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虐殺事件以日本三緘其口、迅速處理虐殺現場、安撫救濟住民、公開否定國際社會輿論,以及清國朝廷的沉默而告終。事件沒有留下多少人證和物證,致使百年以來旅順虐殺事件猶如雲山霧罩,成為難以徹底清辯的歷史事件。
第60節:旅順虐殺事件(10)
旅順屠城事件不能不痛感清國自身的表現,當無辜的清國百姓遭到外來侵略者屠殺時,他們賴以依靠的皇帝、太後、朝廷大臣無動於衷,大清國沒有人站出來為國家的民眾喊屈叫冤,聲張屈辱。卻是那些被視為紅毛綠鬼的西洋人,在遙遠彼岸向無助的東方民眾,發出正義憐憫的呼救聲。皇家軍隊貪生怕死,大量軍人假扮百姓私換民服自顧逃命,將危險轉嫁到無辜民眾身上。這種自家人轉嫁生死危機的惡劣行為和殺人者的野蠻行為,同樣受到歷史公論的鄙視。
旅順虐殺事件,如果說日本軍隊對清軍大開殺戒是事出有因,出於對清兵殘虐行為的復仇,那麽大量殺害無辜的清國百姓,就無法自圓其說自身的文明和道德,是徹頭徹尾的野蠻本性的大暴露。在血淋淋事實麵前,日本軍人第一想到和做到的就是隱滅罪行,混淆是非,讓這個負有歷史罪責的事件銷聲匿跡。在清國政府軟弱外交的背景下,日本一係列善後工作取得了成效,西方世界的譴責戰沒有持續下去,國際社會似乎很快淡忘了這個血淋淋的歷史事件。1895年2月6日,美國國務卿致函日本駐美國公使栗野,日美條約最終修訂案獲得參議院表決通過。2月17日,天皇禦批了美國批準的日美改正條約案,3月21日兩國在華盛頓交換批準文書,3月24日日美新條約公布。旅順事件背景下,日美兩國的改正條約仍得以通過,標誌著代表西方文明的美國人,繼英國人之後也承認了日本是文明國家的一員。旅順事件問題上,盡管國際輿論抨擊日本人的野蠻行為,批評日本的文明大倒退,但是國際社會仍然接受了日本。
旅順虐殺事件是東方人復仇文化的產物,殺人倫理和殺人手段,直接引導了復仇升級的惡循環。這場國家性質的屠殺,災難性地又一次降落在具有儒教性格的華夏後裔頭上。日本侵略清國的戰爭是外來異族對華夏文明的浩劫。在大清國文化的歷史觀裏,日軍屠城旅順符合清朝有史以來的戰爭文化,戰勝者斬盡殺絕戰敗者,是戰爭認定的邏輯。正是這個屠夫邏輯,滿洲蠻夷曾經狂屠天下,將數千萬中原人變成刀下之鬼。愛新覺羅的戰爭倫理默認了旅順事件的合理性,從而對事件自肅沉默,放任自流。事實上,紫禁城內的大清朝廷,骨子裏透著戰爭復仇的渴望。一旦他們勝利了同樣會按照自己的野蠻邏輯,作出與日軍相同的事情。清國人和日本人虐殺行為的本質,赤裸裸表現出了各自同類蠻夷文化的野蠻屬性。
英國牛津大學著名國際法學教授艾倫特,發表論文《日清戰爭中的國際法》,譴責日本是“披著文明外衣有著野蠻筋骨的怪獸,旅順虐殺行徑暴露了日本人野蠻本性的真麵目。如此自譽‘文明國’的日本人,仍需要一個世紀以上的文明進化”。歷史終究是歷史,事件的經過無法遮掩清兵對日本兵虐殺的事實,也不能隱滅日本兵肆意屠殺清國人的罪行。作為近代史的一部分,旅順虐殺事件是清日兩國各自固有的野蠻文化所釀成的歷史悲劇。
第61節:北洋水師降服始末(1)
3.4 北洋水師降服始末
1894年1月,陸軍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嚴在出兵威海衛前,與聯合艦隊伊東司令官商議,聯名給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寫一封勸降信。大山認為伊東司令官和丁汝昌有多年友情,對丁汝昌的性情比較了解,期待勸降能動搖丁提督抵抗的決心。勸降信由第二軍司令部隨軍法學科顧問文學士有賀長雄,按照大山司令官提出的要點用英文起草,勸降信寫好後卻不知如何送交給丁汝昌。22日,恰巧英國遠東海軍艦隊旗艦和三艘戰艦出現在榮城灣。英艦司令官斐利曼特中將請求在灣內停泊三日,觀察日軍登陸作戰,請求得到伊東司令官的許可。23日,大山司令官抵達榮城灣,伊東和大山商議,勸降信可以委託英國斐利曼特司令官,轉交給丁汝昌提督。
