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作者:嶽南/楊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萬曆棺中織錦品的出現,無疑為研究明代紡織工業史及工藝美術水平,提供了豐富而詳盡的寶貴實物資料。同時,對於中國古代種桑、養蠶、繅絲、並絲、織綢、紋飾、染色等生產技術的研討,都有不同的啟示。
這批絲織品幾乎集我國漢唐以來歷代紋樣之大成,織物組織也品類齊全,從平紋、斜紋、緞紋、變化組織、二重組織到紗羅複雜組織,無不具備。尤其是織物組織配合紋樣的變化,使絲織品較漢唐更加華麗精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更為珍貴的是匹料上的文字記錄,它既是研究古代紡織科學技術的珍貴文獻,又是明代紡織工業史的詮釋。
明朝自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因北方地廣人稀,土地大多荒蕪,宮廷所用大量物資,常依賴於江南。從定陵出土的絲織品可以看出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是作為帝後袍服的織成匹料,還是別有用途的宮廷藏品,多數來自江南。江南氣候溫和濕潤,適合種植桑麻,早在明朝初期,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就設有宮廷專用的織染局,朝廷委派專人負責監督,並有嚴格的上交數額和檢查製度。“腰封”上的文字正是為了檢查方便所記。隨著大明帝國日趨衰落,織染局製造匹數逐年增加,到萬曆一朝達到了高潮。文獻記載,織染局上交數年總額原為2萬匹。而萬曆初期已達到了十幾萬匹,是明代歷朝每次織造的數倍。
明代的蘇州曾是錦緞織造中心,這裏聚有大量的織染工匠,每個工匠每日僅能織兩三寸,對這驚人的上交數額,不得不整日勞作,把絲一條條織成錦緞,又一匹匹送往皇宮。而作為織染匠,卻終日不得溫飽,其悽苦之狀不忍目睹。史料記載,萬曆二十九年六月,織染匠們終於開始怒吼了,以葛賢為首的2萬餘人掀起了反抗朝廷和官吏的大規模暴動。
發掘人員將絲織品一卷卷拿出,梓宮內又出現79錠發散著光芒的金錠,多數是十兩一錠,五兩或更小的不多。金元寶絕大部分背麵都有字跡,記錄著徵收年月、委官、金戶和金匠的姓名。從中可以看出,金錠的貢地多在雲南。盡管從文獻上看,萬曆時的雲南並不盛產黃金,但宮廷的搜刮仍然指向了這片偏遠的邊陲之地,該省每年要向朝廷納黃金五千兩,成為當時的一項沉重負擔。有正直的朝臣看出了徵收貢金的危害,上書勸諫:“雲南大害,莫甚貢金榷稅之事。”戶部主事洪啟初在給萬曆的上疏中也直言不諱地指出:“滇之害無如貢金一事。”然而萬曆始終沒有理睬他們的奏請,貢金數量依然逐年增加。雲南當地政府在無法滿足朝廷供應的情況下,不得不向四川、貴州等地遠道購買,有時甚至到京師通過商人高價收購,然後再轉交宮廷。
國寶!國寶!!!(2)http://book.sina</a> 2007年09月13日 00:04
連載: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作者:嶽南 楊仕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交納貢金雖由地方官吏籌措,但最終還是要轉嫁到百姓頭上,當地人民不僅要負擔貢金的稅收,還要經歷運送之苦。由雲南到北京萬裏迢迢,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史料中曾記載過一支護送貢金的大隊,在渡過雲南境內的盤江時,正趕上山洪暴發,50多人被大水淹沒,斷送了性命。雲南百姓在長期苦役的煎熬中,終於揭竿而起。萬曆三十四年,一萬多人包圍了礦監衙門,殺死了萬曆派駐雲南的太監楊榮和二百餘名黨羽。楊榮的府宅被燒,屍體在烈火中化為灰燼。
