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伯,許兄已是俺們的團長了!”李銅兒向老伯高興地介紹道。
“啊,是團長。我老伯向您祝賀了!”趙老伯樂不合嘴。夢香小姐也伸過手來,道:“祝賀您。您為新集城的解放立了大功,全城的人民感謝您!”
“是人民支持了我們,沒有您們也便沒有今天的勝利。要說感謝,是我們應該感謝您們!”許世友又道。
大家不約而同地都笑了。在笑聲中,他們更感到昨天鬥爭的艱辛殘酷,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勝利。
在大團圓的喜劇中,又傳來了另一特大喜訊:駐守六安的敵四十六師一部,在營長魏孟賢(共產黨員)的組織領導下,兵變成功,搗毀敵兩個旅部、一個團部,斃敵旅長、團長等反動分子千餘人,與皖西的紅軍勝利會合,誕生了鄂豫皖紅軍的三大主力之一紅三十三師。繼而又傳來我南路軍又在雙橋鎮殲滅了敵三十四師,並活捉師長、剿共先鋒嶽維峻的喜訊。接著北路軍又乘勝進攻,以摧枯拉朽之勢,一夜之間收復了商城、光山一帶。至此,殲滅敵人兩萬餘人,我軍徹底粉碎了敵人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
新集縣城的解放尤為重要,它解除了我根據地的一大心腹之患,打通了鄂豫邊與商南根據地的路線,於是新集城也成了鄂豫皖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政治中心。
三天後,紅軍和當地群眾在七裏坪城隆重集會,熱烈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十四周年。會場上,鑼鼓喧天,紅旗招展,刀槍林立,人山人海,不時響起一陣又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口號聲。
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盛會。就在這次大會上,鄂豫皖中央分局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
方麵軍下轄四軍和二十五軍,兵力近三萬人。原四軍軍部改為方麵軍總部,所轄三個師歸總部直接指揮。二十五軍軍長鄺繼勛、政治委員王平章,下轄七十三師,七十四、七十五兩師正在積極籌建中。
紅四方麵軍的成立,是鄂豫皖紅軍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標誌,也是我們鄂豫軍民的一件大喜事。同誌們拍紅了手掌,喊啞了嗓子,沉浸在極度的歡樂之中。
作為新上任的團長許世友,站在整齊的隊列裏,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四年來,鄂豫皖紅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中國革命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這是黨領導鄂豫皖人民堅持武裝鬥爭的結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紅四方麵軍,就沒有鄂豫革命根據地,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地位。此時,他手握偃月大刀,這雪亮的寶刀曾斬下了八百個白狗子的頭顱!寶刀為他添了威風,他是感激寶刀還是別的?此時,他自己也說不清。
第二十七章:難得團圓
◎三年後,許世友回鄉探母
新集縣城收復後,許世友和他的部隊投入了地方武裝的組織和整頓,加強集中統一和領導。各縣的基於武裝隊伍均組成了獨立團,與正規紅軍的編製一樣。所有不脫產的赤衛隊、守備隊,一律改稱赤衛軍。凡年滿十八至三十五歲的男子,除地富分子及殘廢者,均編入赤衛軍。一般大村編為一個排,小村則幾個村合編一個排,每鄉編一連或一營,每區編一團,每縣編一師,共成立了十五個地方師,分別歸各縣軍區指揮部統一指揮,隸屬於鄂豫皖分局的軍委會。赤衛軍完全是地方軍的性質,不脫離生產。任務是堅持生產,加強軍事訓練,積極協助紅軍作戰,鞏固革命根據地。
