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如此一說,曾紀澤不由代為排解道:“據我看,筠老之說也有他的道理,且也不像迎合威妥瑪。因為奏章不是寫給威妥瑪看的。雲南出了這麽大的事,引起國際糾紛,害得國家又要出讓權益,身為地方當局,岑毓英怎麽沒有責任呢?朝廷自己先將他議處,可免洋人要挾,這最終也是在設法保全他。”
不想李鴻章連連搖手道:“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筠仙說這話不是時候,不是地方。眼下京師以李蘭蓀為首的清流一聽洋字便深惡痛絕,雲南殺了個窺伺邊陲的英國人是好事,巴不得有千萬個岑毓英,都是這麽個殺法。所以,岑毓英便是他們心中的英雄。這班人不明天下大勢,更不知循情循理,戳爛天不補,一踩九頭翹,筠仙上那個奏疏,還不是正好成了他們的出氣筒?”
洋人該殺卻一時殺不得,中國不該讓步卻又不能不讓步。這情與勢,與5年前發生的天津教案如出一轍,曾紀澤一想起就心有餘悸。他想,父親當時是處在那個位置上,不得不焉,而這個郭筠仙卻不是當事人,何必發此議論,招人詬罵呢?想到此,乃嘆道:
“筠老是個實心人,老而彌篤。”
青山遮不住(6)
李鴻章卻又一次搖頭說:“實心,實心隻合交友,一用到官場便是呆氣。”
接下來李鴻章便勸曾紀澤留下來,在北洋幫辦軍務,伺機推薦他出任一國公使,他說:
“別去京師了,眼下朝廷輿論已被李蘭蓀那一夥人把持,但凡帶一點洋字的人都受到排斥。你自學英語本是好事,可在李蘭蓀那班人眼中就成了異端。”
曾紀澤卻謝絕了他的好意——他本是進京候選的,都未入,君未麵,怎麽就留在北洋當一個幕僚呢?
洋務的罪過
論起來,李鴻藻不過鹹豐二年的進士,比李鴻章、郭嵩燾等人晚了兩科,隻因治經學有成,為鹹豐帝看中,選作大阿哥(皇子)的師傅,這以後,兩宮太後“愛子重先生”——隻幾年時間便將李鴻藻拔擢至內閣學士、戶部侍郎,至同治四年更以左都禦史改工部尚書入直軍機。
身為帝師,李鴻藻以擊濁揚清為宗旨,以闡揚聖學、排斥異端為使命。這些年西學東漸,許多人嘆服洋人的奇技淫巧,大有“用夷變夏”之勢,為“嚴夷夏之防”,李鴻藻以帝師之尊,終於成為大學士倭仁之後的清流領袖,帶領一班青年後進抨擊時政,頗令恭親王及李鴻章等洋務派有荊生肘腋之感。
這天,李鴻藻用過早餐,盥洗後匆匆來母親靈前上香,三炷香後,忽聽前麵槽門人聲嘈雜,家人手持兩張拜帖進來說:
“大理寺少卿王家璧、翰林院編修於淩辰來拜!”
李鴻藻最不願上香時有人來打攪,但此刻一聽是這兩人,忙說:“有請。”
前年(同治十三年)朝堂上那場圍繞洋務的大辯論,衝鋒陷陣、出力最多的便是王家璧和於淩辰。
當時總理衙門因日本犯台之事上了一個條陳,分六項籌議海防,朝廷下令讓沿海各省督撫參與討論,丁日昌、李鴻章等人主張改變祖宗舊章、大辦洋務。此議遭到清流的迎頭痛駁,於淩辰和王家璧更是急先鋒,罵丁日昌為“丁鬼奴”,罵李鴻章是“用夷變夏”。因此之故,李鴻藻十分欣賞他二人。
此刻,二人隨李鴻藻進書房,分賓主坐下,獻茶畢,李鴻藻馬上問起了來意。
原來去年夏秋間,保定、河間兩府遭了蝗災,禾苗多被吞食。直隸總督李鴻章奏報了災情,眼下春耕在即卻災民乏食,他二人乃是奉旨趕來這一帶察看災情的。
李鴻藻聽完介紹,連連搖頭嘆息卻先不發表評論,隻問道:“二位從京師來,京師近日有什麽新聞?”
王家璧說:“要說新聞,最近隻有駐西班牙的副公使入覲請訓。”
李鴻藻搖了搖頭,說“怪事,怪事,葡萄有牙,西班也有牙,世上哪有這麽多名字怪怪的國家,還不是洋鬼子在咱們中國討利益討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了,便變著名字來要!”
於淩辰說:“老師,要說怪,還不在此。”
李鴻藻忙問還有什麽比這更怪的。於淩辰說:“老師可知這個副使的來歷?”
李鴻藻忙說不知。於淩辰於是告訴他是容閎,李鴻藻不由鄙夷地一笑,用不屑的口吻說:
“不就是那個駐美國留學生副監督的容純甫麽?”
二人忙點頭說:“正是此人。”
李鴻藻又問怪在哪裏?這回卻是王家璧搶先說道:“這個容純甫據說還是曾文正公拔識的人材,卻一點規矩也不懂,拜客時不管拜的何人,一概稱兄道弟,喊上炕時,也不想想自己是什麽身份,居然一屁股便坐上去。”
於淩辰說:“最可笑的是他的拜帖,上麵竟然有博士、碩士頭銜。張幼樵(佩綸)戲問他,足下這‘博士’比賈誼賈太傅的博士如何?他居然連賈誼是誰也不知道,隻問這賈太傅的博士是在英國讀的還是美國讀的。”
李鴻藻說:“這樣的人,兩宮太後、皇上也接見?”