當時的政治家魏允貞在評析萬曆一朝的時政時,曾指出:“金取於滇,不足不止;珠取於海,不罄不止;綿綺取於吳越,不極奇巧不止。”這段記載在揭露時弊的同時,也說明當時的黃金多取自雲南,正像絲織品多取自江南一樣。定陵出土的絲織品和金錠,和歷史記載相互印證,達到了記載和實物的統一。
在萬曆棺內眾多的殉葬品中,有兩隻不太顯眼的藥罐。罐為金製,鑲有長柄,但卻沒有其他金銀玉器那樣光澤鮮艷。金罐表麵有多處磕碰磨損的痕跡,似經長期使用所致,很可能就是專為萬曆皇帝煎熬禦藥的藥罐。
明代帝王有病,煎服藥物有一套完整的製度和規定。太醫院奉旨要派出4至6名禦醫,前去宮內診視。在禦榻前,先要膝行跪診,然後合議處方開藥。一種藥要用兩劑合成一服裝在藥罐中,罐口貼上“禦藥謹封”的封條,由太醫院太醫和內監共同監視熬藥。待藥煎好後,再分成兩份,由禦醫或內監先試服一劑,證實無不良效果後,才將另一劑進呈皇帝服用。這套嚴格的製度,其主要目的是為皇帝的安全負責。
萬曆一生多病,經常服藥一事,文獻都有記載。但隨著“國本之爭”越演越烈,他以消極的方法怠工後,臣僚們便把他的病源歸罪於酒色過度、精氣虧損。早在1584年,禦史範俊就曾上疏談到“人慾宜防”,並以禹不喜酒、湯不近色為例,懇請萬曆皇帝以美女、酗酒為戒。這位禦史也許沒有考慮到“湯不近色”的真偽,更不了解萬曆的病因。即使今天的明史研究者,尚有一些人與300年前的臣僚持同一觀點。其實,麵對定陵出土的實證,應該打破這種近似偏見的結論。因為無論是棺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短於左腿的情形,都足以說明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有了這樣的實物作證,再以陳腐的觀念,把萬曆的“足心疼痛、步履艱難”,一味地歸結於貪戀酒色所致,就難免有失歷史公允了。
這批絲織品幾乎集我國漢唐以來歷代紋樣之大成,織物組織也品類齊全,從平紋、斜紋、緞紋、變化組織、二重組織到紗羅複雜組織,無不具備。尤其是織物組織配合紋樣的變化,使絲織品較漢唐更加華麗精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更為珍貴的是匹料上的文字記錄,它既是研究古代紡織科學技術的珍貴文獻,又是明代紡織工業史的詮釋。
明朝自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因北方地廣人稀,土地大多荒蕪,宮廷所用大量物資,常依賴於江南。從定陵出土的絲織品可以看出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是作為帝後袍服的織成匹料,還是別有用途的宮廷藏品,多數來自江南。江南氣候溫和濕潤,適合種植桑麻,早在明朝初期,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就設有宮廷專用的織染局,朝廷委派專人負責監督,並有嚴格的上交數額和檢查製度。“腰封”上的文字正是為了檢查方便所記。隨著大明帝國日趨衰落,織染局製造匹數逐年增加,到萬曆一朝達到了高潮。文獻記載,織染局上交數年總額原為2萬匹。而萬曆初期已達到了十幾萬匹,是明代歷朝每次織造的數倍。
明代的蘇州曾是錦緞織造中心,這裏聚有大量的織染工匠,每個工匠每日僅能織兩三寸,對這驚人的上交數額,不得不整日勞作,把絲一條條織成錦緞,又一匹匹送往皇宮。而作為織染匠,卻終日不得溫飽,其悽苦之狀不忍目睹。史料記載,萬曆二十九年六月,織染匠們終於開始怒吼了,以葛賢為首的2萬餘人掀起了反抗朝廷和官吏的大規模暴動。
