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前鋒宿水原後,原計劃二十六日繼續前進,但因前日所徵集的朝鮮夫役全部逃走,大隊長古誌正綱少佐“大憤,雖百方苦心徵發,韓民多避不應”。注2因此,日軍前鋒不得不在水原滯留一天。二十六日下午三時,大島義昌率混成旅團本隊亦抵水原。古誌正綱是日本山口縣人,十九歲入伍,在軍二十八年,參加多次戰役,從未陷入如此困境,深覺失職,貽誤軍機,於是夜自殺。大島遂命第三大隊第十二小隊長鬆崎直臣大尉代理大隊長。
是日下午四時半,大島義昌先派出的探兵一隊,在豐邊新作騎兵大尉帶領下,進至振威以南的七原,與聶士成的探兵相遇,雙方交火片時,即均撤回。日方記載稱此為“日清兩國軍隊交戰之始”注3,其實這僅是少數騎兵的相互槍擊,尚不能稱之為兩國軍隊正式交戰。據聶土成《東征日記》:“二十四日(七月二十六日)……探報倭大隊已逼振威。”注4清軍探騎在七原與日軍探兵相遇,誤認為日軍大隊已離水原南進,因而作出了“倭大隊已逼振成”的錯誤判斷。二十七日,大島義昌率混成旅團本部進至振威,全軍在此露營。直到此時,大島還不知道清軍大部已移守成歡。
二十八日淩晨四時,日軍從振威出發,經七原開赴素沙場。上午八點半,大島混成旅團本部到達素沙場。這一帶沼澤很多,水田相連,到處丘陵連綿起伏。日軍前鋒軍官登上高丘瞭望,始發現前方有中國軍隊紮營,便下令停止前進,在樹蔭下露營。並立即挑選五六名軍官改著朝鮮服裝,到清軍營盤附近偵察。到黃昏以後,奉命偵察的軍官回報,大島始知中國軍隊大部已撤離牙山,而移駐於成歡驛。
於是,大島混成旅團便以素沙場為總營,進行攻擊的部署。當天夜間,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參謀長岡外史少佐、福島安正中佐、武田秀山中佐等召開會議,討論作戰計劃。會議認為:“敵軍占領成歡驛,其右翼以一高地為依託,在此築成正方形營壘,樹立旗幟,中央設炮台兩處,可向正麵及側翼前方射擊;左翼以步兵占領。有一條道路由素沙場直穿敵陣中央。兩翼之間相距約一裏半地,其間全為水田,兩條小河由東向西流去,與陣地恰好平行。敵陣地勢如此,故白天不利於進攻,須先利用夜幕掩護接近敵陣。敵之右翼,與一高地相連,多少有可隱蔽之處,且正麵十分開闊;敵之左翼,雖亦為山崗,但正麵開闊不大,且難隱蔽接近。因此,主攻方向應放在敵之右翼。”注5
於是,決定將全軍分為左右翼兩隊:右翼隊以步兵四中隊和工兵一中隊組成,由武田中佐率領,擔負牽製清軍左翼的任務;左翼隊以步兵九中隊、炮兵一大隊(缺一小隊)和騎兵一中隊組成,由大島親自率領,採取攻擊清軍右翼側後之策。
日軍連夜討論製訂作戰方案之後,便於當天午夜發起了攻擊。
注釋:
注1 杉村浚,《明冶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第60頁。
注2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3卷,第141頁。
注3 田保橋潔:《甲午戰前日本挑戰史》中譯本,第151頁。
注4 聶士成:《東征日記》,《中日戰爭》(6),第9頁。
注5 《日清戰爭實記》第2編,第21-22頁。
二 安城渡伏擊戰
牙山清軍本來僅二千餘人,到七月二十四日江自康率仁字營抵達後,總兵力始達到三千八百八十人。見下表:(表略)
是日,葉誌超接李鴻章來電,謂“和議決裂,速備戰守”。注1下午,聶士成親自馳往成歡驛,察看地勢。先是在七月十三日,聶士成獲悉日軍在漢城分兵紮各要隘,其探騎已至水原,便請求率隊至成歡驛防堵。葉誌超怕引起釁端,未允。至是,日軍探騎已到振威一帶活動,牙山電線中斷,與漢城消息不通,葉誌超始同意聶土成率部移紮成歡驛。
七月二十六日淩晨二時,聶土成率武毅軍副中、老前、練右等營馳赴成歡驛,布置防禦。當天晚間,接牙山葉誌超飛函,告知“廣乙、高升被倭擊沉,邊釁已開,頂備戰事”。注2又據探兵回報,日軍大隊已逼近振威。聶土成以兵力單薄,難禦大敵,飛報葉誌超速派兵以助戰守。二十七日,葉誌超派江自康和許兆貴各率一營至成歡驛。於是,成歡驛清軍增至兩千八百人。清軍在戰略上既處於被動地位,兵力又僅及日軍的三分之二,以單薄之孤軍而倉卒應敵,焉有不敗之理!
