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從合作到決裂:蔣介石與馮玉祥 作者:周玉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武漢政府與南京政府在反共問題上已取得了一致,但蔣介石和汪精衛之間,在國民黨正統問題上,卻又爭得不可開交。從這時起到重掌大權,蔣介石整整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憑藉手中的軍事力量,依靠自己的政治機智和權謀手段,戰勝了汪精衛和其他對手,終於如願以償,爭得了國民黨的"正統",並成了孫中山事業的"繼承"人。
蔣介石不會忘記,這半年多爭鬥中所經歷的艱難與曲折,蔣介石更不會忘記,這半年多來馮玉祥對自己的支持。
第二部分 3.拉向自己一邊(1)
歷史回溯到1927年盛夏。天氣炎熱,國民黨各派係之爭,也打得火熱。
武漢汪精衛集團"七·一五"政變之後,企圖以反共為條件,同寧方和滬方合流,實現國民黨的統一,並保持自己的領袖地位,於是向南京發出呼籲:實現和平,結束對立。
蔣介石的寧方以反共"先進"自居,說汪精衛是勾結共產黨的禍首,不能與汪合作。蔣介石有意給汪精衛扣上一頂紅帽子,把汪置於被告席上,目的在於將汪排出國民黨中央,由寧方來繼承國民黨的正統。
所謂滬方,又稱滬派,是國民黨中的一些老右派。他們在1925年11月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分裂國民黨,形成西山會議派,在上海自立了國民黨中央。滬派反共比汪精衛和蔣介石都早,自稱是反共"先進的先進",也想以此來爭奪國民黨的正統地位。可是,他們不掌握一兵一卒,手中沒有實力,光憑資格老、反共早,也是無濟於事。所以,爭奪國民黨正統的鬥爭,主要在寧漢兩方之間進行。
爭奪國民黨正統,就是爭奪國民黨中央領導權。寧漢雙方先是文電往返,互相對罵,羅織罪名,公諸報端。但是,誰也罵不倒誰,文的解決不了問題,接著,就來武的,以兵對兵,漢方任命唐生智為總司令,東征討蔣,進兵江西;寧方則急調李宗仁所部,布防安徽。雙方劍拔弩張,嚴陣以待,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寧漢即將兵戎相見,局勢發展到如此地步,馮玉祥十分焦慮不安。不過,馮玉祥所關心的,倒不是什麽國民黨的正統問題,他自己加入國民黨不久,沒有資格同別人爭奪正統,他根本也不想爭什麽正統,至於汪精衛和蔣介石,究竟誰應該繼承正統,他此時也更無定見。馮玉祥所焦慮的是,寧漢對立勢必影響"北伐"張作霖,這將於自己十分不利。因為馮軍的地理位置正當奉軍攻擊的要衝,隻有打垮北洋軍閥,才能在黃河流域立足,才能有所發展。所以,馮玉祥也是從發展自己出發,把統一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共同"北伐",看作是當務之急。為此,他極力居間調停,促使寧漢合作。
1927年7月16日,馮玉祥致電漢方唐生智:
"務請均以大局為念,對於內部意見,均各化除。庶集中革命全力,以先滅奉魯反動勢力,則黨國根基,自可鞏固,一切問題,均易解決。"
7月20日,馮玉祥又致電寧漢各方,提出如下辦法:
統一國民黨中央;各方領袖在開封開會,決定誰應下野、誰應繼任,再由二屆四中全會議決任免;寧漢雙方停止軍事行動,以江西、安徽為緩衝地帶;繼續"北伐"。
馮玉祥的努力不見成效,寧漢雙方都不同意他所提出的辦法。
7月24日,漢方致電馮玉祥,指出:武漢反共是他們自己決定的,並非出於寧方的壓力;按照黨章規定,召開中央會議應在首都武漢舉行;汪與蔣隻有"公憤"而無"私怨",將發兵攻取南京。
7月28日,汪精衛、唐生智又公布了《武漢國民政府宣言》,提出要提高黨的權威,統一軍政、民政和財政,打破割據局麵,消滅地盤思想;抨擊蔣介石"個人獨裁之結果,使國人知有蔣中正,不知有黨";要求以黨治國、依黨治軍,"使一切軍人,皆在黨的指導之下。"
很顯然,汪精衛等人以國民黨"正統"的姿態,要求蔣介石受黨權的轄製。
第二部分 4.拉向自己一邊(2)
蔣介石當然不會受製於汪精衛,他寸步不讓,採取了種種措施對抗漢方,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下大力氣拉攏馮玉祥:
蔣介石派孔祥熙為聯絡代表,駐在馮部,以密切與馮的關係;
寧方決定每月撥給馮部二百萬元軍餉;
蔣介石邀請馮及其部下張之江、鹿鍾麟等人參加寧方的軍事委員會;
蔣介石表示,寧方堅持不與奉方結盟攻馮。
蔣介石的拉攏果然奏效。馮玉祥從蔣介石那裏得了官職和軍餉,得到了不與奉方結盟的保證,這些都是他及其所部急需得到的東西。蔣介石雪中送炭,馮玉祥對蔣的好感油然而生,在居間調停中傾向了南京一方:
馮玉祥派孫連仲屯兵武勝關,製止漢方唐生智、張發奎所部東征討蔣;馮玉祥致電漢方發出警告,如果漢方繼續東進討蔣,他將向武漢進軍。
馮玉祥的傾向寧方,使漢方不敢輕舉妄動,對於製止討蔣起了重要作用。
