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日本組建“山東作戰軍”和進行威海衛作戰準備
當清政府在山東半島籌辦防務之際,日本大本營也正在研究製訂威海衛作戰計劃。
為進行威海衛作戰,日本大本營感到依靠原有侵華部隊力有不足,必須組建新的作戰部隊,便重新改編第二軍,以作為“山東作戰軍”。“山東作戰軍”以陸軍大將大山岩為司令官,下屬兩個師團:第二師團,包括步兵第三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山口素臣)和步兵第四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伏見貞愛親王),陸軍中將佐久間左馬太為師團長;第六師團,包括步兵第十一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大寺安純)和混成第十二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長穀川好道),陸軍中將黑木為楨為師團長。“山東作戰軍”組建後,佐久間、黑木等人暫駐廣島,等待進兵的命令。
先是在十二月十四日,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傳令於伊東祐亨,要聯合艦隊協同第二軍攻占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並運送第二軍在山東半島登陸。十六日,大本營正式電令伊東曰:
“一、目前敵艦隊退縮威海衛,不出應戰,成為我軍日後進兵渤海灣頭作戰之障礙,應予消滅。為此,海陸兩軍須進占威海衛。
二,貴官護送第二軍登陸,並與之協同占領威海衛,消滅敵艦隊。”注1
伊東接到命令後,於二十三日派八重山艦長平山藤次郎海軍大佐,率軍官數人從榮成灣(龍鬚島以西)、愛倫灣(倭島以南)、桑溝灣(尋山所與寧津所之間)三處選擇一個較理想的登陸地點。
二十五日,平山藤次郎乘高千穗艦到山東半島南海岸進行調查。高千穗航至榮成灣,以岸上清軍守備情況不明,未敢即時靠岸。適一當地漁船駛過,高千穗將其追獲,問船上漁民灣內形勢。漁民答非所問,平山等“不得要領”,遂用一計,將漁船放回,派一船隨之。漸近岸邊,日本通澤官大聲呼喊:“英國人救村民溺於海者而至,村人可出而迎之。”村民爭至海濱,即誘數人至船上,偽謂之曰:“我英國人也,欲觀日清戰鬥航海而來。”因問岸上情況,頗得其實。“即用為嚮導,視察灣內,審得其山川形勢及民俗情態而還。”注2二十六日,平山回大連向伊東報告調查結果,認為榮成灣內龍鬚島以西一帶海灘,是比較理想的登陸地點。
榮成灣的地理形勢早就被日本軍部所注意,並曾由已故海軍大尉關文炳詳細勘察過。關文炳曾於一八八八年十二月奉日本參謀本部密令,赴威海衛及膠州灣偵察,往返歷時七十天。完成任務後,他寫了一份《關於威海衛及榮成灣之意見書》,略謂:“榮成灣位於山東半島成山角之西南,西距威海衛水路約三十海裏。灣口麵向西南,寬約四海裏,水深四至五尋。中國人稱之為‘養魚池水口’。本灣甚淺,灣口寬闊,並非好錨地。但此處能避北風、西風,底為泥沙,適於受錨,平時為漁船停泊之地。故無論遇到何等強烈之西北風天氣,艦船亦可安全錨泊。況且,本灣位於直隸海峽外側之偏僻海隅,一旦清國與外國發生海戰,即成為軍事重地。故欲攻占威海衛,必先取此灣以為基地。”注3