聶士成、江自康先後拔隊開赴成歡驛之後,葉誌超率餘部仍駐牙山。七月二十七日,警報頻來,雙方探騎已在振威以南交火。二十八日晨,日軍大隊已抵距成歡驛僅十五裏的素沙場。葉誌超看到情況危急,親自馳往成歡驛,向聶士成徵詢戰守之策。聶士成說:“海道已梗,援軍斷雄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麵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公為後援;不勝,猶可繞道而出,此間戰事,當率各營竭力防禦,相機進止也。”注3葉誌超見此方案正合乎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同意。於是,他親率一營“護輜重赴公州”,因公州路遠,先暫屯天安,另留記名總兵譚清遠帶仁字副一營“駐牙截倭由牙上兵之路”。注4
聶士成提的乃是一個撒軍繞道北上的方案。葉誌超先已向李鴻章提出。由陸扼要,相機移紮”,“且梗倭軍漢(城),釜(山)相通南路”注5的建議,實際上也是準備“繞道東趨”。他們的意見是基本上一致的,隻有一點不同的是:聶士成認為“牙山絕地不可守”,主張全軍撤離牙山,葉誌超則偏要留下一營,這不僅無此必要,而且使本來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了。人們一般都認為當時清軍係分紮兩處,實際上是分紮三處。對此,時人評論說:“全隊東行,且戰且走,繞歸北路,方是死中求活法。今困守牙山,且與聶鎮台分紮兩處,實為失算。”注6一方麵肯定清軍繞道北上之策;一方麵又批評分兵之不當。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是日下午四時半,大島義昌先派出的探兵一隊,在豐邊新作騎兵大尉帶領下,進至振威以南的七原,與聶士成的探兵相遇,雙方交火片時,即均撤回。日方記載稱此為“日清兩國軍隊交戰之始”注3,其實這僅是少數騎兵的相互槍擊,尚不能稱之為兩國軍隊正式交戰。據聶土成《東征日記》:“二十四日(七月二十六日)……探報倭大隊已逼振威。”注4清軍探騎在七原與日軍探兵相遇,誤認為日軍大隊已離水原南進,因而作出了“倭大隊已逼振成”的錯誤判斷。二十七日,大島義昌率混成旅團本部進至振威,全軍在此露營。直到此時,大島還不知道清軍大部已移守成歡。
二十八日淩晨四時,日軍從振威出發,經七原開赴素沙場。上午八點半,大島混成旅團本部到達素沙場。這一帶沼澤很多,水田相連,到處丘陵連綿起伏。日軍前鋒軍官登上高丘瞭望,始發現前方有中國軍隊紮營,便下令停止前進,在樹蔭下露營。並立即挑選五六名軍官改著朝鮮服裝,到清軍營盤附近偵察。到黃昏以後,奉命偵察的軍官回報,大島始知中國軍隊大部已撤離牙山,而移駐於成歡驛。
於是,大島混成旅團便以素沙場為總營,進行攻擊的部署。當天夜間,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參謀長岡外史少佐、福島安正中佐、武田秀山中佐等召開會議,討論作戰計劃。會議認為:“敵軍占領成歡驛,其右翼以一高地為依託,在此築成正方形營壘,樹立旗幟,中央設炮台兩處,可向正麵及側翼前方射擊;左翼以步兵占領。有一條道路由素沙場直穿敵陣中央。兩翼之間相距約一裏半地,其間全為水田,兩條小河由東向西流去,與陣地恰好平行。敵陣地勢如此,故白天不利於進攻,須先利用夜幕掩護接近敵陣。敵之右翼,與一高地相連,多少有可隱蔽之處,且正麵十分開闊;敵之左翼,雖亦為山崗,但正麵開闊不大,且難隱蔽接近。因此,主攻方向應放在敵之右翼。”注5
