新的攻擊時,所在師師長陳賡騎馬來到了三十四團。
“師長,什麽事?”許世友收下偃月指揮刀問。
“城內敵人有向南逃竄的兆頭,我命令你團迅速轉移到城南三裏店一帶,防敵逃竄!”
“那我們現下的任務?”許世友現出幾分不解。
“你們不用管啦,我已通知三十五團接替。”陳賡說到這裏,又道,“還有什麽困難,快講吧!”“師長,沒有困難,我三十四團保證完成任務!”許世友應道。
“那就行動吧!”
“是!”許世友應了聲,轉身組織部隊急行軍。這時,天色還沒甚亮,濃厚的黑霧不但把山林都藏起去,而且把低處的東西也籠罩起來,連房屋的窗子都像掛起黑的簾幕。許世友望了望四周的濃霧,心裏暗叫一聲好。於是他們在濃霧的掩護下,越過倒水河,直奔三裏店,立即占領公路兩側有利地形,搶修工事,直到這一切完成後,濃霧才在太陽的照射下,漸漸散去。隻見遠山近景,山清水秀,公路上出現了黑壓壓的敵人。果然師長料敵如神,趙冠英的兩團人馬蜂擁南逃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