勸降信《致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信函原文用英文書寫,後譯成日文上報大本營備案,現館藏國立公文書館,全文如下:
僅呈一書致丁汝昌提督閣下。
時局變遷,吾等不幸成為敵國,然今日之戰乃國與國之戰,非吾等個人間之反目,吾與閣下之情誼依然如昔日之良友。今此一書非催促閣下歸降,吾深知閣下之苦衷及敗局之深刻。從國家與個人利益衡量,取中庸之道從長計議乃為上策,故誠以言表。
凡天下大事,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也,吾等焉能沉默不與友言乎?熟慮之下瀆告閣下深思。開戰以來,貴國陸海軍連戰連敗,其原因乃平心靜氣、審時度勢為難事,憑閣下之英明,定知其中之奧理。貴國敗至今日,非君臣一兩人之罪過,實為從來墨守成規之製度所累。有史以來,貴國奉行學而優則仕之吏治,千年歷史證明此製度並非完美。貴國如此一來孤立獨往於世界,自然會永遠失去完美之物。今日變化中之大千世界,夜郎自大、孤陋寡聞之國,焉能不敗乎?
如同閣下所知那樣,三十年前日本帝國亦曾歷經辛酸的過去,國家幾乎到了洋夷入侵的危難邊緣。此後帝國廢棄舊製推行維新治國之方略,辟得國家圖強之路。今貴國若也能圖維新、思改革,乃將國家之幸,否則早晚不能逃脫滅亡之命運。此理數必致氣數,這一奧理在本次戰爭中得以窺見,否定其理必至其厄運也。臣子虛偽之卑謙,乃為博得主子歡心所致,久而久之壯誌便會頹而廢之,當國家委以重任之時,即不堪大任亦無所作為。貴國擁有廣大之疆域和最古的文化,如果舊帝國能改革一新,其基礎則會永遠穩固於不敗之地。論理不易,其事在理,時間可明鑑矣。
第60節:旅順虐殺事件(10)
旅順屠城事件不能不痛感清國自身的表現,當無辜的清國百姓遭到外來侵略者屠殺時,他們賴以依靠的皇帝、太後、朝廷大臣無動於衷,大清國沒有人站出來為國家的民眾喊屈叫冤,聲張屈辱。卻是那些被視為紅毛綠鬼的西洋人,在遙遠彼岸向無助的東方民眾,發出正義憐憫的呼救聲。皇家軍隊貪生怕死,大量軍人假扮百姓私換民服自顧逃命,將危險轉嫁到無辜民眾身上。這種自家人轉嫁生死危機的惡劣行為和殺人者的野蠻行為,同樣受到歷史公論的鄙視。
旅順虐殺事件,如果說日本軍隊對清軍大開殺戒是事出有因,出於對清兵殘虐行為的復仇,那麽大量殺害無辜的清國百姓,就無法自圓其說自身的文明和道德,是徹頭徹尾的野蠻本性的大暴露。在血淋淋事實麵前,日本軍人第一想到和做到的就是隱滅罪行,混淆是非,讓這個負有歷史罪責的事件銷聲匿跡。在清國政府軟弱外交的背景下,日本一係列善後工作取得了成效,西方世界的譴責戰沒有持續下去,國際社會似乎很快淡忘了這個血淋淋的歷史事件。1895年2月6日,美國國務卿致函日本駐美國公使栗野,日美條約最終修訂案獲得參議院表決通過。2月17日,天皇禦批了美國批準的日美改正條約案,3月21日兩國在華盛頓交換批準文書,3月24日日美新條約公布。旅順事件背景下,日美兩國的改正條約仍得以通過,標誌著代表西方文明的美國人,繼英國人之後也承認了日本是文明國家的一員。旅順事件問題上,盡管國際輿論抨擊日本人的野蠻行為,批評日本的文明大倒退,但是國際社會仍然接受了日本。