於是,決定將全軍分為左右翼兩隊:右翼隊以步兵四中隊和工兵一中隊組成,由武田中佐率領,擔負牽製清軍左翼的任務;左翼隊以步兵九中隊、炮兵一大隊(缺一小隊)和騎兵一中隊組成,由大島親自率領,採取攻擊清軍右翼側後之策。
日軍連夜討論製訂作戰方案之後,便於當天午夜發起了攻擊。
注釋:
注1 杉村浚,《明冶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第60頁。
注2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3卷,第141頁。
注3 田保橋潔:《甲午戰前日本挑戰史》中譯本,第151頁。
注4 聶士成:《東征日記》,《中日戰爭》(6),第9頁。
注5 《日清戰爭實記》第2編,第21-22頁。
二 安城渡伏擊戰
牙山清軍本來僅二千餘人,到七月二十四日江自康率仁字營抵達後,總兵力始達到三千八百八十人。見下表:(表略)
是日,葉誌超接李鴻章來電,謂“和議決裂,速備戰守”。注1下午,聶士成親自馳往成歡驛,察看地勢。先是在七月十三日,聶士成獲悉日軍在漢城分兵紮各要隘,其探騎已至水原,便請求率隊至成歡驛防堵。葉誌超怕引起釁端,未允。至是,日軍探騎已到振威一帶活動,牙山電線中斷,與漢城消息不通,葉誌超始同意聶土成率部移紮成歡驛。
七月二十六日淩晨二時,聶土成率武毅軍副中、老前、練右等營馳赴成歡驛,布置防禦。當天晚間,接牙山葉誌超飛函,告知“廣乙、高升被倭擊沉,邊釁已開,頂備戰事”。注2又據探兵回報,日軍大隊已逼近振威。聶土成以兵力單薄,難禦大敵,飛報葉誌超速派兵以助戰守。二十七日,葉誌超派江自康和許兆貴各率一營至成歡驛。於是,成歡驛清軍增至兩千八百人。清軍在戰略上既處於被動地位,兵力又僅及日軍的三分之二,以單薄之孤軍而倉卒應敵,焉有不敗之理!
聶士成、江自康先後拔隊開赴成歡驛之後,葉誌超率餘部仍駐牙山。七月二十七日,警報頻來,雙方探騎已在振威以南交火。二十八日晨,日軍大隊已抵距成歡驛僅十五裏的素沙場。葉誌超看到情況危急,親自馳往成歡驛,向聶士成徵詢戰守之策。聶士成說:“海道已梗,援軍斷雄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麵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公為後援;不勝,猶可繞道而出,此間戰事,當率各營竭力防禦,相機進止也。”注3葉誌超見此方案正合乎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同意。於是,他親率一營“護輜重赴公州”,因公州路遠,先暫屯天安,另留記名總兵譚清遠帶仁字副一營“駐牙截倭由牙上兵之路”。注4
聶士成提的乃是一個撒軍繞道北上的方案。葉誌超先已向李鴻章提出。由陸扼要,相機移紮”,“且梗倭軍漢(城),釜(山)相通南路”注5的建議,實際上也是準備“繞道東趨”。他們的意見是基本上一致的,隻有一點不同的是:聶士成認為“牙山絕地不可守”,主張全軍撤離牙山,葉誌超則偏要留下一營,這不僅無此必要,而且使本來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了。人們一般都認為當時清軍係分紮兩處,實際上是分紮三處。對此,時人評論說:“全隊東行,且戰且走,繞歸北路,方是死中求活法。今困守牙山,且與聶鎮台分紮兩處,實為失算。”注6一方麵肯定清軍繞道北上之策;一方麵又批評分兵之不當。這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