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孩子們加強營養,母親在逢年過節時,偶爾也炒一兩個自家雞下的蛋。淺淺的盤子裏,星星點點的蛋花,好像冬夜天空中怕冷的星星。小世友人小,搶吃了一塊又一塊,到夾第三塊的時候,父親的筷子已敲響了盤子邊,嚴厲的目光使他生畏:”要大家分著吃,你看,哥哥姐姐們也又瘦又病。不能隻顧你個人!“
小世友的筷子縮了回去。小眼睛眨了眨垂下了,仿佛做錯了什麽事。母親偷偷抹淚,但是在嚴厲的丈夫麵前,沒敢給小世友多夾一塊蛋花。
許世友稍大一點的時候,便成天跟著父兄放牛、砍柴、耙草。凡是兄長幹的活,他也樣樣學著幹。
清明節一過,大地被暖洋洋的太陽催醒。砍割過的草木楂上,不用人工修培,在風吹雨灌和陽光的普照下,茁壯地抽出了嫩芽,遍地蓋滿了茸茸的綠草,野菜開花,蜂飛蝶舞,處處一派生機。
這正是貧苦農家采野菜的時節,以野菜充飢,代替糧食。因此父母規定,每人每天除放牛放羊外,另加採集一籃野菜,許世友雖小,定額卻和哥哥們一樣。父親對他說:”你幹得少,就得累別人。“這話使許世友懂得了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他要多幹一點,減輕大人的負擔。有時看著他瘦小的身軀,在山崖和斷壁間攀登忙碌,采野菜、拾柴火,父母也於心不安,但他們忍下了。因為他們發現,兒子不要別人照顧,他已經變得越來越倔強,不但提前幹完分派給他的活,有時比兄長幹的也還快一些、好一些、多一些呢!
美麗的段合鋪河,繞過這個歷史上沒人知曉的許家窪,終年不息地奔流著。這河水既流淌著小世友童年的歡樂,也流淌著他苦澀的淚水,這河水像他那奔放不羈的個性,也像他那翻滾著浪花、激起一圈又一圈漣漪、永不泯滅的記憶。
記得他曾在河裏摸過河蚌,撈過魚蝦,也曾在這裏救過一個和他一般大小的落水兒童。由於下水急了點,他還嗆了口水呢!
那是一個落霞的傍晚。
小世友和孩子們挎著采滿野菜的籃子,正要路過小河返村。一個同伴山娃不慎踩翻了河石,滾進了河裏。河水冒出一串串白泡兒,同伴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嚇呆了,哭喊起來。隻有小世友鎮定自若。他扔下菜籃,和衣跳進了深水。準知那孩子手忙腳亂,一下子扯住了他的衣襟,像撈到了救命稻草一樣,死死不放,很快把小世友也拖進了水底。小世友心不慌,尋找到河石用盡最大的力氣,突然起跳,終於露出水麵,把山娃拖到岸上。事後回想,他也感到有些後怕呢!還有一次,他餓著肚子,在河裏摸呀摸,小手凍得像個紅蘿蔔似的。日頭落山時,他終於捉到了一條四指長的鯽魚片子。他高高興興地跑回家,滿以為能得到病中母親的誇獎,可是出乎他的意料,母親不但不高興,反而扇了他一耳光,那手中的小魚被震落在地上,一蹦一跳地掙紮著。他真委屈呀,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娘又突然把他摟在懷裏哭了,邊哭邊數叨著:”孩子,俺的好孩子。娘不該打你。娘打你是好意,怕你溺死在河裏,娘一輩子也見不著你啦。“
”娘。“剛剛懂事的小世友用他那隻凍得像紅蘿蔔似的小手,替娘擦去淚水。說道,”俺看到您有病,幾天不吃飯,臉色蠟黃蠟黃的,這魚是俺專為娘捉的啊。“
不等小世友說完,母親便放聲痛哭起來。
◎他是小牛倌們公認的頭兒
牛毛雜稅霸王鞭,茫茫苦海哪有邊?
