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一月十日,聶士成接裕祿電,知依克唐阿、長順,宋慶商定“合兵攻海城倭兵,飭各路同時大舉,以分敵勢”。十一日,聶土成親率馬步千餘人,過通遠堡、金家河,進逼雪裏站,以圖牽製。盛軍統領呂本元、孫顯寅,新奉軍統領耿鳳鳴,以及仁字軍統領江自康,亦皆派隊以助聲援。雪裏站日軍伏不敢出。十四日,清軍與日軍探騎相遇,斃其數名,餘者逃回。十六日,日軍增援部隊從鳳凰城抵雪裏站。二十三日,聶士成探知日軍將出動大股來攻,於是將部隊散伏於雪裏站以北十二裏的陡嶺子一帶,並命數名號兵持號繞道潛伏山頂,以瞭望敵軍動靜。傳令各營曰:“聞山巔號聲,悉吹之,即燃槍迭擊,蛇行鼠伏,聚散無常,使敵莫測我軍虛實。”二十四日晨,日軍果至。頓時,“山巔號響,各處號聲、槍聲同時並發,敵駭竄。”二十五日,乃夏曆除夕,聶士成料定日軍必乘機來襲,便事先命夏青雲率隊埋伏於陡嶺子以北十裏的土門嶺。是日拂曉,果有日軍步騎五百餘人來襲,清軍突起奮擊。日軍急收隊,返奔雪裏站。“自此以後,敵堅守不敢出,惟探馬相遇開槍互擊而已。”注9
遼陽東路爭奪戰持續了兩個多月,日軍不僅受阻於摩天嶺,由東路進犯遼瀋的計劃遭到失敗,而且被迫放棄攻勢而轉為守勢。在保衛摩天嶺的戰鬥中,聶士成或攻或守,防禦得力,終於使日軍未能越雷池一步。
聶士成(?——一九oo年),宇功亭,安徽合肥人。初以武童投效袁甲三軍營,後編入淮軍,隸於劉銘傳,積功至副將。“自束髮從戎,即有誓死報國之誌。”注10其為人“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至孝,居官清廉,敘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沈毅果敢。”注11一八九四年十月,法軍襲據基隆,聶士成奉命“率師渡台灣,屢戰卻敵”。注12一八八五年,還北洋,統慶軍駐防旅順口。一八九一年,調統蘆台淮、練諸軍。一八九二年,實授山西太原鎮總兵。一八九三年十月,率武備學堂學生三人遊歷東三省和朝鮮,著有《東遊紀程》一書。他在此書中指出:俄國為中國之大患,“貪心不足,每思開擴土地”,“奪我利權,此俄之素誌也”。還認為:日本為“心腹之憂”,對朝鮮覬覦已久,朝鮮“若有疏失,非獨伊一國之危,亦我省之大患也。”果然不出他之所料。幾個月後,日本便發動了這場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聶士成不僅在反對列強侵略的戰爭中作戰英勇,而且善謀略。如在牙山提出班師回國,在摩天嶺建議敵後遊擊,皆為明證.在遼陽東路的爭奪戰中,他更創造了甲午戰爭期間成功地進行積極防禦的第一個範例。“自是,中外皆欽其名。”注13
此後,日軍不得不放棄由東路進犯遼瀋的計劃。但正在此時,李鴻章以畿輔吃緊,“急需大支遊擊之師,非速飭聶土成回直整頓不可”,電懇‘朝廷主持,勿稍搖惑”,排除宋慶等人的反對,諭聶士成“即日拔隊進關”。注14清廷採納了李鴻章的意見,令按察使陳湜率福壽軍十營填紮摩天嶺。二月十二日,聶士成命夏青雲馬隊暫留一日,候陳湜到防再發;自率馬小隊先行,至甜水站與呂本元、孫顯寅麵商有關嶺防諸事,然後登程,入關回直。
