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方記載:立見尚文率第十旅團主力進攻賽馬集時,“二十六日發鳳凰城,涉河十數流,草鞋悉凍,此夜宿於三家子。二十七日至馬鹿甸子,涉河者又十數流,天寒雪降,入夜益甚,全軍圍燎火以徹夜。二十八日踏雪入於羊柳子,人馬滑倒者頗多。”注14不用清軍來攻,日軍凍傷的兵員已是“十居八九”。注15僅十二月二日一天的時間,日軍步兵第二十二聯隊凍傷者有一百五十五名,其中不能行走者約十六名;步兵第十二聯隊凍傷者達三百名,其中一百五十名“全休”注16,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至五日,立見不得不率領各部隊由草河口撤回鳳凰城。


    在日軍步兵第十旅團回到鳳凰城的當天,聶士成“挑選精銳千餘,分作三隊,進伏分水嶺旁,突出奮擊。敵軍不支,棄嶺而逃,追殺至草河口。”注17於是,聶士成命總兵夏青雲率馬隊進紮分水嶺,總兵耿鳳鳴率新奉軍紮連山關,總兵呂本元、孫顯寅統盛軍紮甜水站,記名提督江自康率仁字營紮老虎嶺,營官聶鵬程、沈增甲各帶本營紮齊京崴。這樣,遼陽東路的布置更為嚴密。


    在這次遼陽東路爭奪戰中,佐克唐阿採取運動戰的方法,使敵軍疲於奔命,而遭受很大的損失。據日方的總結,依克唐阿這種戰法的特點有三:其一、在運動中“避眾擊寡是他的唯一戰法,我軍偵察隊為此而三次受到敵軍襲擊”。其二、“實行完全的攻勢運動”,“他們在草河口戰鬥中從前後夾擊我軍”。其三、“神出鬼沒,進退靈活”,“在寬甸城、賽馬集附近收容各部隊,派出後衛有秩序地後撤;在崔家房戰鬥中,派出千餘騎兵殿後,以掩護作戰,而主力在數天前就離開了白水寺。”並稱讚依軍“漂亮地實行了上述三種運動”。注18


    當然,依克唐阿所實行的運動戰還帶有很大的自發性,沒有、也不可能把它提高到戰略的地位上來認識,所以並不能真正地在戰爭中堅持下去。


    注釋:


    注1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6卷,第234頁。


    注2 《日方記載的中日戰史》,《中日戰爭》(1),第252頁。


    注3 聶士成:《東征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14頁。


    注4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6卷,第235頁。


    注5 曹和濟:《津門奉使紀聞》。見《中日戰爭》(1),第156頁。


    注6 聶士成:《東征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15頁。按:《日記》將此事記於“十月二十九日”(公曆11月26日)。應屬追記,比實際發生的時間晚了兩天。徐慶璋《遼陽防守日記》所記與日方記載一致,可證。


    注7 《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請獎恤傷亡弁勇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155),第26卷,第19頁。


    注8 《日清戰事實記》第14編,第5頁。


    注9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6卷,第236頁。


    注10 徐慶璋:《遼陽防守日記》,甲午十一月初三日。


    注11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6卷,第237頁。


    注12 一作“岡見正勝”。


    注13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6卷,第238頁。


    注14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6卷,第237頁。


    注15 《日方記載的中日戰史》,《中日戰爭》(1),第253頁。


    注16 日本參謀本部:《明冶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第15章,第457頁。


    注17 聶士成:《東征日記》,《中日戰爭》(6),第15頁。


    注18 《日清戰爭實記》第14編,第11頁,第15編,第1頁。


    三 清軍反攻鳳凰城失敗


    日軍既在遼陽東路的爭奪戰中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便想改弦更張,打通遼陽南路通道,因此決定發動進攻海城之戰。為了配合第三師團進攻海城,立見尚文奉命率部向連山關進逼,以牽製摩天嶺附近的清軍,使之不能分兵支援海城。


    先是在十二月四日,徐慶璋以鳳凰城日軍兵力不多,“惟陸續往鳳城搬運器械食物,意在圖沈”,向盛京將軍裕祿建議,調集各軍反攻鳳凰城。並認為:“若不趁此時進剿,後恐難以取勝。”注1日軍既放棄草河口而撤回鳳凰城,依、聶兩軍乃得以會師。此時,依克唐阿見黑龍江新招之齊字新軍及靖遠新軍陸續開到七營,聲勢稍壯,於是與聶土成會商,決定乘機反攻鳳凰城。九日,依克唐阿所部十八營至通遠堡,聶土成率夏青雲等馬步五營來會,共同商定“合力夾攻”注2之策。十日,清軍兵分兩路:西路由依克唐阿和聶士成率領,由通遠堡南進,東路由壽山、永山率馬步七營,繞道進逼城東北。是日,由通遠堡南進的清軍行至雪裏站以北約十二公裏的金家河時,便與日軍發生了一場遭遇戰。注3


    在依、聶兩軍會師通遠堡的當天,立見尚文留步兵第十二聯隊長安友洽延大佐守鳳凰城,自己率步兵第二十二聯隊北犯連山關。當天,立見宿於雪裏站。十日拂曉,立見並不知有清軍來襲,仍率隊繼續由雪裏站北進。不久,有探騎回報:“敵軍三千餘人南進,已到達樊家台附近。”注4上午九時許,日軍行近金家河時,清軍已經發現日軍前來,並利用該處地形布置了陣地。此處東西兩側峰巒連綿,山峰高達二百五六十公尺,兩山相距一千餘公尺,草河從山間流過。清軍分為三部,左翼五六百人據守河東岸的山頭,右翼五六百人,據守河西岸的山頭,其餘部隊為主力,集中於河東岸的柳樹林。僅有的兩門火炮也架設在柳樹林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