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5 陸奧宗光;《蹇蹇錄》中譯本,第9頁。


    注6 《林董目憶錄》,轉見藤村道生:《日清戰爭》中譯本,第55頁。


    注7 陸奧宗光:《蹇蹇錄》中譯本,第19頁。


    注8 田保橋潔:《近代日支關係之研究》第98頁。


    注9 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第6頁。


    注10 《李文忠公文集》,電稿,第15卷,第35頁。


    注11 《日本外交文書》第27卷,第545號,附件一。


    注12 田保橋潔《甲午戰前日本挑戰史》謂攜帶野炮兩門(該書第73頁),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則謂“攜野戰炮四門”(該書第9頁)。杉村為當事人,所記當較可信。


    注13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記為“高砂丸”(該書第2卷,第97頁)。


    第二節 中日交涉撤兵與清政府和戰兩歧


    從六月以來,中日兩國圍繞著從朝鮮搬兵的問題開始了頻繁的交涉。在這場交涉中,由於李鴻章一心想“保全和局”注1,而清朝中樞內部又和戰兩歧,難以對朝鮮問題製定出正確的方針,因此,交涉的結果隻能對日本有利,使它贏得了動員和部署兵力的時間。


    集軍事外交重責於一身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對日本的情況既不真正了解,對整個形勢也缺乏正確的估計,所以在朝鮮問題的處理上處處樁動。起初,當朝鮮政府乞援時,他採納了袁世凱出兵朝鮮的建議,對日本“必無他意”的口頭保證毫不置疑,並未料到日本會派遣軍隊進入朝鮮。及日本已經出兵,他先是於六月七日要求日本隻派少量軍隊.九日,總理衙門即以此意照會日本駐北京臨時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十二日,小村復照總理衙門,斷然拒絕無須多派軍隊的提議。其後,日本繼續增兵不已,李鴻章始感到事態的嚴重。於是,中日雙方開始了歷時近一個半月的交涉。整個交涉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六月十二至十六日,是交涉中日雙方共同撤軍的階段。


    六月十二日,日本大島棍成旅團先遣部隊抵仁川時,大島義昌少將率混成旅團第一批部隊業已出發,正在駛向仁川的途中。此時,漢城非常平靜,日本突派大軍壓境,頗引人注目。各國駐漢城公使對日本的舉動無不吃驚,而且持有異議。正是在這種外交的壓力下,大鳥圭介才主動同袁世凱商談雙方撤軍問題。到十五日,談判進入實質性階段,即就分批撤軍的問題取得了一致的意見,隻差雙方互換公文了。事實上,早在兩天前,大鳥已經接到了陸奧宗光的電令,不僅反對從朝鮮撤軍,而且明確指出:“關於對朝鮮將來之政策,日本政府不得已或至採取強硬之處置。”注2撤軍談判進行到第五天,便由於日本正式提出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方案而宣告失敗了。在談判中,李鴻章堅持兩國同時撤軍的原則,應讀說是公平合理的。但是,由於他未能覺察日本蓄謀挑起釁端的野心,所以在原則行不通時未能採取適當的策略。在此期間,朝鮮政府曾先後照會日本和中國要求撤軍。如果中國在雙方撤軍談判失敗的情況下,宣布根據朝鮮政府的要求而單方麵撤軍,未始不是切實可行的措施。因為日本當時已經在外交上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中國軍隊一旦撤離朝境,那末,它不僅在外交上更加孤立,而且想把清軍拖住的陰謀必然破產,其精心策劃的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方案想提也提不出來了。所以,在此階段中,李鴻章保全和局的想法不見得全錯,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他未能洞察奸謀,及早採取相應的策略。果真如此的話,日本盡管還會玩弄各種花招,但要想急於挑起釁端則勢所難能了。


    第二階段:從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是談判日本捉出的“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方案的階段。


    六月十六日,日本政府在使雙方撤軍談判破裂之後,向中國提出了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方案。日本之提出此案,是想既把清軍拖在朝鮮,又使日軍賴在朝鮮不走,以達到進一步挑釁的目的。在此階段中,李鴻章和總理衙門皆據理駁斥日方提案.李鴻章同意駐日公使汪鳳藻關於“中倭皆不幹預韓政,惟勸韓自行清厘”的意見,認為“尚是正論”。注3並斷定日本“以重兵挾議,實欲幹預韓內政,為侵奪之謀”,已看出了日本的浸略野心.他還指示袁世凱:“任他多方恫喝,當據理駁辯勿怖。”注4總理衙門也告誡日本:


    “朝鮮有其自主之權”,“不得對其內政濫加幹涉”。注5在談判中通過鬥爭來保全和局,堅持了原則立場,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對於日本決心挑起戰爭這一點,李鴻章並無充分的估計。他不是加強戰備以保全和局,而是用綏靖手段以求和局,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六月十七日,汪鳳藻致電李鴻章提出增兵的建議:“察倭頗以我急欲撤兵為怯,狡謀愈逞,其布置若備大敵。似宜厚集兵力,隱伐其謀,候餘孽盡平,再與商撤,可望就範.”李卻復電曰:“日性浮動,若我再添兵厚集,適啟其狡逞之謀。因擬必戰,殊非伐謀上計。”注6十八日,袁世凱亦致電李鴻章,“日廷意在脅韓,大鳥不能自主,難與舌爭。似應先調南北洋水師迅來嚴備,續備陸兵。”建議加強軍備,不可單靠口頭上的交涉。李鴻章也隻是命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添調數船住仁川,以“聊助聲勢”。注7對於汪鳳藻、袁世凱二人加強戰備的建議,他致電總理衙門闡述己見說,“汪、袁皆請添撥重兵。鴻思倭兵分駐漢、仁,已占先著。我多兵逼處,易生事,遠紮,則兵多少等耳。葉駐牙山,距漢二百餘裏,陸續添撥已二千五百,足可自固,兼滅賊。我再多調,倭亦必添調,將作何收場耶?今但備而未發,續看事勢再定。”注8李鴻章在已覺察日本懷有“侵奪之謀”的情況下,不作軍事上的充分準備,以立於不敗之地,而想依靠外交上的折衝尊俎來保全和局,當然隻能是一種幻想.到六月二十二日,日本政府發出“第一次絕交書”,強硬地表示:“設與貴政府所見相違,我斷不能撤現駐朝鮮之兵。”注9李鴻章的這一幻想也就破滅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