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從合作到決裂:蔣介石與馮玉祥 作者:周玉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濟南慘案發生後,蔣介石得了"恐日症",不想留在前線指揮,黨家莊會議時就決定由馮玉祥接替他的指揮責任,兗州會議後,他就以"病"為由回到徐州,不再北上了。
蔣介石濟南遇險,落魄黨家莊,馮玉祥不顧安危,與蔣共患難,盟兄對盟弟的"生死相共之義",由此可見。蔣介石有感於馮玉祥的真誠而對其產生信賴,同時,將指揮責任移交給馮還有他個人的算盤:國民黨進入直隸,尤其京津一帶,將會同日本發生更大矛盾,把馮推上第一線,他自己可以避免對日軍的直接衝突;奉軍有戰鬥力的主力在京漢線上,需要馮軍及桂軍與之作戰,把指揮責任給馮,馮會更積極地為"北伐"賣力。
馮玉祥在黨家莊會商的第二天,就返回了河南,從開封到新鄉轉道口。馮玉祥對於能夠繼續"北伐",感到欣慰,但對日軍製造的慘案,卻十分難過。馮玉祥雖然成為國民黨新軍閥中的一員,可是,他早年就已形成的樸素愛國思想,今日猶存,在這一方麵,他與蔣介石迥然不同。他在道口集合部下官兵,詳細地介紹了濟南慘案的經過,並作了一首《五三國恥歌》,印發給部隊學唱,教育官兵不忘國恥,增強愛國心。
馮玉祥從蔣介石那裏接過指揮"北伐"的接力棒後,5月21日又與蔣介石、白崇禧等在鄭州會商了一次軍事問題,決定按原來部署,各集團軍分路前進,直搗幽燕。
馮玉祥返回道口後,督師前進,第二集團軍連克雄縣、高陽和河間等地,6月6日,韓復榘部進抵南苑,搶先到達北京地區。白崇禧返回武漢後,率第四集團軍部分主力進抵新鄉,接著繼續北上,5月31日克復保定後,向北京地區挺進,6月8日抵達長辛店。第三集團軍於6月1日占領宣化等地,向懷來挺進,6月8日也趕到北京城下。在此期間,第一集團軍一部和第二集團軍一部,進抵天津附近。
國民黨軍迅速北進,張作霖見大勢已去,"安國軍政府"難保,6月2日發表出關通電,6月3日晚悄然離京,逃回東北,6月4日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至此,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末代王朝"和"末代皇帝"煙消雲滅,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北洋軍閥統治,宣告結束。關內奉軍,在張學良、楊宇霆率領下,陸續向關外撤退。
南京政府與奉方協議,並取得外交使團同意,南京政府以和平方式接收京津:奉軍退出關內,撤退時,國民黨軍不進行追擊,撤退未完成前國民黨軍不進入北京;奉軍撤出後,北京成立以王士珍為首的臨時維持會,以維持城內秩序,待國民黨軍正式接收後即行解散;奉軍留下鮑毓麟旅維持北京治安,待國民黨軍入城後即行撤退,國民黨方麵保證該旅的安全。
南京政府即將接收京津,"北伐"大業即將完成,國民黨新軍閥蔣馮閻桂四派的團結局麵也將隨之改變,那麽,蔣介石和馮玉祥這對結拜弟晚還能"同心同德"嗎?