平山藤次郎的偵察報告進一步證實了關文炳的結論:“在山東半島成山角之南,有一突出的小半島,即龍鬚島。與龍鬚島西側相對者為龍口崖,其間有一海灣,寬三千餘公尺,長二千五百公尺,灣口水深五尋,愈近岸水愈淺,灣內可停泊大船幾十艘。東、西、北三麵都是大陸環繞,惟南麵向海,故在此季節,幾乎不必擔心風浪。……底係沙地,直至岸邊,水深適宜,用舢板和汽艇可以靠岸。若事先準備棧橋材料,人馬皆易於登陸。灘頭有十五六棵鬆樹,有道路通行,埋有電線桿,近岸處可容納艦船。其地形基本上不便於敵軍之潛伏。因此,此處實為難得的適宜登陸地點。”注4
本來,伊東祐亨就非常重視關文炳的報告,如今又收到平山藤次郎的偵察報告,便選定榮成灣內龍鬚島以西的海灘為登陸地點。經與大山岩會商,最後確定了這一方案,並得到大本營的批準。為了實施榮成灣登陸的作戰方案,日軍進行了多方麵的策劃和周密準備。根據日本大本營的部署,重新改編的第二軍分兩批向大連灣集中:預先在廣島待命的佐久間左馬太中將,於一月十日率領第二師團從宇品乘船出發,十四日晨進入大連灣;第六師團從門司港乘船出發,也集合於大連灣。到十六日,“山東作戰軍”的所有部隊已全部在大連灣集結完畢。
在第二軍向大連灣集中的同時,日本聯合艦隊也重新進行了改編,將戰艦編為五隊:本隊,包括鬆島、千代田、橋立、嚴島四艦;第一遊擊隊,包括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艦;第二遊擊隊,包括扶桑、比睿、金剛、高雄四艦;第三遊擊隊,包括大和、武藏、天龍、海門、葛城五艦;第四遊擊隊,包括築紫、愛宕、摩耶、大島、鳥海五艦。登陸前,日本海軍製定了周密的掩護陸軍上岸和協同陸軍作戰的《聯合艦隊作戰大方略》。其中,包括《護送陸軍登陸榮成灣計劃》、《魚雷艇隊運動計劃》和《誘出和擊毀敵艦計劃》。《護送陸軍登陸榮成灣計劃》共三十二項,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當聯合艦隊運送陸軍登陸之前,第—遊擊隊到登州海麵遊弋,並實行炮擊,次晨到登陸地點與大隊會合。
當清政府在山東半島籌辦防務之際,日本大本營也正在研究製訂威海衛作戰計劃。
為進行威海衛作戰,日本大本營感到依靠原有侵華部隊力有不足,必須組建新的作戰部隊,便重新改編第二軍,以作為“山東作戰軍”。“山東作戰軍”以陸軍大將大山岩為司令官,下屬兩個師團:第二師團,包括步兵第三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山口素臣)和步兵第四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伏見貞愛親王),陸軍中將佐久間左馬太為師團長;第六師團,包括步兵第十一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大寺安純)和混成第十二旅團(旅團長陸軍少將長穀川好道),陸軍中將黑木為楨為師團長。“山東作戰軍”組建後,佐久間、黑木等人暫駐廣島,等待進兵的命令。
先是在十二月十四日,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傳令於伊東祐亨,要聯合艦隊協同第二軍攻占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並運送第二軍在山東半島登陸。十六日,大本營正式電令伊東曰:
“一、目前敵艦隊退縮威海衛,不出應戰,成為我軍日後進兵渤海灣頭作戰之障礙,應予消滅。為此,海陸兩軍須進占威海衛。
二,貴官護送第二軍登陸,並與之協同占領威海衛,消滅敵艦隊。”注1
伊東接到命令後,於二十三日派八重山艦長平山藤次郎海軍大佐,率軍官數人從榮成灣(龍鬚島以西)、愛倫灣(倭島以南)、桑溝灣(尋山所與寧津所之間)三處選擇一個較理想的登陸地點。