於淩辰說:“見了,不過僅問了幾句話便叫他跪安退下。但在恭王府卻成了上賓,六爺與他暢談竟日,還留了飯呢!”
不想李鴻章連連搖手道:“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筠仙說這話不是時候,不是地方。眼下京師以李蘭蓀為首的清流一聽洋字便深惡痛絕,雲南殺了個窺伺邊陲的英國人是好事,巴不得有千萬個岑毓英,都是這麽個殺法。所以,岑毓英便是他們心中的英雄。這班人不明天下大勢,更不知循情循理,戳爛天不補,一踩九頭翹,筠仙上那個奏疏,還不是正好成了他們的出氣筒?”
洋人該殺卻一時殺不得,中國不該讓步卻又不能不讓步。這情與勢,與5年前發生的天津教案如出一轍,曾紀澤一想起就心有餘悸。他想,父親當時是處在那個位置上,不得不焉,而這個郭筠仙卻不是當事人,何必發此議論,招人詬罵呢?想到此,乃嘆道:
“筠老是個實心人,老而彌篤。”
青山遮不住(6)
李鴻章卻又一次搖頭說:“實心,實心隻合交友,一用到官場便是呆氣。”
接下來李鴻章便勸曾紀澤留下來,在北洋幫辦軍務,伺機推薦他出任一國公使,他說:
“別去京師了,眼下朝廷輿論已被李蘭蓀那一夥人把持,但凡帶一點洋字的人都受到排斥。你自學英語本是好事,可在李蘭蓀那班人眼中就成了異端。”
曾紀澤卻謝絕了他的好意——他本是進京候選的,都未入,君未麵,怎麽就留在北洋當一個幕僚呢?
洋務的罪過
論起來,李鴻藻不過鹹豐二年的進士,比李鴻章、郭嵩燾等人晚了兩科,隻因治經學有成,為鹹豐帝看中,選作大阿哥(皇子)的師傅,這以後,兩宮太後“愛子重先生”——隻幾年時間便將李鴻藻拔擢至內閣學士、戶部侍郎,至同治四年更以左都禦史改工部尚書入直軍機。
身為帝師,李鴻藻以擊濁揚清為宗旨,以闡揚聖學、排斥異端為使命。這些年西學東漸,許多人嘆服洋人的奇技淫巧,大有“用夷變夏”之勢,為“嚴夷夏之防”,李鴻藻以帝師之尊,終於成為大學士倭仁之後的清流領袖,帶領一班青年後進抨擊時政,頗令恭親王及李鴻章等洋務派有荊生肘腋之感。
這天,李鴻藻用過早餐,盥洗後匆匆來母親靈前上香,三炷香後,忽聽前麵槽門人聲嘈雜,家人手持兩張拜帖進來說:
“大理寺少卿王家璧、翰林院編修於淩辰來拜!”
李鴻藻最不願上香時有人來打攪,但此刻一聽是這兩人,忙說:“有請。”
前年(同治十三年)朝堂上那場圍繞洋務的大辯論,衝鋒陷陣、出力最多的便是王家璧和於淩辰。
當時總理衙門因日本犯台之事上了一個條陳,分六項籌議海防,朝廷下令讓沿海各省督撫參與討論,丁日昌、李鴻章等人主張改變祖宗舊章、大辦洋務。此議遭到清流的迎頭痛駁,於淩辰和王家璧更是急先鋒,罵丁日昌為“丁鬼奴”,罵李鴻章是“用夷變夏”。因此之故,李鴻藻十分欣賞他二人。
此刻,二人隨李鴻藻進書房,分賓主坐下,獻茶畢,李鴻藻馬上問起了來意。
原來去年夏秋間,保定、河間兩府遭了蝗災,禾苗多被吞食。直隸總督李鴻章奏報了災情,眼下春耕在即卻災民乏食,他二人乃是奉旨趕來這一帶察看災情的。
李鴻藻聽完介紹,連連搖頭嘆息卻先不發表評論,隻問道:“二位從京師來,京師近日有什麽新聞?”
王家璧說:“要說新聞,最近隻有駐西班牙的副公使入覲請訓。”
李鴻藻搖了搖頭,說“怪事,怪事,葡萄有牙,西班也有牙,世上哪有這麽多名字怪怪的國家,還不是洋鬼子在咱們中國討利益討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了,便變著名字來要!”
於淩辰說:“老師,要說怪,還不在此。”
李鴻藻忙問還有什麽比這更怪的。於淩辰說:“老師可知這個副使的來歷?”
李鴻藻忙說不知。於淩辰於是告訴他是容閎,李鴻藻不由鄙夷地一笑,用不屑的口吻說:
“不就是那個駐美國留學生副監督的容純甫麽?”
二人忙點頭說:“正是此人。”
李鴻藻又問怪在哪裏?這回卻是王家璧搶先說道:“這個容純甫據說還是曾文正公拔識的人材,卻一點規矩也不懂,拜客時不管拜的何人,一概稱兄道弟,喊上炕時,也不想想自己是什麽身份,居然一屁股便坐上去。”
於淩辰說:“最可笑的是他的拜帖,上麵竟然有博士、碩士頭銜。張幼樵(佩綸)戲問他,足下這‘博士’比賈誼賈太傅的博士如何?他居然連賈誼是誰也不知道,隻問這賈太傅的博士是在英國讀的還是美國讀的。”
李鴻藻說:“這樣的人,兩宮太後、皇上也接見?”
於淩辰說:“見了,不過僅問了幾句話便叫他跪安退下。但在恭王府卻成了上賓,六爺與他暢談竟日,還留了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