第三部分 1.秘密交易(1)
1928年6月4日,以王士珍為首的北京臨時維持會成立了,這是根據南京政府與奉方的協議成立的。
同一天,閻錫山被任命為京津衛戍司令,這是南京政府正式任命的。
6月8日,閻錫山在保定就職,閻軍商震、張蔭梧部開進北京,第二天,正式接管北京城防,北京臨時維持會撤銷。6月11日,閻錫山在白崇禧陪同下到達北京,在當年段祺瑞執政府舊址——鐵獅子胡同設立了衛戍司令部,12日,經南京政府批準,任命張蔭梧為北京警備司令、傅作義為天津警備司令。
6月15日,南京政府發表宣言,宣布"中國之統一,因全國人民奮鬥與犧牲,正告完成","此實結束軍政,開始訓政之時也。"6月20日,南京政府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並設立了北平政治分會。
國民黨四大軍事集團的聯合"北伐"基本結束,河北省和平津地區成了閻家的天下。
本來,馮、閻、桂三派都認為占領京津有利於自己實力的發展,所以都積極北進,力爭捷足先登,先入為主。就在他們努力爭搶之時,蔣介石和閻錫山進行了一場秘密交易。
1928年5月30日,蔣介石親赴石家莊,與閻錫山會晤。他們在會談時,有一個共同感覺:馮玉祥的軍事力量過於強大,這對他們是一種威脅。
閻錫山爭奪直隸和京津的主要對手是馮玉祥,因為桂軍出兵較晚,投入兵力又少,無力同他競爭,而馮軍則是與奉軍作戰的主力,北上速度又快,對他是最大最直接的威脅,他自然想抑製馮的力量,當他與蔣談到馮的時候,說道:"請你翻開歷史看看,哪個人沒吃過他的虧?"
蔣介石眼見"北伐"勝利已成定局,藉助馮的力量對付奉軍的必要性已不存在了,尤其是他要統治全國,感到馮的勢力發展過快,將來難以控製,聽了閻的那句話,回顧一下馮的"倒戈"史,越發覺得馮是威脅,不可靠。
蔣閻所見略同,便背著馮玉祥、李宗仁等等達成了一筆政治交易:蔣同意把直隸和京津的軍政大權給閻;閻支持蔣的"統一"領導。
6月2日,蔣介石又到達新鄉與馮玉祥會麵,對於直隸和京津地盤的分配,先不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徵求馮的意見。馮玉祥內心裏希望得到直隸和京津,但又想塑造不屑爭權奪利的形象,故未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而表示一切以蔣的意旨為意旨,以示對蔣的尊重,同時,他還天真地認為蔣絕不會虧對他。蔣介石對馮的這種表示求之不得,便趁勢說出了把直隸和京津交閻的主張,並以"公允"的態度,"關心"的口吻,表明了理由:
蔣介石濟南遇險,落魄黨家莊,馮玉祥不顧安危,與蔣共患難,盟兄對盟弟的"生死相共之義",由此可見。蔣介石有感於馮玉祥的真誠而對其產生信賴,同時,將指揮責任移交給馮還有他個人的算盤:國民黨進入直隸,尤其京津一帶,將會同日本發生更大矛盾,把馮推上第一線,他自己可以避免對日軍的直接衝突;奉軍有戰鬥力的主力在京漢線上,需要馮軍及桂軍與之作戰,把指揮責任給馮,馮會更積極地為"北伐"賣力。
馮玉祥在黨家莊會商的第二天,就返回了河南,從開封到新鄉轉道口。馮玉祥對於能夠繼續"北伐",感到欣慰,但對日軍製造的慘案,卻十分難過。馮玉祥雖然成為國民黨新軍閥中的一員,可是,他早年就已形成的樸素愛國思想,今日猶存,在這一方麵,他與蔣介石迥然不同。他在道口集合部下官兵,詳細地介紹了濟南慘案的經過,並作了一首《五三國恥歌》,印發給部隊學唱,教育官兵不忘國恥,增強愛國心。
馮玉祥從蔣介石那裏接過指揮"北伐"的接力棒後,5月21日又與蔣介石、白崇禧等在鄭州會商了一次軍事問題,決定按原來部署,各集團軍分路前進,直搗幽燕。
馮玉祥返回道口後,督師前進,第二集團軍連克雄縣、高陽和河間等地,6月6日,韓復榘部進抵南苑,搶先到達北京地區。白崇禧返回武漢後,率第四集團軍部分主力進抵新鄉,接著繼續北上,5月31日克復保定後,向北京地區挺進,6月8日抵達長辛店。第三集團軍於6月1日占領宣化等地,向懷來挺進,6月8日也趕到北京城下。在此期間,第一集團軍一部和第二集團軍一部,進抵天津附近。
國民黨軍迅速北進,張作霖見大勢已去,"安國軍政府"難保,6月2日發表出關通電,6月3日晚悄然離京,逃回東北,6月4日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至此,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末代王朝"和"末代皇帝"煙消雲滅,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北洋軍閥統治,宣告結束。關內奉軍,在張學良、楊宇霆率領下,陸續向關外撤退。
南京政府與奉方協議,並取得外交使團同意,南京政府以和平方式接收京津:奉軍退出關內,撤退時,國民黨軍不進行追擊,撤退未完成前國民黨軍不進入北京;奉軍撤出後,北京成立以王士珍為首的臨時維持會,以維持城內秩序,待國民黨軍正式接收後即行解散;奉軍留下鮑毓麟旅維持北京治安,待國民黨軍入城後即行撤退,國民黨方麵保證該旅的安全。
南京政府即將接收京津,"北伐"大業即將完成,國民黨新軍閥蔣馮閻桂四派的團結局麵也將隨之改變,那麽,蔣介石和馮玉祥這對結拜弟晚還能"同心同德"嗎?