鐵板租子閻王殿,死也難來活也難。
一年三百六十天,糠菜難得飽一餐。
任人欺來任人踐,任人賣成幾文錢。
老牛走得慢,歌聲哼得沉。
正值學齡的許世友,從六歲那年就拿起了放牛鞭。鞭繩是用山榆皮編成的;鞭上的紅布條條是從娘出嫁時的破襖上扯下來的。隻要鞭子在空中繞了一個圈兒,”叭“一聲脆響,一幫放牛娃便知道是他來了。
小世友被孩子們公推為牛倌的頭兒。他家養了三頭犍牛和三十隻羊,全靠他和哥哥仕德兩人放養。漸漸地他們放牛的孩子竟組成了一個班。小夥伴們在一起幹活打交道,痛快著哩!
西山那邊的放牛娃,為首的叫朱四麻子。他們常常在一起練習折棍對打。他們列成兩行,對個地較量。你打我防,我打你擋,棍棒”嘎嘎“作響。正如飛燕掠空,矯捷優美。
尤其是許世友和朱四麻子的折棍對打,更令人叫絕。一位身高,一位個矮。許世友身材和力氣雖不占上風,可他步伐靈活,機智多謀。因此二人的對打,格外熱鬧。閃閃舞棍影,嗖嗖劈棍聲。許世友常以出手不凡的招式,令身高占優勢的朱四麻子防不勝防。隻見他單手舞棍,兩腿突跳,大有撥開雲霧見朝陽,攪碎繁星賞明月之勢,常使朱四麻子慌亂中出錯。
雖然許世友與朱四麻子對陣常占上風,但是他所在的放牛班由於人少,卻常常被對方擊敗。為此,許世友很不服氣。為了尋計打敗對方,一雪往日之恨,他那一雙水靈靈的環眼轉動著;雙手叉腰,胸脯起伏,蠻不服氣地說:”豬倌(朱四麻子的綽號),別那麽神氣,明天瞧!“
他聲音響如銅鈴。說完,腳尖輕輕一挑棍尖,棍棒在空中翻轉三圈,右手穩穩接住。然後左手放在嘴邊,”噓“打三聲口哨,像是鳴號收兵,呼喚著放牛娃兒們,趕起”哞哞“叫的牛群和”咩咩“叫的羊群,沿著落霞的山崗,向隱沒在深山中的許家窪奔去。
小世友的筷子縮了回去。小眼睛眨了眨垂下了,仿佛做錯了什麽事。母親偷偷抹淚,但是在嚴厲的丈夫麵前,沒敢給小世友多夾一塊蛋花。
許世友稍大一點的時候,便成天跟著父兄放牛、砍柴、耙草。凡是兄長幹的活,他也樣樣學著幹。
清明節一過,大地被暖洋洋的太陽催醒。砍割過的草木楂上,不用人工修培,在風吹雨灌和陽光的普照下,茁壯地抽出了嫩芽,遍地蓋滿了茸茸的綠草,野菜開花,蜂飛蝶舞,處處一派生機。
這正是貧苦農家采野菜的時節,以野菜充飢,代替糧食。因此父母規定,每人每天除放牛放羊外,另加採集一籃野菜,許世友雖小,定額卻和哥哥們一樣。父親對他說:”你幹得少,就得累別人。“這話使許世友懂得了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他要多幹一點,減輕大人的負擔。有時看著他瘦小的身軀,在山崖和斷壁間攀登忙碌,采野菜、拾柴火,父母也於心不安,但他們忍下了。因為他們發現,兒子不要別人照顧,他已經變得越來越倔強,不但提前幹完分派給他的活,有時比兄長幹的也還快一些、好一些、多一些呢!
美麗的段合鋪河,繞過這個歷史上沒人知曉的許家窪,終年不息地奔流著。這河水既流淌著小世友童年的歡樂,也流淌著他苦澀的淚水,這河水像他那奔放不羈的個性,也像他那翻滾著浪花、激起一圈又一圈漣漪、永不泯滅的記憶。
記得他曾在河裏摸過河蚌,撈過魚蝦,也曾在這裏救過一個和他一般大小的落水兒童。由於下水急了點,他還嗆了口水呢!