婦女和兒童分別組成兒童團、少年先鋒隊和婦女會。別看兒童團、少先隊是些十來歲的娃娃,作用可不小。村頭路口由他們站崗放哨,盤查行人。娃娃們特別認真,遇上不認識的生人,得要他們交出蘇維埃政府或紅軍開的路條,否則不予放行。英勇的紅軍,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不管紅軍隊伍走到哪個村裏,都有一群群孩子圍在紅軍指戰員周圍,問長問短,摸這摸那,和紅軍親得不得了。你若是問他們長大幹什麽,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當紅軍,打反動派!”每次擴紅,都有許多孩子跑到報名處要求參軍。不讓他們報名,就哭哭啼啼,纏住不放。弄得各部隊沒辦法,陸續吸收了一些。為便於管理,專門編了一個少共國際團,歸總部領導。少先隊和兒童團又是擁軍活動的先鋒。僅1931年紅5月的擁軍活動中,他們在共青團的領導和幫助下,就給紅軍送來七千雙布鞋、八千雙草鞋、六千多雙襪底、二百九十多擔糧食、二十多塊銀洋。這些東西,是他們向各家各戶動員、籌集來的。有些孩子甚至從家裏偷錢、偷米、偷麵出來擁軍。“婦女能頂半邊天”。她們除忙生產、家務、帶小孩子外,在婦救會組織領導下積極幫助紅軍洗衣、縫補、做鞋、護理傷病員、偵察敵情等。有些婦女同男子一樣,也參加軍事訓練,苦練殺敵本領。鄂豫皖根據地的勞動婦女潑潑辣辣,很能吃苦,在保衛根據地的戰鬥中,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工作告一段落後,許世友便帶領一個手槍班(實際是他的警衛班),從黃土崗連夜下崗,南行五裏,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許家窪,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母親的身旁。
從上次離開故鄉,至今又是一個三年。三年來,故鄉發生了何等的變化,他是清楚又不清楚。大的形勢清楚,小的細節矇矓。三年來,他轉戰南北,曾有四次路過家門,也就是有四次機會可以看望母親,不是他不眷戀家鄉,而是時間、任務不允許他停留。他心裏有他的算盤:先有國後有家,國破家難圓。他把思母的深情暗暗埋藏在心底,化作更大的力量去拚殺敵人。今天,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已初具規模,見到母親他心裏也坦然。“母親啊,你能理解兒子嗎?”許世友默默地回憶著三年來大別山區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三年來,在歷史的長河中,隻不過是一瞬間,可是作為短暫的人生,又有多少個三年呢!三年,隻是一個數字的概括,可是對於許世友來說,卻是一個政治成熟的標誌。大自然的法則,使他由一個無為青年走向有為青年,思想的飛躍,理想的升華,使他視中國革命為己任、為窮苦人打天下才是自己的甘甜。三年來,一千多個白晝和黑夜的交替,在敵人的刀槍叢中,使他由一個偏僻山溝窮人的孩子成為紅軍隊伍中的優秀中級指揮員,他該有多少感慨啊!母親啊,這一切兒子都要給您講。
“啊,是團長。我老伯向您祝賀了!”趙老伯樂不合嘴。夢香小姐也伸過手來,道:“祝賀您。您為新集城的解放立了大功,全城的人民感謝您!”
“是人民支持了我們,沒有您們也便沒有今天的勝利。要說感謝,是我們應該感謝您們!”許世友又道。
大家不約而同地都笑了。在笑聲中,他們更感到昨天鬥爭的艱辛殘酷,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勝利。
在大團圓的喜劇中,又傳來了另一特大喜訊:駐守六安的敵四十六師一部,在營長魏孟賢(共產黨員)的組織領導下,兵變成功,搗毀敵兩個旅部、一個團部,斃敵旅長、團長等反動分子千餘人,與皖西的紅軍勝利會合,誕生了鄂豫皖紅軍的三大主力之一紅三十三師。繼而又傳來我南路軍又在雙橋鎮殲滅了敵三十四師,並活捉師長、剿共先鋒嶽維峻的喜訊。接著北路軍又乘勝進攻,以摧枯拉朽之勢,一夜之間收復了商城、光山一帶。至此,殲滅敵人兩萬餘人,我軍徹底粉碎了敵人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
新集縣城的解放尤為重要,它解除了我根據地的一大心腹之患,打通了鄂豫邊與商南根據地的路線,於是新集城也成了鄂豫皖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政治中心。
三天後,紅軍和當地群眾在七裏坪城隆重集會,熱烈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十四周年。會場上,鑼鼓喧天,紅旗招展,刀槍林立,人山人海,不時響起一陣又一陣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口號聲。
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盛會。就在這次大會上,鄂豫皖中央分局正式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
方麵軍下轄四軍和二十五軍,兵力近三萬人。原四軍軍部改為方麵軍總部,所轄三個師歸總部直接指揮。二十五軍軍長鄺繼勛、政治委員王平章,下轄七十三師,七十四、七十五兩師正在積極籌建中。
紅四方麵軍的成立,是鄂豫皖紅軍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標誌,也是我們鄂豫軍民的一件大喜事。同誌們拍紅了手掌,喊啞了嗓子,沉浸在極度的歡樂之中。