二十五日,平山藤次郎乘高千穗艦到山東半島南海岸進行調查。高千穗航至榮成灣,以岸上清軍守備情況不明,未敢即時靠岸。適一當地漁船駛過,高千穗將其追獲,問船上漁民灣內形勢。漁民答非所問,平山等“不得要領”,遂用一計,將漁船放回,派一船隨之。漸近岸邊,日本通澤官大聲呼喊:“英國人救村民溺於海者而至,村人可出而迎之。”村民爭至海濱,即誘數人至船上,偽謂之曰:“我英國人也,欲觀日清戰鬥航海而來。”因問岸上情況,頗得其實。“即用為嚮導,視察灣內,審得其山川形勢及民俗情態而還。”注2二十六日,平山回大連向伊東報告調查結果,認為榮成灣內龍鬚島以西一帶海灘,是比較理想的登陸地點。
榮成灣的地理形勢早就被日本軍部所注意,並曾由已故海軍大尉關文炳詳細勘察過。關文炳曾於一八八八年十二月奉日本參謀本部密令,赴威海衛及膠州灣偵察,往返歷時七十天。完成任務後,他寫了一份《關於威海衛及榮成灣之意見書》,略謂:“榮成灣位於山東半島成山角之西南,西距威海衛水路約三十海裏。灣口麵向西南,寬約四海裏,水深四至五尋。中國人稱之為‘養魚池水口’。本灣甚淺,灣口寬闊,並非好錨地。但此處能避北風、西風,底為泥沙,適於受錨,平時為漁船停泊之地。故無論遇到何等強烈之西北風天氣,艦船亦可安全錨泊。況且,本灣位於直隸海峽外側之偏僻海隅,一旦清國與外國發生海戰,即成為軍事重地。故欲攻占威海衛,必先取此灣以為基地。”注3
平山藤次郎的偵察報告進一步證實了關文炳的結論:“在山東半島成山角之南,有一突出的小半島,即龍鬚島。與龍鬚島西側相對者為龍口崖,其間有一海灣,寬三千餘公尺,長二千五百公尺,灣口水深五尋,愈近岸水愈淺,灣內可停泊大船幾十艘。東、西、北三麵都是大陸環繞,惟南麵向海,故在此季節,幾乎不必擔心風浪。……底係沙地,直至岸邊,水深適宜,用舢板和汽艇可以靠岸。若事先準備棧橋材料,人馬皆易於登陸。灘頭有十五六棵鬆樹,有道路通行,埋有電線桿,近岸處可容納艦船。其地形基本上不便於敵軍之潛伏。因此,此處實為難得的適宜登陸地點。”注4
本來,伊東祐亨就非常重視關文炳的報告,如今又收到平山藤次郎的偵察報告,便選定榮成灣內龍鬚島以西的海灘為登陸地點。經與大山岩會商,最後確定了這一方案,並得到大本營的批準。為了實施榮成灣登陸的作戰方案,日軍進行了多方麵的策劃和周密準備。根據日本大本營的部署,重新改編的第二軍分兩批向大連灣集中:預先在廣島待命的佐久間左馬太中將,於一月十日率領第二師團從宇品乘船出發,十四日晨進入大連灣;第六師團從門司港乘船出發,也集合於大連灣。到十六日,“山東作戰軍”的所有部隊已全部在大連灣集結完畢。
在第二軍向大連灣集中的同時,日本聯合艦隊也重新進行了改編,將戰艦編為五隊:本隊,包括鬆島、千代田、橋立、嚴島四艦;第一遊擊隊,包括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艦;第二遊擊隊,包括扶桑、比睿、金剛、高雄四艦;第三遊擊隊,包括大和、武藏、天龍、海門、葛城五艦;第四遊擊隊,包括築紫、愛宕、摩耶、大島、鳥海五艦。登陸前,日本海軍製定了周密的掩護陸軍上岸和協同陸軍作戰的《聯合艦隊作戰大方略》。其中,包括《護送陸軍登陸榮成灣計劃》、《魚雷艇隊運動計劃》和《誘出和擊毀敵艦計劃》。《護送陸軍登陸榮成灣計劃》共三十二項,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當聯合艦隊運送陸軍登陸之前,第—遊擊隊到登州海麵遊弋,並實行炮擊,次晨到登陸地點與大隊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