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合作到決裂:蔣介石與馮玉祥 作者:周玉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各自利害的需求,這是蔣馮結拜的緣起與基礎。
各自的利害共寓於繼續"北伐",奉張不倒,他們依然是生死弟兄。
第二部分 10.聯手"北伐"(1)
1928年3月7日,蔣介石由國民黨中央推舉為中央政治會議主席,並決定了四個政治分會主席:
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
武漢政治分會主席李宗仁;
開封政治分會主席馮玉祥;
太原政治分會主席閻錫山。
同時,又任命李濟深為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未到任前由何應欽代行,蔣介石兼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5月25日,又任命李宗仁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國民黨新軍閥蔣、馮、閻、桂四大派,實現了軍事編製的統一,依據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即將繼續"北伐"。這次"北伐",是蔣馮結拜後的第一次軍事合作,也是四大派的第一次聯合行動,然而,不論前者還是後者,也都是最後一次。旗幟,依然是"北伐",對象,依然是北洋軍閥,可是,它已失去了大革命時期的進步意義,是一場新舊軍閥之間爭奪地盤與權力的鬥爭。
這次"北伐",由蔣介石統籌全局,對各集團軍的任務,作了如下部署:
第一集團軍沿津浦路北進,循泰安、濟南、滄州,直取天津;
第二集團軍在京漢路以東、津浦路以西地作戰,自新鄉向彰德、大名、順德一帶北上,右與第一集團軍,左與第三、四集團軍聯繫,會攻京津;
第三集團軍沿京綏線及京漢線以西地區前進,同各集團軍會師京津;
第四集團軍循京漢路,經鄭州、新鄉、向正定、望都一帶集中,為第三集團軍的後援,直搗保定和北京。
1928年3月底,蔣介石親赴徐州主持全麵軍事,這次"北伐"總司令部就設在這裏。馮玉祥則移駐開封督師。
"北伐"的對手是北洋軍閥的"安國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北洋軍閥中的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被消滅,唯有張作霖的奉軍還保有較強的實力。孫傳芳兵敗走投無路,便率殘部投靠張作霖。1926年11月,張作霖與孫傳芳和山東督軍張宗昌在天津舉行會議,決定由奉軍、張宗昌的魯軍和孫傳芳所部共同組成"安國軍",以張作霖為總司令,張宗昌、孫傳芳為副司令。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又成立了所謂"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末代皇帝"。
國民黨新軍閥"北伐"的全部兵力約七十萬人,此時,"安國軍"的全部兵力約四十萬人。
1928年4月10日,國民黨"北伐"軍下達全線總攻擊令。
蔣介石第一集團軍在津浦線上的對手,是張宗昌的魯軍。由於魯軍以前在河南與馮軍作戰時,精銳部隊基本上被馮軍殲滅,元氣大傷,士氣低落,因此,與蔣軍作戰隻一天多時間,就在4月12日全線撤退,使蔣軍輕易取勝,沿津浦路追擊前進。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孫良誠部,在魯西南一帶與孫傳芳對陣。孫傳芳素稱"治軍有方",所部兵力九萬多人,作戰勇猛。孫良誠也是馮軍有名的驍將。所以,二孫的部隊接火後,就打得非常激烈。
第二部分 11.聯手"北伐"(2)
孫傳芳一方麵同孫良誠激戰,另一方麵還要配合張宗昌作戰。他不知道張宗昌部已經撤退,便按原計劃,從魯西側擊蔣軍,連破蔣軍陣地,攻克豐縣、沛縣,直逼徐州。孫傳芳此舉雖未起到與張宗昌配合的作用,但卻給蔣軍以直接威脅。
徐州危機,蔣介石連續致電馮玉祥告急,請馮速派預備部隊支援。馮令石友三率全部預備部隊一萬五千人火速增援。石友三也是馮部的一員驍將,出其不意地發動猛攻,迫使孫傳芳後撤,解救了徐州之危。孫傳芳後撤的部隊又遭到孫良誠的截擊,急忙退卻。孫良誠、石友三等乘勝追殲,消滅了孫傳芳大部分有生力量,第一集團軍的危機得以解除。
馮軍孫良誠、石友三、馬鴻逵等部和蔣軍方振武部,在山東境內接連取勝,馮軍於4月18日占兗州,21日克濟寧,22日蔣、馮軍在泰安會師。30日晚和5月1日晨,張宗昌和孫傳芳先後逃離濟南北撤。5月1日上午10時,蔣軍進占濟南。
馮軍在京漢路方麵的對手是奉軍的主力部隊。此次"北伐"採取了"聲西擊東"的策略,馮玉祥在京漢路方麵命令所部白天浩浩蕩蕩北進,故意暴露給奉方,而夜間又令部隊悄悄南撤。奉方果然中計,以為"北伐"軍主攻兵力在京漢路方麵的西線,便將奉軍主力集結在西線,而東線津浦路方麵,隻以張宗昌和孫傳芳殘部進行抵禦。這樣,奉軍在西線與馮軍展開了連續不斷的激烈戰鬥。馮軍為了抵禦奉軍,急調部隊北上,加強彰德防線。當戰況緊急時,馮急電武漢,由李宗仁派兵到河南接防,將駐豫的韓復榘部火速調至直隸前線。奉軍集中兵力猛攻彰德,飛機大炮,狂轟濫炸。馮軍據壤死守,並奮勇衝殺。韓復榘部有三個師長、二個旅長受傷,韓本人也受了傷。到4月28日,東線張宗昌和孫傳芳敗退,對西線奉軍產生不利影響,馮軍即由彰德方麵發動反攻,奉軍憑藉優勢裝備節節抵抗。5月1日夜間,奉軍因東線濟南失守,惟恐後路被截斷,始全線退卻。馮軍全線追擊,5月3日攻克順德,5日進占大名。