中共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舉起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旗幟,對寧漢雙方都是極大的威脅。麵對外部的壓力,他們在一致反共的前提下,暫時緩和了內部的競爭。
蔣介石不會忘記,這半年多爭鬥中所經歷的艱難與曲折,蔣介石更不會忘記,這半年多來馮玉祥對自己的支持。
第二部分 3.拉向自己一邊(1)
歷史回溯到1927年盛夏。天氣炎熱,國民黨各派係之爭,也打得火熱。
武漢汪精衛集團"七·一五"政變之後,企圖以反共為條件,同寧方和滬方合流,實現國民黨的統一,並保持自己的領袖地位,於是向南京發出呼籲:實現和平,結束對立。
蔣介石的寧方以反共"先進"自居,說汪精衛是勾結共產黨的禍首,不能與汪合作。蔣介石有意給汪精衛扣上一頂紅帽子,把汪置於被告席上,目的在於將汪排出國民黨中央,由寧方來繼承國民黨的正統。
所謂滬方,又稱滬派,是國民黨中的一些老右派。他們在1925年11月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分裂國民黨,形成西山會議派,在上海自立了國民黨中央。滬派反共比汪精衛和蔣介石都早,自稱是反共"先進的先進",也想以此來爭奪國民黨的正統地位。可是,他們不掌握一兵一卒,手中沒有實力,光憑資格老、反共早,也是無濟於事。所以,爭奪國民黨正統的鬥爭,主要在寧漢兩方之間進行。
爭奪國民黨正統,就是爭奪國民黨中央領導權。寧漢雙方先是文電往返,互相對罵,羅織罪名,公諸報端。但是,誰也罵不倒誰,文的解決不了問題,接著,就來武的,以兵對兵,漢方任命唐生智為總司令,東征討蔣,進兵江西;寧方則急調李宗仁所部,布防安徽。雙方劍拔弩張,嚴陣以待,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寧漢即將兵戎相見,局勢發展到如此地步,馮玉祥十分焦慮不安。不過,馮玉祥所關心的,倒不是什麽國民黨的正統問題,他自己加入國民黨不久,沒有資格同別人爭奪正統,他根本也不想爭什麽正統,至於汪精衛和蔣介石,究竟誰應該繼承正統,他此時也更無定見。馮玉祥所焦慮的是,寧漢對立勢必影響"北伐"張作霖,這將於自己十分不利。因為馮軍的地理位置正當奉軍攻擊的要衝,隻有打垮北洋軍閥,才能在黃河流域立足,才能有所發展。所以,馮玉祥也是從發展自己出發,把統一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共同"北伐",看作是當務之急。為此,他極力居間調停,促使寧漢合作。
1927年7月16日,馮玉祥致電漢方唐生智:
"務請均以大局為念,對於內部意見,均各化除。庶集中革命全力,以先滅奉魯反動勢力,則黨國根基,自可鞏固,一切問題,均易解決。"
7月20日,馮玉祥又致電寧漢各方,提出如下辦法:
統一國民黨中央;各方領袖在開封開會,決定誰應下野、誰應繼任,再由二屆四中全會議決任免;寧漢雙方停止軍事行動,以江西、安徽為緩衝地帶;繼續"北伐"。
馮玉祥的努力不見成效,寧漢雙方都不同意他所提出的辦法。
7月24日,漢方致電馮玉祥,指出:武漢反共是他們自己決定的,並非出於寧方的壓力;按照黨章規定,召開中央會議應在首都武漢舉行;汪與蔣隻有"公憤"而無"私怨",將發兵攻取南京。
7月28日,汪精衛、唐生智又公布了《武漢國民政府宣言》,提出要提高黨的權威,統一軍政、民政和財政,打破割據局麵,消滅地盤思想;抨擊蔣介石"個人獨裁之結果,使國人知有蔣中正,不知有黨";要求以黨治國、依黨治軍,"使一切軍人,皆在黨的指導之下。"
很顯然,汪精衛等人以國民黨"正統"的姿態,要求蔣介石受黨權的轄製。
第二部分 4.拉向自己一邊(2)
蔣介石當然不會受製於汪精衛,他寸步不讓,採取了種種措施對抗漢方,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下大力氣拉攏馮玉祥:
蔣介石派孔祥熙為聯絡代表,駐在馮部,以密切與馮的關係;
寧方決定每月撥給馮部二百萬元軍餉;
蔣介石邀請馮及其部下張之江、鹿鍾麟等人參加寧方的軍事委員會;
蔣介石表示,寧方堅持不與奉方結盟攻馮。
蔣介石的拉攏果然奏效。馮玉祥從蔣介石那裏得了官職和軍餉,得到了不與奉方結盟的保證,這些都是他及其所部急需得到的東西。蔣介石雪中送炭,馮玉祥對蔣的好感油然而生,在居間調停中傾向了南京一方:
馮玉祥派孫連仲屯兵武勝關,製止漢方唐生智、張發奎所部東征討蔣;馮玉祥致電漢方發出警告,如果漢方繼續東進討蔣,他將向武漢進軍。
馮玉祥的傾向寧方,使漢方不敢輕舉妄動,對於製止討蔣起了重要作用。
中共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舉起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旗幟,對寧漢雙方都是極大的威脅。麵對外部的壓力,他們在一致反共的前提下,暫時緩和了內部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