作為新上任的團長許世友,站在整齊的隊列裏,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四年來,鄂豫皖紅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中國革命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這是黨領導鄂豫皖人民堅持武裝鬥爭的結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紅四方麵軍,就沒有鄂豫革命根據地,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地位。此時,他手握偃月大刀,這雪亮的寶刀曾斬下了八百個白狗子的頭顱!寶刀為他添了威風,他是感激寶刀還是別的?此時,他自己也說不清。
第二十七章:難得團圓
◎三年後,許世友回鄉探母
新集縣城收復後,許世友和他的部隊投入了地方武裝的組織和整頓,加強集中統一和領導。各縣的基於武裝隊伍均組成了獨立團,與正規紅軍的編製一樣。所有不脫產的赤衛隊、守備隊,一律改稱赤衛軍。凡年滿十八至三十五歲的男子,除地富分子及殘廢者,均編入赤衛軍。一般大村編為一個排,小村則幾個村合編一個排,每鄉編一連或一營,每區編一團,每縣編一師,共成立了十五個地方師,分別歸各縣軍區指揮部統一指揮,隸屬於鄂豫皖分局的軍委會。赤衛軍完全是地方軍的性質,不脫離生產。任務是堅持生產,加強軍事訓練,積極協助紅軍作戰,鞏固革命根據地。
婦女和兒童分別組成兒童團、少年先鋒隊和婦女會。別看兒童團、少先隊是些十來歲的娃娃,作用可不小。村頭路口由他們站崗放哨,盤查行人。娃娃們特別認真,遇上不認識的生人,得要他們交出蘇維埃政府或紅軍開的路條,否則不予放行。英勇的紅軍,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不管紅軍隊伍走到哪個村裏,都有一群群孩子圍在紅軍指戰員周圍,問長問短,摸這摸那,和紅軍親得不得了。你若是問他們長大幹什麽,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當紅軍,打反動派!”每次擴紅,都有許多孩子跑到報名處要求參軍。不讓他們報名,就哭哭啼啼,纏住不放。弄得各部隊沒辦法,陸續吸收了一些。為便於管理,專門編了一個少共國際團,歸總部領導。少先隊和兒童團又是擁軍活動的先鋒。僅1931年紅5月的擁軍活動中,他們在共青團的領導和幫助下,就給紅軍送來七千雙布鞋、八千雙草鞋、六千多雙襪底、二百九十多擔糧食、二十多塊銀洋。這些東西,是他們向各家各戶動員、籌集來的。有些孩子甚至從家裏偷錢、偷米、偷麵出來擁軍。“婦女能頂半邊天”。她們除忙生產、家務、帶小孩子外,在婦救會組織領導下積極幫助紅軍洗衣、縫補、做鞋、護理傷病員、偵察敵情等。有些婦女同男子一樣,也參加軍事訓練,苦練殺敵本領。鄂豫皖根據地的勞動婦女潑潑辣辣,很能吃苦,在保衛根據地的戰鬥中,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工作告一段落後,許世友便帶領一個手槍班(實際是他的警衛班),從黃土崗連夜下崗,南行五裏,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許家窪,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母親的身旁。
從上次離開故鄉,至今又是一個三年。三年來,故鄉發生了何等的變化,他是清楚又不清楚。大的形勢清楚,小的細節矇矓。三年來,他轉戰南北,曾有四次路過家門,也就是有四次機會可以看望母親,不是他不眷戀家鄉,而是時間、任務不允許他停留。他心裏有他的算盤:先有國後有家,國破家難圓。他把思母的深情暗暗埋藏在心底,化作更大的力量去拚殺敵人。今天,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已初具規模,見到母親他心裏也坦然。“母親啊,你能理解兒子嗎?”許世友默默地回憶著三年來大別山區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三年來,在歷史的長河中,隻不過是一瞬間,可是作為短暫的人生,又有多少個三年呢!三年,隻是一個數字的概括,可是對於許世友來說,卻是一個政治成熟的標誌。大自然的法則,使他由一個無為青年走向有為青年,思想的飛躍,理想的升華,使他視中國革命為己任、為窮苦人打天下才是自己的甘甜。三年來,一千多個白晝和黑夜的交替,在敵人的刀槍叢中,使他由一個偏僻山溝窮人的孩子成為紅軍隊伍中的優秀中級指揮員,他該有多少感慨啊!母親啊,這一切兒子都要給您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