各自的利害共寓於繼續"北伐",奉張不倒,他們依然是生死弟兄。
第二部分 10.聯手"北伐"(1)
1928年3月7日,蔣介石由國民黨中央推舉為中央政治會議主席,並決定了四個政治分會主席:
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
武漢政治分會主席李宗仁;
開封政治分會主席馮玉祥;
太原政治分會主席閻錫山。
同時,又任命李濟深為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未到任前由何應欽代行,蔣介石兼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5月25日,又任命李宗仁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國民黨新軍閥蔣、馮、閻、桂四大派,實現了軍事編製的統一,依據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即將繼續"北伐"。這次"北伐",是蔣馮結拜後的第一次軍事合作,也是四大派的第一次聯合行動,然而,不論前者還是後者,也都是最後一次。旗幟,依然是"北伐",對象,依然是北洋軍閥,可是,它已失去了大革命時期的進步意義,是一場新舊軍閥之間爭奪地盤與權力的鬥爭。
這次"北伐",由蔣介石統籌全局,對各集團軍的任務,作了如下部署:
第一集團軍沿津浦路北進,循泰安、濟南、滄州,直取天津;
第二集團軍在京漢路以東、津浦路以西地作戰,自新鄉向彰德、大名、順德一帶北上,右與第一集團軍,左與第三、四集團軍聯繫,會攻京津;
第三集團軍沿京綏線及京漢線以西地區前進,同各集團軍會師京津;
第四集團軍循京漢路,經鄭州、新鄉、向正定、望都一帶集中,為第三集團軍的後援,直搗保定和北京。
1928年3月底,蔣介石親赴徐州主持全麵軍事,這次"北伐"總司令部就設在這裏。馮玉祥則移駐開封督師。
"北伐"的對手是北洋軍閥的"安國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北洋軍閥中的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被消滅,唯有張作霖的奉軍還保有較強的實力。孫傳芳兵敗走投無路,便率殘部投靠張作霖。1926年11月,張作霖與孫傳芳和山東督軍張宗昌在天津舉行會議,決定由奉軍、張宗昌的魯軍和孫傳芳所部共同組成"安國軍",以張作霖為總司令,張宗昌、孫傳芳為副司令。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又成立了所謂"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末代皇帝"。
國民黨新軍閥"北伐"的全部兵力約七十萬人,此時,"安國軍"的全部兵力約四十萬人。
1928年4月10日,國民黨"北伐"軍下達全線總攻擊令。
蔣介石第一集團軍在津浦線上的對手,是張宗昌的魯軍。由於魯軍以前在河南與馮軍作戰時,精銳部隊基本上被馮軍殲滅,元氣大傷,士氣低落,因此,與蔣軍作戰隻一天多時間,就在4月12日全線撤退,使蔣軍輕易取勝,沿津浦路追擊前進。
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孫良誠部,在魯西南一帶與孫傳芳對陣。孫傳芳素稱"治軍有方",所部兵力九萬多人,作戰勇猛。孫良誠也是馮軍有名的驍將。所以,二孫的部隊接火後,就打得非常激烈。
第二部分 11.聯手"北伐"(2)
孫傳芳一方麵同孫良誠激戰,另一方麵還要配合張宗昌作戰。他不知道張宗昌部已經撤退,便按原計劃,從魯西側擊蔣軍,連破蔣軍陣地,攻克豐縣、沛縣,直逼徐州。孫傳芳此舉雖未起到與張宗昌配合的作用,但卻給蔣軍以直接威脅。
徐州危機,蔣介石連續致電馮玉祥告急,請馮速派預備部隊支援。馮令石友三率全部預備部隊一萬五千人火速增援。石友三也是馮部的一員驍將,出其不意地發動猛攻,迫使孫傳芳後撤,解救了徐州之危。孫傳芳後撤的部隊又遭到孫良誠的截擊,急忙退卻。孫良誠、石友三等乘勝追殲,消滅了孫傳芳大部分有生力量,第一集團軍的危機得以解除。
馮軍孫良誠、石友三、馬鴻逵等部和蔣軍方振武部,在山東境內接連取勝,馮軍於4月18日占兗州,21日克濟寧,22日蔣、馮軍在泰安會師。30日晚和5月1日晨,張宗昌和孫傳芳先後逃離濟南北撤。5月1日上午10時,蔣軍進占濟南。
馮軍在京漢路方麵的對手是奉軍的主力部隊。此次"北伐"採取了"聲西擊東"的策略,馮玉祥在京漢路方麵命令所部白天浩浩蕩蕩北進,故意暴露給奉方,而夜間又令部隊悄悄南撤。奉方果然中計,以為"北伐"軍主攻兵力在京漢路方麵的西線,便將奉軍主力集結在西線,而東線津浦路方麵,隻以張宗昌和孫傳芳殘部進行抵禦。這樣,奉軍在西線與馮軍展開了連續不斷的激烈戰鬥。馮軍為了抵禦奉軍,急調部隊北上,加強彰德防線。當戰況緊急時,馮急電武漢,由李宗仁派兵到河南接防,將駐豫的韓復榘部火速調至直隸前線。奉軍集中兵力猛攻彰德,飛機大炮,狂轟濫炸。馮軍據壤死守,並奮勇衝殺。韓復榘部有三個師長、二個旅長受傷,韓本人也受了傷。到4月28日,東線張宗昌和孫傳芳敗退,對西線奉軍產生不利影響,馮軍即由彰德方麵發動反攻,奉軍憑藉優勢裝備節節抵抗。5月1日夜間,奉軍因東線濟南失守,惟恐後路被截斷,始全線退卻。馮軍全線追擊,5月3日攻克順德,5日進占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