鳳凰城北路的戰事雖趨於沉寂,然其東路的爭奪戰又起。本來,清政府所派東邊道原駐鳳凰城,自九連城、鳳凰城相繼失陷後,新授東邊道張錫鑾遂統定邊軍駐通化縣。張錫鑾汰舊募新,共得七營,以天津武備學堂學生縣丞商德正為總練習。至是,軍氣頗振。適奉天省城運來毛瑟槍八百五十支,以之裝備三營,又原有之七公分半口徑炮四門,以配一營。於是,張錫鑾率奉軍新後營(營官文廷順注15)、靖邊右營(營官林長青),新中營(營官嶽元福)等三營,進駐寬甸城北二十五裏之大川頭,以期收復寬旬。
自鳳凰城、安東失陷後,署鳳凰廳同知章樾、鳳凰城城守尉佑善及安東縣知縣榮禧皆撤至東邊一帶。章樾等以失守城池而被朝廷革職,愧憤不已,“力圖恢復”,於是邀舉人薑煥章等勸辦團練,共成立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十團。“每團一二千人不等,籌備槍械,挑成堪以打仗炮(槍)手四千餘人。”以韓玉琛、楚文彥、傅彩等統帶各團。於是,張錫鑾決定趁清軍反攻海城之機,兵團合力進襲寬甸,“以牽賊勢”。注16
當時,寬甸城內隻駐有少數日兵,日軍於二月二十五日派出一個中隊以加強寬甸城之防禦。當夜,日軍中隊宿於三道溝。二十六日晨,從三道溝出發。下午四時許,行至寬甸縣西南三公裏處,忽聞縣城西麵響起槍聲,又得探騎來報,始知清軍真的前來攻城。於是,日軍中隊急速直奔縣城。
原來,是日午時,張錫鑾即下令進攻寬甸守敵,命文廷順率奉軍新後營馳赴蒲石河,扼西麵來援之敵;嶽元福率新中營由小道繞至城西十八裏岡埋伏,以截擊城中逃敵。林長青率靖邊右營至大亮子溝,伺機向敵發起攻擊;鄉團則在城東西扼守。林長青抵大亮子溝後,偵知日軍一隊由雙山子急行而來,相距約十餘裏,便率部直進,在寬甸城西南之一撮毛與敵相遇。他告誡部下說:“與倭相距百步,始得發槍。”注17於是,全營俟敵靠近,擎槍齊發,子出如雨。日軍不支,向東急退,又遭到鄉團的阻擊,隻得又反奔入寬甸南門。此時,日軍中隊知其輜重隊已被清軍襲擊,並且判斷:“敵軍似已知我軍兵少,其主力自西南方發動攻擊,欲包圍我軍。”便與城內日軍相合,出西門繞襲林長青後路,而嶽元福所率新中營已至,迎頭痛擊。日軍死傷甚眾,向南逃至馨兒嶺。清軍終將寬甸收復。此戰從下午四時打至七時,共殺傷日軍三十二人,其中少尉一名,通譯官一名,軍曹六名,土兵二十四名注18;“生擒倭領隊賊目廣甚田吉一名,奪獲槍械、子母、衣物多件”。注19
遼陽東路爭奪戰持續了兩個多月,日軍不僅受阻於摩天嶺,由東路進犯遼瀋的計劃遭到失敗,而且被迫放棄攻勢而轉為守勢。在保衛摩天嶺的戰鬥中,聶士成或攻或守,防禦得力,終於使日軍未能越雷池一步。
聶士成(?——一九oo年),宇功亭,安徽合肥人。初以武童投效袁甲三軍營,後編入淮軍,隸於劉銘傳,積功至副將。“自束髮從戎,即有誓死報國之誌。”注10其為人“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至孝,居官清廉,敘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沈毅果敢。”注11一八九四年十月,法軍襲據基隆,聶士成奉命“率師渡台灣,屢戰卻敵”。注12一八八五年,還北洋,統慶軍駐防旅順口。一八九一年,調統蘆台淮、練諸軍。一八九二年,實授山西太原鎮總兵。一八九三年十月,率武備學堂學生三人遊歷東三省和朝鮮,著有《東遊紀程》一書。他在此書中指出:俄國為中國之大患,“貪心不足,每思開擴土地”,“奪我利權,此俄之素誌也”。還認為:日本為“心腹之憂”,對朝鮮覬覦已久,朝鮮“若有疏失,非獨伊一國之危,亦我省之大患也。”果然不出他之所料。幾個月後,日本便發動了這場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聶士成不僅在反對列強侵略的戰爭中作戰英勇,而且善謀略。如在牙山提出班師回國,在摩天嶺建議敵後遊擊,皆為明證.在遼陽東路的爭奪戰中,他更創造了甲午戰爭期間成功地進行積極防禦的第一個範例。“自是,中外皆欽其名。”注13
