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從合作到決裂:蔣介石與馮玉祥 作者:周玉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海停戰協定》一簽訂,蔣介石正式宣布了一項國策——"攘外必先安內",把它作為處理對內對外關係的基本準則。他後來回憶說,"一·二八"淞滬抗戰時,看到共產黨在南方七省燃起的"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勢",國民黨麵臨"兩個戰爭",為了挽救這種嚴重的危機,"我乃於淞滬停戰之後,宣布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隨即於6月18日,在牯嶺召開豫鄂皖湘贛五省清剿會議,確定第四次圍剿計劃。"
此前,蔣介石就具有這種思想,並且加以宣傳。
1931年7月,日本侵華的意圖已路人皆知,蔣介石麵對即將入侵的日本和正在被他"圍剿"中的工農紅軍,就明確表示:"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蟲","不先剿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即不能禦侮"。同年11月30日,又老調重彈:"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故今日之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決,或用外交方式解決,皆非先求國內統一,不能為功。"
"攘外必安內"定為基本國策之後,蔣介石更是大肆宣揚,一再詮釋。
1932年12月14日,發表演講:"我們的內政有兩大毛病:一種是黨及政府內部分裂,一種是土匪、赤匪在各地方擾亂,這使得我們國家分崩離析,國不成國。""攘外必先安內是古來之國的一個信條,如果內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抗外侮,而且是誘致外侮之源。"
1933年4月6日,致電各將領:"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內匪,則決無以禦外侮","如我剿匪各將領,若復以北上抗日請命,而無意剿匪者,當以偷生怕死者視之","如再有偷生怕死,侈言抗日,不知廉恥者,立斬無赦。"
4月7日訓誡"剿共"高級將領:"無論外麵怎樣批評謗毀,我們總是以先清內匪為唯一要務,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本末顛倒,先後倒置。"
第五部分 5.不抵抗主義和它的背後(3)
5月8日,對軍官講話:"隻要能夠正本清源,先將這心腹之患徹底消除,那麽外麵皮膚小病,一定不成問題,現在剿匪就是要來治療心腹之患。""革命軍當前的責任,第一乃是剿匪來安內,第二才是抗日來攘外。要曉得剿匪的工作,實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要先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夠抗日。"
蔣介石的心目中,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是"心腹之患",日本的侵略勢力是"皮膚小病","安內"第一,"攘外"第二。由此出發,產生了不抵抗主義的誤國方針。
蔣介石是統治者的代表人物,懂得專政穩固的重要性,把個人專製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不允許革命力量的存在,不允許黨內有其他派別,隻顧少數人的私利,無視整個中華民族的權益,使"攘外"成了一塊空招牌。以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標準來衡量,此時的蔣介石是不合格的。
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背後,還有一樣東西,這就是濃重的民族失敗主義。
1933年4月12日,在一次講演中說:"無論如何,他的武器比我們的精良,技術比我們高明,我們在最短期間,是無法補救這兩個重大的缺點的。"
1934年7月,對軍官訓話說:"照軍事的觀點看來,我們現在真是沒有立國的資格,不配稱為現代國家!當然抵抗不了日本,當然要給敵人來壓迫,欺侮!""他隻要發一個號令,真是隻要三天之內,就完全可以把我們中國要害之區都占領下來,滅亡我們中國!""現在我們整個國家的生命,民族的生命,可以說都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中,……日本人要你幾時死,就可以幾時死,要占你什麽地方,就可以占什麽地方。"
日本吹噓"皇軍不可戰勝",蔣介石也確實認為日本的侵略是不可抗拒的。隻著眼於武器和技術裝備,而無視愛國軍民的偉大力量,把本民族看得一錢不值,不堪一擊,蔣介石的"三日亡國論",成為民族失敗主義的典型代表。
"攘外必先安內"和"三日亡國論",是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兩大基因。
"非抗日不可,非收復失地不可"
"一·二八"事變爆發後,馮玉祥在南京舉行的國民黨中央會議上說:"自從九·一八那天起,我就說,非抗日不可,非收復失地不可,誰要是阻礙抗日,誰就是賣國賊。"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馮玉祥因中原大戰失敗正避居山西省鄉村。9月20日,從孔祥熙的電報中得知"九·一八"事變消息後,肝膽欲裂,徹夜未眠,23日,發表通電,回復孔祥熙。