那是一個落霞的傍晚。
小世友和孩子們挎著采滿野菜的籃子,正要路過小河返村。一個同伴山娃不慎踩翻了河石,滾進了河裏。河水冒出一串串白泡兒,同伴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嚇呆了,哭喊起來。隻有小世友鎮定自若。他扔下菜籃,和衣跳進了深水。準知那孩子手忙腳亂,一下子扯住了他的衣襟,像撈到了救命稻草一樣,死死不放,很快把小世友也拖進了水底。小世友心不慌,尋找到河石用盡最大的力氣,突然起跳,終於露出水麵,把山娃拖到岸上。事後回想,他也感到有些後怕呢!還有一次,他餓著肚子,在河裏摸呀摸,小手凍得像個紅蘿蔔似的。日頭落山時,他終於捉到了一條四指長的鯽魚片子。他高高興興地跑回家,滿以為能得到病中母親的誇獎,可是出乎他的意料,母親不但不高興,反而扇了他一耳光,那手中的小魚被震落在地上,一蹦一跳地掙紮著。他真委屈呀,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娘又突然把他摟在懷裏哭了,邊哭邊數叨著:”孩子,俺的好孩子。娘不該打你。娘打你是好意,怕你溺死在河裏,娘一輩子也見不著你啦。“
”娘。“剛剛懂事的小世友用他那隻凍得像紅蘿蔔似的小手,替娘擦去淚水。說道,”俺看到您有病,幾天不吃飯,臉色蠟黃蠟黃的,這魚是俺專為娘捉的啊。“
不等小世友說完,母親便放聲痛哭起來。
◎他是小牛倌們公認的頭兒
牛毛雜稅霸王鞭,茫茫苦海哪有邊?
鐵板租子閻王殿,死也難來活也難。
一年三百六十天,糠菜難得飽一餐。
任人欺來任人踐,任人賣成幾文錢。
老牛走得慢,歌聲哼得沉。
正值學齡的許世友,從六歲那年就拿起了放牛鞭。鞭繩是用山榆皮編成的;鞭上的紅布條條是從娘出嫁時的破襖上扯下來的。隻要鞭子在空中繞了一個圈兒,”叭“一聲脆響,一幫放牛娃便知道是他來了。
小世友被孩子們公推為牛倌的頭兒。他家養了三頭犍牛和三十隻羊,全靠他和哥哥仕德兩人放養。漸漸地他們放牛的孩子竟組成了一個班。小夥伴們在一起幹活打交道,痛快著哩!
西山那邊的放牛娃,為首的叫朱四麻子。他們常常在一起練習折棍對打。他們列成兩行,對個地較量。你打我防,我打你擋,棍棒”嘎嘎“作響。正如飛燕掠空,矯捷優美。
尤其是許世友和朱四麻子的折棍對打,更令人叫絕。一位身高,一位個矮。許世友身材和力氣雖不占上風,可他步伐靈活,機智多謀。因此二人的對打,格外熱鬧。閃閃舞棍影,嗖嗖劈棍聲。許世友常以出手不凡的招式,令身高占優勢的朱四麻子防不勝防。隻見他單手舞棍,兩腿突跳,大有撥開雲霧見朝陽,攪碎繁星賞明月之勢,常使朱四麻子慌亂中出錯。
雖然許世友與朱四麻子對陣常占上風,但是他所在的放牛班由於人少,卻常常被對方擊敗。為此,許世友很不服氣。為了尋計打敗對方,一雪往日之恨,他那一雙水靈靈的環眼轉動著;雙手叉腰,胸脯起伏,蠻不服氣地說:”豬倌(朱四麻子的綽號),別那麽神氣,明天瞧!“
他聲音響如銅鈴。說完,腳尖輕輕一挑棍尖,棍棒在空中翻轉三圈,右手穩穩接住。然後左手放在嘴邊,”噓“打三聲口哨,像是鳴號收兵,呼喚著放牛娃兒們,趕起”哞哞“叫的牛群和”咩咩“叫的羊群,沿著落霞的山崗,向隱沒在深山中的許家窪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