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三十五年,楚武王率軍攻打隨國。
隨國人表示,我無罪。
楚國人回答,我居於蠻夷之地。如今諸侯都背叛王室,相互侵犯,相互攻打。我有軍隊,想要憑此來參與中國的政事,請求王室為我尊號。
隨國人為楚國前往周王室請求尊號,周王室沒有聽從,隨國人回來向楚國報告。
楚武王派薳章(楚蚡冒之子)向隨國求和,將軍隊駐紮在瑕地(隨地)等待。
隨國人派少師主持和談。
鬥伯比(楚若敖之子)對楚武王說,我們不能在漢水以東擴張國土,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充軍隊,披甲執銳,用無力來逼迫他國,他們感到畏懼因而共同來對付我們,所以就很難離間了。漢水以東的國家,以隨國為大。隨國自大,必然輕視小國。小國離心,對我楚國有利。隨國少師驕奢,請示之以弱讓少師自大。
熊率且比表示,隨國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麽好處呢?
鬥伯比回答,這是為以後打算,少師將要得到隨侯的信任。
楚武王因此將軍中精銳藏匿,以疲弱士卒代替,再將隨國少師迎接至軍營。
少師歸,請求追趕楚軍。
隨侯準備同意他的請求,季梁勸阻隨侯,表示,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的疲弱,就是想要引誘我們。國君何必急於行事呢?臣聽聞小國能夠抵擋大國,是小國有道,而大國沉溺私欲。所謂道,就是忠於民眾而取信於神明。身居上位之人能夠想到對民眾有利,這就是忠;祝史能夠真實地祈禱,這就是信。如今民眾接而君主滿足私欲,祝史詐騙功德來祭祀,臣不知這樣如何能夠行得通。
隨侯表示,我祭祀所用的牲都是純色,又很肥大,所用的穀物也很完備,為什麽不能取信於神明?
季梁表示,民眾,是神明的主人。因此聖王向團結民眾,而後再致力於神明。所以奉獻牲的時候祝告說‘博碩肥腯’這是說民眾的財力普遍富足,這是說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長,這是說並沒有得病而瘦弱,這是說各種肥大的都有。奉獻穀物的時候禱告說‘絜粢豐盛’這是說春、夏、秋三季都沒有天災,民眾和睦而糧食豐收。奉獻甜酒的時候祝告說‘嘉栗旨酒’這是說上下都有美德而沒有違背本心。所謂馨香,就是沒有邪念。所以春、夏、秋三季都專心務農,修明五教(父義、母慈、兄長、弟恭、子孝),親睦九族,用這些來致祭神明,這樣民眾和睦而神明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如今民眾各有其心,鬼神沒有主人。君主一個人祭祀豐富,又能求得什麽福氣呢?國君暫且修明政事,親近兄弟之國,看能否免於禍難。
隨侯聽聞而感到我i據,從而修明政事,楚國不敢前來攻打。
古之賢者,事主以謀,明強弱之道,辨難易之勢,故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如鬥伯比也;亦有以言諫君者,知興衰之理,通上下之變,教之以明德,勸之以不能,如季梁也。
隨國人表示,我無罪。
楚國人回答,我居於蠻夷之地。如今諸侯都背叛王室,相互侵犯,相互攻打。我有軍隊,想要憑此來參與中國的政事,請求王室為我尊號。
隨國人為楚國前往周王室請求尊號,周王室沒有聽從,隨國人回來向楚國報告。
楚武王派薳章(楚蚡冒之子)向隨國求和,將軍隊駐紮在瑕地(隨地)等待。
隨國人派少師主持和談。
鬥伯比(楚若敖之子)對楚武王說,我們不能在漢水以東擴張國土,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充軍隊,披甲執銳,用無力來逼迫他國,他們感到畏懼因而共同來對付我們,所以就很難離間了。漢水以東的國家,以隨國為大。隨國自大,必然輕視小國。小國離心,對我楚國有利。隨國少師驕奢,請示之以弱讓少師自大。
熊率且比表示,隨國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麽好處呢?
鬥伯比回答,這是為以後打算,少師將要得到隨侯的信任。
楚武王因此將軍中精銳藏匿,以疲弱士卒代替,再將隨國少師迎接至軍營。
少師歸,請求追趕楚軍。
隨侯準備同意他的請求,季梁勸阻隨侯,表示,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的疲弱,就是想要引誘我們。國君何必急於行事呢?臣聽聞小國能夠抵擋大國,是小國有道,而大國沉溺私欲。所謂道,就是忠於民眾而取信於神明。身居上位之人能夠想到對民眾有利,這就是忠;祝史能夠真實地祈禱,這就是信。如今民眾接而君主滿足私欲,祝史詐騙功德來祭祀,臣不知這樣如何能夠行得通。
隨侯表示,我祭祀所用的牲都是純色,又很肥大,所用的穀物也很完備,為什麽不能取信於神明?
季梁表示,民眾,是神明的主人。因此聖王向團結民眾,而後再致力於神明。所以奉獻牲的時候祝告說‘博碩肥腯’這是說民眾的財力普遍富足,這是說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長,這是說並沒有得病而瘦弱,這是說各種肥大的都有。奉獻穀物的時候禱告說‘絜粢豐盛’這是說春、夏、秋三季都沒有天災,民眾和睦而糧食豐收。奉獻甜酒的時候祝告說‘嘉栗旨酒’這是說上下都有美德而沒有違背本心。所謂馨香,就是沒有邪念。所以春、夏、秋三季都專心務農,修明五教(父義、母慈、兄長、弟恭、子孝),親睦九族,用這些來致祭神明,這樣民眾和睦而神明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如今民眾各有其心,鬼神沒有主人。君主一個人祭祀豐富,又能求得什麽福氣呢?國君暫且修明政事,親近兄弟之國,看能否免於禍難。
隨侯聽聞而感到我i據,從而修明政事,楚國不敢前來攻打。
古之賢者,事主以謀,明強弱之道,辨難易之勢,故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如鬥伯比也;亦有以言諫君者,知興衰之理,通上下之變,教之以明德,勸之以不能,如季梁也。