馮玉祥在通電中,嚴厲地批評蔣介石"專橫暴戾,陰狠險毒,對民眾則甘言欺騙,壓迫宰殺;對輿論則操縱鉗製,顛倒是非;對軍隊則縱橫捭闔,利誘威脅;對外交則認賊作父,妥協屈服",指出,敵人大肆武裝入侵,"實由蔣政府歷年壓製民眾,誠心媚外所由致",對於日本侵略,不設法抵抗,卻聽候國聯"主張公理",真是"無氣骨無人格",號召全國同胞"督促全國軍隊,開赴前線及各重要口岸,雪此無上之奇恥。"表示"誓死與全國同胞
此前,蔣介石就具有這種思想,並且加以宣傳。
1931年7月,日本侵華的意圖已路人皆知,蔣介石麵對即將入侵的日本和正在被他"圍剿"中的工農紅軍,就明確表示:"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蟲","不先剿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即不能禦侮"。同年11月30日,又老調重彈:"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故今日之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決,或用外交方式解決,皆非先求國內統一,不能為功。"
"攘外必安內"定為基本國策之後,蔣介石更是大肆宣揚,一再詮釋。
1932年12月14日,發表演講:"我們的內政有兩大毛病:一種是黨及政府內部分裂,一種是土匪、赤匪在各地方擾亂,這使得我們國家分崩離析,國不成國。""攘外必先安內是古來之國的一個信條,如果內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抗外侮,而且是誘致外侮之源。"
1933年4月6日,致電各將領:"外寇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內匪,則決無以禦外侮","如我剿匪各將領,若復以北上抗日請命,而無意剿匪者,當以偷生怕死者視之","如再有偷生怕死,侈言抗日,不知廉恥者,立斬無赦。"
4月7日訓誡"剿共"高級將領:"無論外麵怎樣批評謗毀,我們總是以先清內匪為唯一要務,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本末顛倒,先後倒置。"
第五部分 5.不抵抗主義和它的背後(3)
5月8日,對軍官講話:"隻要能夠正本清源,先將這心腹之患徹底消除,那麽外麵皮膚小病,一定不成問題,現在剿匪就是要來治療心腹之患。""革命軍當前的責任,第一乃是剿匪來安內,第二才是抗日來攘外。要曉得剿匪的工作,實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要先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夠抗日。"
蔣介石的心目中,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是"心腹之患",日本的侵略勢力是"皮膚小病","安內"第一,"攘外"第二。由此出發,產生了不抵抗主義的誤國方針。
蔣介石是統治者的代表人物,懂得專政穩固的重要性,把個人專製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不允許革命力量的存在,不允許黨內有其他派別,隻顧少數人的私利,無視整個中華民族的權益,使"攘外"成了一塊空招牌。以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標準來衡量,此時的蔣介石是不合格的。
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背後,還有一樣東西,這就是濃重的民族失敗主義。
1933年4月12日,在一次講演中說:"無論如何,他的武器比我們的精良,技術比我們高明,我們在最短期間,是無法補救這兩個重大的缺點的。"
1934年7月,對軍官訓話說:"照軍事的觀點看來,我們現在真是沒有立國的資格,不配稱為現代國家!當然抵抗不了日本,當然要給敵人來壓迫,欺侮!""他隻要發一個號令,真是隻要三天之內,就完全可以把我們中國要害之區都占領下來,滅亡我們中國!""現在我們整個國家的生命,民族的生命,可以說都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中,……日本人要你幾時死,就可以幾時死,要占你什麽地方,就可以占什麽地方。"
日本吹噓"皇軍不可戰勝",蔣介石也確實認為日本的侵略是不可抗拒的。隻著眼於武器和技術裝備,而無視愛國軍民的偉大力量,把本民族看得一錢不值,不堪一擊,蔣介石的"三日亡國論",成為民族失敗主義的典型代表。
"攘外必先安內"和"三日亡國論",是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兩大基因。
"非抗日不可,非收復失地不可"
"一·二八"事變爆發後,馮玉祥在南京舉行的國民黨中央會議上說:"自從九·一八那天起,我就說,非抗日不可,非收復失地不可,誰要是阻礙抗日,誰就是賣國賊。"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馮玉祥因中原大戰失敗正避居山西省鄉村。9月20日,從孔祥熙的電報中得知"九·一八"事變消息後,肝膽欲裂,徹夜未眠,23日,發表通電,回復孔祥熙。
馮玉祥在通電中,嚴厲地批評蔣介石"專橫暴戾,陰狠險毒,對民眾則甘言欺騙,壓迫宰殺;對輿論則操縱鉗製,顛倒是非;對軍隊則縱橫捭闔,利誘威脅;對外交則認賊作父,妥協屈服",指出,敵人大肆武裝入侵,"實由蔣政府歷年壓製民眾,誠心媚外所由致",對於日本侵略,不設法抵抗,卻聽候國聯"主張公理",真是"無氣骨無人格",號召全國同胞"督促全國軍隊,開赴前線及各重要口岸,雪此無上之奇恥。"表示"誓死與全國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