此後,日軍不得不放棄由東路進犯遼瀋的計劃。但正在此時,李鴻章以畿輔吃緊,“急需大支遊擊之師,非速飭聶土成回直整頓不可”,電懇‘朝廷主持,勿稍搖惑”,排除宋慶等人的反對,諭聶士成“即日拔隊進關”。注14清廷採納了李鴻章的意見,令按察使陳湜率福壽軍十營填紮摩天嶺。二月十二日,聶士成命夏青雲馬隊暫留一日,候陳湜到防再發;自率馬小隊先行,至甜水站與呂本元、孫顯寅麵商有關嶺防諸事,然後登程,入關回直。
鳳凰城北路的戰事雖趨於沉寂,然其東路的爭奪戰又起。本來,清政府所派東邊道原駐鳳凰城,自九連城、鳳凰城相繼失陷後,新授東邊道張錫鑾遂統定邊軍駐通化縣。張錫鑾汰舊募新,共得七營,以天津武備學堂學生縣丞商德正為總練習。至是,軍氣頗振。適奉天省城運來毛瑟槍八百五十支,以之裝備三營,又原有之七公分半口徑炮四門,以配一營。於是,張錫鑾率奉軍新後營(營官文廷順注15)、靖邊右營(營官林長青),新中營(營官嶽元福)等三營,進駐寬甸城北二十五裏之大川頭,以期收復寬旬。
自鳳凰城、安東失陷後,署鳳凰廳同知章樾、鳳凰城城守尉佑善及安東縣知縣榮禧皆撤至東邊一帶。章樾等以失守城池而被朝廷革職,愧憤不已,“力圖恢復”,於是邀舉人薑煥章等勸辦團練,共成立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十團。“每團一二千人不等,籌備槍械,挑成堪以打仗炮(槍)手四千餘人。”以韓玉琛、楚文彥、傅彩等統帶各團。於是,張錫鑾決定趁清軍反攻海城之機,兵團合力進襲寬甸,“以牽賊勢”。注16
當時,寬甸城內隻駐有少數日兵,日軍於二月二十五日派出一個中隊以加強寬甸城之防禦。當夜,日軍中隊宿於三道溝。二十六日晨,從三道溝出發。下午四時許,行至寬甸縣西南三公裏處,忽聞縣城西麵響起槍聲,又得探騎來報,始知清軍真的前來攻城。於是,日軍中隊急速直奔縣城。
原來,是日午時,張錫鑾即下令進攻寬甸守敵,命文廷順率奉軍新後營馳赴蒲石河,扼西麵來援之敵;嶽元福率新中營由小道繞至城西十八裏岡埋伏,以截擊城中逃敵。林長青率靖邊右營至大亮子溝,伺機向敵發起攻擊;鄉團則在城東西扼守。林長青抵大亮子溝後,偵知日軍一隊由雙山子急行而來,相距約十餘裏,便率部直進,在寬甸城西南之一撮毛與敵相遇。他告誡部下說:“與倭相距百步,始得發槍。”注17於是,全營俟敵靠近,擎槍齊發,子出如雨。日軍不支,向東急退,又遭到鄉團的阻擊,隻得又反奔入寬甸南門。此時,日軍中隊知其輜重隊已被清軍襲擊,並且判斷:“敵軍似已知我軍兵少,其主力自西南方發動攻擊,欲包圍我軍。”便與城內日軍相合,出西門繞襲林長青後路,而嶽元福所率新中營已至,迎頭痛擊。日軍死傷甚眾,向南逃至馨兒嶺。清軍終將寬甸收復。此戰從下午四時打至七時,共殺傷日軍三十二人,其中少尉一名,通譯官一名,軍曹六名,土兵二十四名注18;“生擒倭領隊賊目廣甚田吉一名,奪獲槍械、子母、衣物多件”。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