旅順虐殺事件是東方人復仇文化的產物,殺人倫理和殺人手段,直接引導了復仇升級的惡循環。這場國家性質的屠殺,災難性地又一次降落在具有儒教性格的華夏後裔頭上。日本侵略清國的戰爭是外來異族對華夏文明的浩劫。在大清國文化的歷史觀裏,日軍屠城旅順符合清朝有史以來的戰爭文化,戰勝者斬盡殺絕戰敗者,是戰爭認定的邏輯。正是這個屠夫邏輯,滿洲蠻夷曾經狂屠天下,將數千萬中原人變成刀下之鬼。愛新覺羅的戰爭倫理默認了旅順事件的合理性,從而對事件自肅沉默,放任自流。事實上,紫禁城內的大清朝廷,骨子裏透著戰爭復仇的渴望。一旦他們勝利了同樣會按照自己的野蠻邏輯,作出與日軍相同的事情。清國人和日本人虐殺行為的本質,赤裸裸表現出了各自同類蠻夷文化的野蠻屬性。
英國牛津大學著名國際法學教授艾倫特,發表論文《日清戰爭中的國際法》,譴責日本是“披著文明外衣有著野蠻筋骨的怪獸,旅順虐殺行徑暴露了日本人野蠻本性的真麵目。如此自譽‘文明國’的日本人,仍需要一個世紀以上的文明進化”。歷史終究是歷史,事件的經過無法遮掩清兵對日本兵虐殺的事實,也不能隱滅日本兵肆意屠殺清國人的罪行。作為近代史的一部分,旅順虐殺事件是清日兩國各自固有的野蠻文化所釀成的歷史悲劇。
第61節:北洋水師降服始末(1)
3.4 北洋水師降服始末
1894年1月,陸軍第二軍司令官大山嚴在出兵威海衛前,與聯合艦隊伊東司令官商議,聯名給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寫一封勸降信。大山認為伊東司令官和丁汝昌有多年友情,對丁汝昌的性情比較了解,期待勸降能動搖丁提督抵抗的決心。勸降信由第二軍司令部隨軍法學科顧問文學士有賀長雄,按照大山司令官提出的要點用英文起草,勸降信寫好後卻不知如何送交給丁汝昌。22日,恰巧英國遠東海軍艦隊旗艦和三艘戰艦出現在榮城灣。英艦司令官斐利曼特中將請求在灣內停泊三日,觀察日軍登陸作戰,請求得到伊東司令官的許可。23日,大山司令官抵達榮城灣,伊東和大山商議,勸降信可以委託英國斐利曼特司令官,轉交給丁汝昌提督。
勸降信《致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信函原文用英文書寫,後譯成日文上報大本營備案,現館藏國立公文書館,全文如下:
僅呈一書致丁汝昌提督閣下。
時局變遷,吾等不幸成為敵國,然今日之戰乃國與國之戰,非吾等個人間之反目,吾與閣下之情誼依然如昔日之良友。今此一書非催促閣下歸降,吾深知閣下之苦衷及敗局之深刻。從國家與個人利益衡量,取中庸之道從長計議乃為上策,故誠以言表。
凡天下大事,當事者迷,旁觀者清也,吾等焉能沉默不與友言乎?熟慮之下瀆告閣下深思。開戰以來,貴國陸海軍連戰連敗,其原因乃平心靜氣、審時度勢為難事,憑閣下之英明,定知其中之奧理。貴國敗至今日,非君臣一兩人之罪過,實為從來墨守成規之製度所累。有史以來,貴國奉行學而優則仕之吏治,千年歷史證明此製度並非完美。貴國如此一來孤立獨往於世界,自然會永遠失去完美之物。今日變化中之大千世界,夜郎自大、孤陋寡聞之國,焉能不敗乎?
如同閣下所知那樣,三十年前日本帝國亦曾歷經辛酸的過去,國家幾乎到了洋夷入侵的危難邊緣。此後帝國廢棄舊製推行維新治國之方略,辟得國家圖強之路。今貴國若也能圖維新、思改革,乃將國家之幸,否則早晚不能逃脫滅亡之命運。此理數必致氣數,這一奧理在本次戰爭中得以窺見,否定其理必至其厄運也。臣子虛偽之卑謙,乃為博得主子歡心所致,久而久之壯誌便會頹而廢之,當國家委以重任之時,即不堪大任亦無所作為。貴國擁有廣大之疆域和最古的文化,如果舊帝國能改革一新,其基礎則會永遠穩固於不敗之地。論理不易,其事在理,時間可明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