發掘人員將絲織品一卷卷拿出,梓宮內又出現79錠發散著光芒的金錠,多數是十兩一錠,五兩或更小的不多。金元寶絕大部分背麵都有字跡,記錄著徵收年月、委官、金戶和金匠的姓名。從中可以看出,金錠的貢地多在雲南。盡管從文獻上看,萬曆時的雲南並不盛產黃金,但宮廷的搜刮仍然指向了這片偏遠的邊陲之地,該省每年要向朝廷納黃金五千兩,成為當時的一項沉重負擔。有正直的朝臣看出了徵收貢金的危害,上書勸諫:“雲南大害,莫甚貢金榷稅之事。”戶部主事洪啟初在給萬曆的上疏中也直言不諱地指出:“滇之害無如貢金一事。”然而萬曆始終沒有理睬他們的奏請,貢金數量依然逐年增加。雲南當地政府在無法滿足朝廷供應的情況下,不得不向四川、貴州等地遠道購買,有時甚至到京師通過商人高價收購,然後再轉交宮廷。
國寶!國寶!!!(2)http://book.sina</a> 2007年09月13日 00:04
連載: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作者:嶽南 楊仕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交納貢金雖由地方官吏籌措,但最終還是要轉嫁到百姓頭上,當地人民不僅要負擔貢金的稅收,還要經歷運送之苦。由雲南到北京萬裏迢迢,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史料中曾記載過一支護送貢金的大隊,在渡過雲南境內的盤江時,正趕上山洪暴發,50多人被大水淹沒,斷送了性命。雲南百姓在長期苦役的煎熬中,終於揭竿而起。萬曆三十四年,一萬多人包圍了礦監衙門,殺死了萬曆派駐雲南的太監楊榮和二百餘名黨羽。楊榮的府宅被燒,屍體在烈火中化為灰燼。
當時的政治家魏允貞在評析萬曆一朝的時政時,曾指出:“金取於滇,不足不止;珠取於海,不罄不止;綿綺取於吳越,不極奇巧不止。”這段記載在揭露時弊的同時,也說明當時的黃金多取自雲南,正像絲織品多取自江南一樣。定陵出土的絲織品和金錠,和歷史記載相互印證,達到了記載和實物的統一。
在萬曆棺內眾多的殉葬品中,有兩隻不太顯眼的藥罐。罐為金製,鑲有長柄,但卻沒有其他金銀玉器那樣光澤鮮艷。金罐表麵有多處磕碰磨損的痕跡,似經長期使用所致,很可能就是專為萬曆皇帝煎熬禦藥的藥罐。
明代帝王有病,煎服藥物有一套完整的製度和規定。太醫院奉旨要派出4至6名禦醫,前去宮內診視。在禦榻前,先要膝行跪診,然後合議處方開藥。一種藥要用兩劑合成一服裝在藥罐中,罐口貼上“禦藥謹封”的封條,由太醫院太醫和內監共同監視熬藥。待藥煎好後,再分成兩份,由禦醫或內監先試服一劑,證實無不良效果後,才將另一劑進呈皇帝服用。這套嚴格的製度,其主要目的是為皇帝的安全負責。
萬曆一生多病,經常服藥一事,文獻都有記載。但隨著“國本之爭”越演越烈,他以消極的方法怠工後,臣僚們便把他的病源歸罪於酒色過度、精氣虧損。早在1584年,禦史範俊就曾上疏談到“人慾宜防”,並以禹不喜酒、湯不近色為例,懇請萬曆皇帝以美女、酗酒為戒。這位禦史也許沒有考慮到“湯不近色”的真偽,更不了解萬曆的病因。即使今天的明史研究者,尚有一些人與300年前的臣僚持同一觀點。其實,麵對定陵出土的實證,應該打破這種近似偏見的結論。因為無論是棺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短於左腿的情形,都足以說明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有了這樣的實物作證,再以陳腐的觀念,把萬曆的“足心疼痛、步履艱難”,一味地歸結於貪戀酒色所致,就難免有失歷史公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