第三部分 1.秘密交易(1)
1928年6月4日,以王士珍為首的北京臨時維持會成立了,這是根據南京政府與奉方的協議成立的。
同一天,閻錫山被任命為京津衛戍司令,這是南京政府正式任命的。
6月8日,閻錫山在保定就職,閻軍商震、張蔭梧部開進北京,第二天,正式接管北京城防,北京臨時維持會撤銷。6月11日,閻錫山在白崇禧陪同下到達北京,在當年段祺瑞執政府舊址——鐵獅子胡同設立了衛戍司令部,12日,經南京政府批準,任命張蔭梧為北京警備司令、傅作義為天津警備司令。
6月15日,南京政府發表宣言,宣布"中國之統一,因全國人民奮鬥與犧牲,正告完成","此實結束軍政,開始訓政之時也。"6月20日,南京政府改直隸省為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並設立了北平政治分會。
國民黨四大軍事集團的聯合"北伐"基本結束,河北省和平津地區成了閻家的天下。
本來,馮、閻、桂三派都認為占領京津有利於自己實力的發展,所以都積極北進,力爭捷足先登,先入為主。就在他們努力爭搶之時,蔣介石和閻錫山進行了一場秘密交易。
1928年5月30日,蔣介石親赴石家莊,與閻錫山會晤。他們在會談時,有一個共同感覺:馮玉祥的軍事力量過於強大,這對他們是一種威脅。
閻錫山爭奪直隸和京津的主要對手是馮玉祥,因為桂軍出兵較晚,投入兵力又少,無力同他競爭,而馮軍則是與奉軍作戰的主力,北上速度又快,對他是最大最直接的威脅,他自然想抑製馮的力量,當他與蔣談到馮的時候,說道:"請你翻開歷史看看,哪個人沒吃過他的虧?"
蔣介石眼見"北伐"勝利已成定局,藉助馮的力量對付奉軍的必要性已不存在了,尤其是他要統治全國,感到馮的勢力發展過快,將來難以控製,聽了閻的那句話,回顧一下馮的"倒戈"史,越發覺得馮是威脅,不可靠。
蔣閻所見略同,便背著馮玉祥、李宗仁等等達成了一筆政治交易:蔣同意把直隸和京津的軍政大權給閻;閻支持蔣的"統一"領導。
6月2日,蔣介石又到達新鄉與馮玉祥會麵,對於直隸和京津地盤的分配,先不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徵求馮的意見。馮玉祥內心裏希望得到直隸和京津,但又想塑造不屑爭權奪利的形象,故未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而表示一切以蔣的意旨為意旨,以示對蔣的尊重,同時,他還天真地認為蔣絕不會虧對他。蔣介石對馮的這種表示求之不得,便趁勢說出了把直隸和京津交閻的主張,並以"公允"的態度,"關心"的口吻,表明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